诌议某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结构设计

来源 :商品与质量·房地产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简要阐述了一个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实例,具体探讨此类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
  【关键词】 高层建筑;框支剪力墙;计算分析;抗震设计
  1、工程概况
  本工程3#,4#楼,丙类建筑,所在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类别为2类;主体结构高度60.5rn,地下室2层,层高分别为3.5m和4.7m;上部结构共20层,其中地上1层为居民活动空间,高5.4m;2~13层为住宅,层高2.8m以上至屋顶层高均为3.0m。
  2、结构设计中的计算和分析
  2.1转换体系的选取与计算。框支转换层楼板在地震中受力变形较大,其在整体电算中的模型选择很关键。由于工程转换梁上部层数多,地震时楼板将传递相当大的地震力,其在平面内的变形是不可忽略的。因此采用弹性板或弹性膜的计算模型较为适宜。由于弹性板的平面外刚度在整体计算中已被计入,相当于考虑了板对梁的卸荷作用,会使梁的设计偏于不安全。在进行整体结构分析时,将转换层楼板用弹性膜单元模拟。
  2.2嵌固端与转换层楼板板厚的确定。工程以±0.000板作为嵌固端,既保证上部结构的地震剪力通过地下室顶板传递到全部地下室结构,同时能够保证上部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是以地下室为参照原点。《抗规》第6.1.14条规定: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嵌固端部位时,地下室结构的侧向刚度与上部结构的侧向刚度之比不宜小于2。故地下室顶板厚度取200mm,同时,为了有效地将水平地震力传递给剪力墙,在应力集中的楼层,将楼板厚度加大,转换层楼板取180mm与其相邻的层也适当加厚至150mm。考虑抗震需要,施工图阶段时更有意提高转换层配筋率,使单层配筋率达到0.35%,以进一步提高转换层楼板和框支大梁共同作用的能力。考虑到梁宽大于上部剪力墙的两倍,宽度较宽,对边转换梁,板面钢筋不是简单地要求伸入梁内满足锚固要求即可,而是要求必须贯穿梁截面,以确保梁内扭矩在板上的有效传递。
  2.3框支柱与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厚的设计。框支柱基本布置于上部剪力墙对齐的下方或就近区域,这样不仅能使竖向荷载的传力途怪直接、明确,减少转换板的内力,同时,上下抗侧力结构对齐,对于抵抗水平地震荷载作用,改善转换板的复杂受力情况也是大有益处的。框支柱作为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中重要的构件,它的安全度直接决定了整栋建筑的抗震潜力,因而框支柱的延性和承载力成为设计的关键。框支柱应在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概念设计和抗震措施(构造措施)进行设计。调整框支柱总剪力不小于0.30,框支柱的抗震等级定为一级为了增加其延性,轴压比不超过0.4,其最小配箍特征值比一级增加0.02采用,框支层剪力墙轴压比控制在0.6以内,以保证剪力墙有足够的刚度。抗震设计时,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包括底部塑性铰范围及其上部的一定范围,其目的是在此范围内采取增加构造边缘构件箍筋和墙体横向钢筋等必要的抗震加强措施,避免脆性的剪切破坏,改善整个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了保证底部加强部位处剪力墙的平面外刚度和稳定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以下简称《抗规》)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下简称《高规》)分别规定了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墙厚的取值。其中,考虑到高层建筑结构的重要性,《高规》对墙厚的取值更加严格。取《高规》第10.2.2条规定: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室顶板算起,宜取至转换层以上两层且不宜小于房屋高度的1/10。针对本工程结构的特点,设计中有以下两点特别之处:
  (1)一般情况下,高层建筑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厚度应按照《高规》7.2条规定取值。但对于本工程而言,由于底部层高较大,一般剪力墙墙厚bw取380,但对于电梯井处剪力墙布置较多,相对的轴力较小,其截面按照上述方法取值则显得的不是很经济合理。因此,针对本工程的具体设计,剪力墙截面厚度bw适当的减少到300,同时严格按照《高规》附录D以下公式(1)计算墙体的穩定。
  (1)
  (2)在保证上部住宅剪力墙强度及层间位移满足规范的前提要求下,尽量减少上部剪力墙数量,减薄厚度,转换层以下厚度加大,以减少结构上部刚度,增大下部刚度。同时,由于转换层上下刚度的突变对上部相邻几层剪力墙造成的影响,故而除了对转换层上相邻数层剪力墙的水平及竖向分布筋和暗柱钢筋予以加强外,还在这些楼层中跨高比小于2的剪力墙连梁内设置交叉钢筋以增强其耗能能力。
  2.4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的确定。工程实践中,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是对结构本身来说是很不利的,为了加大底部大空间楼层的抗侧刚度,使上下刚度接近,《高规》规定:需要抗震设防时,转换层上下刚度比不应大于2,同时不应小于1。为了满足此要求,对底部的落地芯筒及少量的落地剪力墙均予以加厚,落地芯筒周边墙体加厚至300mm(上部为250mm),少量的落地剪力墙加厚至400mm(上部为250mm),同时转换层以下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定位C45(上部为C35),最终大部分单元刚度比均控制在1.4左右,只有少数单元较大,但也控制在1.8以内。
  由于高层结构中转换层的出现,沿建筑物高度方向刚度的均匀性会受到很大的破坏,力的传递途怪会有很大的改变。如何计算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是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高规》附录E分别规定了底部大空间层数不同,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其中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的计算综合考虑了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抗剪刚度和抗弯刚度,因此更能反映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沿高度方向刚度变化的实际情况。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按公式(2)计算,为了便于计算顶部位移,可以将顶部单位水平力适当放大。
  (2)
  结构设计时可以应用“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计算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具体计算步骤如下:①采用PMCAD分别按图2建立结构计算模型1、2;②采用SATWE前处理程序形成风荷载数据文件WIND.SAT;③分别修改计算模型1,2的风荷载数据文件,将顶层刚性楼板的X,Y向风荷载的X,Y轴均设置为500kN,Z轴扭转分量设置为0,其余各层X,Y向风荷载的X了轴分量以及Z轴扭转分量均设置为0;④运行SATWE中结构分析及构件内力计算程序,求出计算模型1,、2的顶部位移;⑤应用公式(2)即可求解出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得出的转换层上、下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1.3。   2.5抗震设计。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局部加强范围,对本工程来说,取框支部分所临近两个2-3个开间所包围的区域。在进行框支柱、梁内力调整时可按此调整加强部位有关剪力墙、框支柱和梁的内力。局部框支加强范围以外,可按剪力墙结构设计。两者交接部分应加强连接构造,如板边设暗梁、梁板配筋加强等,以保证水平剪力传递。建筑专业为了立面处理的需要,希望在建筑平面的角部开窗,墙体角部在地震作用下,是较敏感的部位,特别当结构平面不规则时,由于平面的扭转,引起内力重分布,将使震害加剧,使得此处的连梁分配更多的地震力,容易产生连梁的超筋问题。因此,需要对此处的连梁采取构造加强措施,本工程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①角部开窗的墙体为无翼缘墙体,《抗规》6.4.1条规定墙体厚度,当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本住宅层高2.9~3.0rn故角部房间墙段厚度取250mm;②由于角部墙体无翼缘,延性较差,应在墙体端部设置暗柱,并适当的加强配筋;③为了增加墙体平面外的稳定性,可在每层楼板角部处附加钢筋板带配10Φ12mm钢筋,两端各锚入暗柱内,长度≥35d。楼层加强,双层双向且均按受拉钢筋锚固于墙内和梁内。
  3、结构设计时还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框支剪力墙结构虽然框支部分很少,但对框支部分还应该符合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同时又不完全符合。因此,为满足使用功能和结构抗震设计的要求,同时使剪力墙的布置和用量较为合理,结构设计时主要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平面设计时合理布置剪力墙的位置,使结构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相接近。②对于框支柱上的剪力墙尽可能的减少,减薄,如果实在无法避免时,框支柱的计算配筋要充分考虑到平面外的荷載作用及内力的相互影响。③对工程中出现转换层一类的局部特殊结构形式时,应对结构整体计算后对局部特殊结构进行专门的有效受力分析,如对转换层上下层刚度比进行单独的计算。④增强结构的抗扭能力,在建筑物的四个角部不利于抗震的开设的转角窗,应加强构造措施。⑤对于受力复杂的结构,构造设计是保证结构安全的重要措施。
  4、结语
  对于框支剪力墙结构型式的高层建筑,在结构设计时,除应满足高层建筑结构的各项施工要求外,还需满足规范对此类结构所有其他规定。同时,还需要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强、构造处理方面的措施。在进行结构的整体设计时,应适当控制转换层上下结构的侧向刚度比,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严格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值和扭转效应,使结构布局趋于合理。
  参考文献:
  [1]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2]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3]JC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其他文献
【摘 要】 以我国建筑行业当前发展形势来看,节能技术的应用并不是非常的完善,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资源的浪费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对于节能技术来说,在建筑领域当中是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建筑垃圾存放的不当使得周边环境遭受了十分严重的破坏,同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能源巨大的消耗也同样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在建筑的过程中节能的理念应该贯穿所有的环节,争取做到建筑的全面节能。  【
期刊
【摘 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生态要求的意识及园林绿化景观的重视逐渐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的生活空间更加渴望,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加强提高城市绿化率,美化城市生活环境。园林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场所,为人们旅游、观光和休息、居住提供了重要的场所,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在园林绿化过程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及造景配置对于提高整个园林的风格及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造景配置的过
期刊
【摘 要】 某商住综合体项目工程基础研究采用CFG复合地基,主楼为框支剪力墙结构。通过设置后浇带,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增加结构构件刚度,提高结构的抗扭承载力及采用空间有限元法和时程分析计算手段,解决了设计中存在的结构超长、扭转效应明显等问题,使结构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  【关键词】 抗震;沉降;结构转换;扭转效应  1工程概况  该项目由3栋高层组成,地下为相互连通的一层地下室。地上为3栋27层高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中应用暖通空调的数量在逐年增加。如何实现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高效运行,创造舒适的室内生活环境越来越受到关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是建筑暖通空调各个环节的重点。文章通过调研,分析了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问题,开展了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分析研究。通过研究提高了建筑暖通空调的设计质量,对提高暖通的空调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建筑;暖通空调设计;问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施工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随着我国房建市场的转变,对房建工程的造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多的房建企业在工程的造价过程中都存在造价偏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房建的整体质量和企业收益。因此,针对一些造价存在的问题要进行集中的分析和控制,以满足房建市场的要求。  【关键词】 房建;工程造价;预算  前言  房建工程中的造价问题是一个不断深入,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城市化的水平越来越高。高层建筑,作为一座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高度大、容量高等优点,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城市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同时,对于高层建筑的设计过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高层建筑设计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 高层建筑;设计;应对策略  前言:  城市空间不仅可以给城市生产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部队强化了现代营区规划及营房建设、管理。部队营房管理是现代后勤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管理的效益和水平直接影响着现代后勤建设的进程。当前,部队营房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为加速推进部队营房管理的科学化,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营房建设的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其建设管理水平。  【关键词】 营区规划;营房建设;现状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营房作为部队战备、训练、工作、生活的主要平台,
期刊
【摘 要】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垃圾不断的增多,所以,垃圾转运站对于城市环境良好发展的重要意义。 基于此,本文就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站建设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运转站;建设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垃圾产生量呈集中、快速增加趋势,据相关统计,在一个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一天就要产生上千吨的生活垃圾。垃圾转运站作为垃圾产生源头和末端处置系统的一个结合
期刊
【摘 要】 在当前的城市发展中,低碳理念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如何进行城市规划的生态性策略,是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基于此,文章对低碳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策略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提供一个借鉴。  【关键词】 城市规划;低碳;策略  1.城市规划工作体现低碳观念的价值  1.1低碳观念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发展方向  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面临着人口、空间和资源方面的压力,必须通过城市规划工作来确保城市建
期刊
【摘 要】 色彩因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色彩能够给人们心理产生不同影响效果,可给园林景观带来不一样的气息。本文就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阐述了园林景观设计中色彩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园林景观;设计;色彩;应用  前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如今色彩在各个设计领域里,已成为设计师重点考虑的设计要素。色彩是视觉审美的重要对象,是最能引起视觉美感的因素,对景观欣赏有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