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英译研究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e_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视角,以生态翻译理论中的三维原则(语言维、文化维、翻译维)为鉴赏标准来评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五个英译版本的得失。从新的切入点探索中国古诗词的英译,寻求最佳的翻译方法,从而缩小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促进中英文化交流,提高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 古诗词 三维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6-0041-0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愈加重视中华文化的对外输出。海外孔子学院的规模蒸蒸日上,国内应和着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发展以及新丝绸之路的铺设与开放,开展对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者络绎不绝。诗词歌赋是文化与艺术的载体,是中华文化最精深粹美的一部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着不可比拟的角色。苏轼作为文坛上最有影响力的伟大作家,其作品理所当然地成为诗词品析的典范。
  苏词突破传统诗词的界限,扩大了词境,其跌宕起伏的人生,更促进了苏词的大发展。苏词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学习老庄和佛学的精华,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以一种旷达的胸襟面对人生风雨。词作蕴含深刻的哲理:在受挫时,不悲观失望,在顺达时,不沾沾自喜,永远保持内心的平静。苏轼的诗词在英译时,若味同嚼蜡便不是诗。由此可见,诗词英译时风格的再现尤其重要。
  鉴于此,本文以诗词的英译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学视角,结合具体译例,探索更多元的翻译理论与方法。
  一、生态翻译学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生态翻译学
  胡庚申教授在2001年第一次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论,即将达尔文进化论中提到的选择与适应理论应用到语言研究中,它是从生态学视角来审视翻译的。安德烈·勒非费尔与苏珊·巴斯内特曾于1900年提出“文化转向问题”,多次将翻译语境类比为“文化环境”,并且使用生态术语类比翻译研究中语言学家的研究活动,如,“发现树木生存之地”“描述植物生长之状”(胡庚申,2013)。在《翻译与全球化》一书中,米歇尔·克罗尼恩提出译者要着眼于语种生态翻译的问题,倡导保持世界语种间的完整。恰巧生态翻译学关注翻译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正如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完整就会危害生物多样性,生态翻译学解读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3)。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信息的跨文化转化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翻译有两个过程,一是译者被生态环境选择,二是被选择的译者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是相对平衡的过程,缺一不可。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把生态环境内的各要素考虑进来进行翻译,从多维度(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考虑,尽最大能力找出恰如其分的译语形式展现源语内容的精髓,如此才能展现翻译中的生态之美,保持世界语种间的动态平衡。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宋代文学家。早年进士及第,后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暮年又因新党执政被一贬再贬。仕途的不得志,使苏轼有机会创作更多作品,为中国的诗词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东坡文化研究学会的成立与发展,世人对苏词与苏诗的研究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热潮,很多学者将其著作英译传扬海外。其间以许渊冲、龚景浩、林语堂、朱曼华、Shun-Yi Lee的英译作品最为经典。
  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于密州作此篇兼怀子由。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苏轼自求外放,他曾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与兄弟多多相聚,然而天终是不遂人愿。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词人与兄弟分别长达七年未得团聚的伤感终得以抒发。词人空对一轮明月,乘酒兴正酣,挥笔作下此篇(周汝昌,1988)。词以月起兴,与兄弟经年未见之情为基调,围绕中秋之月展开联想与想象,由人的悲欢离合引起对真理的思辨,反映了词人复杂矛盾的感情,也表现出词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精神。词作上片问天,下片问月,落笔洒脱,情景交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境界高远,富有哲理,堪称苏词的典范。
  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三维转换特例
  (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在翻譯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胡庚申,2008)。因此,译者要先对源语内容进行正确的解读,再选择适当的语言转换形式,展现源语的深刻内涵。“把酒问青天”描绘出一幅头顶一轮明月,四周虫鸣鸟唱,时有微风袭来的中秋夜景。诗人孤影成双,不禁想起一壶清酒对影三人把酒言欢的快乐,而此刻与胞弟已七年未见,这是何等的忧伤郁闷!随即拿起酒杯询问苍天,这又是一种悲情的豪放。生态翻译学认为,最佳的翻译就是生态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语言维度的适应性转换是一个科学的理念且具有哲学基础。故而,翻译此句是不可冗杂,必须精练,既能突出词人的豪放性情,又要符合中国古诗词高度凝练、表意丰富的特点。相比“holding up a cup”“with a cup in hand”“upholding a cup”而言,笔者认为林译、许译把“把酒”译为“in hand”译得最佳(李莹,2011)。既有中国古诗词五言绝句的韵律,也展现古汉语的精练。在西方语言中,“blue”与特定的词搭配往往表示不好的意味,比如“blue woman”“blue movie”,为避免误解直接使用“sky”便可。再者,在当时作诗的情境中,可不必强调天空的颜色。一是“blue”作“蓝色的”解并不和“青天”的“青”对应,特意突出颜色反倒显得蕴意浅薄;二是中秋节的月亮又亮又圆,几乎看不到闪烁的星星,更看不出夜空的颜色。“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这句表现了一个恋爱中的男子对女子的真爱。翻译时不能简单译成“女生”“女子”,而是“美女”,故而译为英文也只能是“beauties”之类的词,而非“women”“girls”等。故而直接使用“sky”更为合适,实现了源语与译语的适应性转化。   (二)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要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胡庚申,2008)。因此,译者要先弄清楚源语的文化内涵,再找到译语文化中的对等物。科学上,月球是一颗环绕地球运动的固态卫星。但于中华儿女而言,月的阴晴圆缺更代表人的悲欢离合,往往影响着赏月人的心情。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认为“月是故乡明”;失意的人总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圆月象征着圆满、团圆和幸福,“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此词中的月是中秋之月,是圆润明亮的,是幸福美满的象征,而词人却形单影只、举杯浇愁愁更愁。笔者认为,用“full”“bright”“clear”作定语修饰“moon”,更能传达源语言本身的意境。将中秋夜月的圆满、透亮展现出来,侧面流露出词人内心的悲凉。强烈的反差对比更能戳中人们的内心。
  “琼楼玉宇”是词人伤感之际作出的想象,想象中秋之夜天上的神仙眷侣团聚一堂,膝下言欢,热闹非凡。而且在古人的心中,天宫是冰雕玉砌的,是晶莹剔透的,奢华闪亮如钻石一般。五个英译都符合译语文化的理解,只是语法使用稍有不同。正如“Big Brotherism”共产主义,大哥哥总会把好吃的分给弟弟妹妹们,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共产主义的内涵——共享和平等。因此,笔者认为许渊冲、林语堂、朱曼华、Shun-Yi Lee的翻译更易于理解。
  (三)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译者需要“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08)。因此,译者要先弄清楚原文的交际意图再与译文交际环境相转化,使译文符合译语文化环境中的交际目的。诗人举杯问苍天“明月几时有”,何时能团圆?疑问句的强调,看似问天实则自问,失落忧伤之情溢于言表。林淵冲先生所译语句“How rare the moon, so round and clear!”对仗工整,感叹句语气强烈,符合交际的意图——询问苍天。相比其他四个译本,林译既有中年人沉着的询问,又有孩童般生气的可爱,可以让读者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大文豪。
  “照无眠”,此人因思念胞弟无法入睡,独自在月光下借酒浇愁。交际维度的转换更多的是聚焦在语用层面,实现交际的目的,达到源语生态环境与译语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sleepless bed”用得很妙,借物喻人,重点突出,甚是有趣,同时也是修辞方式的成功典范。“sleepless lie”平躺之意较之便稍加逊色,正如画龙没有点睛之笔。虽然词人无法入睡,但“sleepless”对于交际理解而言显然是有些笼统,表达不到位。所以,秉承生态理论的三维指导原则,只有充分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斟词酌句,才能将其神韵传递给他人,读者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使中华民族的光芒照耀四方。
  三、结语
  诗词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语言高度凝练、情感表达丰富多彩,学习并传扬古人的著作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从以上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其五个英译版本的得失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只有遵守生态翻译理论的三维原则,多维度地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胡庚申,2008),才能对古诗词准确翻译达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绝美转换,才能输出高质量的传统文化,译出的作品才能有道可讲,有法可述。
  责任编辑:孙瑶
其他文献
摘要:语言是人们用来表情达意,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展现。语言性别差异一直是社会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问题,从这种差异性可反映出当代的社会情况。本文从热播剧《欢乐颂 2》剧中的人物对话及用语的具体实例来再探语言性别差异的表现形式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语言性别差异 社会语言学 话语  中图分类号:H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3-0072-
[摘要]长期以来,酒店行业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在绿色环保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法规,酒店企业必须转变营销模式,采取实质的节约行动,实行绿色营销。本文主要是以德州美丽华大酒店为例,从酒店企业传统营销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即转型成绿色营销以及绿色营销组合策略分析,绿色营销存在的问题及控制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的。重点是从服务营销的七个要素的角度,对酒店实行绿色营销的详细策略给出了建议。  
摘要:建设文化保护区是我国近年来文化保护工作中取得的一个开放性的成就。其目的就在于整体保护文化与生态。游牧文化的多元性和分散性奠定了游牧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之处。在建设游牧文化保护区时主体作用的发挥、利益的冲突以及保障机制的问题涌现而出,本文以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游牧文化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游牧文化 保护区 机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
摘要:直译和意译是两种重要的翻译方法。翻译中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一直以来颇有争议,究竟二者水火不容,还是能补充使用呢?本文认为,翻译的目的就是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使译文读者读译文就如同原文读者读原文一样。能达到这一目的,直译和意译都是可取的,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本文将从直译与意译的定义入手,阐述两种翻译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差异,及二者在翻译中的应用,进而得出翻译的最高境界应是直译与意译的完美统一。
摘要:浪漫主义文学是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这一文学流派的特点有很多,本文从《约婚夫妇》这一代表作品中一位女性形象出发,体现出意大利浪漫主义文学中女性人物的特点。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 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546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118-03  一、浪漫主义思潮中的宗教精神  18世纪末19世纪初,从德国开始了一场浪漫主义运动。在文学方面,
摘要:我国《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禁止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但是新闻报道中因为老师言语不当等引发学生自杀或厌学等事件时有发生,新时代下我们图书馆人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人人信守,实时践行,和全体师生一起努力防止校园冷暴力,共创文明和谐新校园。  关键词:教育 友善 抗压 耐心 宽容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8-0147-02  
[摘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德州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德州要在前期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自身优势,增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自觉性、紧迫感,做好“借势、创新、服务”三篇文章,在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做好舆论引导等方面积极作为,加快融入协同发展步伐,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德州市 京津冀协同发展 示范区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时伴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更是对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网络技术的冲击,同时形成了新型的网络文化;而由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在互联网条件下交流于网络并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由此形成了网络社会群体。但是互聯网时代形成的网络文化和网络社会群体并不是从产生以来只有优点或缺点,而是
[摘要]汉语与英语在诸多方面具有差异,如认识不到这些差异,便会对翻译造成障碍。本文重点研究了三原色“红、黄、蓝”的中英文化异同,旨在探讨翻译颜色词的方法,方便读者的理解。  [关键词]文化对比 “红、黄、蓝” 翻译  [中圖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066-02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翻译更不能离开所译语言的文化背景。颜色同样蕴涵着多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斷地进行革新,从而完成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任。[1] 而对于高等院校的学子来说,由于其各自的成长背景带有着明显的地域化痕迹,使得高等院校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把绵阳地方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仅是文化的熏陶,更是一种思想境界和价值观的良好养成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