情境生活化 过程活动化 实践应用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一课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 创设现实情境,增强探索欲望
  
  数学学习的基础首先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探明学生现有的智力基础、生活经验、个性差异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到熟悉而又亲切,轻松而又有趣,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学习。
  《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一课,由于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便选用学生所熟悉的具体实例,即用课件出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圆柱和圆锥实物,如灯管、铅笔、茶叶筒、沙堆……待学生饶有兴趣地说出这些就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圆柱和圆锥体之后,马上设置疑问:“关于圆柱和圆锥你已经知道些什么?”很快,学生们便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圆柱、圆锥的有关特征,为下面整理和完善知识结构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在课尾“用数学”阶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我用课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先出现学校餐厅的外观图,再出现一块长方形铁皮,最后抽拉成一节通风管的情景,随后活动画面出现画外音:“学校餐厅进行通风管设备改造,决定用长80厘米,宽34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制作成通风管,用多少节比较合理呢?至少需要多少平方米铁皮?”这一教学情景的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很快便进行设计活动,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顺理成章地进入如何列式计算的探究活动。
  
  二、 亲历建构过程,提高探索能力
  
  《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学习必须重视建构知识的过程,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探索经历成为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
  如《圆柱、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一课中,在整理和完善知识结构时, 我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回忆交流,引导发现规律并尝试着整理。最后在汇报交流时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整理方式,例如,条框式、图画式、网络式……通过集体的智慧将散落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记忆方式整理出来。在学生亲历了建构过程后,接下来我便组织学生开展了“玩一玩、做一做”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各小组学生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自主进行设计,制作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制作过程,很快用学具发现有好几种制作方法:方案一,第一步找到两个完全重合的圆片,第二步测量出圆片的直径(或半径)求出周长,第三步剪出一个长与圆片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最后拼成一个圆柱体。方案二,第一步找到两个完全重合的圆片,第二步用其中一个圆片沿着白纸的边滚动一周(即长方形的长),第三步剪出长方形拼成一个圆柱体……学生在探索和交流过程中,经历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理的过程,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题的快乐。
  
  三、 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探索成功
  
  解决问题是一个发现、探索的过程,也是儿童亲身感受问题、寻找解题策略、实现再创造以及体验数学价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让学生合作探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例如,在教《圆柱、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一课时,在学生制作完圆柱和圆锥后,我便延伸活动内涵,让学生针对制作的圆柱和圆锥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如“制作的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制作的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在提出了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后,要想求出最后结果,需要动手测量圆柱或圆锥的底面半径或高等。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动手操作,实际上却很难,学生需要重新回顾一下圆柱、圆锥的制作过程,然后再用棉线绕柱体或锥体一周,先量出周长,才可以算出半径,特别是测量圆锥的高时,需要直尺和三角板配合才能准确地量出来,最后再根据公式列式计算。此环节学生们通力合作,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用集体的力量创造性地解决了实际问题。显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探索成功的喜悦,激起再创造、再探索的欲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地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用数学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开拓学生的智力,多给学生从事探索活动的机会;以《课标》的新理念为指导,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情境化、形象化、动态化、多样化,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知识的合格“探索者”。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人格魅力足以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甚至成为人们的崇拜偶像。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语文课文中人物
[写作背景]  这是一节课题研究课《认识几分之一》,我们课题组围绕“如何为学生的体验式学习创设情境”,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先出示课本上两个小朋友野营的情境图,再通过动画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分给两个小朋友,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动画将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得一份是多少。    [发生在课堂的故事]  多媒体出示场景图。  师:今天是兰兰的生日,为了庆祝生日,她和哥哥一起到
自古至今,三尺講台一直是教师们才华施展的阵地,是属于教师成长和表演的舞台。长此以往,学生就成了一群只会听老师讲话,只会看老师表演的观众了,成了一群被老师支配的木偶。《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建议”中又也重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确立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必须打破教师独霸讲台的局面,让学生也能走上讲台,展示才华,体验牛刀小试的滋味。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快。社会发展了,学校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如何把握学校的未来发展趋势,必须强化学校战略管理。所谓“学校战略管理”是指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或维持学校自身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筹划或谋略;是使学校能够达到其前瞻性目标而采取的决策艺术或科学。具体做法就是要对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地理位置、课程建设、公共关系、师资、教学质量、生源等做全面的科学的分析
我们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普遍比较重视数学的逻辑体系和系统性,重视学科解题技能的演练,重视在数学内部纯粹性地学数学,而却忽视学生的数学活动、情感体验。忽视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忽视多维度地学数学、说数学、做数学,忽视数学素养的提升。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写数学日志能弥补这方面的空白,可给学生提供一个用数学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机会与平台,可成为数学教学的得力助手。    一、数学日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解题策略,笔者结合“圆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猜想情境——导入新知    创设猜想情境,能很快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其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语言的质量直接制约着学生对信息的接收与处理,影响着新知识的构建进程和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有效的教学语言是课堂有效的基本保证,而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是课堂高效的重要特征。解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富有如下特点:    一、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
“加法结合律”教学片断    出示体育活动的情境问题图:28个男生在跳绳。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求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计算?  生1:(28 17) 23=68  生2:28 (17 23)=68  师:这两道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计算结果相等,它们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28 17) 23=28 (17 23)。  师:仔细观察等
课堂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阵地。语文课堂要让学生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境界,必须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落到实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准确、得体的课堂评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挑战智慧,培植情感,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语文课堂评价除了目的要明确、重心要明了、内容要优化外,特别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的艺术化以及评价语言的精当化。    一、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当前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忽视了激励与发展的作用。为使评价更能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让所有的学生体验到成功喜悦的尝试。    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许多成功的课例都与教师恰当用激励手段分不开。”课堂教学中善于应用评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