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某校两名九年级学生谎称身体不适,让同学向班主任老师请假,并到校外闲逛,进入游戏机房,最后两人身边剩下仅有的五元钱,为此产生了“搞”点小钱的欲望。中午时分,两人在路上采取了暴力手段,勒索他人财物,被派出所当场抓获……
据调查,这两名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平平,从未发生过重大的严重违纪行为,甚至还算不上学校“后进生”。突发的案情让人始料未及,班级任课老师和同学们都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相关程序,警方、学校、家庭共同参与这两名学生的事后教育。
为了促使这两名同学能在思想上、行为上都根本性的转变;为了保证他们将来能有更多、更好的人生发展机会;为了让其它同学同受教育、引以为戒,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学校对两名学生做出了停课检查的处理决定。但教育不言放弃,停课并不停教,学校处心积虑,专门安排有关老师和同班同学进行帮教。有的老师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带上自己的备课本,为他们上门送教;也有的同学带上自己的作业和听课笔记,放学后主动送去同学之间的友情。在帮助补习文化课程的同时,鼓励他们重拾信心,接受这一次教训。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两名学生有了较大的进步,在随后的返校就读期间,表现良好,同时也顺利通过了初中毕业考试,中考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又重新走上人生的道路。
有人说:德育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德育最具魅力,主要因为它的对象是人的发展,而不是物的变化。德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向真、向善、向美的理性教育过程。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的未来和人的发展,德育工作必须目中有人、以人为本。
一、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教师谈“罚”色变,也不敢轻易地使用“罚”的手段
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没有惩罚,也就没有了规则,也就没有了学生个性张扬的方向。所以,从理性的角度思考学校德育,当教师“罚”名不言顺的时候,严格的家教成了学生“耐挫”教育的重要途径。从以上两名学生的案例来看,家庭教育处于溺爱的边缘,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男孩子,都是家庭几代人的宝贝。平时的穿着、开销远远超出家庭的经济现状,但家长并不加以控制,平时也缺少必要的“惩罚”,久而久之,使他们产生对行为后果的盲目性。所以,特殊学生需要特殊的教育方式,在关爱前提下,采取有力的措施,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矫治,这是家长和学校的一种共同责任。
二、要让学生能说真话
现实德育中有许多让学生说“假话”的例子,我们往往宣扬让学生“乐学”,但现状是部分学生并不喜欢学习,特别是一些屡战屡败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打击,每次测验的分数都在一点一滴剥去他的自信,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和心理问题,试想:这种状态下的学习何来快乐?但不想上课又不能成为家长和教师认可的理由,偶尔想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又不能成为请假的合法原因,于是出现了学校、家庭同时“脱管”的状态,为他们发生不良行为提供了时间和机会。
三、德育要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句话说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却非常难
案例中的两名学生,都是初三即将毕业的学生,初三政治教材中有大量的法制教材内容,对于违法行为的界定、违法的行为性质及违法后的行为责任都有明确的表述,如果把这些问题放在试卷上进行考试,他们肯定能够回答出很多道理来,但在事实中,他们未能通过实践的检验,而且是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应该落实到平时的课程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否则,德育的失败,也将是社会的灾难。
德育教育不能仅靠单一的说教和灌输。《中小学生守则》已经颁布多年,每所学校也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要具体地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自主生成和自主构建。学校德育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看作一个具有自我完善能力和成功愿望的人,以期待之心面对每一名学生。这些外来借读生,走进新的学习环境,必然会产生新的刺激和新的愿望,也必定会有一个自主适应和转化过程。只有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让他们尽早融入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之中,及时地通过自我修炼,达到自我提高的目标,这样才能从根本解决德育工作的实效问题。
以人为本的德育,要求具备平等的教育思想。这种平等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与学的平等关系。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以平等之心、平常之心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以真誠的教学行为换取真诚的学习态度、以良好的师德形象铸造美好的人生信念;二是要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无差别,未成年时期的初中学生,本不应该存在外地生和本地生的区分,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因素,他们被动地处于社会弱势的状态,失去了与同龄人同样的精神待遇。大爱无边,学校教育对他们更应该多一份人情、温情!
德育的本质是人类德性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即课程,而且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这门基础课程,只有充分回归本位,才能充分发挥并拓展它的课程价值。在特色和品牌琳琅满目的今天,许多学校在力尽所能地追寻着自己的德育特色,也似乎都有能力总结出不少的特色,但我认为:平实也是一种特色,扎实高效的常规和回归本位的教育,也可以构成学校的德育品牌。德育是一所学校的“大容”,它每时每刻都在支撑着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进程和质量,学校德育在创造特色的同时,应该回归它的本性—生活。
据调查,这两名学生在校期间表现平平,从未发生过重大的严重违纪行为,甚至还算不上学校“后进生”。突发的案情让人始料未及,班级任课老师和同学们都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根据相关程序,警方、学校、家庭共同参与这两名学生的事后教育。
为了促使这两名同学能在思想上、行为上都根本性的转变;为了保证他们将来能有更多、更好的人生发展机会;为了让其它同学同受教育、引以为戒,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学校对两名学生做出了停课检查的处理决定。但教育不言放弃,停课并不停教,学校处心积虑,专门安排有关老师和同班同学进行帮教。有的老师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带上自己的备课本,为他们上门送教;也有的同学带上自己的作业和听课笔记,放学后主动送去同学之间的友情。在帮助补习文化课程的同时,鼓励他们重拾信心,接受这一次教训。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这两名学生有了较大的进步,在随后的返校就读期间,表现良好,同时也顺利通过了初中毕业考试,中考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又重新走上人生的道路。
有人说:德育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德育最具魅力,主要因为它的对象是人的发展,而不是物的变化。德育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向真、向善、向美的理性教育过程。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人的未来和人的发展,德育工作必须目中有人、以人为本。
一、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教师谈“罚”色变,也不敢轻易地使用“罚”的手段
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没有惩罚,也就没有了规则,也就没有了学生个性张扬的方向。所以,从理性的角度思考学校德育,当教师“罚”名不言顺的时候,严格的家教成了学生“耐挫”教育的重要途径。从以上两名学生的案例来看,家庭教育处于溺爱的边缘,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男孩子,都是家庭几代人的宝贝。平时的穿着、开销远远超出家庭的经济现状,但家长并不加以控制,平时也缺少必要的“惩罚”,久而久之,使他们产生对行为后果的盲目性。所以,特殊学生需要特殊的教育方式,在关爱前提下,采取有力的措施,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纠正、矫治,这是家长和学校的一种共同责任。
二、要让学生能说真话
现实德育中有许多让学生说“假话”的例子,我们往往宣扬让学生“乐学”,但现状是部分学生并不喜欢学习,特别是一些屡战屡败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对他们更深层次的打击,每次测验的分数都在一点一滴剥去他的自信,如果教师不加以正确引导,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和心理问题,试想:这种状态下的学习何来快乐?但不想上课又不能成为家长和教师认可的理由,偶尔想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又不能成为请假的合法原因,于是出现了学校、家庭同时“脱管”的状态,为他们发生不良行为提供了时间和机会。
三、德育要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句话说来容易,但真正做到却非常难
案例中的两名学生,都是初三即将毕业的学生,初三政治教材中有大量的法制教材内容,对于违法行为的界定、违法的行为性质及违法后的行为责任都有明确的表述,如果把这些问题放在试卷上进行考试,他们肯定能够回答出很多道理来,但在事实中,他们未能通过实践的检验,而且是付出惨痛的代价。所以,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应该落实到平时的课程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否则,德育的失败,也将是社会的灾难。
德育教育不能仅靠单一的说教和灌输。《中小学生守则》已经颁布多年,每所学校也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但要具体地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关键在于道德实践活动中的自主生成和自主构建。学校德育要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看作一个具有自我完善能力和成功愿望的人,以期待之心面对每一名学生。这些外来借读生,走进新的学习环境,必然会产生新的刺激和新的愿望,也必定会有一个自主适应和转化过程。只有抓住这样的教育契机,让他们尽早融入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之中,及时地通过自我修炼,达到自我提高的目标,这样才能从根本解决德育工作的实效问题。
以人为本的德育,要求具备平等的教育思想。这种平等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与学的平等关系。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以平等之心、平常之心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以真誠的教学行为换取真诚的学习态度、以良好的师德形象铸造美好的人生信念;二是要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无差别,未成年时期的初中学生,本不应该存在外地生和本地生的区分,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因素,他们被动地处于社会弱势的状态,失去了与同龄人同样的精神待遇。大爱无边,学校教育对他们更应该多一份人情、温情!
德育的本质是人类德性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即课程,而且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这门基础课程,只有充分回归本位,才能充分发挥并拓展它的课程价值。在特色和品牌琳琅满目的今天,许多学校在力尽所能地追寻着自己的德育特色,也似乎都有能力总结出不少的特色,但我认为:平实也是一种特色,扎实高效的常规和回归本位的教育,也可以构成学校的德育品牌。德育是一所学校的“大容”,它每时每刻都在支撑着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进程和质量,学校德育在创造特色的同时,应该回归它的本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