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一分为二”的观点,“唠叨”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带着怨气与泄愤,没完没了地说;另一种是抱着关爱教育之意,有理有情的说服教育。肩负教育重任的老师采取的肯定是后一种。因为受教育的对象都是未成年的孩子,无论是教育教学,还是班级管理,都离不开教师的“唠叨”。下面结合班主任工作谈几点体会。
1 修补“缺漏”,勤于“唠叨”
教育的本质是“爱”。为学生修补“缺漏”而“唠叨”,就是向学生注入绵绵的“爱”。刚进学校的农村孩子:“小打小闹、小偷小摸、损坏公物,随处乱扔”等,时有发生,令人憔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迫切期待教师进行修补与矫正。
1.1 “唠叨”要适时。色彩斑斓的童心,从小家庭走进大校园,在新的环境中,他们不仅看到美丽的鲜花,听到悠扬的歌声,而且结识了一个新的伙伴群体,他们无比高兴、快乐!但是从高兴、快乐之中折射出的“野性”难以抑制。因此,急需教师给予“唠叨”。
一是课前“唠叨”。也称为组织教学。“起立坐下,身子坐正,双手放平,眼望前方,认真听讲……”用这种“唠叨”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形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形成自我抑制,遵守纪律,认真学习,最终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是课中“唠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重复“唠叨”,鼓励他们“遵守纪律要有耐心,认真学习要有恒心”,让学生的动态心理转为静态行为,稳定情绪,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三是课后“唠叨”。每堂课结束后,教师仍然少不了对他们的“唠叨”。“课间10分钟,先入厕后活动,不能你追我赶,横冲直撞,注意安全……”这时教师不能对学生不闻不问,还要密切注视学生的活动,陪伴学生做游戏,从中因势而“唠叨”:“游戏要文明,相互要关心”,以此给学生注入文明素养。
1.2 “唠叨”要适度。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都要诚事于心。当学生损坏了公物时,教师“唠叨”要遵循学生的个性与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孩子年龄小,娇嫩的心理很脆弱,所以“唠叨”的态度不能简单粗暴,要语重心长,要像爱护花朵一样,爱护学生的殊荣心,保护他们的活跃情绪。“……这件事,你虽然做的不对,但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这说明你一定会改正过来,老师相信你,期待你!”这样多把亲和关爱的“唠叨”送给他们,多用和颜悦色的表情对待他们,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纳老师的“唠叨”,并使他们真诚地内化自已冒犯的错误,朝着良好的举止行为发展。
1.3 “唠叨”要适量。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唠叨”要有新的创意。一是对忠厚善良的学生偶尔出错,教师“唠叨”要以事论理,三言两语,以情相待,指导他们“今后应该怎么做,不能这样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关爱。二是对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屡教屡犯的学生,教师要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认真分析成因,找准着眼点,多利用“开小灶”的方式与他们促膝“唠叨”。“你这个机灵鬼,前天把同学推倒了,今天又打碎了玻璃,千万要小心玻璃划破了你的手!”这样“唠叨”言之有趣,以趣激情,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循循善诱,给学生重塑美好心灵,并持之以恒,切切不能厌弃或放弃。
2 习惯养成,乐于“唠叨”
习惯养成的目的就是为学生一生奠定基础,小学阶段必须养成的习惯主要有“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三者融为一体,相互支撑。孩子的习惯易于激发,也容易消逝,因为他们的抑制力很差,所以需要教师不断的“唠叨”给力,逐步增强责任感和自主意识。
2.1 文明习惯。一是教师要经常为学生作“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的示范,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味道及姿势学着去做;二是教师要把“爷爷”、“阿姨”、“叔叔”、“请坐”、“谢谢”、“别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挂在嘴边,指导学生使用演练,这样,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换而运用自如,就连与人打招呼都透出一股灵气。
2.2 学习习惯。在这个环节,教师的教学艺术故然重要,但是教师的“唠叨”督促更为重要。其“唠叨”语言要彰显可塑性。“同学们请看,张磊等同学的作业写得真好,范智刚等同学思考答问很积极;夏航等同学爱惜学具,书本整理得整整齐齐,希望这些同学继续努力,也希望其他同学要向这些同学学习。”让学生变教师的“唠叨”为自主意识,让学生奋发向上的勇气在“唠叨”中升华并延伸。
2.3 卫生习惯。从客观上说,农村孩子的卫生意识较差,特别是“留守”学生尤为突出,“讲究卫生”无疑是教师“唠叨”的话题:“天天漱口、刷牙,勤剪指甲勤换衣,果皮纸屑不乱扔”等,句句“唠叨”到实处。在特殊情况下,教师还要引领示范,直接让学生感受讲卫生做什么、怎么做的基本常识,使他们卫生意识不断增强。诚言,其它习惯也益于其中了
3 兴趣培养,善于“唠叨”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受到“抹牌赌博”等不良影响,兴趣意识严重扭曲。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唠叨”,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无意义的爱好牵到正路,把他们无意识的厌恶行为迁移到有意义的兴趣上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具有意义的兴趣活动中去。如:李宇锋同学钟情户外活动,厌恶数学,每次数学课,他不是打瞌睡,就是玩“雀牌”,教师使他急转弯,便出一题让他作答:“买一支笔需要1.5元钱,你付给营业员2元钱,营业员应该找你多少钱?”他想了半天答不上来,教师把“唠叨”话说到他的心坎上:“数学是为我们生活服务的工具,生活中每一项消费都要精打细算,做一个明白消费的小主人等,都离不开数学计算。”通过他细嚼慢咽,才认识到不爱学习数学的危害。从那以后,他不再是原来的他,不仅认真听讲做作业,而且有不懂的问题还会主动请教老师。
范琪同学脑子灵活,思维敏捷,但就是不愿意动手,似乎与本笔无缘。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唠叨”一定要有“催生性”。“你这么聪明伶俐,只要你肯动手写作业,成绩一定更优秀。从今天开始,放学后老师陪你做作业好吗?”老师连续三次陪他写作业,他深受感动,当老师面哭了起来。这一“唠叨”的催化与陪伴,使他从梦中惊醒,再不像以前那样,不仅主动完成作业,而且质量很好。由此可见,教师的“唠叨”像一场久旱的甘霖,不时地浸润着学生的心田。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唠叨”的真谛。
总之,“唠叨”是教师严格履行工作职责的具体表现,更是透出对学生由衷的爱。但是“唠叨”应因人因事而异,要“因材施教”,这样既能使学生行为不断规范,也能使班级管理不断完善。
1 修补“缺漏”,勤于“唠叨”
教育的本质是“爱”。为学生修补“缺漏”而“唠叨”,就是向学生注入绵绵的“爱”。刚进学校的农村孩子:“小打小闹、小偷小摸、损坏公物,随处乱扔”等,时有发生,令人憔悴,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迫切期待教师进行修补与矫正。
1.1 “唠叨”要适时。色彩斑斓的童心,从小家庭走进大校园,在新的环境中,他们不仅看到美丽的鲜花,听到悠扬的歌声,而且结识了一个新的伙伴群体,他们无比高兴、快乐!但是从高兴、快乐之中折射出的“野性”难以抑制。因此,急需教师给予“唠叨”。
一是课前“唠叨”。也称为组织教学。“起立坐下,身子坐正,双手放平,眼望前方,认真听讲……”用这种“唠叨”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形成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形成自我抑制,遵守纪律,认真学习,最终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是课中“唠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重复“唠叨”,鼓励他们“遵守纪律要有耐心,认真学习要有恒心”,让学生的动态心理转为静态行为,稳定情绪,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三是课后“唠叨”。每堂课结束后,教师仍然少不了对他们的“唠叨”。“课间10分钟,先入厕后活动,不能你追我赶,横冲直撞,注意安全……”这时教师不能对学生不闻不问,还要密切注视学生的活动,陪伴学生做游戏,从中因势而“唠叨”:“游戏要文明,相互要关心”,以此给学生注入文明素养。
1.2 “唠叨”要适度。作为教师,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都要诚事于心。当学生损坏了公物时,教师“唠叨”要遵循学生的个性与心理承受能力,因为孩子年龄小,娇嫩的心理很脆弱,所以“唠叨”的态度不能简单粗暴,要语重心长,要像爱护花朵一样,爱护学生的殊荣心,保护他们的活跃情绪。“……这件事,你虽然做的不对,但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这说明你一定会改正过来,老师相信你,期待你!”这样多把亲和关爱的“唠叨”送给他们,多用和颜悦色的表情对待他们,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纳老师的“唠叨”,并使他们真诚地内化自已冒犯的错误,朝着良好的举止行为发展。
1.3 “唠叨”要适量。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唠叨”要有新的创意。一是对忠厚善良的学生偶尔出错,教师“唠叨”要以事论理,三言两语,以情相待,指导他们“今后应该怎么做,不能这样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真诚关爱。二是对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屡教屡犯的学生,教师要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认真分析成因,找准着眼点,多利用“开小灶”的方式与他们促膝“唠叨”。“你这个机灵鬼,前天把同学推倒了,今天又打碎了玻璃,千万要小心玻璃划破了你的手!”这样“唠叨”言之有趣,以趣激情,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循循善诱,给学生重塑美好心灵,并持之以恒,切切不能厌弃或放弃。
2 习惯养成,乐于“唠叨”
习惯养成的目的就是为学生一生奠定基础,小学阶段必须养成的习惯主要有“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三者融为一体,相互支撑。孩子的习惯易于激发,也容易消逝,因为他们的抑制力很差,所以需要教师不断的“唠叨”给力,逐步增强责任感和自主意识。
2.1 文明习惯。一是教师要经常为学生作“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的示范,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味道及姿势学着去做;二是教师要把“爷爷”、“阿姨”、“叔叔”、“请坐”、“谢谢”、“别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挂在嘴边,指导学生使用演练,这样,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换而运用自如,就连与人打招呼都透出一股灵气。
2.2 学习习惯。在这个环节,教师的教学艺术故然重要,但是教师的“唠叨”督促更为重要。其“唠叨”语言要彰显可塑性。“同学们请看,张磊等同学的作业写得真好,范智刚等同学思考答问很积极;夏航等同学爱惜学具,书本整理得整整齐齐,希望这些同学继续努力,也希望其他同学要向这些同学学习。”让学生变教师的“唠叨”为自主意识,让学生奋发向上的勇气在“唠叨”中升华并延伸。
2.3 卫生习惯。从客观上说,农村孩子的卫生意识较差,特别是“留守”学生尤为突出,“讲究卫生”无疑是教师“唠叨”的话题:“天天漱口、刷牙,勤剪指甲勤换衣,果皮纸屑不乱扔”等,句句“唠叨”到实处。在特殊情况下,教师还要引领示范,直接让学生感受讲卫生做什么、怎么做的基本常识,使他们卫生意识不断增强。诚言,其它习惯也益于其中了
3 兴趣培养,善于“唠叨”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受到“抹牌赌博”等不良影响,兴趣意识严重扭曲。需要教师苦口婆心地“唠叨”,千方百计地把他们无意义的爱好牵到正路,把他们无意识的厌恶行为迁移到有意义的兴趣上来,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具有意义的兴趣活动中去。如:李宇锋同学钟情户外活动,厌恶数学,每次数学课,他不是打瞌睡,就是玩“雀牌”,教师使他急转弯,便出一题让他作答:“买一支笔需要1.5元钱,你付给营业员2元钱,营业员应该找你多少钱?”他想了半天答不上来,教师把“唠叨”话说到他的心坎上:“数学是为我们生活服务的工具,生活中每一项消费都要精打细算,做一个明白消费的小主人等,都离不开数学计算。”通过他细嚼慢咽,才认识到不爱学习数学的危害。从那以后,他不再是原来的他,不仅认真听讲做作业,而且有不懂的问题还会主动请教老师。
范琪同学脑子灵活,思维敏捷,但就是不愿意动手,似乎与本笔无缘。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唠叨”一定要有“催生性”。“你这么聪明伶俐,只要你肯动手写作业,成绩一定更优秀。从今天开始,放学后老师陪你做作业好吗?”老师连续三次陪他写作业,他深受感动,当老师面哭了起来。这一“唠叨”的催化与陪伴,使他从梦中惊醒,再不像以前那样,不仅主动完成作业,而且质量很好。由此可见,教师的“唠叨”像一场久旱的甘霖,不时地浸润着学生的心田。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唠叨”的真谛。
总之,“唠叨”是教师严格履行工作职责的具体表现,更是透出对学生由衷的爱。但是“唠叨”应因人因事而异,要“因材施教”,这样既能使学生行为不断规范,也能使班级管理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