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品德复习课与新授课不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容易犯错误。为了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少走弯路,教师在上复习课时要谨防涛声依旧,炒冷饭;面面俱到,无重点;一问到底,满堂问;题目老套,无突破。
[关键词]思想品德 复习课 常见病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86
几年前,笔者满怀信心地报名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示范课”评比活动。拿到课题后笔者对教材进行了仔细研究和重新设计,最后备好详细教案并制作了精美课件,胸有成竹地到指定班级上课。一切如笔者预设,非常顺手。
可结果笔者却名落孙山。对于这样的结果笔者始料未及,毫无心理准备。因为笔者自我感觉良好,课堂教态自然,师生互动良好,教材设计不落窠臼。笔者甚至可以对教材倒背如流,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照理说无论怎样也不会有意外发生。
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笔者电话咨询了当时参加评课的评委老师,评委老师虽然还是以肯定鼓励为主,但最后一句“好像缺乏复习味”惊醒了梦中人。原来笔者的课就失败在没有领会复习课的内涵,缺乏复习课应有的“色、香、味”。今天,笔者重新回顾和审视当年的那堂复习课,觉得至少存在以下“四大问题”,这也是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容易出现,但又必须加以防止和克服的“四大常见病”。
一、涛声依旧,炒冷饭
痛定思痛,总结和反思了这次不成功的示范课,
笔者体会到当时自己还没能把握课程改革的骨髓,领悟课程改革的实质,吃透复习课的上课要求。在上课时笔者还是沿用着上新课的套路,按部就班地将教材重新上了一遍,没有任何突破和改进。虽然,笔者对教材
分析得很透彻很到位,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学生对笔者的教学并没有因为是复习课而感到厌倦,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这样的课堂复习方法怎么也逃脱不了“炒冷饭”的嫌疑,把复习课简单理解为重新教一遍。
其实,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教师必须打破原有上新课时的思路和框架结构,引导学生重新整理知识、归纳教材、落实要点。上复习课时切忌按部就班,按着上新课的路子亦步亦趋,把复习课等同于“重新上一遍”,这是复习课最忌讳的模式。教师在复习时要转换思路,抓住教材的主线,以全新的视觉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分类、整合、归纳,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中的纵横联系,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和结构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线、形成网,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复习课重在设计线索,不要一盘散沙;重在系统整理,不要堆积知识;重在重建知识,不要翻炒冷饭。
二、面面俱到,无重点
由于上复习课时没有把握好和吃透复习课的要求,于是笔者滴水不漏地将教材复述了一遍,甚至“小字部分”也决不放过,笔者唯恐疏忽了任何知识点,被学生和评委老师认定为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正是由于笔者面面俱到地将知识复述了一次,造成了这堂复习课没有主次,没有轻重,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无所适从。
其实,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教师不能贪多求全,要抓住重点知识和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剖析和击破。如果“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手”,对教材知识“事无巨细”,全部点到为止,既不偏也不倚,这样就会偏离复习课的轨道和方向。复习课不应是知识的简单重复、再现和回顾,既要考虑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和逻辑化,又要在复习过程中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并集中精力和时间将之讲准、讲清、讲透,不留任何死角和隐患。教师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重点内容要突出,非重点内容要让位,次要内容可以放弃,不能一视同仁,平均用力。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没有轻重。重要的内容可以讲三遍,不重要的内容就可以大胆放弃,要突出重点、难点和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三、一问到底,满堂问
在笔者的潜意识中,复习课就得先摸清学生的底细,看看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于是,在每一个环节笔者都设置和安排了不少的问题,对学生穷追不放,步步紧逼。一方面,为了营造师生互动的“假象”,不至于被戴上“一言堂”的帽子;另一方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检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殊不知,凡事都得有个度,正是笔者的错误理解被评委老师觉得笔者的课由以前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复习课等同于“提问课”,学生显得机械被动。
诚然,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在复习课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深化新知。但如果超出了必要的限度,把提问作为“法宝”,不择手段地以问题为抓手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整堂课上学生被问题所牵制和束缚,疲于应付。复习课上教师应放手发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学生一起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构建知识网络和体系。同时要特别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和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读、自思、自讲、自做,“读、讲、议、练”多管齐下。教师决不能一味地把提问当作“万金油”和“杀手锏”,牢牢地牵住学生的“鼻子”不放,使学生成为“问题”的奴隶。
四、题目老套,无突破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笔者也选择了不少的题目,以期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消化和巩固知识。但笔者却忽视了复习课的要求,所选择的题目大都还是上新课时惯用的几道基础性较强的“常规题”,所涉及的答案都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缺乏了典型性。这些题目的综合性和新颖性,对提升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激活学生思维没有多大帮助。
复习课所选的习题要有别于新授课时设计的基础题,所设计的题目应更具典型性、开放性、灵活性、探究性和综合性。题目要连接较多的知识点,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或渗透某一典型思维过程,或是某一类型题目的代表。题目要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旨在通过题目的训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总结规律、掌握方法,让学生从中懂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和技巧。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固然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复习课必须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升和突破。通过复习不仅要让大多数学生牢固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方式有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形成主动探索规律、自主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特别要注重典型例题的训练和分析,可以精心选择本地乃至其他省市近年来中考的经典例题。通过这些经典例题的训练减少学生对中考的神秘感,让学生觉得中考的题目也不过如此,从而轻装上阵。同时,通过经典中考例题的训练也可以让学生掌握中考题目的解答方法和解答步骤,熟悉中考题型,熟练掌握解题技巧,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失分。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复习课无固定的模式,但复习课却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其一般的规律,有其基本的要求。尤其是思想品德复习课,教师更应该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考虑,未雨绸缪,谨防出现不必要的问题,防止“常见病”的发生,真正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向课堂要质量。
(责任编辑 袁 妮)
[关键词]思想品德 复习课 常见病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60086
几年前,笔者满怀信心地报名参加了区教研室组织的“示范课”评比活动。拿到课题后笔者对教材进行了仔细研究和重新设计,最后备好详细教案并制作了精美课件,胸有成竹地到指定班级上课。一切如笔者预设,非常顺手。
可结果笔者却名落孙山。对于这样的结果笔者始料未及,毫无心理准备。因为笔者自我感觉良好,课堂教态自然,师生互动良好,教材设计不落窠臼。笔者甚至可以对教材倒背如流,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照理说无论怎样也不会有意外发生。
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笔者电话咨询了当时参加评课的评委老师,评委老师虽然还是以肯定鼓励为主,但最后一句“好像缺乏复习味”惊醒了梦中人。原来笔者的课就失败在没有领会复习课的内涵,缺乏复习课应有的“色、香、味”。今天,笔者重新回顾和审视当年的那堂复习课,觉得至少存在以下“四大问题”,这也是一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容易出现,但又必须加以防止和克服的“四大常见病”。
一、涛声依旧,炒冷饭
痛定思痛,总结和反思了这次不成功的示范课,
笔者体会到当时自己还没能把握课程改革的骨髓,领悟课程改革的实质,吃透复习课的上课要求。在上课时笔者还是沿用着上新课的套路,按部就班地将教材重新上了一遍,没有任何突破和改进。虽然,笔者对教材
分析得很透彻很到位,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学生对笔者的教学并没有因为是复习课而感到厌倦,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这样的课堂复习方法怎么也逃脱不了“炒冷饭”的嫌疑,把复习课简单理解为重新教一遍。
其实,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教师必须打破原有上新课时的思路和框架结构,引导学生重新整理知识、归纳教材、落实要点。上复习课时切忌按部就班,按着上新课的路子亦步亦趋,把复习课等同于“重新上一遍”,这是复习课最忌讳的模式。教师在复习时要转换思路,抓住教材的主线,以全新的视觉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分类、整合、归纳,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中的纵横联系,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和结构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串、横成线、形成网,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复习课重在设计线索,不要一盘散沙;重在系统整理,不要堆积知识;重在重建知识,不要翻炒冷饭。
二、面面俱到,无重点
由于上复习课时没有把握好和吃透复习课的要求,于是笔者滴水不漏地将教材复述了一遍,甚至“小字部分”也决不放过,笔者唯恐疏忽了任何知识点,被学生和评委老师认定为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正是由于笔者面面俱到地将知识复述了一次,造成了这堂复习课没有主次,没有轻重,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让学生无所适从。
其实,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教师不能贪多求全,要抓住重点知识和核心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剖析和击破。如果“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手”,对教材知识“事无巨细”,全部点到为止,既不偏也不倚,这样就会偏离复习课的轨道和方向。复习课不应是知识的简单重复、再现和回顾,既要考虑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和逻辑化,又要在复习过程中突出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并集中精力和时间将之讲准、讲清、讲透,不留任何死角和隐患。教师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重点内容要突出,非重点内容要让位,次要内容可以放弃,不能一视同仁,平均用力。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没有轻重。重要的内容可以讲三遍,不重要的内容就可以大胆放弃,要突出重点、难点和学生容易混淆的地方。
三、一问到底,满堂问
在笔者的潜意识中,复习课就得先摸清学生的底细,看看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于是,在每一个环节笔者都设置和安排了不少的问题,对学生穷追不放,步步紧逼。一方面,为了营造师生互动的“假象”,不至于被戴上“一言堂”的帽子;另一方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检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殊不知,凡事都得有个度,正是笔者的错误理解被评委老师觉得笔者的课由以前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复习课等同于“提问课”,学生显得机械被动。
诚然,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在复习课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深化新知。但如果超出了必要的限度,把提问作为“法宝”,不择手段地以问题为抓手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就会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和抵触情绪,整堂课上学生被问题所牵制和束缚,疲于应付。复习课上教师应放手发动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学生一起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构建知识网络和体系。同时要特别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和培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读、自思、自讲、自做,“读、讲、议、练”多管齐下。教师决不能一味地把提问当作“万金油”和“杀手锏”,牢牢地牵住学生的“鼻子”不放,使学生成为“问题”的奴隶。
四、题目老套,无突破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笔者也选择了不少的题目,以期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消化和巩固知识。但笔者却忽视了复习课的要求,所选择的题目大都还是上新课时惯用的几道基础性较强的“常规题”,所涉及的答案都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缺乏了典型性。这些题目的综合性和新颖性,对提升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激活学生思维没有多大帮助。
复习课所选的习题要有别于新授课时设计的基础题,所设计的题目应更具典型性、开放性、灵活性、探究性和综合性。题目要连接较多的知识点,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或渗透某一典型思维过程,或是某一类型题目的代表。题目要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旨在通过题目的训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总结规律、掌握方法,让学生从中懂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和技巧。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固然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复习课必须推陈出新,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升和突破。通过复习不仅要让大多数学生牢固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主要的是通过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方式有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形成主动探索规律、自主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特别要注重典型例题的训练和分析,可以精心选择本地乃至其他省市近年来中考的经典例题。通过这些经典例题的训练减少学生对中考的神秘感,让学生觉得中考的题目也不过如此,从而轻装上阵。同时,通过经典中考例题的训练也可以让学生掌握中考题目的解答方法和解答步骤,熟悉中考题型,熟练掌握解题技巧,减少学生不必要的失分。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复习课无固定的模式,但复习课却有其自身的特点,有其一般的规律,有其基本的要求。尤其是思想品德复习课,教师更应该结合学科特点,精心考虑,未雨绸缪,谨防出现不必要的问题,防止“常见病”的发生,真正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向课堂要质量。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