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两有生”无论是在思想道德状态还是在学习状况下都属于较低水平,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中的困难对象。对于“两有生”的转化不能通过刻板的目标要求去对学生做强制性压迫性教育,需要通过更加柔和的方式去让德育教育达到动情作用,从而来让“两化生”在观念上逐步的转化,从而达到各方面的不断提升改善。
【关键词】德育教育;动情教育;两有生
一、当下对“两有生”的认识偏差
“两有生”由于学习上有困难,思想有偏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两方面的偏差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教育工作者可能更多的看到了该类学生自身自律性和态度的偏差,没有看到相关表现所隐藏的背后原因。一般“两有生”的产生与学校、家庭与社会有多种关系。
在家庭因素中,可能“两有生”缺乏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发生家庭纠纷、吵闹,甚至大打出手,学生在家庭中没有感到到家庭成员的和谐与温暖,甚至引发对生活的失望情绪,从而放弃自我随波逐流。也可能与学生自身家庭条件差,学生自身肩负着家庭的部分重担,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导致自身对于压力的逃避而寻求不规范的学习态度来解放自我。也可能是家庭环境中无法提供学生健康生长的环境,家庭中无法提供安静有效的学习环境,家庭中来往人员复杂,鱼龙混杂让学生接触到不良行为与习惯,从而受到一定模仿与影响。甚至学生因为家庭不和谐因素而在内心有一定阴影与障碍。
学校教育中,教师过分的强调学习与分数,让学生厌倦这种没有自由感和丰富度的沉闷学校氛围,从而进行叛逆性的思想发展,甚至通过自身的叛逆行为作为对学校教育的抵抗。
在社会环境上,由于社会信息流通逐步的自由化,媒体环境中过分的渲染虚荣、不劳而获、拜金主义、反叛的信息内容,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学校教育产生质疑,甚至崇尚读书无用论等。希望通过自身一套叛逆而不常规的方式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二、“两有生”转化中运用动情德育教育的方法
在“两有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不能以高高在上的严师形象出现,更多的需要采用平等关系与学生进行如朋友般的交心教育,拉近师生心理距离,让德育教育能够有效的吸收。具体的操作如下:
(一)全面了解学生
对于“两有生”情况要做全面的了解,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做适当的家访,但是家访不要过多的去指责学生,同时也不要过多的让学生产生家访的厌烦感,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与家庭成员取得联系,不要当着学生面去揭开学生家庭环境,特别是对于家庭状态不良的学生。很多学生对于家庭视为自身的隐私,因此不希望教师过多的了解,同时对于家庭糟糕的状况,学生有羞耻心,不愿意对外展示。因此,家访或者家庭调查情况要私下进行,不要过多的暴露在学生面前。
(二)在德育教育的合理沟通方式运用
在德育教育实际操作中,明白了学生出现学习和思想偏差的原因,因此可以针对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方案设计。但是德育工作不要有太多呆板说教的成分,更多的需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做德育教育的引导。
与学生讨论时下人们话题,不要提学习或者直接批评其行为规范或者思想的不争取,而是通过对热门话题或者兴趣话题做简介的思想矫正。多与学生谈论有趣的事情,从趣味性话题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善。在沟通中多称赞、多鼓励、多信任,相信学生可以得到自我优势的发挥、自我人生理想的实现,相信学生的能力和品行。任何学生心中都有纯净的领域,只是社会的纷扰让其掩盖,因此德育教育的沟通需要将学生最纯净的空间展现出来,让学生自身的纯净空间感染自身。
教师在沟通中不要让自身高高在上,任何教师也是从学生阶段走过来,也曾经有迷茫和混乱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曾经的错误例子做说明,让学生感受到双方之间也是一样的人,拉近之间的距离,避免学生认为教师无法理解自身感受而排斥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到学生行为思想偏差的合理性、正常性,不应该带着有色眼光去认为“两有生”是问题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两有生”由于自身行为思想的偏差,还会看到某些其他常规学生无法看到的层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思想更具有深度。因此,教师不能认为学生是孩子就认为学生的想法不成熟、幼稚等。
(三)正确树立转化目标
在“两有生”的转化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规范,不能强求学生能够在学习和思想上达到快速的纠正,也不能拿学校的典型优秀学生作为示范和目标,更多的需要让学生找到自身学习意义。开始的目标应更加注重学生个人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引导。从不影响他人,到自身行为逐步规范,尊重学校管理制度,再到提升个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生活热情。让他们明白学习是通往自身理想的一种必经之路,可以给与自身今后人生更多的机会与可能。让学生明白自身行为对家庭的意义、朋友的意义以及对班级集体的意义。让学生充分的意识到自身行为的责任性,提升自身行为的荣誉感,而不是单单的将学生置身整个团体之外,不可放弃学生或者排挤“两有生”,应该时刻认为他们是学校、家庭和朋友们所不可或缺的一员。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好好的把握自身。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可以让学生专注自身兴趣领域,认真的去思考去实践,得出自身的感悟和成就感。但是对于不当的目标要给与一定引导,告诉学生如何去辨别他人和社会上不良信息的漏洞,让学生正确面对所处的社会信息环境,避免学生被不良信息所诱导,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并维护好其为理想而不断努力奋斗的毅力和决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是有意义的,希望不仅是希望,更是可以触及的理想。但是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有付出,每天改变和付出一点就可以达到自身所需要的水平和领域。避免学生因为理想过于遥不可及而提前放弃,要给与学生更多积极生活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融斌,晁定江.日本德育教育的嬗变及对我们的启示[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47-51.
[2]苏洁.网络对德育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探析[J].电子制作,2015,05:206.
[3]徐静.中美德育环境的比较研究[J].知识经济,2015,08:41-42.
【关键词】德育教育;动情教育;两有生
一、当下对“两有生”的认识偏差
“两有生”由于学习上有困难,思想有偏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两方面的偏差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很多教育工作者可能更多的看到了该类学生自身自律性和态度的偏差,没有看到相关表现所隐藏的背后原因。一般“两有生”的产生与学校、家庭与社会有多种关系。
在家庭因素中,可能“两有生”缺乏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母关系不和谐,经常发生家庭纠纷、吵闹,甚至大打出手,学生在家庭中没有感到到家庭成员的和谐与温暖,甚至引发对生活的失望情绪,从而放弃自我随波逐流。也可能与学生自身家庭条件差,学生自身肩负着家庭的部分重担,在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导致自身对于压力的逃避而寻求不规范的学习态度来解放自我。也可能是家庭环境中无法提供学生健康生长的环境,家庭中无法提供安静有效的学习环境,家庭中来往人员复杂,鱼龙混杂让学生接触到不良行为与习惯,从而受到一定模仿与影响。甚至学生因为家庭不和谐因素而在内心有一定阴影与障碍。
学校教育中,教师过分的强调学习与分数,让学生厌倦这种没有自由感和丰富度的沉闷学校氛围,从而进行叛逆性的思想发展,甚至通过自身的叛逆行为作为对学校教育的抵抗。
在社会环境上,由于社会信息流通逐步的自由化,媒体环境中过分的渲染虚荣、不劳而获、拜金主义、反叛的信息内容,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生活缺乏热情,甚至对学校教育产生质疑,甚至崇尚读书无用论等。希望通过自身一套叛逆而不常规的方式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二、“两有生”转化中运用动情德育教育的方法
在“两有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不能以高高在上的严师形象出现,更多的需要采用平等关系与学生进行如朋友般的交心教育,拉近师生心理距离,让德育教育能够有效的吸收。具体的操作如下:
(一)全面了解学生
对于“两有生”情况要做全面的了解,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做适当的家访,但是家访不要过多的去指责学生,同时也不要过多的让学生产生家访的厌烦感,教师可以通过其他渠道与家庭成员取得联系,不要当着学生面去揭开学生家庭环境,特别是对于家庭状态不良的学生。很多学生对于家庭视为自身的隐私,因此不希望教师过多的了解,同时对于家庭糟糕的状况,学生有羞耻心,不愿意对外展示。因此,家访或者家庭调查情况要私下进行,不要过多的暴露在学生面前。
(二)在德育教育的合理沟通方式运用
在德育教育实际操作中,明白了学生出现学习和思想偏差的原因,因此可以针对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方案设计。但是德育工作不要有太多呆板说教的成分,更多的需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做德育教育的引导。
与学生讨论时下人们话题,不要提学习或者直接批评其行为规范或者思想的不争取,而是通过对热门话题或者兴趣话题做简介的思想矫正。多与学生谈论有趣的事情,从趣味性话题中去引导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改善。在沟通中多称赞、多鼓励、多信任,相信学生可以得到自我优势的发挥、自我人生理想的实现,相信学生的能力和品行。任何学生心中都有纯净的领域,只是社会的纷扰让其掩盖,因此德育教育的沟通需要将学生最纯净的空间展现出来,让学生自身的纯净空间感染自身。
教师在沟通中不要让自身高高在上,任何教师也是从学生阶段走过来,也曾经有迷茫和混乱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曾经的错误例子做说明,让学生感受到双方之间也是一样的人,拉近之间的距离,避免学生认为教师无法理解自身感受而排斥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到学生行为思想偏差的合理性、正常性,不应该带着有色眼光去认为“两有生”是问题学生。在某种程度上,“两有生”由于自身行为思想的偏差,还会看到某些其他常规学生无法看到的层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思想更具有深度。因此,教师不能认为学生是孩子就认为学生的想法不成熟、幼稚等。
(三)正确树立转化目标
在“两有生”的转化工作中,要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规范,不能强求学生能够在学习和思想上达到快速的纠正,也不能拿学校的典型优秀学生作为示范和目标,更多的需要让学生找到自身学习意义。开始的目标应更加注重学生个人思想和行为规范的引导。从不影响他人,到自身行为逐步规范,尊重学校管理制度,再到提升个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生活热情。让他们明白学习是通往自身理想的一种必经之路,可以给与自身今后人生更多的机会与可能。让学生明白自身行为对家庭的意义、朋友的意义以及对班级集体的意义。让学生充分的意识到自身行为的责任性,提升自身行为的荣誉感,而不是单单的将学生置身整个团体之外,不可放弃学生或者排挤“两有生”,应该时刻认为他们是学校、家庭和朋友们所不可或缺的一员。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好好的把握自身。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可以让学生专注自身兴趣领域,认真的去思考去实践,得出自身的感悟和成就感。但是对于不当的目标要给与一定引导,告诉学生如何去辨别他人和社会上不良信息的漏洞,让学生正确面对所处的社会信息环境,避免学生被不良信息所诱导,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并维护好其为理想而不断努力奋斗的毅力和决心,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努力和坚持是有意义的,希望不仅是希望,更是可以触及的理想。但是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有付出,每天改变和付出一点就可以达到自身所需要的水平和领域。避免学生因为理想过于遥不可及而提前放弃,要给与学生更多积极生活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刘融斌,晁定江.日本德育教育的嬗变及对我们的启示[J].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47-51.
[2]苏洁.网络对德育教育的机遇、挑战及对策探析[J].电子制作,2015,05:206.
[3]徐静.中美德育环境的比较研究[J].知识经济,2015,08: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