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色经典作品的改编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形成一股热潮。人红色经典作品中主流意识的展现和市场化的需求,共同促成了这股改编的热潮。《红日》是红色经典作品中表现战争的代表,也被搬上了荧幕。十七年文学中,《红日》是少数表现战争题材的小说。中国传统文学中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较少,并且不反映重大事件,多是表现传统才子佳人市井气。《红日》在表现大型战争方面虽然稍显乏力,但依然将涟水、莱芜、孟良崮三场战役的激烈的画面表现出来。建国后,我国受到苏联文学的影响,提倡文学表现战争。对于国内战争的重现,有利于激起读者的对党和人民解放群的崇敬和热爱,回忆战争岁月的血和泪。本文通过对小说《红日》和电视剧《红日》的比较来找出异同点,展现两种载体下的同一个故事。本文主要对小说和电视剧中的人物、爱情、主题和结构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分析小说《红日》和电视剧《红日》的异同。
【关键词】:《红日》;异同;爱情;人物形象;创作理念
一、人物
小说《红日》创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是对我军高级干部的形象的塑造;还塑造了石东根、刘胜、秦守本等基层指战员的形象,他们既有着高昂的革命热情又有着农民的思想狭隘的特征;还塑造了反面人物张灵甫、李仙洲、何莽等形象。
电视剧中则主要以沈振新和张灵甫为两条线索来串联起其他人物。围绕沈振新周围的石东根、王胡子、陈毅、粟裕等形象,围绕在张灵甫周围的蒋介石、李天霞、汤恩伯等形象。
(一)沈振新
沈振新是我军的高级干部的形象,“乌光闪闪的眼睛上面的两道浓眉,稍稍上竖,额头有些前迎,虽然在额头和眼角上已经显出几道淡淡的皱纹,却并没有减煞他的英武的神采”【1】。小说在沈振新的出场时的描写,从一开始就树立了他的坚毅、正直的领导人的形象。他对待下属即严厉又亲切,他严厉批评团长刘胜喝酒闹事,但当他发现刘胜的衣服烧破了时,便将自己的大衣送给了他。对待妻子即克制又不乏温情,带病工作。沈振新还是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小说中没有对沈振新的缺点进行描写。
电视剧中的沈振新是一个靠着《三国演义》打仗的农民出身的高级将领。文化水平不高,开口闭口“老子”,嗜酒如命,作战勇猛,电视剧中表现了他用大刀杀死敌人的场面,也很有胆识,在张灵甫眼皮底下,将自己的两万人马藏起来。性格冲动,脾气火爆,在发起攻击时与其他人对表,他的表比别人慢,他就喝令别人与他一致。但同时,他也有着细腻的男女之情,当黎青发高烧时,为了给她补身体,单枪匹马去打猎,当面对妻子的病情和失去骨肉的可能性时,他也怕的发抖,这些情节的展现都使得沈振新这一人物更叫真实丰满,他虽然勇猛但也有柔情,使人物走下神坛。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表现了沈振新作为我军高级将领的英勇和智谋,在战斗打响时,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沉着冷静的指挥战斗。
(二)张灵甫
张灵甫是小说中塑造的反面人物,他是蒋介石手下的一员健将,有着丰富的反革命战争的经验,才智。他猖狂至极,反动透顶。他骄纵、冷酷、矜持、虚伪、狡诈。他率领的七十四师直下淮南、淮北,两次进攻涟水城,在莱芜战役里,李仙洲当了俘虏和李仙洲的五万多人马被歼灭的惨痛教训,他竟然傲然拒绝接受,胆敢深入沂蒙山区的我军腹地。张灵甫的出场,小说用了这样的语言“张灵甫的脸色是安详的,依旧呈现着这些日子以来的那种自得自豪的神态”表现他的自负过分自信,他深信自己在这场战役中必然取得胜利,在任何人面前,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场合,他都显示着他有着饱满的乐观情绪,有着豪迈的气度和坚强的自信。只有当他一个人时才会表现出忧虑。面对被俘又回来的张小甫,张灵甫表现了他的残忍;明知孟良崮战役的必败结局,仍然不甘在现实面前低头。“他的本能、幻想、骄傲感、顽固的自信等等”。当得知自己将要失败时,依然冥顽不化,
电视剧中,张灵甫的形象显然更具复杂性和多面性,他即残忍凶狠,阴险狡诈的一面;利用沈振新的妻子和孩子作为人质,利用自己的部下曹三炮来铲除异己,但同时又写的一手好字,弃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特别是电视剧开篇的展现,张灵甫率领七十四师兵临涟水城下,与我军沈振新部激战十三昼夜,大有踏平涟水之势;而我军铤而走险,用绝杀来对付绝杀时,炮火已经打到了张灵甫的师部时,他依然能够镇定自若,以破釜沉舟的决然,命令炮兵向自己的师部开炮------身上表现出“不成功便成仁”的气魄。
二、爱情
小说中塑造了沈振新与黎青平淡温暖的爱情,他们彼此知道对方的性格脾性,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沈振新为黎青披衣服,黎青为沈振新织围巾,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在革命战斗中一对夫妻额简单平淡。小说中还塑造了华静和梁波的暧昧情愫,他们相互吸引却又没有说破,姚月琴与胡克为了革命暂时放弃爱情。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所占比重较小。十七年小说中较少涉及男女爱情,《红日》中对爱情的描写受到了三十年代“革命+恋爱”的模式的影响,更加真实的表现了人物的生活,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小说中用很多笔墨来表现杨军和阿菊的情感。杨军与阿菊新婚后不久就离家去参军,后来在战争中受伤到后方医院养伤,阿菊在家时,国民党知道杨军是解放军便抓走了杨军的母亲,杀死了杨军的父亲。阿菊逃了出来找到了杨军。作者吴强对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进行了表现,彼此对于分离的依依不舍。吴强是受到五四文学影响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受到了五四时期对于人性的呼唤的影响。但是在十七年的文艺环境中,文学作品的政治意义多于文学意义,吴强企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借杨军和阿菊之间的爱情来表现人性的美好。
电视剧中爱情的分量却很重。电视剧中黎青的出场就带有着中国传统小说的传奇色彩,女扮男装混入军队,与沈振新的见面也是冤家相见的场面。后来战场上,黎青为救沈振新中弹,两人一同接受手术,见证沈振新的钢铁意志,不打麻药进行手术。沈振新对黎青心生爱意,给她写情书,黎青淋雨生病,孤身一人去打猎,险些被抓。这些都展现了中国传统中“英雄美人”的展现。石东根和红姑的爱情也很富传奇性,石东根被红姑所救,红姑为救石东根失去了儿子,石东根留在红姑家中帮其公婆修缮房屋、干农活,日久生情,后结为夫妻。
三、主题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无论是对沈振新还是对张灵甫的表现,都是为了弘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斗爭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受人民拥护和爱戴的党,我军拥有优秀的指战员,一定會取得最后的胜利。
小说在战争的胜利方面突出了张灵甫的狂妄自大,电视剧则表现了国民党内部争斗、腐败必然失败的结局。
四、结构方面
小说主要是以顺时序的方式展现涟水、莱芜、孟良崮战役的恢弘壮阔的场面,以战争为主要线索,在期间表现了很多的人物,除了沈振新、张灵甫等人之外,还表现了各型各色的战士,如杨军、王茂生、秦守本、张德来等。正面形象占据了文本的绝大部分,而反面形象则被边缘化。这种空间结构就已经给读者以对与错的暗示。
电视剧采用的是沈振新和张灵甫两条线索并行的形式,围绕沈振新来表现陈毅、粟裕等高级指战员、黎青及石东根、马步生等人物。表现了我军战士奋勇杀敌的形象围绕张灵甫来表现国民党蒋介石、汤恩伯、李天霞等形象。表现了国民党内部相互倾轧,为争权不顾大局利益。蒋介石名为“和平”而挑起战争的虚伪。电视剧更为丰富的表现了国民党方面的丑恶。
注 释:
[1] 吴强 , 红日.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M]. 1959
[2] 吴强 , 红日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M]. 1959
[3] 吴强 , 红日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M]. 1959
[4] 戴锦华.青春之歌. 历史视域下的重读.
[5] 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的改编【J】《当代电影》2007(1):25
参考文献:
[1] 吴强 , 红日.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M]. 1959
[2] 熊坤静. 长篇小说《红日》创作的前前后后. 北京.党史传承[M]. 2012
[3] 任志明. 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D].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2009
[4] 阮青. 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文本[D].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2006
【关键词】:《红日》;异同;爱情;人物形象;创作理念
一、人物
小说《红日》创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是对我军高级干部的形象的塑造;还塑造了石东根、刘胜、秦守本等基层指战员的形象,他们既有着高昂的革命热情又有着农民的思想狭隘的特征;还塑造了反面人物张灵甫、李仙洲、何莽等形象。
电视剧中则主要以沈振新和张灵甫为两条线索来串联起其他人物。围绕沈振新周围的石东根、王胡子、陈毅、粟裕等形象,围绕在张灵甫周围的蒋介石、李天霞、汤恩伯等形象。
(一)沈振新
沈振新是我军的高级干部的形象,“乌光闪闪的眼睛上面的两道浓眉,稍稍上竖,额头有些前迎,虽然在额头和眼角上已经显出几道淡淡的皱纹,却并没有减煞他的英武的神采”【1】。小说在沈振新的出场时的描写,从一开始就树立了他的坚毅、正直的领导人的形象。他对待下属即严厉又亲切,他严厉批评团长刘胜喝酒闹事,但当他发现刘胜的衣服烧破了时,便将自己的大衣送给了他。对待妻子即克制又不乏温情,带病工作。沈振新还是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小说中没有对沈振新的缺点进行描写。
电视剧中的沈振新是一个靠着《三国演义》打仗的农民出身的高级将领。文化水平不高,开口闭口“老子”,嗜酒如命,作战勇猛,电视剧中表现了他用大刀杀死敌人的场面,也很有胆识,在张灵甫眼皮底下,将自己的两万人马藏起来。性格冲动,脾气火爆,在发起攻击时与其他人对表,他的表比别人慢,他就喝令别人与他一致。但同时,他也有着细腻的男女之情,当黎青发高烧时,为了给她补身体,单枪匹马去打猎,当面对妻子的病情和失去骨肉的可能性时,他也怕的发抖,这些情节的展现都使得沈振新这一人物更叫真实丰满,他虽然勇猛但也有柔情,使人物走下神坛。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表现了沈振新作为我军高级将领的英勇和智谋,在战斗打响时,肩负起自己的责任,沉着冷静的指挥战斗。
(二)张灵甫
张灵甫是小说中塑造的反面人物,他是蒋介石手下的一员健将,有着丰富的反革命战争的经验,才智。他猖狂至极,反动透顶。他骄纵、冷酷、矜持、虚伪、狡诈。他率领的七十四师直下淮南、淮北,两次进攻涟水城,在莱芜战役里,李仙洲当了俘虏和李仙洲的五万多人马被歼灭的惨痛教训,他竟然傲然拒绝接受,胆敢深入沂蒙山区的我军腹地。张灵甫的出场,小说用了这样的语言“张灵甫的脸色是安详的,依旧呈现着这些日子以来的那种自得自豪的神态”表现他的自负过分自信,他深信自己在这场战役中必然取得胜利,在任何人面前,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场合,他都显示着他有着饱满的乐观情绪,有着豪迈的气度和坚强的自信。只有当他一个人时才会表现出忧虑。面对被俘又回来的张小甫,张灵甫表现了他的残忍;明知孟良崮战役的必败结局,仍然不甘在现实面前低头。“他的本能、幻想、骄傲感、顽固的自信等等”。当得知自己将要失败时,依然冥顽不化,
电视剧中,张灵甫的形象显然更具复杂性和多面性,他即残忍凶狠,阴险狡诈的一面;利用沈振新的妻子和孩子作为人质,利用自己的部下曹三炮来铲除异己,但同时又写的一手好字,弃笔从戎,参加抗日战争。特别是电视剧开篇的展现,张灵甫率领七十四师兵临涟水城下,与我军沈振新部激战十三昼夜,大有踏平涟水之势;而我军铤而走险,用绝杀来对付绝杀时,炮火已经打到了张灵甫的师部时,他依然能够镇定自若,以破釜沉舟的决然,命令炮兵向自己的师部开炮------身上表现出“不成功便成仁”的气魄。
二、爱情
小说中塑造了沈振新与黎青平淡温暖的爱情,他们彼此知道对方的性格脾性,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沈振新为黎青披衣服,黎青为沈振新织围巾,这些细节都表现了在革命战斗中一对夫妻额简单平淡。小说中还塑造了华静和梁波的暧昧情愫,他们相互吸引却又没有说破,姚月琴与胡克为了革命暂时放弃爱情。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所占比重较小。十七年小说中较少涉及男女爱情,《红日》中对爱情的描写受到了三十年代“革命+恋爱”的模式的影响,更加真实的表现了人物的生活,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小说中用很多笔墨来表现杨军和阿菊的情感。杨军与阿菊新婚后不久就离家去参军,后来在战争中受伤到后方医院养伤,阿菊在家时,国民党知道杨军是解放军便抓走了杨军的母亲,杀死了杨军的父亲。阿菊逃了出来找到了杨军。作者吴强对他们之间真挚的情感进行了表现,彼此对于分离的依依不舍。吴强是受到五四文学影响成长起来的作家,他受到了五四时期对于人性的呼唤的影响。但是在十七年的文艺环境中,文学作品的政治意义多于文学意义,吴强企图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所以借杨军和阿菊之间的爱情来表现人性的美好。
电视剧中爱情的分量却很重。电视剧中黎青的出场就带有着中国传统小说的传奇色彩,女扮男装混入军队,与沈振新的见面也是冤家相见的场面。后来战场上,黎青为救沈振新中弹,两人一同接受手术,见证沈振新的钢铁意志,不打麻药进行手术。沈振新对黎青心生爱意,给她写情书,黎青淋雨生病,孤身一人去打猎,险些被抓。这些都展现了中国传统中“英雄美人”的展现。石东根和红姑的爱情也很富传奇性,石东根被红姑所救,红姑为救石东根失去了儿子,石东根留在红姑家中帮其公婆修缮房屋、干农活,日久生情,后结为夫妻。
三、主题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无论是对沈振新还是对张灵甫的表现,都是为了弘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斗爭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是受人民拥护和爱戴的党,我军拥有优秀的指战员,一定會取得最后的胜利。
小说在战争的胜利方面突出了张灵甫的狂妄自大,电视剧则表现了国民党内部争斗、腐败必然失败的结局。
四、结构方面
小说主要是以顺时序的方式展现涟水、莱芜、孟良崮战役的恢弘壮阔的场面,以战争为主要线索,在期间表现了很多的人物,除了沈振新、张灵甫等人之外,还表现了各型各色的战士,如杨军、王茂生、秦守本、张德来等。正面形象占据了文本的绝大部分,而反面形象则被边缘化。这种空间结构就已经给读者以对与错的暗示。
电视剧采用的是沈振新和张灵甫两条线索并行的形式,围绕沈振新来表现陈毅、粟裕等高级指战员、黎青及石东根、马步生等人物。表现了我军战士奋勇杀敌的形象围绕张灵甫来表现国民党蒋介石、汤恩伯、李天霞等形象。表现了国民党内部相互倾轧,为争权不顾大局利益。蒋介石名为“和平”而挑起战争的虚伪。电视剧更为丰富的表现了国民党方面的丑恶。
注 释:
[1] 吴强 , 红日.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M]. 1959
[2] 吴强 , 红日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M]. 1959
[3] 吴强 , 红日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M]. 1959
[4] 戴锦华.青春之歌. 历史视域下的重读.
[5] 张宗伟。一起事先张扬的文化事件——透视“红色经典”的改编【J】《当代电影》2007(1):25
参考文献:
[1] 吴强 , 红日.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M]. 1959
[2] 熊坤静. 长篇小说《红日》创作的前前后后. 北京.党史传承[M]. 2012
[3] 任志明. 红色经典影视改编与传播研究[D].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2009
[4] 阮青. 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文本[D].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