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后,高考进入全面改革,普通高中教学组织形式上必须做出重大的变革,实施选课走班制是必然的选择。在我国实施选课走班制还存在应试观念深厚、师资力量不足以及软硬件资源缺乏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重中之重。可以通过转变学校、教师、家长以及学生的教育观念,加强师资培训,保障软硬件资源等策略来推动高中顺利实施选课走班制。
关键词:高考;高中;选课走班制
1997年,我国开始恢复高考,自此之后,高考一直处于教育系统的重要地位。改革前的高考模式是多数高中采用文理分科,学生除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门必修课之外,有两种课程方案选择,分别是文科(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物理、化学、生物)。这种固定性的课程组合方式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还限制了学生的选择范围。2014年9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学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此次高考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意在建立起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高考模式。
一、我国高中选课走班制内涵及基本模式
2018 年我国将逐步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新高考改革。这一次改革的重要特点是核心素养引领学校改革,普通高中学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必须做出重大的变革,实施选课走班制。
(一)选课走班制内涵
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立性,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选课走班制是根据学生不同学科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学生按照自主意愿,选择不同学科的班级上课,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较强的上课制度。
“选课走班”是新高考改革的一大特点。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各学科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兴趣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要。因此,实施选课走班制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选课走班制基本模式
根据《实施意见》,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学校需调整课程安排,确保选课顺利实施。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与学分安排表1所示。
根据修订的高中课程计划与学分安排表,学校统筹制定选课方案后,即可开始实施选课走班。选课走班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实施模式。
1.分类走班
分类走班分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例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等部分科目,在固定的班级上课,这是行政班。 6选3的科目,分类走班上课,这是教学班。为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学校设置各学科的教学班,比如化学教学班、地理教学班、历史教学班等等。同一个行政班中选化学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个化学教学班上课,因为要兼顾其他科目的上课安排。
第二种是部分科目,例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等,在固定的行政班上课。6选 3中的部分科目固定,其他科目实行走班制。比如:可以设置化地班、化史班,等等。化地班就是指选考的科目中有化学、地理的同学在固定的行政班上课,另一门科则在教学班走班上课。
2.分层分类走班
分层分类走班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按照传统的分班教学,语文、数学、英语科目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不同层次走班上课。6选3的科目按上述分类走班的两种形式上课。并且也可以对6选3的科目既分层又分类,进行走班上课。
第二种是分层分类分项走班,语文、数学、外语主要科目,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不同层次,实施走班上课。6选3的科目按照上述分类走班上课。音乐、体育、美术等按照项目进行选择,选择不同项目的分在不同班级进行走班上课。
二、我国高中选课走班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观念深厚
1.学校管理滞后
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单位,担负着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巨大责任。由于应试观念根深蒂固,学校更加追求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学业成绩的高低是各所学校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升学问题的困扰,多数高中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和良好口碑,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如何保证升学率的问题上,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培养,而学生学习缺乏一定的自主性。
2.教师观念陈旧
受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成绩成为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教师为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要求,通过减少学生休息时间、题海战术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同时,教师对互联网的利用还不够,除了简单的多媒体应用,大多数时候还是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一些老教师对选课走班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存在难以适应的问题。
3.学生及家长思想保守
学生大多认为学习是为了考试,为了高分。在学生选课时,学生在听从别人对以上六门科目的简介后,单纯地认为某三门科目学习难度较小,在考试中易取得较高分数而选择它们,会倾向于选择相对简单、容易考试的科目,但经过一段时间高压学习后发现对自己选择的科目难以保持长久的热情,学生并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科目。选择需要深入思考,深思熟虑。
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思想下,公众对走班制价值还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存有质疑之声。家长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成绩的高低视为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部分家长为了使学生取得好成绩,考得好学校,甚至会左右学生的选择,让学生选择家长认为合适的科目。
(二)师资力量不足
在当前高中,师资分配都有固定的方案,每个学校文科班、理科班的数量以及班级人数是由学校统一规定的。新高考改革实施后,每一位学生,所选考的科目可以是不同的,学生为考取理想学校,可以通过自主选课,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科目。学生选课后,学校则需要更多的教师,但当前在我国,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教師资源都处于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
关键词:高考;高中;选课走班制
1997年,我国开始恢复高考,自此之后,高考一直处于教育系统的重要地位。改革前的高考模式是多数高中采用文理分科,学生除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门必修课之外,有两种课程方案选择,分别是文科(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物理、化学、生物)。这种固定性的课程组合方式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还限制了学生的选择范围。2014年9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学考)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学考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此次高考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意在建立起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新高考模式。
一、我国高中选课走班制内涵及基本模式
2018 年我国将逐步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新高考改革。这一次改革的重要特点是核心素养引领学校改革,普通高中学校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必须做出重大的变革,实施选课走班制。
(一)选课走班制内涵
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和独立性,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选课走班制是根据学生不同学科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学生按照自主意愿,选择不同学科的班级上课,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较强的上课制度。
“选课走班”是新高考改革的一大特点。为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各学科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兴趣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要。因此,实施选课走班制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选课走班制基本模式
根据《实施意见》,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学校需调整课程安排,确保选课顺利实施。修订后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与学分安排表1所示。
根据修订的高中课程计划与学分安排表,学校统筹制定选课方案后,即可开始实施选课走班。选课走班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实施模式。
1.分类走班
分类走班分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例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等部分科目,在固定的班级上课,这是行政班。 6选3的科目,分类走班上课,这是教学班。为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学校设置各学科的教学班,比如化学教学班、地理教学班、历史教学班等等。同一个行政班中选化学的学生不一定在同一个化学教学班上课,因为要兼顾其他科目的上课安排。
第二种是部分科目,例如语文、数学、外语、体育等,在固定的行政班上课。6选 3中的部分科目固定,其他科目实行走班制。比如:可以设置化地班、化史班,等等。化地班就是指选考的科目中有化学、地理的同学在固定的行政班上课,另一门科则在教学班走班上课。
2.分层分类走班
分层分类走班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按照传统的分班教学,语文、数学、英语科目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不同层次走班上课。6选3的科目按上述分类走班的两种形式上课。并且也可以对6选3的科目既分层又分类,进行走班上课。
第二种是分层分类分项走班,语文、数学、外语主要科目,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不同层次,实施走班上课。6选3的科目按照上述分类走班上课。音乐、体育、美术等按照项目进行选择,选择不同项目的分在不同班级进行走班上课。
二、我国高中选课走班制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观念深厚
1.学校管理滞后
学校作为重要的教育单位,担负着培养学生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巨大责任。由于应试观念根深蒂固,学校更加追求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学业成绩的高低是各所学校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由于升学问题的困扰,多数高中学校为追求高升学率和良好口碑,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如何保证升学率的问题上,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培养,而学生学习缺乏一定的自主性。
2.教师观念陈旧
受应试教学观念的影响,成绩成为教师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教师为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要求,通过减少学生休息时间、题海战术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同时,教师对互联网的利用还不够,除了简单的多媒体应用,大多数时候还是采取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式。一些老教师对选课走班这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存在难以适应的问题。
3.学生及家长思想保守
学生大多认为学习是为了考试,为了高分。在学生选课时,学生在听从别人对以上六门科目的简介后,单纯地认为某三门科目学习难度较小,在考试中易取得较高分数而选择它们,会倾向于选择相对简单、容易考试的科目,但经过一段时间高压学习后发现对自己选择的科目难以保持长久的热情,学生并没有真正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科目。选择需要深入思考,深思熟虑。
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思想下,公众对走班制价值还存在认识上的模糊,对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存有质疑之声。家长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将成绩的高低视为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部分家长为了使学生取得好成绩,考得好学校,甚至会左右学生的选择,让学生选择家长认为合适的科目。
(二)师资力量不足
在当前高中,师资分配都有固定的方案,每个学校文科班、理科班的数量以及班级人数是由学校统一规定的。新高考改革实施后,每一位学生,所选考的科目可以是不同的,学生为考取理想学校,可以通过自主选课,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科目。学生选课后,学校则需要更多的教师,但当前在我国,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教師资源都处于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