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考订,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和茶道的发源地。茶叶滥觞于三代,兴于唐盛于宋而流行于明清。隋唐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峰期,世界各国向往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纷纷遣使来访,日本也不例外。这些出访中国的使节不仅带回了当时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同时还带回了茶文化。中日茶文化交流因某些原因曾一度中断,这促使日本茶文化最终走上了自己的发展道路,而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其实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在兴起阶段就已表现出较大的不同。
关键词:茶;茶文化;隋唐;中日交流
一、日本茶的“自生说”与“渡来说”
(一)日本茶的“自生说”
1、日本的野生茶产区
在日本的九州、四国、本州从西到东生长着大片无人管理的野生茶,而这一区域与中国茶的主要生产地区有着类似的气候条件。这一地区的代表性树种如山茶科的树木四季常青、不落叶,被称为照叶树种。所以将日本西部也列入野生茶产地的考虑是可以说得通的。
2、野生茶产区的饮茶方式
在日本野生茶产区,目前还保留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制茶、饮茶方式。这些制茶饮茶的方法与隋唐时传入日本的饮茶方式相去甚远,亦与日本当今的饮用的方式大有不同。这些方式颇有古老粗俗之感,因此有人猜测这些地区很可能是野生茶原产地。
3、野生茶的生长海拔
日本的野生茶不仅生长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而且都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如九州的野生茶一般生长的海拔900——1000米的地带,而栽培茶园设在海拔500——600米的地带;爱知地区的野生茶一般生长在海拔500——600米的地帶,而栽培茶园设在海拔300——400米的地带。
(二)日本茶的“渡来说”
1、日本野生茶的明显局部性
实际上在日本的一次性原始森林中没有野生茶树的存在,其大多存在于垦荒过的二次原始森林,大都是成片的生长并且有明显的局部性,而少有自然繁衍的生长状态。野生茶分布的局限性证明了日本的茶树繁殖带有浓厚的人为因素。
2、特殊的饮茶方式与倭寇活动
保持炒茶、紧压茶等特殊饮茶方式的地方并非是成片的区域,而是某些个别的村落,这些村落人的饮茶方式与周围完全不同。而在14——16世纪倭寇据点有不少就在九州和四国的海岸和海岛上,今天这些地区的特殊饮茶方式极有可能是当年遗留下来的。
3、野生茶与经济作物间作
日本的一些野生茶生长在杉树林、桧树林及桑树林砍伐后的地段,或者其周围生长有这些林木。据考察,这三种树木都是人工栽培的经济价值极高的经济作物,而野生茶与其生长在同一地点,说明很有可能也曾被作为经济作物栽培。
4、日本野生茶的茶性
据桥本实先生的实地调查,以及对日本茶树的形、叶、花、果实、遗产基因等的科学分析,他认为日本野生茶与栽培茶均须上溯至中国云南的皋芦种。这一科学的鉴定成为否认日本茶“自生说”的重要依据。
二、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
1、最澄和尚
803年,最澄和尚来华拜天台山佛陇寺行满座主为师。而行满曾是智者塔院的“茶头”,其职责是为佛龛献茶,为僧僚主持茶仪,为客人供茶,广义上来说是寺院中最懂茶的人。在其影响下,最澄805年回国时带去了天台山的茶籽。他把这些茶籽播种在位于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更重要的是他将中国的饮茶文化也同时带了回来,并借助作为日本天台宗创始人的影响力,将饮茶活动导入日本的寺院佛堂、上流社会。可以说,最澄和尚是开日本茶风的第一人。
2、空海和尚
空海806年归国时将带回的茶籽献给了嵯峨天皇,并常与嵯峨天皇论经酌茶。嵯峨天皇曾做《与海公饮茶送归山》一首送给空海,并给他寄去茶叶。空海不仅自己喜欢饮茶,还积极的向周围的友人推荐茶饮。仲熊王有一首《谒海上人》的汉诗,写的就是与空海一起饮茶的情景。此外,空海在给元兴寺护命僧正的80岁贺寿诗中亦有“聊与二三子,设汤茶淡会,期醍醐淳集”的诗句。其回国后,就一直积极实践、宣传、推广茶饮,对弘仁茶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永忠和尚
815年,当嵯峨天皇游幸路过他掌管的寺院时,其亲自煎茶奉上作为对天皇的盛情招待。这次品茶给嵯峨天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个月后天皇便下令在日本的关西地区植茶,以备每年进贡。小川后乐在《茶文化史》中说“永忠所煎的茶,不是从中国进口的茶,亦不是在日本国内种植加工出的低劣茶,而是由永忠亲自栽培,精心制作的名优茶”。天皇喝到这种不亚于大唐茶饼的茶汤时,自然兴奋无比。因此,可以说永忠对于茶东传的作用并不亚于最澄、空海。
4、嵯峨天皇
嵯峨天皇爱好文学,崇尚唐朝文化。同时,还对遣唐使节带回的饮茶文化表现出了极大地关注与热情。他不仅多次参加各种茶会,还在宫中特置茶园,下令在近畿附近地区种茶,以期饮茶文化在日本长久发展。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天皇,最澄等留唐僧人的价值才得到充分发挥,中国唐代的饮茶煮茶之法才得以在弘仁年间发扬光大,形成一股“弘仁茶风”。毋庸置疑,弘仁茶风的统率者是嵯峨天皇。
三、从兴起之初看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1.中日茶文化的相同点
日本的茶文化源起于中国,自然与中国的茶文化有不少的相似之处。日本茶道讲究“和敬清寂”,其中的“和”恰与中国茶道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含义一致。二者都主张透过茶来感受真正、本质和自然的美。中国茶人在追求茶的纯正滋味时,也享受着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完美意境。
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都与禅文化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中国茶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借助了禅宗兴起之力,如《封氏见闻录》所写“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而此后的发展也始终与清静、纯和、幽雅的禅境分不开。日本的茶道经由僧人传入,更是与禅结下了深厚的渊源。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其中的“清”字意指“六根清净”“清静无为”,“寂”字则指“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四字真言中的两个字都与禅有关,足以见得日本茶人是何其重视禅文化。
2.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若细细品味,会发现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不同之处。从起点来说,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叶在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的漫长历史之后才逐步进入精神文化领域,中国的茶文化深深扎根于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起点是比较低的。而日本则恰恰相反。9世纪初,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载体传入日本,所以日本上层人士一开始就以特别珍重的态度来对待茶,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起点是很高的。
从其发展方向看也存在很大不同。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与人为善,故而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逐渐把茶文化融入到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最终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而日本遵循严格的世袭制,等级制度格外森严,茶道传入日本之初仅在上层社会流行,并且日本人生性严谨,尊重传统,所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的茶道精神和茶道技艺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样貌,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茶经》 陆羽 中华书局
[2]《说茶》 冈仓天心(日)百花文艺出版社
[3]《图说中国茶》 姚国坤 王存礼 上海文化出版社
[4]《中日茶文化交流史》 滕军 人民出版社
[5]唐海芹 王磊《对中国茶文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8期
作者简介
魏梦菊(1989—),女,硕士研究生,安徽博物院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工艺。
(作者单位:安徽博物院)
关键词:茶;茶文化;隋唐;中日交流
一、日本茶的“自生说”与“渡来说”
(一)日本茶的“自生说”
1、日本的野生茶产区
在日本的九州、四国、本州从西到东生长着大片无人管理的野生茶,而这一区域与中国茶的主要生产地区有着类似的气候条件。这一地区的代表性树种如山茶科的树木四季常青、不落叶,被称为照叶树种。所以将日本西部也列入野生茶产地的考虑是可以说得通的。
2、野生茶产区的饮茶方式
在日本野生茶产区,目前还保留着许多与众不同的制茶、饮茶方式。这些制茶饮茶的方法与隋唐时传入日本的饮茶方式相去甚远,亦与日本当今的饮用的方式大有不同。这些方式颇有古老粗俗之感,因此有人猜测这些地区很可能是野生茶原产地。
3、野生茶的生长海拔
日本的野生茶不仅生长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而且都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如九州的野生茶一般生长的海拔900——1000米的地带,而栽培茶园设在海拔500——600米的地带;爱知地区的野生茶一般生长在海拔500——600米的地帶,而栽培茶园设在海拔300——400米的地带。
(二)日本茶的“渡来说”
1、日本野生茶的明显局部性
实际上在日本的一次性原始森林中没有野生茶树的存在,其大多存在于垦荒过的二次原始森林,大都是成片的生长并且有明显的局部性,而少有自然繁衍的生长状态。野生茶分布的局限性证明了日本的茶树繁殖带有浓厚的人为因素。
2、特殊的饮茶方式与倭寇活动
保持炒茶、紧压茶等特殊饮茶方式的地方并非是成片的区域,而是某些个别的村落,这些村落人的饮茶方式与周围完全不同。而在14——16世纪倭寇据点有不少就在九州和四国的海岸和海岛上,今天这些地区的特殊饮茶方式极有可能是当年遗留下来的。
3、野生茶与经济作物间作
日本的一些野生茶生长在杉树林、桧树林及桑树林砍伐后的地段,或者其周围生长有这些林木。据考察,这三种树木都是人工栽培的经济价值极高的经济作物,而野生茶与其生长在同一地点,说明很有可能也曾被作为经济作物栽培。
4、日本野生茶的茶性
据桥本实先生的实地调查,以及对日本茶树的形、叶、花、果实、遗产基因等的科学分析,他认为日本野生茶与栽培茶均须上溯至中国云南的皋芦种。这一科学的鉴定成为否认日本茶“自生说”的重要依据。
二、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
1、最澄和尚
803年,最澄和尚来华拜天台山佛陇寺行满座主为师。而行满曾是智者塔院的“茶头”,其职责是为佛龛献茶,为僧僚主持茶仪,为客人供茶,广义上来说是寺院中最懂茶的人。在其影响下,最澄805年回国时带去了天台山的茶籽。他把这些茶籽播种在位于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神社,更重要的是他将中国的饮茶文化也同时带了回来,并借助作为日本天台宗创始人的影响力,将饮茶活动导入日本的寺院佛堂、上流社会。可以说,最澄和尚是开日本茶风的第一人。
2、空海和尚
空海806年归国时将带回的茶籽献给了嵯峨天皇,并常与嵯峨天皇论经酌茶。嵯峨天皇曾做《与海公饮茶送归山》一首送给空海,并给他寄去茶叶。空海不仅自己喜欢饮茶,还积极的向周围的友人推荐茶饮。仲熊王有一首《谒海上人》的汉诗,写的就是与空海一起饮茶的情景。此外,空海在给元兴寺护命僧正的80岁贺寿诗中亦有“聊与二三子,设汤茶淡会,期醍醐淳集”的诗句。其回国后,就一直积极实践、宣传、推广茶饮,对弘仁茶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永忠和尚
815年,当嵯峨天皇游幸路过他掌管的寺院时,其亲自煎茶奉上作为对天皇的盛情招待。这次品茶给嵯峨天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个月后天皇便下令在日本的关西地区植茶,以备每年进贡。小川后乐在《茶文化史》中说“永忠所煎的茶,不是从中国进口的茶,亦不是在日本国内种植加工出的低劣茶,而是由永忠亲自栽培,精心制作的名优茶”。天皇喝到这种不亚于大唐茶饼的茶汤时,自然兴奋无比。因此,可以说永忠对于茶东传的作用并不亚于最澄、空海。
4、嵯峨天皇
嵯峨天皇爱好文学,崇尚唐朝文化。同时,还对遣唐使节带回的饮茶文化表现出了极大地关注与热情。他不仅多次参加各种茶会,还在宫中特置茶园,下令在近畿附近地区种茶,以期饮茶文化在日本长久发展。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热衷于中国文化的天皇,最澄等留唐僧人的价值才得到充分发挥,中国唐代的饮茶煮茶之法才得以在弘仁年间发扬光大,形成一股“弘仁茶风”。毋庸置疑,弘仁茶风的统率者是嵯峨天皇。
三、从兴起之初看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1.中日茶文化的相同点
日本的茶文化源起于中国,自然与中国的茶文化有不少的相似之处。日本茶道讲究“和敬清寂”,其中的“和”恰与中国茶道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含义一致。二者都主张透过茶来感受真正、本质和自然的美。中国茶人在追求茶的纯正滋味时,也享受着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完美意境。
此外,中日两国的茶文化都与禅文化有着深厚的不解之缘。中国茶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借助了禅宗兴起之力,如《封氏见闻录》所写“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而此后的发展也始终与清静、纯和、幽雅的禅境分不开。日本的茶道经由僧人传入,更是与禅结下了深厚的渊源。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茶禅一味,“和敬清寂”。其中的“清”字意指“六根清净”“清静无为”,“寂”字则指“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四字真言中的两个字都与禅有关,足以见得日本茶人是何其重视禅文化。
2.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若细细品味,会发现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在许多地方仍然存在着不同之处。从起点来说,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叶在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的漫长历史之后才逐步进入精神文化领域,中国的茶文化深深扎根于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起点是比较低的。而日本则恰恰相反。9世纪初,茶作为一种先进的精神文化载体传入日本,所以日本上层人士一开始就以特别珍重的态度来对待茶,可以说日本茶文化的起点是很高的。
从其发展方向看也存在很大不同。中国人崇尚中庸和谐,与人为善,故而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逐渐把茶文化融入到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去,最终成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而日本遵循严格的世袭制,等级制度格外森严,茶道传入日本之初仅在上层社会流行,并且日本人生性严谨,尊重传统,所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日本的茶道精神和茶道技艺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样貌,流传至今。
参考文献
[1]《茶经》 陆羽 中华书局
[2]《说茶》 冈仓天心(日)百花文艺出版社
[3]《图说中国茶》 姚国坤 王存礼 上海文化出版社
[4]《中日茶文化交流史》 滕军 人民出版社
[5]唐海芹 王磊《对中国茶文化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18期
作者简介
魏梦菊(1989—),女,硕士研究生,安徽博物院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工艺。
(作者单位:安徽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