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时看得最带劲的电影是《南征北战》。这是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军事题材故事片,因其恢宏的气势、精彩的场面、众多的人物群像,被广大电影观众誉为“老三战”(另二战是《地道战》《地雷战》)之首。
该影片反映的是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进攻华东解放区,解放军为了有效歼敌,作战略后撤,国民党以为解放军败走,想集中兵力合围。一场鏖战后,解放军大败敌人,生俘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
儿时喜欢看《南征北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听村里的大人们说,电影中那位在电话里对张军长嚎叫“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的李军长的原型,是我家邻近的砖屋村的李涛。
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砖屋村李涛,与同村的著名历史学家李剑农并称“滩头二李”。李涛从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历任国民党军政部机械化团连长、营长,中央机械化学校教官,号称“国军第一师”——新编第二十二师营长、团长、参谋长、副师长、师长。他随着老乡廖耀湘的升迁而不断升迁,1941年,他以副师长的身份随师长廖耀湘,率军赴缅甸抗日,立下赫赫战功。廖耀湘任新编第六军军长时,他是副军长,廖升为兵团司令后,他任新六军军长。1948年冬,他随着廖耀湘兵团覆没于辽西而被逮。新中国成立后,李涛一度出狱,担任齐齐哈尔步兵学校军事教官。1953年,他再次被逮。1957年,病死狱中,时年56岁。
新华社1948年11月29日有一条发自沈阳的电讯,标题是《敌新六军军长李涛落网记》,电讯全文如下:
廖耀湘兵团在辽西被我全歼后,蒋匪主力之主力的新六军军长李涛化装成一个“乞丐”,东躲西藏了半个月,仍然逃不脱解放军布下的天罗地网。
十一月十四日黄昏,一个年约四十左右的“乞丐”,背着一个破包袱,沿着北镇南关由东往南走,他边走边看自己穿的一件女式长大衫,和一条破烂不堪的棉裤。当他走到我某部通讯连的岗哨时,走一步停一步,躲躲闪闪地想绕了过去。我卫兵见其形迹鬼祟,即上前盘问,一听是南方口音,随即把他带到政治部去。在那里,这位“乞丐”解开那虱子还在爬着的破旧衣服和包袱,翻出两件破烂便衣,一支破钢笔,半包牙粉,一包高粱米饭,和一个刻着“王玉祺”的图章,沉着地应付解放军战士的检查。他十分饥饿,看到桌上放着的高粱米饭,抓了一把就往嘴里塞。
在审讯中,他开始说他是由沈阳回锦州的“难民”,后来又说是伪铁岭县政府之“文书”,名叫王玉祺,家住湖北咸宁,这次是想回家看望老母亲的。但当审讯干事要他写出伪铁岭县政府科长以上的名单时,他迟疑了很久,每写一个科长的名字总是慢吞吞的。
审讯干事拿起他写好的名单,突然问他:“教育科长叫啥?”他怔住了,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地竞把财政科长的名字扯到教育科长之下,以后,又把民政科长的名字答成建设科长,牛头不对马嘴地支吾了一阵,连一个名字也没有答对。这时,审讯干事不禁笑出声来,而这位“乞丐”、“文书”也逐渐显得慌张起来,急得满头是汗。
当问他“你看这次东北解放军打得好不好”时,他答道:“贵军的战术颇佳,装备优良。”满口的军事术语,戳穿了这位“文书”的秘密。于是,审讯干事又向他要身份证,他仓促间答道:“丢在胡家窝棚了。”审讯干事知道胡家窝棚就是廖兵团被歼时其指挥所的所在地。审讯干事便向他解释我军的宽待俘虏政策,并告诉他廖耀湘也就是在这附近被俘的,现在很平安,要他照直承认。这时这位“文书”急皱眉头,脸上通红,两手发抖,竟眼泪汪汪地要求给他“换套军官服装”以后再说。但换上军服之后,他又说他是新六军参谋长丁一安。审讯干事此时也不和他分辨,就把他往该部政治委员住的院里带。他听见屋里有南方的口音人在讲话,一踏进房门时就连忙向审讯干事说:“我不是丁一安!我是李涛!”
因为电影《南征北战》风靡一时,“李军长”也声名远播了,有说他的原型是李仙洲的,有说是李天霞的,也有说是李琰的……我家乡的人都称《南征北战》中李军长的原型是老乡李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然而,电讯中李涛落网的情节与电影中“李军长”被俘的场景不同,而且两者的时间、地点也不相契,电影故事发生在1947年冬的华东解放区,而李涛是第二年冬在东北战区被俘的。当然,按照文学作品“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手法,电影中的李军长,集中了众多国民党将领的性格特征。在他身上,看到李涛的一些影子,也是有可能的。
(责任编辑/亚闻)
该影片反映的是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进攻华东解放区,解放军为了有效歼敌,作战略后撤,国民党以为解放军败走,想集中兵力合围。一场鏖战后,解放军大败敌人,生俘众多国民党高级将领。
儿时喜欢看《南征北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听村里的大人们说,电影中那位在电话里对张军长嚎叫“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的李军长的原型,是我家邻近的砖屋村的李涛。
湖南省隆回县滩头镇砖屋村李涛,与同村的著名历史学家李剑农并称“滩头二李”。李涛从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历任国民党军政部机械化团连长、营长,中央机械化学校教官,号称“国军第一师”——新编第二十二师营长、团长、参谋长、副师长、师长。他随着老乡廖耀湘的升迁而不断升迁,1941年,他以副师长的身份随师长廖耀湘,率军赴缅甸抗日,立下赫赫战功。廖耀湘任新编第六军军长时,他是副军长,廖升为兵团司令后,他任新六军军长。1948年冬,他随着廖耀湘兵团覆没于辽西而被逮。新中国成立后,李涛一度出狱,担任齐齐哈尔步兵学校军事教官。1953年,他再次被逮。1957年,病死狱中,时年56岁。
新华社1948年11月29日有一条发自沈阳的电讯,标题是《敌新六军军长李涛落网记》,电讯全文如下:
廖耀湘兵团在辽西被我全歼后,蒋匪主力之主力的新六军军长李涛化装成一个“乞丐”,东躲西藏了半个月,仍然逃不脱解放军布下的天罗地网。
十一月十四日黄昏,一个年约四十左右的“乞丐”,背着一个破包袱,沿着北镇南关由东往南走,他边走边看自己穿的一件女式长大衫,和一条破烂不堪的棉裤。当他走到我某部通讯连的岗哨时,走一步停一步,躲躲闪闪地想绕了过去。我卫兵见其形迹鬼祟,即上前盘问,一听是南方口音,随即把他带到政治部去。在那里,这位“乞丐”解开那虱子还在爬着的破旧衣服和包袱,翻出两件破烂便衣,一支破钢笔,半包牙粉,一包高粱米饭,和一个刻着“王玉祺”的图章,沉着地应付解放军战士的检查。他十分饥饿,看到桌上放着的高粱米饭,抓了一把就往嘴里塞。
在审讯中,他开始说他是由沈阳回锦州的“难民”,后来又说是伪铁岭县政府之“文书”,名叫王玉祺,家住湖北咸宁,这次是想回家看望老母亲的。但当审讯干事要他写出伪铁岭县政府科长以上的名单时,他迟疑了很久,每写一个科长的名字总是慢吞吞的。
审讯干事拿起他写好的名单,突然问他:“教育科长叫啥?”他怔住了,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地竞把财政科长的名字扯到教育科长之下,以后,又把民政科长的名字答成建设科长,牛头不对马嘴地支吾了一阵,连一个名字也没有答对。这时,审讯干事不禁笑出声来,而这位“乞丐”、“文书”也逐渐显得慌张起来,急得满头是汗。
当问他“你看这次东北解放军打得好不好”时,他答道:“贵军的战术颇佳,装备优良。”满口的军事术语,戳穿了这位“文书”的秘密。于是,审讯干事又向他要身份证,他仓促间答道:“丢在胡家窝棚了。”审讯干事知道胡家窝棚就是廖兵团被歼时其指挥所的所在地。审讯干事便向他解释我军的宽待俘虏政策,并告诉他廖耀湘也就是在这附近被俘的,现在很平安,要他照直承认。这时这位“文书”急皱眉头,脸上通红,两手发抖,竟眼泪汪汪地要求给他“换套军官服装”以后再说。但换上军服之后,他又说他是新六军参谋长丁一安。审讯干事此时也不和他分辨,就把他往该部政治委员住的院里带。他听见屋里有南方的口音人在讲话,一踏进房门时就连忙向审讯干事说:“我不是丁一安!我是李涛!”
因为电影《南征北战》风靡一时,“李军长”也声名远播了,有说他的原型是李仙洲的,有说是李天霞的,也有说是李琰的……我家乡的人都称《南征北战》中李军长的原型是老乡李涛,自然也在情理之中。然而,电讯中李涛落网的情节与电影中“李军长”被俘的场景不同,而且两者的时间、地点也不相契,电影故事发生在1947年冬的华东解放区,而李涛是第二年冬在东北战区被俘的。当然,按照文学作品“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手法,电影中的李军长,集中了众多国民党将领的性格特征。在他身上,看到李涛的一些影子,也是有可能的。
(责任编辑/亚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