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浅谈了冷链物流标准问题及原因、以及对如何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农产品 冷链物流 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U492.3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42-01
1 前言
冷链物流是随着制冷技术的进步、物流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利用专门装置,掌控冷藏冷冻类食品的储藏和流通时间、温度和耐藏性、新鲜性的低温物流过程,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2]。冷链物流食品安全在我国占据了重要地位。
因为以食品工业为核心的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食品安全的监控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实施[13]。如今,新兴业态食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对冷链物流食品安全提出要求超市、批发市场等环节的去除,食品电子商务对冷链物流食品体系的需求愈加显得急迫,食品质量与品质问题的多发环节由加工、销售变为了流通,面临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引起的新兴流通行业,冷链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重要[13]。
2 冷链食品相关标准问题及原因
2.1 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化落后
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化落后,其中,食品冷链物流安全标准方面,冷鏈产品、技术与管理标准,已经公布的标准加起来不过20几项。甚至多项内容仍属空白,导致无法规范化管理。由于法规的不完善,使标准化建设缺乏系统性、统一性。
2.2 社会对冷链物流观念淡薄
目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主要关注食品的保质期、营养组成、添加剂等方面,几乎没有关注冷链流通食品标准,从而导致了冷链物流标准的不完善。
2.3 尚未构建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
我国农产品从采收、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缺少冷藏保鲜贮藏等问题,还未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有些销售环节有冷藏保鲜,但是在采收环节中没有经过田间预冷,导致农产品损耗率很高。冷链物流断链严重,同时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产品质量的追溯体系的缺乏,也导致食品质量无法保证。
2.4 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11]
现阶段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大多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实力不足,经营规模较小,服务标准参差不起。具备一定规模和资源整合能力、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很少且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很多服务模式不规范。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实力较弱,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产品多以中、低档为主。第三方冷链物流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效率低下,导致冷链物流的损耗率高,成本居高不下。
3 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建议
3.1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体制。
3.1.1设立物流管理机构,指导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行。
为了能够使更好地监管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势在必行。这些机构能够在物流过程中各司其职,分别做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中心能够得到更好地建立等[14]。
3.1.2政府统筹规划,对农产品冷链给予人、才、物方面的大力支持[14]。
政府要在各个大中类型的城市周边加速规划设计布局一批配送和处理中心的建立,以确保生鲜农产品低温运输物流。政府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而真正达到政府与市场双管齐下的目的[8]。
3.2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3.2.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为了实现农产品流通过程的全程监控,要将冷链物流上下游进行有效衔接,关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从而都到农民组织化成都的提高。最终达到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积极推进[13]。
3.2.2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
农产品冷链流标准体系、作业管理标准、服务管理标准、信息标准、卫生安全标准、温控标准等标准的完善能够到达农产品冷链物流在发展过程中健康发展,并且实现对其有效监控,以确保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质量安全[9]。
3.3 重构冷链物流运作流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
3.3.1提高物流效率可以通过重建冷链物流运作流程、优化冷链中的农产品配送来实现
优化冷链中的农产品物流网络节点节点选址,因为好的地理位置能够提升冷链物流运输的效率,使农产品的质量等到保证了;建立共同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业的共同配送,因为共同配送不仅有利于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提高冷冻冷藏品的质量控制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建立起统一的农产品采购检验标准,提高配送的信息化水平[15]。
3.3.2构筑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溯源。
农产品的流通由种植基地出发,经由批发商、物流公司、零售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因此信息平台的构建应该覆盖这五个环节。通过这样的信息跟踪和追溯过程,将记录与农产品相关的各种信息,各环节责任明确,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可以在尽快查明原因的同时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16]。
3.4 更新冷链物流技术装备,拓宽融资渠道
淘汰陈旧车型和设备,发展冷藏运输装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冷链物流成功经验,我国应尽快淘汰陈旧的冷藏车与保温车型,研制出新型速冻机,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17]。拓宽冷链设备融资渠道,加快技术装备更新。
参考文献
[1]方昕.中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思考[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4,(11):55-59.
[2]邓汝春.冷链物流运营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5-128. [3]邓汝春.冷链物流运营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5-128.
[4]福建泉州冷链物流需要“热处理”[EB/OL].http://lengku.bluegrid.biz/a/2010/378.aspx,2010.12.20.
[5]陈云青.福建:产业需求让冷库热起来[EB/OL].http://www.xplus.com/papers/xdwlb/20101224/n73.shtml,2010.12.22.
[6]吴宏雄.福建所有收费公路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首日见闻[EB/OL].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12/02/content_5432205.htm,2010.12.10.
[7]王寿全.福建省果蔬物流系统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州大学,2008.
[8]杨芳,李梅芳.中国果蔬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需求趋势研究[J].学理论,2011(22):89-91.
[9]张雪莉,韩茜,张欣,贾立平.河北省鲜活农产品流通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136-3137.
[10][1]陈达.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2:112-114.
[11]赵芳妮.农产品冷链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12]王玉侠.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3:80-82+84.
[13]于怀智.山东省冷链物流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4.
[14]王赫男.河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15]朱则刚.食品安全质量可靠与冷链物流技术支撑研讨[J]. 粮食问题研究,2016,03:20-27.
[16]李康,鄭建国,伍大清.生鲜农产品冷链管理及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与机械,2015,06:233-237.
[17]王荧荧.农产品冷链物流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4.
[关键词]农产品 冷链物流 质量安全
中图分类号:U492.33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7-0142-01
1 前言
冷链物流是随着制冷技术的进步、物流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利用专门装置,掌控冷藏冷冻类食品的储藏和流通时间、温度和耐藏性、新鲜性的低温物流过程,是一种特殊物流形式[2]。冷链物流食品安全在我国占据了重要地位。
因为以食品工业为核心的食品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但是食品安全的监控一直得不到很好的实施[13]。如今,新兴业态食品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对冷链物流食品安全提出要求超市、批发市场等环节的去除,食品电子商务对冷链物流食品体系的需求愈加显得急迫,食品质量与品质问题的多发环节由加工、销售变为了流通,面临这种新的商业模式引起的新兴流通行业,冷链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显得更加重要[13]。
2 冷链食品相关标准问题及原因
2.1 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化落后
食品冷链物流标准化落后,其中,食品冷链物流安全标准方面,冷鏈产品、技术与管理标准,已经公布的标准加起来不过20几项。甚至多项内容仍属空白,导致无法规范化管理。由于法规的不完善,使标准化建设缺乏系统性、统一性。
2.2 社会对冷链物流观念淡薄
目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主要关注食品的保质期、营养组成、添加剂等方面,几乎没有关注冷链流通食品标准,从而导致了冷链物流标准的不完善。
2.3 尚未构建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
我国农产品从采收、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缺少冷藏保鲜贮藏等问题,还未形成完整的冷链物流体系。有些销售环节有冷藏保鲜,但是在采收环节中没有经过田间预冷,导致农产品损耗率很高。冷链物流断链严重,同时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产品质量的追溯体系的缺乏,也导致食品质量无法保证。
2.4 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滞后[11]
现阶段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大多数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实力不足,经营规模较小,服务标准参差不起。具备一定规模和资源整合能力、行业推动能力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很少且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很多服务模式不规范。由于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实力较弱,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产品多以中、低档为主。第三方冷链物流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效率低下,导致冷链物流的损耗率高,成本居高不下。
3 提高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建议
3.1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体制。
3.1.1设立物流管理机构,指导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行。
为了能够使更好地监管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设立相关的管理机构势在必行。这些机构能够在物流过程中各司其职,分别做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中心能够得到更好地建立等[14]。
3.1.2政府统筹规划,对农产品冷链给予人、才、物方面的大力支持[14]。
政府要在各个大中类型的城市周边加速规划设计布局一批配送和处理中心的建立,以确保生鲜农产品低温运输物流。政府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从而真正达到政府与市场双管齐下的目的[8]。
3.2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3.2.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为了实现农产品流通过程的全程监控,要将冷链物流上下游进行有效衔接,关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从而都到农民组织化成都的提高。最终达到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积极推进[13]。
3.2.2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
农产品冷链流标准体系、作业管理标准、服务管理标准、信息标准、卫生安全标准、温控标准等标准的完善能够到达农产品冷链物流在发展过程中健康发展,并且实现对其有效监控,以确保农产品在冷链物流过程中的质量安全[9]。
3.3 重构冷链物流运作流程,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级
3.3.1提高物流效率可以通过重建冷链物流运作流程、优化冷链中的农产品配送来实现
优化冷链中的农产品物流网络节点节点选址,因为好的地理位置能够提升冷链物流运输的效率,使农产品的质量等到保证了;建立共同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业的共同配送,因为共同配送不仅有利于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提高冷冻冷藏品的质量控制水平,而且还有利于建立起统一的农产品采购检验标准,提高配送的信息化水平[15]。
3.3.2构筑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信息溯源。
农产品的流通由种植基地出发,经由批发商、物流公司、零售商,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因此信息平台的构建应该覆盖这五个环节。通过这样的信息跟踪和追溯过程,将记录与农产品相关的各种信息,各环节责任明确,一旦产品出现问题,可以在尽快查明原因的同时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16]。
3.4 更新冷链物流技术装备,拓宽融资渠道
淘汰陈旧车型和设备,发展冷藏运输装备。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冷链物流成功经验,我国应尽快淘汰陈旧的冷藏车与保温车型,研制出新型速冻机,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17]。拓宽冷链设备融资渠道,加快技术装备更新。
参考文献
[1]方昕.中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思考[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4,(11):55-59.
[2]邓汝春.冷链物流运营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5-128. [3]邓汝春.冷链物流运营实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15-128.
[4]福建泉州冷链物流需要“热处理”[EB/OL].http://lengku.bluegrid.biz/a/2010/378.aspx,2010.12.20.
[5]陈云青.福建:产业需求让冷库热起来[EB/OL].http://www.xplus.com/papers/xdwlb/20101224/n73.shtml,2010.12.22.
[6]吴宏雄.福建所有收费公路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首日见闻[EB/OL].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0-12/02/content_5432205.htm,2010.12.10.
[7]王寿全.福建省果蔬物流系统构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州:福州大学,2008.
[8]杨芳,李梅芳.中国果蔬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需求趋势研究[J].学理论,2011(22):89-91.
[9]张雪莉,韩茜,张欣,贾立平.河北省鲜活农产品流通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3136-3137.
[10][1]陈达.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及其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02:112-114.
[11]赵芳妮.农产品冷链绿色物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12]王玉侠.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3:80-82+84.
[13]于怀智.山东省冷链物流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14.
[14]王赫男.河北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4.
[15]朱则刚.食品安全质量可靠与冷链物流技术支撑研讨[J]. 粮食问题研究,2016,03:20-27.
[16]李康,鄭建国,伍大清.生鲜农产品冷链管理及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食品与机械,2015,06:233-237.
[17]王荧荧.农产品冷链物流安全风险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