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利用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关键在于依托社区资源,以满足师生发展需求为主线进行课程的开发。此类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学校也能在课程研发中逐渐发现办学的突破口,形成办学特色。本文以学校所处社区为例,分析影响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操作层面上对社区的文化、人力、物质资源进行了梳理,对开展项目以来的工作进行了归纳,提出下阶段的工作反思与方向。
【关键词】 社区教育资源 校本课程 开发
1 社区教育资源的内涵及以往影响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1.1 概念诠释。
1.1.1 对社区教育资源的理解。广义的社区资源也称为生活资源、经验资源,是指本地区社区中可以利用于充实社区发展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及组织的资源,包括了社区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个情景和每一个经验。简言之,就是学校、幼儿园所在社区周边环境中蕴含的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各种资源的总和。
1.1.2 对校本课程及课程开发的理解。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者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学校本位性。从学校课程的角度来说,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将社区内原本就具有教育意义的、但尚未被认识和利用的自然、社会资源纳入到课程资源范畴内,即社区资源课程化;二是对原有社区课程资源进行再开发,即更充分地利用之,以期更充分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本文所指社区资源的开发倾向于第一层含义。
1.1.3 社区资源分类。按照资源作用于学校课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素材性社区课程资源和条件性社区课程资源;按照资源存在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物质形态的社区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社区课程资源;按照资源呈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社区显性课程资源和社区隐性课程资源。
本文根据课程资源构成要素的不同,将社区课程资源分为三类:即社区文化资源、社区人力资源和社区物质环境资源。社区文化资源是指人们在社区这个特定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中长期从事物质与精神活动而形成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方语言、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以及社区成员的心理特质、价值观等,是一种无形资源,可以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并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来影响学生的社会化;社区人力资源是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众组织,包括社区工作人员、企业界人士、各领域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知名人士和各种社区组织,它以个体人或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群体为载体,不但可以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而且还可以影响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的山川河流、风土、动植物、人为的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科学馆、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以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福利院、商场、部队和工厂等,它们以具体事物的形态存在,通过学校的组织开发,能弥补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
1.2 影响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社区各单位径渭分明,条块分割,学校属教育系统,公园属园林管理局,图书馆属文化局……推崇各扫门前雪,相安无事的处世原则。在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社区课程资源拥有者以时间不允许、经费困难、接待不便或管理需要等各种借口拒绝学校提出的要求。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困难重重。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与社区缺乏有效的沟通结合,学校不能充分掌握、利用和开发社区内丰富的课程资源。②社区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缺乏有效的融合、或没能找到契合点,因而学校未能充分发挥社区课程资源对学校课程的支持功能。③保守封闭的办学思想,分数驱动的教育模式,只关注教材习题操练,对社区课程资源熟视无睹,意识淡薄。④学校课程开发是少数人的专利,不少教师及家长置身事外,不闻不问。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没有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对本校所处社区教学资源的筛选、整合情况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校科研课题《以社区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主要是利用社区特色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该项目定位不仅仅是社区历史文物资源的传承,而且还涉及人力及文化各方面社区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培训与活动。以下围绕课题第一阶段对社区特色教育资源选取所开展工的作进行了梳理与回顾,以起抛砖引玉之用。
2.1 学校所处的社区简介。学校所处的社区地处广州市中心,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是历史上广州的文化中心、历代岭南行政中心、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胜古迹荟萃地城区,历今2000多年。区内有秦番禺城遗址、秦汉造船工地遗址、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御花园遗址、明大佛寺、明城隍庙、明清大南门遗址、清庐江书院、广州起义纪念馆等十多个朝代的十多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古书院群聚集,历史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
近年来,社区通过整合资源,把和谐社区建设与提高辖区居民归属感、幸福感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建设的整体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城市社会工作示范街道”、“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妇联“零家庭暴力示范社区”、“全国和谐邻里建设示范街道”等称号。
2.2 经过梳理,社区中可供使用的教育资源有:
2.2.1 社区文化资源方面。近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广府庙会”就设置在该社区,庙会包括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内容,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制作展示等活动。首届“广府庙会”的6大景点:城隍庙、府学西街、北京路、惠福东路美食街、五仙观、大佛寺就有4个景点在该社区,非物质遗产丰富。西湖花市、五仙传说、城隍巡游等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活跃。
另外,古书院群是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也是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独一无二的名胜古迹。它是广州几百年历史文化教育高度沉淀发展的结果,对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社区文化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2 社区人力资源。社区内有多个居民服务机构,其中北京街家庭服务中心是广州市建设首批20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试点单位,是2011年中国城市社会工作示范街道。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方式为居民服务。该中心由注册社工参与一线服务的方式,通过家庭服务、长者服务、儿童及青少年服务、残障人士服务、社区矫正人士服务、义工服务等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贴心优质社工服务。其中:义工能力银行、能力加油站、家庭驿站、成长驿站、三点半学堂、慈善超市等服务项目均可以成为学校课程开发中的社区人力资源。
此外,其他成功人士、杰出商贾、能人异士等都可以作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人力资源。在12年,学校将年轻说书艺人彭嘉志聘请为校外辅导员,定期在学校开设“嘉志哥哥讲古坛”,用孩子们喜欢的粤语故事形式传播著名历史遗迹的历史由来。老一辈说书艺人颜志图老先生也定期到校,提出活动建议。下阶段将引入更多的社会人士,让孩子们可以认识不同行业的优秀者,以此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并传承文化。
2.2.3 社区物质环境资源。该社区居于古广州城中心,历经多朝风雨洗礼,很多古迹都湮没、沉寂于地下,或拆除只剩下名号、或因历史原因成为民居一部分。但也陆续发现不少值得孩子们去了解、知道的、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迹及其背后的故事。经资料搜集整理,社区附近现存可作为课程开发所用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以下遗迹(见附表1):千年古迹:千年南越国宫署、千年西汉水闸、千年南汉御花园、千年古道、千年大佛寺。该批文物中不少是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古书院群:越秀古书院群位于广州中山五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大马站、小马站、流水井这三条街道里的书院群。古书院群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之首,是全市旧城区内唯一尚存的古书院群,2000年被市政府划定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现存尚可看到的书院只有7间,包括流水井两侧3间(庐江书院、考亭书院、冠英家塾),小马站3间(曾氏书院、周家祠濂溪书院、见大书院),起义路1间(青云书院)。古建筑:城隍古庙、大南门遗址等。
2.2.4 学校自有教师资源的开发。学校的美术及音乐老师均对广府文化有浓厚的兴趣,美术科以通草画(俗称草雕,以通脱木的树心切成薄薄的切片,并在薄片上作画,19世纪兴起于广州,是广府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为代表,并与广州博物馆结成共建单位,共同为保护广府民间艺术而努力。音乐科以广府童谣等方面开展各自的资源整合、培训活动。艺术科学均从不同方面丰富、充实该项目开展的内容。
3 资源整合开展的情况与反思
从学校所处的社区特色教育资源出发,采集有特色的个性化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不仅使师生萌生一种亲切感,愿意接受,积极参与,而且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有社区的归属认同感,并以此为荣。因此,学校的定位、社区的支持及学生的参与非常重要。有鉴于此,学校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了以下工作:①学校将此项科研与学校五年规划密切结合,以此作为学校特色建立与发展的重要方面。②争取社区的理解、支持,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学校领导多次与社区领导交换意见,争取支持与资源的配合。社区党工委书记多次到校了解学校开展工作情况,专门会议商讨有关活动,并逐步建立与教育相关的机构(见附表2),从中看出社区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与支持。③与社区服务中心充分合作,社工每周定期进入校园,对学生开展个案跟踪辅导,在实验年级开展“抗逆力”辅导及“小小导赏团”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及提升抵抗挫折的能力。密切与班主任联系,对个案进行跟踪,配合学校对家长共同进行辅导。④宣传理念、动员培训、全员参与。项目开始之前,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走访,让教师对社区现状及相关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将学校教师按专长分成资源组、课程组、外展组,分别赋予不同的工作职责。资源组负责相关历史资源、文化的搜集整理;课程组利用资料组搜集的文字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外展组负责校内外活动设计、实施与宣传,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⑤争取各部门的支持。项目开展之初,就争取到区文化局、区档案局、广州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宣传保护古迹、推广广府文化而共同努力。
到目前为止,此项目开展的研究工作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引起了社区的重视、教师科研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升,通过宣传逐步认可、明晰了这个项目对学生、自身与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实践过程中,资料整理与课程开发如何相互配合;如何将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如何脱离学科藩篱,以大课程观指引教学;如何将社区资源效益发挥最大化;社区特色资源如何取舍、整合;如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等,这些都是实践过程中实际存在而又值得深入思考和继续探索问题。本文仅起抛砖引玉之目的,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指导及帮助。[本文系广州市越秀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2012年度课题《以社区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越综合类[2012]12号)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 鲁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该课题是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龚冬梅.利用社区资源开发需求主导型校本课程[J].吉林:吉林省
教育学院学报,2008.3
6 刘旭东等.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7 李松林.关于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个案研究[J].南昌:江西师范大
学学报,2004.1
【附表1】红框之内为社区范围,也是该课题所取材的主要根据
【附表2】
【关键词】 社区教育资源 校本课程 开发
1 社区教育资源的内涵及以往影响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1.1 概念诠释。
1.1.1 对社区教育资源的理解。广义的社区资源也称为生活资源、经验资源,是指本地区社区中可以利用于充实社区发展的一切人力、物力、自然及组织的资源,包括了社区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个情景和每一个经验。简言之,就是学校、幼儿园所在社区周边环境中蕴含的具有教育教学价值的各种资源的总和。
1.1.2 对校本课程及课程开发的理解。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者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学校本位性。从学校课程的角度来说,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将社区内原本就具有教育意义的、但尚未被认识和利用的自然、社会资源纳入到课程资源范畴内,即社区资源课程化;二是对原有社区课程资源进行再开发,即更充分地利用之,以期更充分地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本文所指社区资源的开发倾向于第一层含义。
1.1.3 社区资源分类。按照资源作用于学校课程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素材性社区课程资源和条件性社区课程资源;按照资源存在形态的不同,可以分为物质形态的社区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社区课程资源;按照资源呈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社区显性课程资源和社区隐性课程资源。
本文根据课程资源构成要素的不同,将社区课程资源分为三类:即社区文化资源、社区人力资源和社区物质环境资源。社区文化资源是指人们在社区这个特定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中长期从事物质与精神活动而形成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地方语言、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以及社区成员的心理特质、价值观等,是一种无形资源,可以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并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来影响学生的社会化;社区人力资源是指社区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有专长的人及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群众组织,包括社区工作人员、企业界人士、各领域专家学者、离退休干部、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先进人物、知名人士和各种社区组织,它以个体人或具有某种共同目标的群体为载体,不但可以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而且还可以影响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社区物质环境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的山川河流、风土、动植物、人为的为了保存和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公共设施,如图书馆、科学馆、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以及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福利院、商场、部队和工厂等,它们以具体事物的形态存在,通过学校的组织开发,能弥补学校课程资源的不足。
1.2 影响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社区各单位径渭分明,条块分割,学校属教育系统,公园属园林管理局,图书馆属文化局……推崇各扫门前雪,相安无事的处世原则。在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社区课程资源拥有者以时间不允许、经费困难、接待不便或管理需要等各种借口拒绝学校提出的要求。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学校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困难重重。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与社区缺乏有效的沟通结合,学校不能充分掌握、利用和开发社区内丰富的课程资源。②社区课程资源与学校课程缺乏有效的融合、或没能找到契合点,因而学校未能充分发挥社区课程资源对学校课程的支持功能。③保守封闭的办学思想,分数驱动的教育模式,只关注教材习题操练,对社区课程资源熟视无睹,意识淡薄。④学校课程开发是少数人的专利,不少教师及家长置身事外,不闻不问。教师只会照本宣科,没有课程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对本校所处社区教学资源的筛选、整合情况
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校科研课题《以社区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主要是利用社区特色教育资源开发校本课程。该项目定位不仅仅是社区历史文物资源的传承,而且还涉及人力及文化各方面社区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培训与活动。以下围绕课题第一阶段对社区特色教育资源选取所开展工的作进行了梳理与回顾,以起抛砖引玉之用。
2.1 学校所处的社区简介。学校所处的社区地处广州市中心,是广州城建之始所在地,是历史上广州的文化中心、历代岭南行政中心、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集散地、胜古迹荟萃地城区,历今2000多年。区内有秦番禺城遗址、秦汉造船工地遗址、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御花园遗址、明大佛寺、明城隍庙、明清大南门遗址、清庐江书院、广州起义纪念馆等十多个朝代的十多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古书院群聚集,历史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
近年来,社区通过整合资源,把和谐社区建设与提高辖区居民归属感、幸福感紧密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建设的整体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整体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城市社会工作示范街道”、“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妇联“零家庭暴力示范社区”、“全国和谐邻里建设示范街道”等称号。
2.2 经过梳理,社区中可供使用的教育资源有:
2.2.1 社区文化资源方面。近年引起广泛关注的“广府庙会”就设置在该社区,庙会包括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内容,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制作展示等活动。首届“广府庙会”的6大景点:城隍庙、府学西街、北京路、惠福东路美食街、五仙观、大佛寺就有4个景点在该社区,非物质遗产丰富。西湖花市、五仙传说、城隍巡游等民间民俗文化活动活跃。
另外,古书院群是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象征,也是全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独一无二的名胜古迹。它是广州几百年历史文化教育高度沉淀发展的结果,对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社区文化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2.2 社区人力资源。社区内有多个居民服务机构,其中北京街家庭服务中心是广州市建设首批20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试点单位,是2011年中国城市社会工作示范街道。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方式为居民服务。该中心由注册社工参与一线服务的方式,通过家庭服务、长者服务、儿童及青少年服务、残障人士服务、社区矫正人士服务、义工服务等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贴心优质社工服务。其中:义工能力银行、能力加油站、家庭驿站、成长驿站、三点半学堂、慈善超市等服务项目均可以成为学校课程开发中的社区人力资源。
此外,其他成功人士、杰出商贾、能人异士等都可以作为学校课程开发的人力资源。在12年,学校将年轻说书艺人彭嘉志聘请为校外辅导员,定期在学校开设“嘉志哥哥讲古坛”,用孩子们喜欢的粤语故事形式传播著名历史遗迹的历史由来。老一辈说书艺人颜志图老先生也定期到校,提出活动建议。下阶段将引入更多的社会人士,让孩子们可以认识不同行业的优秀者,以此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并传承文化。
2.2.3 社区物质环境资源。该社区居于古广州城中心,历经多朝风雨洗礼,很多古迹都湮没、沉寂于地下,或拆除只剩下名号、或因历史原因成为民居一部分。但也陆续发现不少值得孩子们去了解、知道的、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古迹及其背后的故事。经资料搜集整理,社区附近现存可作为课程开发所用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以下遗迹(见附表1):千年古迹:千年南越国宫署、千年西汉水闸、千年南汉御花园、千年古道、千年大佛寺。该批文物中不少是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古书院群:越秀古书院群位于广州中山五路以南,西湖路以北的大马站、小马站、流水井这三条街道里的书院群。古书院群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清代广州书院在数量上居全国之首,是全市旧城区内唯一尚存的古书院群,2000年被市政府划定为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现存尚可看到的书院只有7间,包括流水井两侧3间(庐江书院、考亭书院、冠英家塾),小马站3间(曾氏书院、周家祠濂溪书院、见大书院),起义路1间(青云书院)。古建筑:城隍古庙、大南门遗址等。
2.2.4 学校自有教师资源的开发。学校的美术及音乐老师均对广府文化有浓厚的兴趣,美术科以通草画(俗称草雕,以通脱木的树心切成薄薄的切片,并在薄片上作画,19世纪兴起于广州,是广府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为代表,并与广州博物馆结成共建单位,共同为保护广府民间艺术而努力。音乐科以广府童谣等方面开展各自的资源整合、培训活动。艺术科学均从不同方面丰富、充实该项目开展的内容。
3 资源整合开展的情况与反思
从学校所处的社区特色教育资源出发,采集有特色的个性化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不仅使师生萌生一种亲切感,愿意接受,积极参与,而且通过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有社区的归属认同感,并以此为荣。因此,学校的定位、社区的支持及学生的参与非常重要。有鉴于此,学校为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做了以下工作:①学校将此项科研与学校五年规划密切结合,以此作为学校特色建立与发展的重要方面。②争取社区的理解、支持,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学校领导多次与社区领导交换意见,争取支持与资源的配合。社区党工委书记多次到校了解学校开展工作情况,专门会议商讨有关活动,并逐步建立与教育相关的机构(见附表2),从中看出社区对教育工作的重视与支持。③与社区服务中心充分合作,社工每周定期进入校园,对学生开展个案跟踪辅导,在实验年级开展“抗逆力”辅导及“小小导赏团”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及提升抵抗挫折的能力。密切与班主任联系,对个案进行跟踪,配合学校对家长共同进行辅导。④宣传理念、动员培训、全员参与。项目开始之前,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走访,让教师对社区现状及相关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将学校教师按专长分成资源组、课程组、外展组,分别赋予不同的工作职责。资源组负责相关历史资源、文化的搜集整理;课程组利用资料组搜集的文字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外展组负责校内外活动设计、实施与宣传,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⑤争取各部门的支持。项目开展之初,就争取到区文化局、区档案局、广州博物馆的大力支持,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宣传保护古迹、推广广府文化而共同努力。
到目前为止,此项目开展的研究工作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引起了社区的重视、教师科研积极性有了一定的提升,通过宣传逐步认可、明晰了这个项目对学生、自身与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实践过程中,资料整理与课程开发如何相互配合;如何将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如何脱离学科藩篱,以大课程观指引教学;如何将社区资源效益发挥最大化;社区特色资源如何取舍、整合;如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等,这些都是实践过程中实际存在而又值得深入思考和继续探索问题。本文仅起抛砖引玉之目的,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指导及帮助。[本文系广州市越秀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2012年度课题《以社区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越综合类[2012]12号)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 鲁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 该课题是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 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 龚冬梅.利用社区资源开发需求主导型校本课程[J].吉林:吉林省
教育学院学报,2008.3
6 刘旭东等.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7 李松林.关于社区课程资源开发的个案研究[J].南昌:江西师范大
学学报,2004.1
【附表1】红框之内为社区范围,也是该课题所取材的主要根据
【附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