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玺珍与东北大鼓

来源 :中国文艺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727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尘封的记忆,穿越到民国二十年,在东北的奉天,曾有一个土生土长的曲艺形式东北大鼓。一个叫朱玺珍女艺人,她色艺双绝,演技精湛,开创了新的女大鼓的鼎盛时期。被誉为辽宁大鼓鼓皇,而朱玺珍的一生既是传奇,又是神话。
  朱玺珍于1913年生于奉天(沈阳),她似乎是为东北大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为它而梦、为它而忧,为它迸发、为它坚守。她的童年没有欢乐,她从师傅盲艺人于秀山那里得到的是严厉、苛刻以及永无止境的对事业的计划,1922年,她开始首次登台,这是她日后数千次出演的第一次。此后,她步步辉煌,直到她最后病逝也没与东北大鼓分开。
  朱玺珍九岁登台,因轻盈活泼、头扎红绒小辫而被称为“朱小辫”。她天资聪慧、板腔音律接受极快、嗓音甜脆,初次登台,一炮打红,人称“九月红”。 她的演出引起轰动,受到了当地人们的喜爱,当时报纸上评论她“仅十余岁,会曲至三十之多,三国段常唱,子弟书通熟”。可见她在沈阳曲坛“小荷已露尖尖角”。
  二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为东北大鼓艺人的朱玺珍星光四射,在沈阳曲坛上已经旭日东升,1931年《盛京时报》上曾评论她的演唱:“珠喉婉转,字句清锐,喉音洪而不放,高而不爆,低而不靡,细而不濇,腔调则尽而不滞,速而不追,抑扬得法,顿挫咸宜。又音韵之间微带水音,正谓圆而润。”尤其是演唱《白蛇传》中的“祭塔”一段,“语语传神,令人倾倒”。人们将她和她的姐姐朱士喜称为“鼓书场的姊妹花”,演绎着东北大鼓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她的成功就像艺海中的一叶小舟,海水冰冷而喧嚣,淹没了一个正值妙龄的朱玺珍。
  突然有一天,她发现海上有一条船,这条船是真正的鼓曲艺术“艺海宫殿” ,它人才济济,艺术门类齐全。这条船就是著名的天津曲坛,它的主人就是京韵大鼓大师刘宝全。
  “九一八事变”后,恶劣的社会环境,艺人尤其是女艺人的生活越来越艰难,民国二十年(1931年)为了生存朱玺珍闯进了关内,初到天津在河东地道外一个名叫“东南轩”的书棚开始了她天津之行的第一场演出,她拿出了擅长的“子弟书”曲目《黛玉望月》《双玉听琴》《黛玉悲秋》等以情动人的小段,她使出了浑身解数,全身心的投入,为登上这条“艺海宫殿”做全方位的准备。终于“宫殿”的主人在同行的称赞声中发现了闯入到天津的“愣头青”,并引起了京韵大鼓大师刘宝全的关注,对她带来的东北大鼓感到新奇,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认为她是一块璞玉,可以雕琢,于是带她上了这条船。
  三
  朱玺珍平生第一次得到京韵大鼓大师刘宝全的关爱,他给她带来了舞台、掌声、人脉和惊喜。 它开启了朱玺珍的未来之路。据当时在天津的老艺人回忆,有一次聚餐会上,刘宝全曾经把朱玺珍介绍给在座的各位同仁,并对大家说:“这是我的干女儿,请大家多关照她。”她品尝到了作为大师干女儿的乐趣。此后,她一直和干爹同台演出,每次刘宝全“唱大轴”时,她就会在演出非常重要的位置既唱“贴轴”。他敞开了她的艺术之路,使她尝试到了许多新的技艺。弥补了辽宁大鼓出音裹字、以音带字的缺陷,做到了字真韵美。接受了刘宝全开口吐字发声的方法,分清了唇齿音。学会了处理轻重音、平仄音等关键的问题。在表演上也有重大突破,她大胆地借鉴京韵大鼓的“刀马架”,身段功架潇洒漂亮,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她把手中的鼓楗、板作为辅助表演的道具,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顾盼神飞,惟妙惟肖。她不再单纯地为合同、义务和首演操心,清晨,她无忧无虑地醒来:白天,她沐浴在阳光下:晚上,她则沉浸在“子弟书”动人的故事里。
  四
  朱玺珍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感到幸福,烟波浩渺的艺海使她如痴如醉,东北大鼓同其它曲种互相融入的强烈愿望被唤醒。她在“艺海宫殿”上,神话般地遇到了一个艺术上的知音 弦师王海门,他在东北生活过一段时间,非常喜爱东北的文化,尤其是对东北大鼓有特殊的感情。他们一拍即合开始合作,他久居天津,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非常了解。因此,对辽宁大鼓委婉缠绵有余,鲜明响脆不足的缺点,首先改革了“起口”。她将“八大口”(八大句) 由缓而长变成快而短,把第七、八两句的长拖腔,变成新的“四大口”或“六大口”。新奇、别致的艺术编排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合情如理、引人入胜,强烈地感染着观众。有了观众的喜爱,他们更加大胆的创新,他们把唱腔由“大口垛句”直接转入“小口调”,不再用冗长的过门作过渡。她又相应改变了“小口调”与“流水板”。为了改掉原唱腔句子间断的痕迹,她采用挑起来与压下去的高扬和下滑唱法,使唱腔抑扬有致,活泼俏皮。一个曲种的流传,唱腔的速度具有一定的作用,也就是说,旋律是保持曲种生命力的关键。朱玺珍大胆地把唱腔的速度由原来的一分钟70拍变成一分钟104拍,把强烈的抒情与浓烈的地方色彩凝聚在对人物的刻画中,既保持了东北大鼓传统韵味,又富有新意,观众大呼过瘾。她又与弦师王海门一起改革了“弦子挂”,突出了响和快,扩大了行弦的音区;采用了加花的办法;吸收了其他曲种的弹拨技巧,以密撮为主,运用了弹跳指法。从而,既保持了原来的委婉、舒缓、细腻,又显得刚劲、清脆、甜美。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与此同时,她又得到梅花大鼓名家金万昌的指点,吸收了河南坠子、京韵大鼓、梅花大鼓的唱腔,在天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享誉京、津地区。丰富了东北大鼓的音乐,给我们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
  五
  她的朋友和她的粉丝都认为,是刘宝全成就了她的艺术人生,他成就了她的唱腔她的舞台和她的事业,但如果我们客观地看也许会发现,不仅刘宝全带她登上了天津曲坛“艺海宫殿”,而且它开启了朱玺珍的未来之路。他是第一个唤醒她蕴藏的艺术生命和沉睡艺术感悟的人,她的传奇就在于他才是这些新发现宝藏的源泉并把它发挥的淋漓尽致。
  不到一年的时间,也就是1931年朱玺珍已经在天津曲坛有了一个显赫的位置,演出海报上“辽宁大鼓鼓皇朱玺珍”的字样赫然在目,法租界劝业场一带的“天庭”“小梨园”“中原公司杂耍部”等代表“海上宫殿”最高水平的大园子赶场,应接不暇。1938年曾在“大观园“演出排在中场第六,1940年在“小梨园”演出时已经倒四的位置,成为曲艺场所电台播音的必有门类,把东北大鼓推向了又一个新的高峰,扩大了东北大鼓的影响。   1936年在胜利公司灌制了唱片,由王海门和李墨生伴奏,堪称经典。《宝玉哭黛玉》(发花辙)、《黛玉望月》(中东辙),收录在沈阳市群众艺术馆东北大鼓陈列厅。
  还有一张《高君宝下南唐》可能时间还要早一些,另一张《密建游宫》也是1936年在胜利公司灌制,为东北大鼓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具有恒久的文化价值,成为东北大鼓历史上的经典,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六
  到了1940年,朱玺珍越來越思念家乡,天津曲坛这个“艺海宫殿”好比一个糖果商,尽管规模庞大,可朱玺珍发现糖果终究不能满足以面包为生的人的愿望,就是在这一年,也就是1940年,她回到沈阳。
  她带着在天津成名后的精湛技艺,在沈阳“万泉茶社”演出,场场爆满。她不仅唱腔精、巧、脆,音乐优美,而且“韵味厚”隽永传神,“动人的声韵醉人的音”声情并茂,余音袅袅。“鼓板轻轻的放,沾泪说书人儿女肠。”当她的开场鼓套子一响,立刻全场鸦群无声,她擅长打“花点”“双板”,鼓楗在她手中翻云覆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激荡人心的气氛和充满生机的节奏,让她与观众迅速由陌生变得熟络。 堪称一绝,令观众悠然神往,百听不厌。
  “那样的人才少有啊!她的演唱把节奏、旋律、气口、风度、鼓板等方面结合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天津曲艺界的名家张剑平这样赞叹,人们把她的“唱腔、鼓板、表演”称为“三绝”。朱玺珍的东北大鼓艺术造诣所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无人可比。她成功地把东北大鼓这一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加以继承、发展创新并注入了新的意韵,彰显了鲜明的地域文化深蕴,凝聚了这块黑土地上人民特有的文化底蕴,她对东北大鼓的创新启迪后人。为东北大鼓的传承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1940年朱玺珍曾把《忆真妃》传授给天津京韵大鼓艺人骆玉笙(艺名小彩舞)改名《剑阁闻铃》。
  解放后,人民出版社复制了她在解放前灌制的唱片。
  魏喜奎的奉调也是在她的唱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究竟他们的师承和门户关系,以无从考证。
  1962年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辽宁分会得知其家庭困难,曾予以救济。
  1978年病故于沈阳郊区,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告诉亲属:“我死了以后,把我的鼓、板、楗子放在棺木内,让它们永远陪伴我。”
  一代东北大鼓鼓皇就这样离开了我们,她用超凡脱俗的智慧,站在东北大鼓艺术的顶峰,在她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的神话和一段不朽的传奇……。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群众艺术馆)
其他文献
中秋,家人团圆,年年此时,中秋的味道便点点滴滴萦绕心头。  小时候,乐也许是中秋一味。  中秋时回家乡团聚,庭院里一张圆的红漆桌子,大家围着,不拘座次,随意坐着,百无禁忌。  秋风一起,便有蟹,虽不甚肥,也无碍。中秋无须吃团圆饭,吃蟹便很好,蟹上笼蒸,随吃随蒸,怕腥冷,吃时不用姜醋,怕失了蟹原味,紫螯如拳,小脚肉出,揪其背盖,膏腻堆积,如玉屑琥珀,团结不散,甘腴肥鲜。吃蟹是很有闲情的事,开始时,大
期刊
夜里,一声声咳嗽声从一间简陋狭小的卧室里传来。卧室里只摆放了一些为数不多的家具,老式的木衣柜上贴着一些早已发旧的贴画,传统的书桌上还压了一层玻璃,桌上是一盏台灯、一个收音机、一个搪瓷茶杯,还有一本老式的工作笔记簿被翻开了,最上面的那一页刚写了开头,被一只钢笔整整齐齐地压着。厕所传来抽水马桶的声音,拖鞋缓慢地在地板上滑动,老人拧开冰凉的水龙头,布满褶皱的双手扶着洗手池的边沿,他对着旋转着缓缓吸入池底
期刊
歌剧《卡门》里有一首歌《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其中有一句歌词是这样的:“爱情是一只不羁的鸟儿,任谁都无法驯服。如果它选择拒绝,对它的召唤都是白费。”这是对爱情最真挚的诠释。清朝诗人洪昻曾写过这样一句话:“ 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我们不难看出古今中外的爱情观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爱情不是强求来的,这样的观点在法国歌剧《巴黎圣母院》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尤其体现在其中的经典之作《美人》这首歌上
期刊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中来自湖南的北漂女袁娅维带来了一曲改编版的《弯弯的月亮》,柔情的歌声感动了原唱者刘欢。《中国好声音》的热播点燃了学生歌唱的热情,众多歌手合作时那美妙和声使爱好歌唱的学生们惊叹不已。这种改编歌曲的演唱形式在《中国好声音》并不是个例,“老歌新唱”成为当今最热门的创编手段。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能否将这种“二度创编”式的歌唱理念运用到音乐教学中来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音乐课堂也需要好
期刊
【摘 要】文化馆作为综合性的公众文化服务体系,具有群众文化导向作用,肩负着文化传承和繁荣的使命。而专业人才是文化馆发展和开展工作的基础,是文化馆的立馆之本。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市文化馆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其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的需求,并就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建设的相关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文化馆未来的发展作出指导。  【关键词】文化馆;专业人才;培养;建设  文化馆是一个开展综合性群众文化的机构,包括
期刊
如果有人问起,我会说我生活在英雄阿喀琉斯的时代,我会说我生活在英雄赫克托耳的时代。  这次是一个人在一个安静的早上又看了一遍《特洛伊》。不像之前会不自觉的被宏大的剧制所吸引,这一次,静静地和剧中的人物作交流。感动、震撼、直至最后有淡淡的忧伤,繁华退却,只剩苍凉。  抛开原著《荷马史诗》,单从影片角度看,这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大片,不否认其中的英雄主义、自由意志、荣誉、人权、爱、激情等等,以将一切情感
期刊
【摘 要】摘要:当今社会中,人们的个人消费意识越来越明显,订制的兴起以及无品牌的观念都是人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产物,而人性经历了农业时期,工业时期,到现在的后工业时期,功能在不同的时期为了满足人性不同层次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发展。  【关键词】人性;功能;消费;个性审美  达尔文的进化论说明了人的由来,人要遵循自然法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人性的最基本属性,为了生存。在数万年的人类发展中,人类为
期刊
地点:人民医院病房  人物:年青村干部(以下简称“干”),打工妹(以下简称“妹”)  (幕启:一屏风,上有“十”字标识,后有病床,台柱有椅子若干张,干部拽妹子急急忙忙上。)  干:快点,快点……  妹:(挣脱)干什么呀你,拉拉扯扯的多不好!  干:我这心里不是着急嘛……  妹:行行行,不过咱事先说好,我是一个打工妹,干活按时间收费。服侍病人每天60块钱,人民币,超过5小时按一天计价!  干:不不不
期刊
【摘 要】新兴城镇发展文化事业的主要内容应是遵循方向,围绕中心,并以此为动力去大力丰富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在此间,城镇文化中心作为职能部门应始终抓好群众文艺创作,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创作打品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笔者供职单位苍南县龙港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在群众文艺创作上,一直坚持有益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效益,现作专题探讨。  【关键词】文艺创作;策划;探讨;基层  苍南县龙港镇于1984
期刊
那天在家中闲来无事,翻得一本皮黑而字白的书,名为《厚黑学》。世间图书如汗牛充栋,但起名如此明目张胆而又包含阴暗面的,以往真是闻所未闻。再看书后几位名家如李敖、林语堂、南怀瑾及柏杨先生的评价,更是让此书蒙上了一丝神秘和非同凡响的感觉。  之后我便将其视作饭后寝前的良师益友,仔细琢磨,发觉其见识之深远、才思之敏捷、胸怀之宽广、令人惊诧不已。若进一步研读,则作者李宗吾先生的借古讽今、愤世无奈和一针见血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