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诞是个什么节?
冯一刀
进入12月,大大小小商店里早早地开始营造气氛,而你,恐怕也为了送什么样的礼物给朋友早早地动起脑筋——这都是圣诞节闹的,尽管你很可能根本不知道圣诞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节日,基督徒在这一天纪念耶稣的诞辰。现在我们听到的很多圣诞歌曲,比如著名的《平安夜》,都是感谢上帝、赞扬耶稣的颂歌。后来这个宗教节日在西方扩大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互致祝福,不远千里地赶回家去跟家人团聚——这有点像咱们的春节。
一位旅居香港的挪威人写道:“(在挪威)欢乐和互相送礼的气氛背后至少还有雪、黑夜和一种庄严的气氛。我们望着星空,踩着积蠹漫步,想着宇宙间的真理。家里熊熊的炉火在燃烧,午夜教堂的钟声在
敲响,收音机里播放着男孩唱诗班吟唱的圣诞颂歌。”这说明,圣诞节在西方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
然而这位挪威作者笔锋一转:“而在香港,这天就是一个购物的日子,一点儿也找不到圣诞的感觉。”为了逃避这种满是商业味的“圣诞节”,她“逃”到了内地四川的一个小城,却发现这里也到处是徒有其表的圣诞饰品。
一家国外媒体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只有9%的中国人知道为什么要庆祝圣诞节。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却热火朝天地去做,这多半就是“跟风”了。
我们跟着西方人一起热闹,那么我们自己的文化呢?这不,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说,韩国准备将中医改为“韩医”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之前,韩国已经成功地将类似于中国端午节的“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消息一出,许多人坐不住了,纷纷在网上指责韩国人,甚至用很难听的语言谩骂。
我想问问那些骂韩国的同胞,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你觉得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你想过检讨一下我们自己吗?
中学生朋友都是很爱国的,听到有人说别人在抢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肯定会觉得气愤。但是一些同学如果不及细想,看见别人在骂于是自己也破口大骂,这算不算得是另一种“跟风”呢?
还有一种“跟风”。
今年是孔子诞辰2557周年。有人说了,人家有圣人耶稣,我们也有圣人孔子啊;人家有圣诞节,我们何不也把孔子的生日定成“中国圣诞节”来庆祝?如果这个倡议被响应了,只怕最终还是会成为类似于“中国情人节”这样不伦不类的“伪民俗”。其实,孔子在我们中国人心里已经两千多年了,何必要学着西方的样子搞一个什么“圣诞节”呢?
孔子和他倡导的儒学在近代以来可谓是命途多舛,现在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这是好事。但在一窝蜂似的“祭孔”、“尊孔”热潮中,有很多人并不真的了解孔子和他的思想。有报道说,一些中学生在穿着汉服参加了庄重的祭孔典礼后,承认自己并不十分清楚为什么要祭孔,只是“学校安排的一个活动”而已。
洋节当然不是不能过,传统文化更是需要去维护,但是,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上,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拿来主义。然而“拿来”不是简单一句话,这首先需要你是一个不“跟风”、有主见、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人:大家做什么他也做什么,大家骂什么他也骂什么,大家流行什么他也追逐什么,大家说什么他就相信什么……我想说的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的人是没有出息的。面对所有的事物,我们应该先了解,再思考,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接受还是拒绝。
独立判断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唯有如此,你才会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那么,就让我们从今年的圣诞节开始吧。
有人说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不要随地吐痰”……随着出国(境)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在国外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9月22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10类“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包括“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等。
没有考试,我觉得活着没啥意思。
——西安一名高二学生小安喜欢考试前疯狂学习,这种状态引起了母亲的担忧。小安说“没有考试就觉得烦躁、空虚”,她坦承这样做就是为了考高分让父母老师夸奖,让同学羡慕。心理医生指出这是一种“嗜考症”,危害不亚于网瘾。
我编写的书,我从来不推荐给我的学生。
——位北京某名校的名师最近透露,他帮一个书商朋友编写的教辅书从编书到最终交稿,前后只花了10个小时左右。他告诉记者,很多教辅书可能也都是这样“速成”的。
孩子的书包里装着一套房子。
——调查显示,中国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已接近家庭总收入的1/3。在感叹“上学贵”的无奈时,我们做孩子的应该记住父母为了我们的将来而含辛茹苦所付出的一切。
我们被重庆七中的“叔叔”打败了。
——在今年的中国中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上,湖南雅礼中学以1:2不敌重庆七中。湖南队的教练表示,来参赛的球队弄虚作假严重,其中只有极个别是真正的中学生球队。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年龄造假问题一直为人所诟病。
你毕竟不是兵马俑。 ——德国留学生马林对中国文化十分痴迷,对秦始皇兵马俑尤为喜爱。为了和兵马俑“亲密接触”,他竟穿上自制的秦俑服装,跳入兵马俑一号坑,所幸没有造成文物损坏。“你毕竟不是兵马俑”——这位留学生大概糊涂了,喜爱兵马俑就应该千方百计保护它。
小事记
要记住父母的生日,不去抢小学生的钱,违反课堂纪律要为全班同学表演小节目……这是郑州14中初一某班新班规中的部分条款。这个班规不仅内容新颖,制定的方式也很特别:它由全班同学自己起草,每条提议如果获得2/3以上同学的赞同,就有可能成为新班规。获得通过的规定还有:搜集并定期卖班内的废品,用来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同学;每天上下午最后一节课上课前,由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唱首歌以缓解疲倦情绪……
“新班规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我们更有理由去认真执行。”该班的一位同学这样说。是的,长大了,就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据报道,新一代的青少年,越来越偏爱软性饮料尤其是碳酸类饮料。在一些城市,把可乐当水喝甚至成了不少青少年的生活习惯。一项调查显示,有8%的初中生每天喝的基本上就是碳酸饮料,并且有完全代替水的趋势,而水、牛奶等这些对人体有益的饮料饮用量却相对不足。
媒体同时还提醒说:过量饮用碳酸类饮料,可能会引发很多潜在的健康问题,产生肥胖、龋齿、膳食营养失衡、骨密度下降等严重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疾病。我们每个人都讨厌垃圾,为什么还要热衷于这些“垃圾食品”呢?
在一年一度的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月活动中,近千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科研项目前来向专家请教。格致高中的两名女生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介绍了她们的想法:“一些高架路段设置了隔音屏,这些屏障在交通高峰时会非常烫,这说明噪音是一种能量。所以我们想发明一种吸音屏,把噪音转化为一种可供利用韵能量。”华东师范大学的黄教授表示:这个想法不错。但“类似的构想很早就有人提过了,你们对此有多少了解?”这时,两名女生面面相觑,都说“不了解”。
黄教授说,创新的前提是要了解前人在这方面的成果,不然就很可能做无用功。要创新,须知旧,有志于发明创造的中学生当牢记。
冯一刀
进入12月,大大小小商店里早早地开始营造气氛,而你,恐怕也为了送什么样的礼物给朋友早早地动起脑筋——这都是圣诞节闹的,尽管你很可能根本不知道圣诞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节日,基督徒在这一天纪念耶稣的诞辰。现在我们听到的很多圣诞歌曲,比如著名的《平安夜》,都是感谢上帝、赞扬耶稣的颂歌。后来这个宗教节日在西方扩大为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互赠礼物,互致祝福,不远千里地赶回家去跟家人团聚——这有点像咱们的春节。
一位旅居香港的挪威人写道:“(在挪威)欢乐和互相送礼的气氛背后至少还有雪、黑夜和一种庄严的气氛。我们望着星空,踩着积蠹漫步,想着宇宙间的真理。家里熊熊的炉火在燃烧,午夜教堂的钟声在
敲响,收音机里播放着男孩唱诗班吟唱的圣诞颂歌。”这说明,圣诞节在西方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
然而这位挪威作者笔锋一转:“而在香港,这天就是一个购物的日子,一点儿也找不到圣诞的感觉。”为了逃避这种满是商业味的“圣诞节”,她“逃”到了内地四川的一个小城,却发现这里也到处是徒有其表的圣诞饰品。
一家国外媒体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只有9%的中国人知道为什么要庆祝圣诞节。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却热火朝天地去做,这多半就是“跟风”了。
我们跟着西方人一起热闹,那么我们自己的文化呢?这不,前不久有媒体报道说,韩国准备将中医改为“韩医”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在这之前,韩国已经成功地将类似于中国端午节的“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消息一出,许多人坐不住了,纷纷在网上指责韩国人,甚至用很难听的语言谩骂。
我想问问那些骂韩国的同胞,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你觉得我们自己做得怎么样,你想过检讨一下我们自己吗?
中学生朋友都是很爱国的,听到有人说别人在抢我们中国的文化遗产,肯定会觉得气愤。但是一些同学如果不及细想,看见别人在骂于是自己也破口大骂,这算不算得是另一种“跟风”呢?
还有一种“跟风”。
今年是孔子诞辰2557周年。有人说了,人家有圣人耶稣,我们也有圣人孔子啊;人家有圣诞节,我们何不也把孔子的生日定成“中国圣诞节”来庆祝?如果这个倡议被响应了,只怕最终还是会成为类似于“中国情人节”这样不伦不类的“伪民俗”。其实,孔子在我们中国人心里已经两千多年了,何必要学着西方的样子搞一个什么“圣诞节”呢?
孔子和他倡导的儒学在近代以来可谓是命途多舛,现在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这是好事。但在一窝蜂似的“祭孔”、“尊孔”热潮中,有很多人并不真的了解孔子和他的思想。有报道说,一些中学生在穿着汉服参加了庄重的祭孔典礼后,承认自己并不十分清楚为什么要祭孔,只是“学校安排的一个活动”而已。
洋节当然不是不能过,传统文化更是需要去维护,但是,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上,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拿来主义。然而“拿来”不是简单一句话,这首先需要你是一个不“跟风”、有主见、有独立判断能力的人。
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人:大家做什么他也做什么,大家骂什么他也骂什么,大家流行什么他也追逐什么,大家说什么他就相信什么……我想说的是,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的人是没有出息的。面对所有的事物,我们应该先了解,再思考,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是接受还是拒绝。
独立判断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唯有如此,你才会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人格。那么,就让我们从今年的圣诞节开始吧。
有人说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
——“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不要随地吐痰”……随着出国(境)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在国外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9月22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10类“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包括“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等。
没有考试,我觉得活着没啥意思。
——西安一名高二学生小安喜欢考试前疯狂学习,这种状态引起了母亲的担忧。小安说“没有考试就觉得烦躁、空虚”,她坦承这样做就是为了考高分让父母老师夸奖,让同学羡慕。心理医生指出这是一种“嗜考症”,危害不亚于网瘾。
我编写的书,我从来不推荐给我的学生。
——位北京某名校的名师最近透露,他帮一个书商朋友编写的教辅书从编书到最终交稿,前后只花了10个小时左右。他告诉记者,很多教辅书可能也都是这样“速成”的。
孩子的书包里装着一套房子。
——调查显示,中国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已接近家庭总收入的1/3。在感叹“上学贵”的无奈时,我们做孩子的应该记住父母为了我们的将来而含辛茹苦所付出的一切。
我们被重庆七中的“叔叔”打败了。
——在今年的中国中学生足球联赛总决赛上,湖南雅礼中学以1:2不敌重庆七中。湖南队的教练表示,来参赛的球队弄虚作假严重,其中只有极个别是真正的中学生球队。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年龄造假问题一直为人所诟病。
你毕竟不是兵马俑。 ——德国留学生马林对中国文化十分痴迷,对秦始皇兵马俑尤为喜爱。为了和兵马俑“亲密接触”,他竟穿上自制的秦俑服装,跳入兵马俑一号坑,所幸没有造成文物损坏。“你毕竟不是兵马俑”——这位留学生大概糊涂了,喜爱兵马俑就应该千方百计保护它。
小事记
要记住父母的生日,不去抢小学生的钱,违反课堂纪律要为全班同学表演小节目……这是郑州14中初一某班新班规中的部分条款。这个班规不仅内容新颖,制定的方式也很特别:它由全班同学自己起草,每条提议如果获得2/3以上同学的赞同,就有可能成为新班规。获得通过的规定还有:搜集并定期卖班内的废品,用来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同学;每天上下午最后一节课上课前,由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唱首歌以缓解疲倦情绪……
“新班规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我们更有理由去认真执行。”该班的一位同学这样说。是的,长大了,就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据报道,新一代的青少年,越来越偏爱软性饮料尤其是碳酸类饮料。在一些城市,把可乐当水喝甚至成了不少青少年的生活习惯。一项调查显示,有8%的初中生每天喝的基本上就是碳酸饮料,并且有完全代替水的趋势,而水、牛奶等这些对人体有益的饮料饮用量却相对不足。
媒体同时还提醒说:过量饮用碳酸类饮料,可能会引发很多潜在的健康问题,产生肥胖、龋齿、膳食营养失衡、骨密度下降等严重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疾病。我们每个人都讨厌垃圾,为什么还要热衷于这些“垃圾食品”呢?
在一年一度的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月活动中,近千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科研项目前来向专家请教。格致高中的两名女生向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介绍了她们的想法:“一些高架路段设置了隔音屏,这些屏障在交通高峰时会非常烫,这说明噪音是一种能量。所以我们想发明一种吸音屏,把噪音转化为一种可供利用韵能量。”华东师范大学的黄教授表示:这个想法不错。但“类似的构想很早就有人提过了,你们对此有多少了解?”这时,两名女生面面相觑,都说“不了解”。
黄教授说,创新的前提是要了解前人在这方面的成果,不然就很可能做无用功。要创新,须知旧,有志于发明创造的中学生当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