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次打开老师批阅过的习作,学生所关注的是“优、良、中、差”的等级或相应的分数,而很少有人去读读评语,反思自己作文的不足,就更不用说动笔修改,二次作文了。这不能怪学生,是我们老师的作文评改方法单一而造成的。那么,怎样使作文评改让学生获得最实际的帮助和最好的效果呢?
一、 巡视评改, 事半功倍
新的作文理念,要求从原来只注重作文文本的优劣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作文课堂上,当学生在伏案写作时,应该是老师最繁忙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在学生间巡视,随时和学生讨论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特别糟糕的开头或结尾以及带有普遍性或代表性的写作问题,及时在课堂上指出并及时予以评论,这样对其他同学起到提醒和警戒作用。写作中遇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为什么不可以停下来讨论呢?也许这时是打开学生思路的最好时机。看到学生作文中有错别字,就附在他耳边悄悄地说:“这个字写错了。”或是“这个字用错了。”看到有病句,就轻声对他说:“这句话有问题,改一改。”或是“这句话我读不懂,你再修改修改。” 把纠正错别字、病句的任务交给学生立刻解决。写作过程中的及时评价,更有助于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把一些问题解决于评讲之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许多作文的技能,和一星期后再来评析相比,不是事半功倍吗?著名教育家李白坚曾经做了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巡视评改,无疑是要在学生走到悬崖边上的时候就得到提醒和帮助。为什么明明发觉了问题,明明发觉他们就要掉到悬崖下去了,却要让他躺在悬崖下两个星期再去救助(评讲)呢?”
二、师生同评, 锦上添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样作文评讲的目的也应该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与独特感受。要想让每一堂评讲课上出实效,最好针对某一训练点,重点评讲。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11册教材《习作5》请同学们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写一篇习作。评讲课上,我先带着同学们品味佳作,讨论评改着眼点(写好文章的结尾),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篇中等水平,有代表性的习作,集体讨论评改,集体评改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创新。那位同学写的是近视眼的烦恼,结尾是这样的:“近视眼啊,近视眼,你给我的成长带来了多大的烦恼啊!”这个结尾点明了题目“成长的烦恼”。大家说不错,可以用,我也予以肯定。可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我启发同学们说“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味香茶,令人回味无穷,他能使你的作文更上一层楼,锦上添花。同学们再想想能不能把这结尾改得更好。”讨论两分钟之后,同学们各抒己见,“他开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人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我的烦恼是什么呢?结尾可以继续引用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家知道我的愁是什么了吗?对。近视眼啊!”我大加赞赏:“多好啊!照应开头式结尾,这样使文章结构紧凑,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同学们送给他热烈的掌声。还有一个同学标新立异,他说:“要是我,只用一个叹息来结尾,‘唉,近视眼,后面加上省略号。”我给他的评价是:“最高明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接着我又举例给同学们讲了其他的结尾方法。通过这样评改作文,学生掌握了结尾的方法,打开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修改作文的兴趣大增,教师还没发话,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有的甚至给自己的作文写了好几个结尾,让老师来评判哪一个最好。我也鼓励学生们通过二次作文给自己的文章写出不同的结尾,我给他们的作文重新打分,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多方评改 ,取长补短
为了让学生从作文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作文评价采用多种方法,每一次作文我都批改两次。修改前,我略批,给他们的作文打个分;修改后,我精批,写出评点,给他们的作文再打一个分。学生从两个分数中,看到了自己修改作文的成就。除了老师评价之外,我还采用了小组评议,同学互评,家长评价,自我推荐等手段让学生在作文评价的过程中享受成功,发现不足。但是,无论是小组评议还是同学互评或是自我推荐,教师都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铺路架桥,授之以法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另外,我鼓励学生们一文多改。同一篇文章可以写出不同的开头和结尾,同一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百改不厌,每一次的“深加工”,学生都会对自己的习作产生不满足感,会不断给自己的习作修改、雕琢,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旧作新改,就是学生升上六年级后,回头看自己以前写过的作文,以现在的认识水平去修改自己以前写的作文。学生在看自己旧作时,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了。例如,同是写一件难忘的事:买菜。三年级只是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买了什么菜。四年级可能会写到菜场的人多,菜品种齐全。五年级可能就会写自己买菜时的心理活动,怎样讨价还价。六年级可能会从买菜事情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从中受到启发。就是同一个年级,看自己一两个月之前写的作文也会有新的认识。
(责编黄桂坚)
一、 巡视评改, 事半功倍
新的作文理念,要求从原来只注重作文文本的优劣转变为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作文课堂上,当学生在伏案写作时,应该是老师最繁忙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在学生间巡视,随时和学生讨论写作中出现的问题,特别糟糕的开头或结尾以及带有普遍性或代表性的写作问题,及时在课堂上指出并及时予以评论,这样对其他同学起到提醒和警戒作用。写作中遇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为什么不可以停下来讨论呢?也许这时是打开学生思路的最好时机。看到学生作文中有错别字,就附在他耳边悄悄地说:“这个字写错了。”或是“这个字用错了。”看到有病句,就轻声对他说:“这句话有问题,改一改。”或是“这句话我读不懂,你再修改修改。” 把纠正错别字、病句的任务交给学生立刻解决。写作过程中的及时评价,更有助于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把一些问题解决于评讲之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许多作文的技能,和一星期后再来评析相比,不是事半功倍吗?著名教育家李白坚曾经做了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巡视评改,无疑是要在学生走到悬崖边上的时候就得到提醒和帮助。为什么明明发觉了问题,明明发觉他们就要掉到悬崖下去了,却要让他躺在悬崖下两个星期再去救助(评讲)呢?”
二、师生同评, 锦上添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样作文评讲的目的也应该是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与独特感受。要想让每一堂评讲课上出实效,最好针对某一训练点,重点评讲。
例如,苏教版语文第11册教材《习作5》请同学们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写一篇习作。评讲课上,我先带着同学们品味佳作,讨论评改着眼点(写好文章的结尾),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篇中等水平,有代表性的习作,集体讨论评改,集体评改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创新。那位同学写的是近视眼的烦恼,结尾是这样的:“近视眼啊,近视眼,你给我的成长带来了多大的烦恼啊!”这个结尾点明了题目“成长的烦恼”。大家说不错,可以用,我也予以肯定。可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我启发同学们说“好的结尾犹如咀嚼干果,品味香茶,令人回味无穷,他能使你的作文更上一层楼,锦上添花。同学们再想想能不能把这结尾改得更好。”讨论两分钟之后,同学们各抒己见,“他开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人人都有自己的烦恼,我的烦恼是什么呢?结尾可以继续引用愁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家知道我的愁是什么了吗?对。近视眼啊!”我大加赞赏:“多好啊!照应开头式结尾,这样使文章结构紧凑,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同学们送给他热烈的掌声。还有一个同学标新立异,他说:“要是我,只用一个叹息来结尾,‘唉,近视眼,后面加上省略号。”我给他的评价是:“最高明的结尾,言已尽而意无穷。”接着我又举例给同学们讲了其他的结尾方法。通过这样评改作文,学生掌握了结尾的方法,打开了思路。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修改作文的兴趣大增,教师还没发话,同学们已经跃跃欲试了,有的甚至给自己的作文写了好几个结尾,让老师来评判哪一个最好。我也鼓励学生们通过二次作文给自己的文章写出不同的结尾,我给他们的作文重新打分,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多方评改 ,取长补短
为了让学生从作文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作文评价采用多种方法,每一次作文我都批改两次。修改前,我略批,给他们的作文打个分;修改后,我精批,写出评点,给他们的作文再打一个分。学生从两个分数中,看到了自己修改作文的成就。除了老师评价之外,我还采用了小组评议,同学互评,家长评价,自我推荐等手段让学生在作文评价的过程中享受成功,发现不足。但是,无论是小组评议还是同学互评或是自我推荐,教师都不能放任自流,一定要铺路架桥,授之以法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另外,我鼓励学生们一文多改。同一篇文章可以写出不同的开头和结尾,同一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百改不厌,每一次的“深加工”,学生都会对自己的习作产生不满足感,会不断给自己的习作修改、雕琢,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旧作新改,就是学生升上六年级后,回头看自己以前写过的作文,以现在的认识水平去修改自己以前写的作文。学生在看自己旧作时,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作文水平提高了。例如,同是写一件难忘的事:买菜。三年级只是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买了什么菜。四年级可能会写到菜场的人多,菜品种齐全。五年级可能就会写自己买菜时的心理活动,怎样讨价还价。六年级可能会从买菜事情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从中受到启发。就是同一个年级,看自己一两个月之前写的作文也会有新的认识。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