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

来源 :公务与通用航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123123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通航业的快速发展,规章落实困难、基础保障不足、管理经验缺乏的问题逐渐出现,导致许多安全關卡形同虚设,那么如何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建立一个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全保障模式呢,本文做了有益的探讨。
  运输航空的特点在于“大而精”,能够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在客、货运输方向,开展有针对性地运行、管控和服务。通用航空与之相比,特点在于“小而杂”,往往一家企业经营多种项目,一架飞机用于多种用途。因此,要适应通用航空“小而杂”的特点,需要建立与运输航空相同而又不同的保障模式。
  相同之处在于,可以借鉴运输航空的基础设施保障形式,例如建立通用航空的公共机场、临时起降点、飞行服务站等。如今,影响通用航空私人飞行的主要因素在于,申报飞行计划复杂,可用于私人起降的机场不足,非常容易出现“能飞不能落”的尴尬场面。因此,建立充足、完善的基础设施后,一方面能够解决私人飞机起飞容易降落难的局面,有效促进私人飞行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能减少因程序复杂而产生的“黑飞”,再配合适当的法律法规,相信能够有效控制“黑飞”问题,比单一使用法规限制更为有力。近期,国家民航局、空管局、工信部等相關部门已相继宣布,将逐步建立机场保障、通信导航服务等多方面一体化的通航基础保障设施体系,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家层面,已经对通航基础保障设施的建设,提到了很重要的位置,这些政策和行动,是否能为通航企业吹来一阵春风,我们拭目以待。
  不同之处在于,通航业的基础保障建设,不仅在硬件设施的建设上,也应在管理方面,建立特殊的保障基础。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航虽小,但该有的管理构架还是需要的。通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导致通航企业无法像运输航空一样建立完善、闭环的管理系统,也导致小企业大多存在管理漏洞和违规现象。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更适合通航的管理保障基础,例如部分小通航企业,可以采取托管、租赁、资源共享、信息协同等方式,将一部分管理压力简化、转移、合并,以此达到与运输航空等效的管理水平。尤其是在闭环管理方面,通航企业的闭环管理的压力主要在于信息的反馈和获取不及时,分析和处理也不及时,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将闭环管理压力分散,或者将闭环管理共享?以下谈谈笔者的几点拙见。
  目前通航企业水平层次不齐,不如运输航空发展均衡,大型的通航企业动辄年飞行小时上万,小型的通航企业每年仅几百甚至几十小时,管理是依托在运行实践基础之上的,没有大量的运行实践,就不能积累大量的管理经验,自然也就不能获得较高的管理水平。所以,各地区或者各行业的通航企业,可以在本地区、本行业内组建通航协会,由地区,行业内经验和资源都较为丰富的大型通航企业牵头,收取一定费用,同时以协会名义,为协会内企业、人员及航空器提供统一的管理,统一向监管者提交审核、接受审查,提供管理信息平台,共享各会员企业的管理信息。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资源、信息的共享,解决运行不足导致管理经验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将闭环管理中的信息筛选分析工作,统一由协会负责,各企业只承担反馈信息的压力,加速闭环管理的循环速度,而协会也可以通过相同飞行计划、相同机型等分类,将分析工作合并,可以解决人力资源和运行信息不足的双重问题。
  在不适宜组建航空协会的地区或行业,可以建立通航服务企业,为通航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包括各项资质的年审、法律法规的咨询、飞行品质的监控、咨询通告服务、航空器闲事托管、第三方从业人员委培、签派通导服务等,小型通航企业每年按照飞行小时支付对应的一笔费用,既可以减轻企业管理压力,又可以获得专业的服务,避免出现因不熟悉规章、信息获取不畅产生违规运行。同时作为通航服务企业,只需要专注进行各项通航服务保障项目,没有人力资源分配限制,也能通过合并业务减少冗余程序,作为监管方也非常容易获取各通航企业的运行、资质等情况,只需对第三方服务保障企业进行监管,即可达到之前对各企业分别监管的目的,减轻管理压力。
  目前国家的监管程序主要还是面向通航企业的,例如管制服务、机场保障、安全通告等。而对于私人飞行,这些信息的获取非常困难,而且目前必须依托通过CCAR-91部运行规范审定的通航企业,才能开展飞行,这种模式虽然能确保私人飞行的规范与安全,但限制了私人飞行便捷的优势,长远来看是不利于私人飞行大规模发展的,一方面个人嫌麻烦,另一方面通航企业也不愿承担私人飞行的管理压力,所以私人飞行注定会向着俱乐部,或其他的托管形式逐步转变。但由于私人飞行运行量小,飞机数量少,对个人而言很难掌握航空器的安全状况,加之私人飞行人员专业知识和经验不如企业飞行员充足,很难对航空器即将产生的不安全状况提前感知,因此需要国家和行业,组建公共性质的通航服务机构,主要面向私人飞行服务等,依托机场、起降点,飞服站,为私人航空器提供通导、维修、应急、通告等各项公共服务,帮助私人航空器驾驶员获得同类机型的安全通告、运行数据监控分析服务等,为私人飞行做好基础保障建设。
  当然,以上三点只是一个基本的构想,不一定都能实现,也不一定都适合我国通航的发展需求,在通航管理保障的基础建设方面,还需要监管者和运营人一同探索,建立与设施保障相配套的管理保障,不断的在实践中改进、调整,从而寻求一个适合的途径,为通用航空提供符合其特点的服务模式。
  总之,目前我国的通用航空安全管理状况不容乐观,从监督、管理,运行多方面,机械式的引用运输航空或者国外通航的机制,虽然在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建设上,减少了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周期,在行业发展初期,确实带来了许多便利,让通航尽快步入了正轨,可谓功不可没,但随着行业的逐步发展,规章落实困难、基础保障不足、管理经验缺乏的问题逐渐出现,导致许多安全關卡形同虚设,让安全管理成了“东施效颦”。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随着通航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通航安全管理必然也会像当初的运输航空一样,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寻找新方法解决问题,想一蹴而就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它牵涉到政府、监管者、运营人、公众等多类角色,受到硬件设施、法规建设、教育普及、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短板效应”总会让安全管理的目光焦点不断转移,如何协调多方面因素同步发展,协调多方面因素互相匹配,还需要通航人多一份耐心,摸着石头过河,想在“大飞跃”中秀出真功夫,扎稳马步才最重要。如何构建“自成一派”,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航安全管理体系,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监管者和运营人,依靠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视角逐一解决。
其他文献
安全和效益的关系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辅相成。但适合运输航空的监管模式,未必适合通用航空,如果生搬硬套,不但加重企业运行负担,而且可能见效甚微,付出得不到回报。  伴随着通航企业准入门槛越来越低,大量私人小型通航企业林立,这些私人通航企业与国有大型通航企业相比,最常见的问题就在于各项规章落实不彻底,尤其是一些长期进行外场作业的企业。無论是在人员资质检查中,还是在航空器适航检查中,这些小型通航企业总会
期刊
我国通用航空安全监管水平较低,与通用航空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明显。在追赶世界通用航空大国的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是在所难免的,但事故高发、事故率超过正常值,那就需要从根本的制度进行改革或提高,建立起适应通用航空发展的管理机制,以最小的代价换取通用航空平稳、快速发展。  近三年来,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备受关注,逐步走上行业发展的准快车道,通用航空飞行器由2010年的1010架增加到目前的1610架。随着通用
期刊
2010年12月,巴航工业公司推出了莱格赛6500在其问世之初,本刊曾就其性能、舒适性等进行了分析。如今,莱格赛650问世已经近5个年头,全球交付量超过70架,它的市场反响究竟如何呢?本文将从运营商获得的数据出发,重新评估莱格赛650的经济性。  进入市场之初,巴航工业就将莱格赛650设定为越洋航程中性价比最高的公务机,如今回头看,莱格赛650的经济性优势可谓实至名归。依据其载荷和航程,巴航工业将
期刊
不论是对飞行员、航空从业者,还是普通的飞行爱好者来说,EAA就如同麦加圣地一般,总希望能前往朝圣一次。井然有序的地面及空管处置能力、各式各样的飞行展示区、含金量极高的论坛讲座、万众瞩目的飞行表演,EAA绝不仅仅是通航的欢乐大派对,它更是航空文化传承与培养的摇篮。  这里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机场,至少有一周是如此。“位于美国威斯康星州奥什科什(Oshkosh)市郊的EAA博物馆墙壁上,写着这么一句话。 
期刊
2013初迄今,中国的通航安全事故频发,引发了业内外的担忧。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儿?我们的监管策略和原则是否适当,我们的监管制度是否合理?其实不光是安全问题,在通航发展的其他问题上,我们的制度都有待改进!思路决定办法,办法决定效果,中国通航的发展,在根本思路上,也许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  2012年,据民航局统计,中国发生通航事故2起,同比减少2起;通航事故征候11起,同比持平。通航事故万架次率同
期刊
2011年,在《公务与通用航空》杂志的创刊号上,中国民航大学都业富教授发表了一篇有关“通勤航空”的文章。尽管文章刊登于4年前,但至今读来,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数日前,此文又一次引发了业内对国内发展通勤航空及短途货运的热烈讨论。  都教授在文章中提出一个观点,即国家要实现航空大众化,必须要重视通勤航空。对此,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总体而言,中国对通勤航空有需要,但需求有限。原因有三。  首先,干线干了
期刊
业内总是说通航企业如何亏钱,大家听得都有些厌倦,难道通航企业真的不能盈利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实际上,国内还是有很多通航企业都在盈利。那么是什么特质支撑这些企业盈利呢?要想做一家持久盈利的通航企业又该如何作为呢?试看本文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看国内哪些通航企业在盈利。要找出盈利的通航企业有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查过去3年通用航空专项资金(补贴)预算执行情况。基本上,排在补贴榜前20名的都属于
期刊
实现民航,包括通用航空业的持续安全运行,是摆在民航企事业单位和民航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新课题。民航华北管理局作为我国华北地区民航行业管理部门,同样面临着如何平衡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确保飞行安全的问题。  截止到2012年底,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辖区内,属地大型运输机场25家,121部运行大型运输航空公司9家,135部运行运输航空公司10家,91部运行通用航空企业21家,适航维修企业70余家。共有
期刊
航材保障是影响飞机安全和成本效益的重要因素,缺乏航材保障,如同無米之炊,对通航企业运营效率和资金周转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确保通航航材供应,提高航材综合保障能力,是我国目前通航维修保障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通航产业的发展,制约通航产业发展的壁垒除了空域资源、基础设施和专业人才等要素的匮乏,我国通用航空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制约我国通航产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如中国航空
期刊
发展通航,人才是关键,特别是飞行员和机务维修人员。然而,中国的现状是专业人才供应严重短缺,已日益成为制约通航发展的一大难题。随着我国通用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通航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通航培训市场也日益走俏,很多资本瞄准了这一领域。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培训市场也有很多风险和未知。  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编制的《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在新的形势下,民航人才队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