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各国文化在融合过程中,使传统文化发生改变,多数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遭到破坏。所以全球化时代应当注重民族文化自觉,建立文化保护标准,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深层次保护,实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 少数民族 村落文化 传承
我国传统文化村落经过验证的有2800个左右,站在全球化视角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及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化时代,多数少数民族地域被开发,原始村落面貌被严重破坏,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一、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保护的意义
现代社会中,多数国家将西方作为模范,实现对国家及民族的重建,在发展过程中忽视民族及国家间的特异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付出较大代价,可以体现为物质文明发展对文化的多样性破坏。据斯图尔德观点,人类文化为适应自然的产物,生产技术简单则会受到更多因素制约。历史、政治及各种因素,使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在偏远地区,生活质量较差,生存条件较为恶劣。在此条件下,少数民族实际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与外界交流不够,生产方式简单,过于依赖自然。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少数民族形成了与地域相契合的文化,在此文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区别于现代工业生产风格。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体现,比如贵州黔东南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等,这些民族村落形成特色文化,具有特色风格。民族传统村落可以称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凝聚民族智慧,反映民族精神面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便是保护传统文化,对保持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球化时代民族传统村落传承、保护策略
(一)强化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意识
少数民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者,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将传统民居拆除,建设新型楼房或者平房。经过不断的拆改,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遭到严重破坏。少数民族近年来发展民族旅游业,为扩大经济效益,部分苗族传统村落被拆解,建设农家乐或者宾馆。贵州黔东南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拆解成多层楼房,吊脚楼、鼓楼完整保留的不多。民族村落虽不是文物,但是当地居民的自觉保护意识对民族村落特色风貌保留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村落保护应当强化民族群众自觉性,使群众能够在思想上认清自身的文化传承责任。相关部门应当强化宣传力度,使多数村民参与到村落文化保护行动中。政府应对群众积极引导,合理改造,在保障居住功能的同时,完善相关设施。做好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权衡,为民族群众找寻适合发展经济的途径。民族群众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时,能够保障经济发展,村落保护的积极性也会得以提升。
(二)明确保护标准
现代社会民族传统村落必然会发生改变,但改变不只是改变外表及结构,还应当注意群众内心,只有明确多种因素才能防止生态文化失衡。民族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象征,但并不是所有村落都具有文化价值,民族传统村落不必完全维持原貌。传统村落价值与特色风貌及特色文化有关,群众要满足生活需求,提高生活水平,对居住条件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在保存特色的情况下进行建设,才能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在地方规划等方面,需要设定一定的标准,才能使传统村落文化破坏程度被控制。在村落文化保护过程中,设立相关标准,比如紅色界限是不可改造的区域。我国虽对传统村落进行认定,但是保护标准并未明确,一些实践活动无法控制。只有将法律落实到村落保护实处,才能保障村落不被破坏。
(三)划分保护层次
民族村落为民族文化的衍生物,是民族特色的标志。传统村落中保存着各种传统文化技艺及民俗文化,不同物质文化形态对不同民族文化发展具有较大价值。民居构成文化轮廓,生产活动增加文化韵味,民族特色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基础。民族村落价值在于不同村落面貌及生活习惯,也是民族传统村落的特色所在。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应当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划分,比如黔东南传统村落风貌的山水、林木、建筑及桥梁应当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域,民居可以进行适当改建。根据文化意义进行村落层次划分,有利于具有针对性地保护,使黔东南传统村落文化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兰东兴.后现代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村落传统建筑文化与保护[J].民族论坛,2018(02).
[2]周家金,孙庆彬,朱波涌,高会军.少数民族村落传统体育组织的结构及功能研究——基于壮、侗、苗、瑶等民族村落的田野调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凯里学院2018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全球化时代黔东南传统村落的文化再生产研究”(项目编号:2018qn4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迪,女,硕士,凯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周昊,男,本科,凯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 少数民族 村落文化 传承
我国传统文化村落经过验证的有2800个左右,站在全球化视角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及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化时代,多数少数民族地域被开发,原始村落面貌被严重破坏,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一、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村落文化保护的意义
现代社会中,多数国家将西方作为模范,实现对国家及民族的重建,在发展过程中忽视民族及国家间的特异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付出较大代价,可以体现为物质文明发展对文化的多样性破坏。据斯图尔德观点,人类文化为适应自然的产物,生产技术简单则会受到更多因素制约。历史、政治及各种因素,使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在偏远地区,生活质量较差,生存条件较为恶劣。在此条件下,少数民族实际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与外界交流不够,生产方式简单,过于依赖自然。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少数民族形成了与地域相契合的文化,在此文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区别于现代工业生产风格。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体现,比如贵州黔东南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等,这些民族村落形成特色文化,具有特色风格。民族传统村落可以称为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凝聚民族智慧,反映民族精神面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便是保护传统文化,对保持我国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全球化时代民族传统村落传承、保护策略
(一)强化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意识
少数民族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者,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将传统民居拆除,建设新型楼房或者平房。经过不断的拆改,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遭到严重破坏。少数民族近年来发展民族旅游业,为扩大经济效益,部分苗族传统村落被拆解,建设农家乐或者宾馆。贵州黔东南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鼓楼,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拆解成多层楼房,吊脚楼、鼓楼完整保留的不多。民族村落虽不是文物,但是当地居民的自觉保护意识对民族村落特色风貌保留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村落保护应当强化民族群众自觉性,使群众能够在思想上认清自身的文化传承责任。相关部门应当强化宣传力度,使多数村民参与到村落文化保护行动中。政府应对群众积极引导,合理改造,在保障居住功能的同时,完善相关设施。做好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权衡,为民族群众找寻适合发展经济的途径。民族群众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时,能够保障经济发展,村落保护的积极性也会得以提升。
(二)明确保护标准
现代社会民族传统村落必然会发生改变,但改变不只是改变外表及结构,还应当注意群众内心,只有明确多种因素才能防止生态文化失衡。民族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象征,但并不是所有村落都具有文化价值,民族传统村落不必完全维持原貌。传统村落价值与特色风貌及特色文化有关,群众要满足生活需求,提高生活水平,对居住条件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在保存特色的情况下进行建设,才能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在地方规划等方面,需要设定一定的标准,才能使传统村落文化破坏程度被控制。在村落文化保护过程中,设立相关标准,比如紅色界限是不可改造的区域。我国虽对传统村落进行认定,但是保护标准并未明确,一些实践活动无法控制。只有将法律落实到村落保护实处,才能保障村落不被破坏。
(三)划分保护层次
民族村落为民族文化的衍生物,是民族特色的标志。传统村落中保存着各种传统文化技艺及民俗文化,不同物质文化形态对不同民族文化发展具有较大价值。民居构成文化轮廓,生产活动增加文化韵味,民族特色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基础。民族村落价值在于不同村落面貌及生活习惯,也是民族传统村落的特色所在。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应当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划分,比如黔东南传统村落风貌的山水、林木、建筑及桥梁应当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域,民居可以进行适当改建。根据文化意义进行村落层次划分,有利于具有针对性地保护,使黔东南传统村落文化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兰东兴.后现代视野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村落传统建筑文化与保护[J].民族论坛,2018(02).
[2]周家金,孙庆彬,朱波涌,高会军.少数民族村落传统体育组织的结构及功能研究——基于壮、侗、苗、瑶等民族村落的田野调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凯里学院2018年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全球化时代黔东南传统村落的文化再生产研究”(项目编号:2018qn4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迪,女,硕士,凯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周昊,男,本科,凯里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