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养成教育是指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加强养成教育不仅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迫切需要。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说的就是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和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可塑性强,容易养成好习惯。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大力加强养成教育。当前,加强养成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行为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这就是说,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鉴于此,我们必须尽力为学生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行为。如为了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可以举行钉扣子、穿鞋、争做最佳值日生等各式各样的劳动大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可开展“今天我当家”、“记住父母的生日”、“每天做一件家务”等活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红领巾广播站、课外活动小组,开展重大节日歌颂祖国、舞蹈比赛、春游等多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为学生开辟实践天地,创造熏陶氛围。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的“所知”逐渐化为自然地、稳定的习惯,化为“自身血肉”。
二、班主任率先垂范,让学生在言行中获得感召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是学生最易崇拜、模仿和学习的偶像,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意义。我们不难发现,班主任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学生的言行。可见,班主任如果言行不当,将会直接影响到养成教育的效果。
因此,学校必须要抓好班主任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作为班主任不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通过“身教”的示范引领学生。例如在升旗仪式中,班主任应与学生一起高唱国歌;在劳动课中,班主任应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劳动任务。教师良好的行为示范就是无声的语言,最有说服力,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
三、注重细微之处,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收获习惯
不良习惯养成之后,是很顽固的,矫正起来很难。必须在细微之处狠下功夫,才能扎扎实实地养成良好习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独立完成作业、做题马虎、做事磨蹭、随地吐痰、经常买零食、没有节制的看电视和上网、对同学的文具物品“顺手牵羊”等,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教师如果放任自流,一旦养成了坏习惯,便难以矫正,有的可能伴随人的一生。教育无小事,教育者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身边最常见、最生动的点滴,及时地进行教育。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如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按时完成作业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量的积累一定会产生质的飞跃。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
四、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在全方位教育网络中塑造人格
《小学生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按照这一要求,学校在养成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三教合一”,即学校与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教育网络。
学校作为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政教处、教导处、少先队要充分发挥作用,不断加强横向联系,及时修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引导家长积极配合,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共同努力。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学校要通过聘请有关领导、模范人物到学校做报告、聘请校外辅导员做知识讲座、开展帮教和共建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和敬老院参加公益劳动、参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教养机会。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广大教育者坚持不懈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相信,只要努力,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就会伴随着我们的孩子走向成功。
(责编杜华)
追溯我国教育的渊源,在古代就有“蒙以养正”的思想。“蒙以养正”说的就是德育工作要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把“训养”作为儿童道德习惯形成的主要措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习久成性,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小学阶段是孩子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和变化的重要时期,也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孩子可塑性强,容易养成好习惯。因此,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大力加强养成教育。当前,加强养成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行为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这就是说,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
鉴于此,我们必须尽力为学生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行为。如为了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可以举行钉扣子、穿鞋、争做最佳值日生等各式各样的劳动大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可开展“今天我当家”、“记住父母的生日”、“每天做一件家务”等活动。此外,还可通过建立红领巾广播站、课外活动小组,开展重大节日歌颂祖国、舞蹈比赛、春游等多种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为学生开辟实践天地,创造熏陶氛围。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的“所知”逐渐化为自然地、稳定的习惯,化为“自身血肉”。
二、班主任率先垂范,让学生在言行中获得感召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长期生活在一起,是学生最易崇拜、模仿和学习的偶像,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教育意义。我们不难发现,班主任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学生的言行。可见,班主任如果言行不当,将会直接影响到养成教育的效果。
因此,学校必须要抓好班主任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作为班主任不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真正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通过“身教”的示范引领学生。例如在升旗仪式中,班主任应与学生一起高唱国歌;在劳动课中,班主任应与学生共同参与完成劳动任务。教师良好的行为示范就是无声的语言,最有说服力,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
三、注重细微之处,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收获习惯
不良习惯养成之后,是很顽固的,矫正起来很难。必须在细微之处狠下功夫,才能扎扎实实地养成良好习惯。如上课不认真听讲、不独立完成作业、做题马虎、做事磨蹭、随地吐痰、经常买零食、没有节制的看电视和上网、对同学的文具物品“顺手牵羊”等,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教师如果放任自流,一旦养成了坏习惯,便难以矫正,有的可能伴随人的一生。教育无小事,教育者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孩子身边最常见、最生动的点滴,及时地进行教育。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说的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如见到老师主动问好、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按时完成作业等,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通过量的积累一定会产生质的飞跃。良好习惯一旦养成,就会“不虑而行”,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
四、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让学生在全方位教育网络中塑造人格
《小学生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实施德育必须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教育途径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共同完成德育任务。”按照这一要求,学校在养成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三教合一”,即学校与家庭、社会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教育网络。
学校作为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班主任、任课教师和政教处、教导处、少先队要充分发挥作用,不断加强横向联系,及时修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与家长及时沟通,引导家长积极配合,为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共同努力。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学校要通过聘请有关领导、模范人物到学校做报告、聘请校外辅导员做知识讲座、开展帮教和共建活动、组织学生到社区和敬老院参加公益劳动、参观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教养机会。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广大教育者坚持不懈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相信,只要努力,一个又一个好习惯就会伴随着我们的孩子走向成功。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