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德育的第一课堂
家庭作为德育的第一课堂,其基础性、不可逆性、重要性不可替代。
“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文明素养,还是奠定一个人终其一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家庭的家风和父母的榜样作用让家庭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教育阵地。因此,家庭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庭作为德育的第一课堂,有其基础性。家庭是儿童行为习惯、情感品质、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阶段的教育奠定了一个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有的家长说:家庭就是第一课堂,是孩子上小学之前最重要的阶段。但我认为这里说的“第一”不是顺序上的第一,而是重要性的第一,它更有理由成为时效性第一的课堂,因为对我们世世代代太重要了。
今年3月11号是日本“3·11”大地震八周年的日子。记得当时有几张照片让我感触颇深,有一张内容是地震以后日本人跑到商场避难,当时并没有人维持秩序,所有人都自觉坐在楼梯两边,把楼梯让出来给人走路。还有一张照片是地震后日本人跑到大街上,也没有人维持秩序,都自觉站在隔离带里,马路基本畅通。在生死攸关的灾难面前,为什么他们能有这样的秩序感呢?这就得益于日本从家庭开始的重要教育:Don‘t botherothers,即不要打扰别人,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家长也会告诉孩子,尽量不麻烦别人。如坐电梯的时候尽量靠一侧站着,让着急的人可以从旁边走。日本家长还会告诉孩子临走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垃圾带走,所以在日本的大型集会现场是不会看到垃圾的,从小形成的习惯,让日本国民即使面对大型灾难也能保持秩序感。
家庭阶段没有完成的教育和因此造成的负面影响,无法在以后的教育中弥补,具有不可逆性。在家庭阶段没有形成的教育、没有完成的教育是无法重来的,比如对五十岁的人和他讲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大声喧哗、在乎别人感受是没有用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四年级的孩子讲座时,提到了我们要做细节中的文明人,那么可以从哪些细节开始呢?可以从吃了口香糖用纸包上,再扔到垃圾桶里这样小的细节开始。我现在教会他,他以后就能养成好的习惯,才是一个具有文明素养的好公民。朋友圈里有句话说“现在个别的人年纪大了不文明,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句话虽然说得有点极端,但我觉得有一点是对的:在“四好”幼儿家庭行动计划中提的“好习惯”一定是从家庭开始,从幼儿园开始,贯穿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绝对不是上大学之后才开始讲的。所以家庭的重要性,我们怎么估量都不為过。家庭教育不仅奠定了一个人好的习惯,也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最重要的场所。
今天弘扬传统文化,提倡我们要回归到好的传统中去,我们耳熟能详的“仁义礼智信”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在哪里完成的呢?我们说到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又是在哪里实现的?我觉得更多是在家庭环境之中、在亲子关系之中完成的。我们熟悉的《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这些讲的都是家庭、家教中的教育智慧。
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努力培养孩子想把他们培育好,但我们的方向对吗?有一幅特别让我触动的图片,讲的是在安徽六安有一个地方叫毛坦厂,那里有所中学,每当高考临近的时候,学校门口有一棵树被家长当作神树,家长都会来这里烧香,盼孩子考上好大学,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高考上。还有一幅照片,讲的是一位妈妈在自己很疲惫的情况下依然陪着孩子写作业……我也是家长,我们都感同身受,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也没有一个父母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我们可以牺牲很多时间、很多钱财让孩子去读兴趣班,花费很多精力、克服很多困难接送他们,那么,培养一个好孩子,到底是什么“好”呢?
参照中国儿童中心提出具有好思想、好品德、好习惯、好人格的“四好”儿童,我们再回想一下家长眼中的“好”是正确的吗?有一个高三女孩在毕业的时候,把她做过的模拟题晒出来给大家看,这些题摞起来的高度比姚明还要高,在这样的强化下,成绩是好了,可是好成绩和好分数就是我们想要的好孩子吗?我们的孩子进了“985”、进了名校就是有出息了吗?一个人若没有好习惯、好品格,他能在成功路上走多远呢?还有这样一则新闻,有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妈妈每月用7000块钱的工资供养了他五年后,妈妈开始入不敷出,钱慢慢就供不上了,孩子很生气,质问妈妈为什么还不寄钱,在妈妈表示真的没有钱以后,儿子坐飞机在机场用准备好的尖刀在妈妈身上刺了9刀,导致妈妈肝脏破裂。虽然后续的报道中说这个孩子可能有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疾病,但我觉得这还不是根源,根源在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立教育、感恩情怀没有在他心中扎下根。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说,“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句话还需要加一些其他的解读,如果我们交给学校一个好孩子,就等着收获一个好青年,我觉得今天是做不到的。如果没有家长的努力,没有家长主动的意识、科学的方法和教育责任的担当,靠学校和班主任是培养不了好青年的。如果把一只手比作家庭,另一只手比作学校,二者绝对不是分离的,而是紧紧相握,形成合力。
家庭作为德育的第一课堂,其基础性、不可逆性、重要性不可替代。
“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文明素养,还是奠定一个人终其一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家庭的家风和父母的榜样作用让家庭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的教育阵地。因此,家庭德育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家庭德育具有基础性
家庭作为德育的第一课堂,有其基础性。家庭是儿童行为习惯、情感品质、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场所,家庭阶段的教育奠定了一个人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有的家长说:家庭就是第一课堂,是孩子上小学之前最重要的阶段。但我认为这里说的“第一”不是顺序上的第一,而是重要性的第一,它更有理由成为时效性第一的课堂,因为对我们世世代代太重要了。
今年3月11号是日本“3·11”大地震八周年的日子。记得当时有几张照片让我感触颇深,有一张内容是地震以后日本人跑到商场避难,当时并没有人维持秩序,所有人都自觉坐在楼梯两边,把楼梯让出来给人走路。还有一张照片是地震后日本人跑到大街上,也没有人维持秩序,都自觉站在隔离带里,马路基本畅通。在生死攸关的灾难面前,为什么他们能有这样的秩序感呢?这就得益于日本从家庭开始的重要教育:Don‘t botherothers,即不要打扰别人,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家长也会告诉孩子,尽量不麻烦别人。如坐电梯的时候尽量靠一侧站着,让着急的人可以从旁边走。日本家长还会告诉孩子临走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垃圾带走,所以在日本的大型集会现场是不会看到垃圾的,从小形成的习惯,让日本国民即使面对大型灾难也能保持秩序感。
家庭阶段是德育的关键期
家庭阶段没有完成的教育和因此造成的负面影响,无法在以后的教育中弥补,具有不可逆性。在家庭阶段没有形成的教育、没有完成的教育是无法重来的,比如对五十岁的人和他讲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大声喧哗、在乎别人感受是没有用的。
记得有一次我在给四年级的孩子讲座时,提到了我们要做细节中的文明人,那么可以从哪些细节开始呢?可以从吃了口香糖用纸包上,再扔到垃圾桶里这样小的细节开始。我现在教会他,他以后就能养成好的习惯,才是一个具有文明素养的好公民。朋友圈里有句话说“现在个别的人年纪大了不文明,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句话虽然说得有点极端,但我觉得有一点是对的:在“四好”幼儿家庭行动计划中提的“好习惯”一定是从家庭开始,从幼儿园开始,贯穿在整个小学教育中,绝对不是上大学之后才开始讲的。所以家庭的重要性,我们怎么估量都不為过。家庭教育不仅奠定了一个人好的习惯,也是价值观、人生观形成最重要的场所。
今天弘扬传统文化,提倡我们要回归到好的传统中去,我们耳熟能详的“仁义礼智信”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在哪里完成的呢?我们说到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又是在哪里实现的?我觉得更多是在家庭环境之中、在亲子关系之中完成的。我们熟悉的《弟子规》《朱子家训》《增广贤文》,这些讲的都是家庭、家教中的教育智慧。
家庭教育要关注孩子“德”的培养
家长关心孩子的成长,努力培养孩子想把他们培育好,但我们的方向对吗?有一幅特别让我触动的图片,讲的是在安徽六安有一个地方叫毛坦厂,那里有所中学,每当高考临近的时候,学校门口有一棵树被家长当作神树,家长都会来这里烧香,盼孩子考上好大学,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高考上。还有一幅照片,讲的是一位妈妈在自己很疲惫的情况下依然陪着孩子写作业……我也是家长,我们都感同身受,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也没有一个父母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我们可以牺牲很多时间、很多钱财让孩子去读兴趣班,花费很多精力、克服很多困难接送他们,那么,培养一个好孩子,到底是什么“好”呢?
参照中国儿童中心提出具有好思想、好品德、好习惯、好人格的“四好”儿童,我们再回想一下家长眼中的“好”是正确的吗?有一个高三女孩在毕业的时候,把她做过的模拟题晒出来给大家看,这些题摞起来的高度比姚明还要高,在这样的强化下,成绩是好了,可是好成绩和好分数就是我们想要的好孩子吗?我们的孩子进了“985”、进了名校就是有出息了吗?一个人若没有好习惯、好品格,他能在成功路上走多远呢?还有这样一则新闻,有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妈妈每月用7000块钱的工资供养了他五年后,妈妈开始入不敷出,钱慢慢就供不上了,孩子很生气,质问妈妈为什么还不寄钱,在妈妈表示真的没有钱以后,儿子坐飞机在机场用准备好的尖刀在妈妈身上刺了9刀,导致妈妈肝脏破裂。虽然后续的报道中说这个孩子可能有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疾病,但我觉得这还不是根源,根源在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立教育、感恩情怀没有在他心中扎下根。
台湾女作家张晓风说,“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句话还需要加一些其他的解读,如果我们交给学校一个好孩子,就等着收获一个好青年,我觉得今天是做不到的。如果没有家长的努力,没有家长主动的意识、科学的方法和教育责任的担当,靠学校和班主任是培养不了好青年的。如果把一只手比作家庭,另一只手比作学校,二者绝对不是分离的,而是紧紧相握,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