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馆藏文物是民族发展历史过程当中的重要见证物,其不仅包含着多样的历史性、艺术性以及科学性,更因不可再生性而显得格外珍贵。本文主要介绍了影响馆藏文物保存的各种环境因素,并且以改善环境、提高预防保护为主线,从各个方面研究加强文物预防性保护和管理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馆藏文物;保存因素;预防性保护;保护管理
引言
馆藏的可移动性文物很容易在各种复杂的自然因素和外界人文因素的作用下,出现损坏、缺损等情况。因此,需要改善可移动性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以达到对于各种因素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文物的衰败速度,从而实现对于文物的综合性保护,以实现长久保存可移动文物的目的。
一、制约馆藏和移动文物保存的主要因素
研究影响可移动文物保存的因素,实际上是探究在各种成分环境中,对文物存放的影响规律的发现。通常情况下,博物馆内环境较复杂,能够影响可移动性文物保存的因素众多,大体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温度和湿度因素
温度和相对湿度通常取决于馆藏建筑物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温度是一种单一的因素,对于文物的保存影响程度并不大,一旦与其他因素联合发生作用,就能够加速文物发生质变的速度。通常情况下,在排除特殊材质的文物的条件下,低温较高温来说,更有利于文物的保存。当温度超过正常标准范围,不仅能够促使可移动性文物发生衰败,加速反应速率,而且高温环境容易加快有害气体和微生物的产生的速度,进而间接地降低文物的寿命。
相对湿度是非常重要的自然因素,对于不同材质的文物有不同的影响。并且,无论是金属质地的文物,例如铜器、铁器,还是非金属材质的文物,都会受到相对湿度的影响。相对湿度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参与各种化学反应和物理形变来造成对文物的损坏。
2.空气污染物
对文物造成污染的空气污染物众多,其中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飘尘、臭氧、苯甲醛等等。空气污染物对文物寿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以扩散的方式,通过影响文物展示环境来间接地与文物的材质发生相关的系列反应,使得文物被破坏。博物馆内部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馆内装修材料及保存设备挥发的有毒性物质。
3.光线辐射因素
光线辐射的影响因素主要指红外光线以及紫外光线对于文物不同程度的破坏。红外光线通常是通过其热辐射作用,使得文物表面温度上升,因而造成文物出现龟裂、翘曲等形变的发生,破坏文物的完整性。紫外光线由于其波长较短,并且容易被物质吸收的特点,很容易通过光反应造成分子结构出现改变,损坏文物的内部结构。
(二)人为因素
馆藏可移动文物不仅仅会受到来自于外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更会受到来自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其主要是指,文物参观人员及馆内工作人员在有意或无意识之间,对于文物造成损坏的行为。此外,一些社会安全事故以及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会影响到文物的安全以及预防保护措施的落实。
二、做好预防性保护措施的有效方法
(一)温湿度合理调节和控制
首先,对于整个馆内的温度可以实施宏观温度的系统控制,通过采用中央空调系统来调整整个馆内的温度和湿度。但通常情况下,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及参观人流量较大的影响,进而难以集中调节。其次,可以适当地对微环境进行控制和調节。可以通过应用特殊展示柜来增加文物的抗氧性。对于重要的文物还可以通过添加调试剂等方法,控制展柜内文物的湿度。
(二)光辐射控制措施
尽量减少文物的照光时间,并且有规律地转换对光存在敏感性的文物的位置。对于极其珍贵的文物,可以选择安装红外感应的调光系统,不断地调节适合保存的光线。并且,尽可能地应用冷光灯,减少不可见光对于文物寿命的影响。
(三)空气污染物的预防控制
首先,在安装博物馆的过程当中,选择安全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其次,在文物存入展示柜之前,实现馆内环境的净化处理,有效去除环境当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此外,还要适当地增加各种展示柜的密封性,以防止有污染气体进入到展示柜当中。必要时,可以适当的减少每日参观游客的数量,尽可能地降低馆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四)生物危害的预防控制
一般情况下,博物馆内室内温度需控制在20摄氏度以内,相对湿度则需要控制60%以下。定期安排人员对博物馆内部进行清理,做消毒处理。同时,也要定期检查文物的保存情况以及展示柜内部的状况。
(五)粉尘颗粒物的控制
可适当地在展厅入口及出口处设置防尘装置,例如:安装风屏和防尘地毯,尽可能地降低观众从外界带入污染物的概率。此外,可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对馆藏的可移动文物进行除尘,以降低粉尘颗粒物对文物造成的损坏。此外,还可以适当地清理馆内空气流动口处过滤网,实现定期检查和清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可移动性文物造成损害的因素众多,欲更好地保护文物,就要做好文物的预防保护措施,需要通过科学和专业的保护来改善博物馆内部环境以及不断地对其加以治理和控制,才能够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历久弥新。
关键词:馆藏文物;保存因素;预防性保护;保护管理
引言
馆藏的可移动性文物很容易在各种复杂的自然因素和外界人文因素的作用下,出现损坏、缺损等情况。因此,需要改善可移动性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应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以达到对于各种因素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文物的衰败速度,从而实现对于文物的综合性保护,以实现长久保存可移动文物的目的。
一、制约馆藏和移动文物保存的主要因素
研究影响可移动文物保存的因素,实际上是探究在各种成分环境中,对文物存放的影响规律的发现。通常情况下,博物馆内环境较复杂,能够影响可移动性文物保存的因素众多,大体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温度和湿度因素
温度和相对湿度通常取决于馆藏建筑物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温度是一种单一的因素,对于文物的保存影响程度并不大,一旦与其他因素联合发生作用,就能够加速文物发生质变的速度。通常情况下,在排除特殊材质的文物的条件下,低温较高温来说,更有利于文物的保存。当温度超过正常标准范围,不仅能够促使可移动性文物发生衰败,加速反应速率,而且高温环境容易加快有害气体和微生物的产生的速度,进而间接地降低文物的寿命。
相对湿度是非常重要的自然因素,对于不同材质的文物有不同的影响。并且,无论是金属质地的文物,例如铜器、铁器,还是非金属材质的文物,都会受到相对湿度的影响。相对湿度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参与各种化学反应和物理形变来造成对文物的损坏。
2.空气污染物
对文物造成污染的空气污染物众多,其中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飘尘、臭氧、苯甲醛等等。空气污染物对文物寿命产生的影响,主要是以扩散的方式,通过影响文物展示环境来间接地与文物的材质发生相关的系列反应,使得文物被破坏。博物馆内部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于馆内装修材料及保存设备挥发的有毒性物质。
3.光线辐射因素
光线辐射的影响因素主要指红外光线以及紫外光线对于文物不同程度的破坏。红外光线通常是通过其热辐射作用,使得文物表面温度上升,因而造成文物出现龟裂、翘曲等形变的发生,破坏文物的完整性。紫外光线由于其波长较短,并且容易被物质吸收的特点,很容易通过光反应造成分子结构出现改变,损坏文物的内部结构。
(二)人为因素
馆藏可移动文物不仅仅会受到来自于外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更会受到来自于人类行为的影响。其主要是指,文物参观人员及馆内工作人员在有意或无意识之间,对于文物造成损坏的行为。此外,一些社会安全事故以及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会影响到文物的安全以及预防保护措施的落实。
二、做好预防性保护措施的有效方法
(一)温湿度合理调节和控制
首先,对于整个馆内的温度可以实施宏观温度的系统控制,通过采用中央空调系统来调整整个馆内的温度和湿度。但通常情况下,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及参观人流量较大的影响,进而难以集中调节。其次,可以适当地对微环境进行控制和調节。可以通过应用特殊展示柜来增加文物的抗氧性。对于重要的文物还可以通过添加调试剂等方法,控制展柜内文物的湿度。
(二)光辐射控制措施
尽量减少文物的照光时间,并且有规律地转换对光存在敏感性的文物的位置。对于极其珍贵的文物,可以选择安装红外感应的调光系统,不断地调节适合保存的光线。并且,尽可能地应用冷光灯,减少不可见光对于文物寿命的影响。
(三)空气污染物的预防控制
首先,在安装博物馆的过程当中,选择安全环保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其次,在文物存入展示柜之前,实现馆内环境的净化处理,有效去除环境当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物质。此外,还要适当地增加各种展示柜的密封性,以防止有污染气体进入到展示柜当中。必要时,可以适当的减少每日参观游客的数量,尽可能地降低馆内二氧化碳的含量。
(四)生物危害的预防控制
一般情况下,博物馆内室内温度需控制在20摄氏度以内,相对湿度则需要控制60%以下。定期安排人员对博物馆内部进行清理,做消毒处理。同时,也要定期检查文物的保存情况以及展示柜内部的状况。
(五)粉尘颗粒物的控制
可适当地在展厅入口及出口处设置防尘装置,例如:安装风屏和防尘地毯,尽可能地降低观众从外界带入污染物的概率。此外,可定期安排工作人员对馆藏的可移动文物进行除尘,以降低粉尘颗粒物对文物造成的损坏。此外,还可以适当地清理馆内空气流动口处过滤网,实现定期检查和清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可移动性文物造成损害的因素众多,欲更好地保护文物,就要做好文物的预防保护措施,需要通过科学和专业的保护来改善博物馆内部环境以及不断地对其加以治理和控制,才能够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