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用文献资料法、临床实践总结,探讨了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发生几率的重要病因。分析了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的病理,提出了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的临床处理方法。旨在今后加强医护人员对孕产妇子宫收缩乏力问题的重视,提高医护人员临床处理产后出血症状的能力。
关键词:子宫收缩乏力病理分析产后出血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253【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160-01
子宫收缩力是孕产妇分娩过程中胎儿与胎盘娩出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防止产后出血过多的功能性生理条件。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孕产妇在分娩产程前后子宫收缩表现为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首要病因。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显示,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比例占产后出血总发生率的60-70%[1],因此,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对子宫收缩乏力病因的掌握与临床处理的能力,有助于降低孕产妇产后出血几率,降低孕产妇临产中死亡风险具有现实性意义。
1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病理分析
1.1子宫收缩乏力产生机制。①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分娩,临产后镇静剂、麻醉剂或子宫收缩抑制剂过多使用,体质虚弱等。②产科因素:产程延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贫血等并发症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③子宫因素: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剖宫产史、子宫肌瘤等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
1.2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的病理分析。为什么子宫收缩乏力会易引起产后出血呢?引起产后出血的病理是什么?只有掌握相关的病理,我们才能在临床处理中,做到处理方法正确,处理效果明显的目的。胎儿娩出后,胎盘自宫壁剥离及排出,母体宫壁血窦开放致出血。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产后宫腔容积缩小,肌纤维收缩加强,使交织于肌纤维间的子宫壁内血管被压迫止血,与此同时血窦关闭,出血停止。同时由于孕产妇的血液呈高凝状态,粘在胎盘剥离后损伤血管的内皮胶原纤维上的血小板大量聚集形成血栓,纤维蛋白沉积在血小板栓上,形成更大的血凝块,有效地堵塞子宫血管,使肌纤维收缩后放松时也不再出血。若胎儿娩出后宫缩乏力使子宫不能正常收缩和缩复,胎盘若未剥离、血窦未开放时尚不致发生出血,若胎盘有部分剥离或剥离排出后,宫缩乏力不能有效关闭胎盘附着部子宫壁血窦而致流血过多,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2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处理
2.1药物处理。当前针对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处理的缩宫用药有缩宫素类(缩宫素、卡贝缩宫素),前列腺素类(卡前列甲酯、米索前列醇)。
通常临床上采用适当剂量缩宫素分别对子宫肌内、宫颈等部位进行静脉注射或滴注,胎儿前肩娩出后注射缩宫素具有起效快及副作用少等优势,如卡贝缩宫素作为一种疗效较为显著的受体药剂,不仅具有起效快速、应用简便、能一次用药等优点,而且药物作用的时间也相对较长,能有效减少缩宫剂的后续治疗与子宫按摩时间,避免重复用药。但须注意使用期间应控制好缩宫素的注射剂量,防止剂量过大而引发相关的不良反应。
米索前列醇属于一种比较新的口服药物,能有效收缩患者子宫的平滑肌,并且随着剂量增加而显著变化。该种药物不论是口服还是塞入肛门内,均能在短期内发挥显著的止血作用。而且其的半衰期相对较长,作用时间久,能使子宫长时间位于强烈收缩的状态,进而推进子宫血窦的快速关闭,有效避免了产后出血的情况发生[2]。但应注意用药时间的合理掌控,以确保药物的最佳疗效。
2.2保守治疗。①按摩子宫:按摩可以压迫子宫肌层的血管并刺激宫缩。可以一手置入阴道内,把宫体推向上,另一手放在子宫上,将子宫压向阴道内的手。也可以用手在腹部按摩子宫底和子宫体。一般应当坚持曾有患者按摩 3h 后子宫开始收缩;②宫腔填塞:首先,纱布填塞宫腔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局部止血手段,主要用在剖宫产术时的出血处理;其次,宫腔的水囊填塞法,则较多用在阴道分娩后的子宫收缩出血。
2.3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与药物干预无效的产后出血孕产妇,应当果断采取具有创伤性的手术治疗。根据出血原因、子宫损伤情况、生育要求等选择分为:盆腔血流阻断法、B-Lynch子宫束带状缝合术、急诊子宫切除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手术[3]。特别注意,子宫切除只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
3结论与建议
3.1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发生现象的主要病因。根据现有资料表明,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占总发生率的60-70%。引起收缩乏力的因素有:孕产妇的自身因素、产科因素、子宫因素。
3.2收缩乏力性出血发生的病理是由于子宫肌纤维不能正常收缩与缩复,血窦压迫不紧从而导致的出血。
3.3在临床处理中,遵循“先简单、后复杂,先无创,后有创”原则。建议处理的步骤为:首先,采用按摩法,宫内填充法;其次,选择药物干预;最后,采用手术法。参考文献
[1]赵云丽.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0):164-184
[2]苟明艳.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29):124-126
[3]张建平,郭仲杰.产后出血的抢救路径及常规[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88-91
关键词:子宫收缩乏力病理分析产后出血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253【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160-01
子宫收缩力是孕产妇分娩过程中胎儿与胎盘娩出的主要动力,同时也是防止产后出血过多的功能性生理条件。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孕产妇在分娩产程前后子宫收缩表现为乏力,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首要病因。根据相关研究文献显示,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比例占产后出血总发生率的60-70%[1],因此,加强临床医护人员对子宫收缩乏力病因的掌握与临床处理的能力,有助于降低孕产妇产后出血几率,降低孕产妇临产中死亡风险具有现实性意义。
1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病理分析
1.1子宫收缩乏力产生机制。①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恐惧分娩,临产后镇静剂、麻醉剂或子宫收缩抑制剂过多使用,体质虚弱等。②产科因素:产程延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贫血等并发症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③子宫因素: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剖宫产史、子宫肌瘤等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
1.2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的病理分析。为什么子宫收缩乏力会易引起产后出血呢?引起产后出血的病理是什么?只有掌握相关的病理,我们才能在临床处理中,做到处理方法正确,处理效果明显的目的。胎儿娩出后,胎盘自宫壁剥离及排出,母体宫壁血窦开放致出血。在正常情况下由于产后宫腔容积缩小,肌纤维收缩加强,使交织于肌纤维间的子宫壁内血管被压迫止血,与此同时血窦关闭,出血停止。同时由于孕产妇的血液呈高凝状态,粘在胎盘剥离后损伤血管的内皮胶原纤维上的血小板大量聚集形成血栓,纤维蛋白沉积在血小板栓上,形成更大的血凝块,有效地堵塞子宫血管,使肌纤维收缩后放松时也不再出血。若胎儿娩出后宫缩乏力使子宫不能正常收缩和缩复,胎盘若未剥离、血窦未开放时尚不致发生出血,若胎盘有部分剥离或剥离排出后,宫缩乏力不能有效关闭胎盘附着部子宫壁血窦而致流血过多,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2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临床处理
2.1药物处理。当前针对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处理的缩宫用药有缩宫素类(缩宫素、卡贝缩宫素),前列腺素类(卡前列甲酯、米索前列醇)。
通常临床上采用适当剂量缩宫素分别对子宫肌内、宫颈等部位进行静脉注射或滴注,胎儿前肩娩出后注射缩宫素具有起效快及副作用少等优势,如卡贝缩宫素作为一种疗效较为显著的受体药剂,不仅具有起效快速、应用简便、能一次用药等优点,而且药物作用的时间也相对较长,能有效减少缩宫剂的后续治疗与子宫按摩时间,避免重复用药。但须注意使用期间应控制好缩宫素的注射剂量,防止剂量过大而引发相关的不良反应。
米索前列醇属于一种比较新的口服药物,能有效收缩患者子宫的平滑肌,并且随着剂量增加而显著变化。该种药物不论是口服还是塞入肛门内,均能在短期内发挥显著的止血作用。而且其的半衰期相对较长,作用时间久,能使子宫长时间位于强烈收缩的状态,进而推进子宫血窦的快速关闭,有效避免了产后出血的情况发生[2]。但应注意用药时间的合理掌控,以确保药物的最佳疗效。
2.2保守治疗。①按摩子宫:按摩可以压迫子宫肌层的血管并刺激宫缩。可以一手置入阴道内,把宫体推向上,另一手放在子宫上,将子宫压向阴道内的手。也可以用手在腹部按摩子宫底和子宫体。一般应当坚持曾有患者按摩 3h 后子宫开始收缩;②宫腔填塞:首先,纱布填塞宫腔法,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局部止血手段,主要用在剖宫产术时的出血处理;其次,宫腔的水囊填塞法,则较多用在阴道分娩后的子宫收缩出血。
2.3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与药物干预无效的产后出血孕产妇,应当果断采取具有创伤性的手术治疗。根据出血原因、子宫损伤情况、生育要求等选择分为:盆腔血流阻断法、B-Lynch子宫束带状缝合术、急诊子宫切除等必要时还需要进行子宫切除手术[3]。特别注意,子宫切除只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
3结论与建议
3.1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发生现象的主要病因。根据现有资料表明,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占总发生率的60-70%。引起收缩乏力的因素有:孕产妇的自身因素、产科因素、子宫因素。
3.2收缩乏力性出血发生的病理是由于子宫肌纤维不能正常收缩与缩复,血窦压迫不紧从而导致的出血。
3.3在临床处理中,遵循“先简单、后复杂,先无创,后有创”原则。建议处理的步骤为:首先,采用按摩法,宫内填充法;其次,选择药物干预;最后,采用手术法。参考文献
[1]赵云丽.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0):164-184
[2]苟明艳.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29):124-126
[3]张建平,郭仲杰.产后出血的抢救路径及常规[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