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学习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技能,二是思想。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技能训练;唤醒经验,与知识融于一体,使知识带上自我鲜明的个性色彩,是思想开发。如果人类认识自然(包括自然的人)的智慧结晶为科学,那么人类认识自我的智慧就结晶为文化。科学以定理的方式展示知识,技能是定理运用的基本方向;文化以思想的方式展示知识,思想不能传授却能影响,唤醒经验,开发新思想是文化的根本使命。其实,不论是科学还是文化,知识都有两种发展方向。三十年应试教育,技能似乎走入死胡同,在难题上较劲的高考日益受到诟病,能解难题显然不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育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日益成为突出的社会矛盾。这正是由于知识文化功能的丧失,单一技能训练的必然后果。技能的前程何在?知识教育到底该走向何方?
基础教育显然有两大功能,首先是开发孩子独立的思想,培养认识和改造自我的能力,最终塑造强大的个性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未来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其次才是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未来发展奠定知识基础。对于情感蒙昧、思想混沌、个性沉睡、道德黑暗的孩子,不论拥有怎样优异的解题技能,人生都不过是在黑暗中摸索,注定没有大作为。教师的使命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开发孩子认识自我的智慧,塑造文化品格。某种知识缺乏,可以在以后需要时弥补;对自我一无所知——既不知自我的人格,又不知自我的天赋,人生就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
数学技能到底有何价值呢?定理的运用技能到底有何发展意义?我们似乎并不关心这问题,只关注选拔功能,清楚地知道,既然是只考技能,就只能在难题上较劲。师生不能不给投进题海,以对付考试防不胜防的难题。技能不过是训练对定理的敏感性,纷繁的难题无不归宿到定理,不论怎样变形,难题里最终隐藏着定理的答案。不可否认,有少数的题目确实有两种及以上的解答方法,可无不归宿到定理,纵然用了不同的定理,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即是一种求同思维。无休无止的难题训练似乎只是验证定理的正确性,或者只是为了获得高分。这种封闭的思维训练大致以因果思维为核心,因果推理的过程即运用定理的过程。既是用成法,又是标准答案,创新哪来生长的土壤呢?同时,技能与情感无缘,在没完没了的训练里,纵然有兴趣也不能不给消灭。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似乎从不屑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发数学里的文化,反而把孩子投进题海扼杀热情。技能训练是纯粹的逻辑思维,全然无需热情而能找到答案,是完全冷漠的推理,与计算器的思维本质相同。大概不久以后,人们就能发明数学软件,只需把题目输进程序,答案就呈现出来。比如,把三角形全等的运算软件装好,不论什么题目,只要输进去,答案就一目了然。这有什么不可能的呢?不是听说象棋大师败在机器人手下么?我们都承认,计算机是没有创造才能的,这就不能责怪那些高分孩子没有创新能力了。
反面的事实也很好找,那些卓有成就的数学家不是在中学阶段并没有在题海遨游过么?自然,数学家需要演算,可那是为发明创造服务的,哪里曾作过我们的孩子作过的那些难题呢?美国的孩子在基础教育中决没有练过题海战术,可听说人家的科技人才并缺乏呢?有人统计过,称美国本地的高科技人才并不比外国去的少。他们可是计算能力很差的公民,连买菜都得带计算器。我们的函数题目真是练得不少,可有几个孩子去银行时用函数呢?
作为知识发展的另一方向,思想却是创新的典范。杜威认为,知识教育旨在唤醒经验,用经验去重新解释知识,提炼出极富个性的思想(现在所谓“生成”)。孩子学习数学之所以产生兴趣,主要源于两大因素,一是唤醒沉睡的生活经验,从而对知识发生热情;二是技能训练时,思维的流畅和富有成效,从而产生智力乐趣。比较而言,前者更有发展前途,为思想的诞生提供内驱力,最终形成自我的科学观,真正推动自我去研究数学。如果后者还有意义,正在于这种思想的引领才向创新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作封闭简单的技能训练。思想是热情和思维的有机统一,是用自我的眼睛观察世界凭自我的头脑思索世界,得出不苟同于他人的观念。思想不像定理,靠传授获得,也不像技能,靠训练获得,而是书本知识和自我经验相融的成果,既是分析综合等思维的成果,又是热情干预的成果,是自我对世界独到的认识,不可从他人那里复制。思想不仅是独有的,而且化为行动的意志,指引自我探索世界,这更是技能不可能产生的功能。思想的伟大意义在于,取代习惯和环境的意志而成为自我的主人,指引自我向着理想奋进。思想既是推理的成果,自然远离本能的偏见;既是热情的成果,自然是对世界积极的解释;思想不是简单的推理获得,往往是在灵感思维的激发下诞生。
数学是解释世界重要的方式,不仅充满严密的逻辑趣味,更内蕴着丰厚的文化,为自我思想的诞生提供很好的条件。但知识在长期的进化中日益提炼得简洁,渐渐远离经验,从数学定理已难窥见文化的踪影。数学教材对定理产生的背景似乎不屑提及,教师也把孩子投进题海,思想与数学毫无关系,逻辑代替情趣和思想是数学的悲剧。正是文化功能的丢失,数学迷失于技能,孩子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极难产生研究数学的热情,更不用说献身数学事业了。数学的文化价值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成为探索自我思维天赋的精神之源,二是成为自我数学观形成的重要途径,为追求数学事业提供个性支撑。
思想诞生的源头是热情,数学思想诞生的源头是对数学的热爱。数学作为精确解释世界的方式有许多值得热爱的理由,知识背景是文化首先要探索的对象。每个定理的诞生决不像教师传授的那么简单,而是充满艰辛和挫折的求索过程,数学家寻求真理的历程洋溢着多么可贵的科学精神啦!可是,我们把知识看得很神圣,对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却非常冷漠,根本不知晓孩子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东西更有意义。孩子一辈子根本不会用正弦定理,可发现正弦定理的科学家完全可能启蒙孩子的科学精神,对孩子未来追求科学产生重大影响。每个科学家都是生动的文化榜样,无不在用生命诠释什么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对孩子文化品格的培养大有意义。因此,数学不仅要系统地学习知识,更要寻觅知识产生的源头和过程。定理是怎么来的,其间含着怎样的曲折,还有比这更有价值的问题吗?定理确有价值,推动数学文明的进步,可定理背景的经验才是活知识,开启孩子探索精神,为孩子独立思想的诞生提供生动素材。谁说知识只有技能意义?如果学习定理是为了创新人生,启蒙科学精神的觉醒,那么定理的文化意义显然超越技能意义。让孩子瞻仰数学家高贵的面容,感悟数学家身上的文化品格,启蒙孩子天真的数学梦想,也许才是数学的希望。
对数学的热情必然推动自我去探索数学奥秘,思想是探索的智慧结晶。思想自然不是定理,主要指文化成果,却指引自我献身数学事业,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数学观是数学家追求科学的灵魂,是追求科学真理的无穷动力。到底什么是数学?我们的孩子从没有自我的思想,在技能的大洋里,孩子对数学精神早已麻木。如果还有什么情感,那是畏惧或厌恶,由巨大的压力带来。对数学的热情激励孩子以自己的头脑探索数学,对数学作出自我的个性化的解释,形成独立的数学观。从每个数学家身上,我们都能窥见早年这种鲜明的数学观,发现数学观对科学家巨大的鼓舞作用。还有什么比形成独立的数学观更有人生意义的呢?
其次,数学知识和定理也蕴含着大量的文化气息,只不过师生都没有发掘而已。数学的兴趣客观存在,纵然没有自觉地培养,思维流畅的孩子也能体验到问题的诱惑力及发现的快乐。比较而言,逻辑的趣味远远胜过情感的趣味,在技能训练一统天下的应试教育中,人文天赋普遍未得到开发,而技能思维却训练得很残酷,逻辑的趣味也就极易被扼杀。如同所有知识一样,学习的兴趣源于沉睡经验的复活,数学知识的兴趣正在于唤醒孩子的经验,获得经验响应的知识才成为热情之源。当一种知识精确地解释了孩子经验中的问题,谁能体验孩子心头的喜悦?谁又能估量这种喜悦对开发数学热情的重大作用?数学定理是对世界规律的发现,是对经验的高度概括,必然为孩子经验的激活提供可能。一个简单的图形即可唤醒某种潜意识的记忆,激发研究的动机。为什么我们总要把定理突兀地展示给孩子?为什么不能为孩子创设探索定理的空间?比如,把证明三角形全等定理的使命交给孩子,难道就不能吗?孩子的证明自然比数学家当初来得简便,可这缩短的过程仍充满发现的巨大喜悦,谁能说这对孩子的思想一定没有影响呢?
数学是对世界精确的解释,有着固有的逻辑趣味,学习数学就是发展这种趣味。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恰好是180度而不差丝毫呢?定理蕴含着令人惊奇的发现,这对探索热情的启蒙极有意义。关键在于,数学教育必须引导孩子发现这种趣味,为探索数学蓄养精神的元气,而不是沦入技能的蒙昧。就是技能训练里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也有着固有的吸引力,引起孩子探求的欲望。问题在于,教育应精心呵护这种探索热情,可实际上因为残酷的训练而扼杀这种热情。如果数学对孩子未来发展还有意义,正在于对探索精神的启蒙。在这方面,我们是该深深忏悔,不仅没有启蒙这精神,反而窒息这种精神。扪心自问,我们的技能训练培养了孩子的探索精神没有?为什么孩子争到高分却没有作为?
既然文化是孩子认识和改造自我的智慧,数学又有着文化功能,学习数学就成为探索自我天赋的重要途径。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数学天赋,可数学必须负有探索自我的使命,学习数学是认识自我的重要实践。发掘数学里的文化就在于为探索自我天赋寻觅动力系统,而数学潜能的探索手段恰恰主要是技能。技能训练既可制造蒙昧,亦可探索思维天赋,关键在于是否有文化自觉。如果分数是技能训练的唯一动机,技能就不仅不能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反而造成精神的蒙昧。如果数学文化得到启蒙,自觉把数学当作认识自我天赋的重要基地,技能训练就开发天赋,使自我清醒地认识到自我的思维发展方向,为未来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每个生命都有学习数学的潜能,可并非有数学天才。勤奋是开掘天赋的镐,没有勤奋,任是怎样的天才也只能给埋没。数学的文化背景唤醒孩子学数学的热情,这是兴趣之始,也是探索数学最持久的原动力。数学家的文化品格和数学知识对经验的呼唤,都使孩子爆发出探索的热情。正是这种热情使孩子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日益对数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成功是兴趣的又一触发点,当孩子享受着数学思维的乐趣时,技能训练就悄然升华为天赋探索的人生实践。然而,自发的兴趣必需教育的引导,否则残酷的应试训练就会渐渐吞食兴趣。就像现实中不少优异的数学尖子一样,根本没有自觉的天赋意识,也就不可能自觉把天赋与未来发展方向有机结合,从而在科学上有所建树。热爱数学是一种神圣的情愫,技能训练必须升华为自觉的认识活动,从富有成效的训练里研究自我的思维特质。在与难题较劲中,如果灵感不时光临自我,常常体验到思维非常活跃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兴奋,那真是天赋的重要信号。如果兴趣只与天赋有关,那么灵感就可能成为天赋的标志。
还有比发现天赋更有意义的学习成果吗?这是自我认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标志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学教育的使命就在于此,残酷的技能训练并没有发现天才,正因为根本没有自觉地把数学升华为探索自我的人生实践。孩子从学校出来,带着对数学虔诚的热爱,拥有对自我数学天赋的准确认识,就获得终身受益的教育。可在现实中,数学教师在分数追逐中沦落为蒙昧的制造者,而不是成为开启天赋大门的启蒙者。为什么不发掘数学的文化功能?为什么不寻觅未来的数学家?这真是值得教育者深刻反思的问题啊!
基础教育显然有两大功能,首先是开发孩子独立的思想,培养认识和改造自我的能力,最终塑造强大的个性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为未来发展“打好精神的底子”;其次才是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未来发展奠定知识基础。对于情感蒙昧、思想混沌、个性沉睡、道德黑暗的孩子,不论拥有怎样优异的解题技能,人生都不过是在黑暗中摸索,注定没有大作为。教师的使命不是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开发孩子认识自我的智慧,塑造文化品格。某种知识缺乏,可以在以后需要时弥补;对自我一无所知——既不知自我的人格,又不知自我的天赋,人生就失去正确的发展方向。
数学技能到底有何价值呢?定理的运用技能到底有何发展意义?我们似乎并不关心这问题,只关注选拔功能,清楚地知道,既然是只考技能,就只能在难题上较劲。师生不能不给投进题海,以对付考试防不胜防的难题。技能不过是训练对定理的敏感性,纷繁的难题无不归宿到定理,不论怎样变形,难题里最终隐藏着定理的答案。不可否认,有少数的题目确实有两种及以上的解答方法,可无不归宿到定理,纵然用了不同的定理,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即是一种求同思维。无休无止的难题训练似乎只是验证定理的正确性,或者只是为了获得高分。这种封闭的思维训练大致以因果思维为核心,因果推理的过程即运用定理的过程。既是用成法,又是标准答案,创新哪来生长的土壤呢?同时,技能与情感无缘,在没完没了的训练里,纵然有兴趣也不能不给消灭。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似乎从不屑培养孩子的兴趣,开发数学里的文化,反而把孩子投进题海扼杀热情。技能训练是纯粹的逻辑思维,全然无需热情而能找到答案,是完全冷漠的推理,与计算器的思维本质相同。大概不久以后,人们就能发明数学软件,只需把题目输进程序,答案就呈现出来。比如,把三角形全等的运算软件装好,不论什么题目,只要输进去,答案就一目了然。这有什么不可能的呢?不是听说象棋大师败在机器人手下么?我们都承认,计算机是没有创造才能的,这就不能责怪那些高分孩子没有创新能力了。
反面的事实也很好找,那些卓有成就的数学家不是在中学阶段并没有在题海遨游过么?自然,数学家需要演算,可那是为发明创造服务的,哪里曾作过我们的孩子作过的那些难题呢?美国的孩子在基础教育中决没有练过题海战术,可听说人家的科技人才并缺乏呢?有人统计过,称美国本地的高科技人才并不比外国去的少。他们可是计算能力很差的公民,连买菜都得带计算器。我们的函数题目真是练得不少,可有几个孩子去银行时用函数呢?
作为知识发展的另一方向,思想却是创新的典范。杜威认为,知识教育旨在唤醒经验,用经验去重新解释知识,提炼出极富个性的思想(现在所谓“生成”)。孩子学习数学之所以产生兴趣,主要源于两大因素,一是唤醒沉睡的生活经验,从而对知识发生热情;二是技能训练时,思维的流畅和富有成效,从而产生智力乐趣。比较而言,前者更有发展前途,为思想的诞生提供内驱力,最终形成自我的科学观,真正推动自我去研究数学。如果后者还有意义,正在于这种思想的引领才向创新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作封闭简单的技能训练。思想是热情和思维的有机统一,是用自我的眼睛观察世界凭自我的头脑思索世界,得出不苟同于他人的观念。思想不像定理,靠传授获得,也不像技能,靠训练获得,而是书本知识和自我经验相融的成果,既是分析综合等思维的成果,又是热情干预的成果,是自我对世界独到的认识,不可从他人那里复制。思想不仅是独有的,而且化为行动的意志,指引自我探索世界,这更是技能不可能产生的功能。思想的伟大意义在于,取代习惯和环境的意志而成为自我的主人,指引自我向着理想奋进。思想既是推理的成果,自然远离本能的偏见;既是热情的成果,自然是对世界积极的解释;思想不是简单的推理获得,往往是在灵感思维的激发下诞生。
数学是解释世界重要的方式,不仅充满严密的逻辑趣味,更内蕴着丰厚的文化,为自我思想的诞生提供很好的条件。但知识在长期的进化中日益提炼得简洁,渐渐远离经验,从数学定理已难窥见文化的踪影。数学教材对定理产生的背景似乎不屑提及,教师也把孩子投进题海,思想与数学毫无关系,逻辑代替情趣和思想是数学的悲剧。正是文化功能的丢失,数学迷失于技能,孩子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极难产生研究数学的热情,更不用说献身数学事业了。数学的文化价值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成为探索自我思维天赋的精神之源,二是成为自我数学观形成的重要途径,为追求数学事业提供个性支撑。
思想诞生的源头是热情,数学思想诞生的源头是对数学的热爱。数学作为精确解释世界的方式有许多值得热爱的理由,知识背景是文化首先要探索的对象。每个定理的诞生决不像教师传授的那么简单,而是充满艰辛和挫折的求索过程,数学家寻求真理的历程洋溢着多么可贵的科学精神啦!可是,我们把知识看得很神圣,对创造知识的科学家却非常冷漠,根本不知晓孩子从科学家身上学到的东西更有意义。孩子一辈子根本不会用正弦定理,可发现正弦定理的科学家完全可能启蒙孩子的科学精神,对孩子未来追求科学产生重大影响。每个科学家都是生动的文化榜样,无不在用生命诠释什么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对孩子文化品格的培养大有意义。因此,数学不仅要系统地学习知识,更要寻觅知识产生的源头和过程。定理是怎么来的,其间含着怎样的曲折,还有比这更有价值的问题吗?定理确有价值,推动数学文明的进步,可定理背景的经验才是活知识,开启孩子探索精神,为孩子独立思想的诞生提供生动素材。谁说知识只有技能意义?如果学习定理是为了创新人生,启蒙科学精神的觉醒,那么定理的文化意义显然超越技能意义。让孩子瞻仰数学家高贵的面容,感悟数学家身上的文化品格,启蒙孩子天真的数学梦想,也许才是数学的希望。
对数学的热情必然推动自我去探索数学奥秘,思想是探索的智慧结晶。思想自然不是定理,主要指文化成果,却指引自我献身数学事业,为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数学观是数学家追求科学的灵魂,是追求科学真理的无穷动力。到底什么是数学?我们的孩子从没有自我的思想,在技能的大洋里,孩子对数学精神早已麻木。如果还有什么情感,那是畏惧或厌恶,由巨大的压力带来。对数学的热情激励孩子以自己的头脑探索数学,对数学作出自我的个性化的解释,形成独立的数学观。从每个数学家身上,我们都能窥见早年这种鲜明的数学观,发现数学观对科学家巨大的鼓舞作用。还有什么比形成独立的数学观更有人生意义的呢?
其次,数学知识和定理也蕴含着大量的文化气息,只不过师生都没有发掘而已。数学的兴趣客观存在,纵然没有自觉地培养,思维流畅的孩子也能体验到问题的诱惑力及发现的快乐。比较而言,逻辑的趣味远远胜过情感的趣味,在技能训练一统天下的应试教育中,人文天赋普遍未得到开发,而技能思维却训练得很残酷,逻辑的趣味也就极易被扼杀。如同所有知识一样,学习的兴趣源于沉睡经验的复活,数学知识的兴趣正在于唤醒孩子的经验,获得经验响应的知识才成为热情之源。当一种知识精确地解释了孩子经验中的问题,谁能体验孩子心头的喜悦?谁又能估量这种喜悦对开发数学热情的重大作用?数学定理是对世界规律的发现,是对经验的高度概括,必然为孩子经验的激活提供可能。一个简单的图形即可唤醒某种潜意识的记忆,激发研究的动机。为什么我们总要把定理突兀地展示给孩子?为什么不能为孩子创设探索定理的空间?比如,把证明三角形全等定理的使命交给孩子,难道就不能吗?孩子的证明自然比数学家当初来得简便,可这缩短的过程仍充满发现的巨大喜悦,谁能说这对孩子的思想一定没有影响呢?
数学是对世界精确的解释,有着固有的逻辑趣味,学习数学就是发展这种趣味。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恰好是180度而不差丝毫呢?定理蕴含着令人惊奇的发现,这对探索热情的启蒙极有意义。关键在于,数学教育必须引导孩子发现这种趣味,为探索数学蓄养精神的元气,而不是沦入技能的蒙昧。就是技能训练里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也有着固有的吸引力,引起孩子探求的欲望。问题在于,教育应精心呵护这种探索热情,可实际上因为残酷的训练而扼杀这种热情。如果数学对孩子未来发展还有意义,正在于对探索精神的启蒙。在这方面,我们是该深深忏悔,不仅没有启蒙这精神,反而窒息这种精神。扪心自问,我们的技能训练培养了孩子的探索精神没有?为什么孩子争到高分却没有作为?
既然文化是孩子认识和改造自我的智慧,数学又有着文化功能,学习数学就成为探索自我天赋的重要途径。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数学天赋,可数学必须负有探索自我的使命,学习数学是认识自我的重要实践。发掘数学里的文化就在于为探索自我天赋寻觅动力系统,而数学潜能的探索手段恰恰主要是技能。技能训练既可制造蒙昧,亦可探索思维天赋,关键在于是否有文化自觉。如果分数是技能训练的唯一动机,技能就不仅不能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反而造成精神的蒙昧。如果数学文化得到启蒙,自觉把数学当作认识自我天赋的重要基地,技能训练就开发天赋,使自我清醒地认识到自我的思维发展方向,为未来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每个生命都有学习数学的潜能,可并非有数学天才。勤奋是开掘天赋的镐,没有勤奋,任是怎样的天才也只能给埋没。数学的文化背景唤醒孩子学数学的热情,这是兴趣之始,也是探索数学最持久的原动力。数学家的文化品格和数学知识对经验的呼唤,都使孩子爆发出探索的热情。正是这种热情使孩子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日益对数学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成功是兴趣的又一触发点,当孩子享受着数学思维的乐趣时,技能训练就悄然升华为天赋探索的人生实践。然而,自发的兴趣必需教育的引导,否则残酷的应试训练就会渐渐吞食兴趣。就像现实中不少优异的数学尖子一样,根本没有自觉的天赋意识,也就不可能自觉把天赋与未来发展方向有机结合,从而在科学上有所建树。热爱数学是一种神圣的情愫,技能训练必须升华为自觉的认识活动,从富有成效的训练里研究自我的思维特质。在与难题较劲中,如果灵感不时光临自我,常常体验到思维非常活跃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兴奋,那真是天赋的重要信号。如果兴趣只与天赋有关,那么灵感就可能成为天赋的标志。
还有比发现天赋更有意义的学习成果吗?这是自我认识史上最伟大的发现,标志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学教育的使命就在于此,残酷的技能训练并没有发现天才,正因为根本没有自觉地把数学升华为探索自我的人生实践。孩子从学校出来,带着对数学虔诚的热爱,拥有对自我数学天赋的准确认识,就获得终身受益的教育。可在现实中,数学教师在分数追逐中沦落为蒙昧的制造者,而不是成为开启天赋大门的启蒙者。为什么不发掘数学的文化功能?为什么不寻觅未来的数学家?这真是值得教育者深刻反思的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