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比教法教学初探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厚,情感细腻,读诗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教师该如何教会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和妙处呢?我以为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特别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不妨尝试运用比较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这种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的实用范围极为广泛。那么怎样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呢?
  一、察同观异,寻找比较的切入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涉及古代诗歌四十余首,另有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六十篇,教学时如果不加分析,不加选择,碰到什么内容就比较什么内容,碰到什么特点就比较什么特点,势必概念模糊,使学生难以获益。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要求,从诗歌特点出发,选择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进行比较,使学生有明晰的印象,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运用比较法进行诗歌教学的切入点常有以下几种。
  1.从作者切入比较异同
  可以将风格相似或相异的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比如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陶渊明的《饮酒》进行比较,就能明显看出前者是后者山水田园诗的传承;而从李白的《行路难》和杜甫的《石壕吏》的比较中,则可一眼看出他们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不同诗风。
  2.从题材切入比较异同
  诗可细分为很多不同的题材。以唐诗为例,有的以田园生活为题材,有的以山林景色为题材,还有的以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为题材。在教学中可将相同题材的诗歌归类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从主题切入比较异同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有的诗用不同的手法表达了相同的主题,而有的诗则内容相似,主题却不同。如苏轼的《浣溪沙》上片表现词人面对清新春景的愉快心情,下片进而由寺前西流溪水,联想到人生也可老当益壮。这首词通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与曹操《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道出了相同的心声。再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自己归隐田园的生活,用“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自己归隐田园,远离污浊的官场的快乐,而王绩在《野望》中虽然也写自己的隐居生活,却“长歌怀采薇”,表达的是一种孤独抑郁之感。通过比较,学生对诗的主题把握得就更准确了。
  4.从艺术手法切入比较异同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是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的,常用的手法分为三类: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运用比较法可以启发学生正确深入地鉴赏诗歌。如将杜甫的《石壕吏》和李白的《秋浦歌》、白居易的《卖炭翁》进行比较,《石壕吏》、《卖炭翁》在艺术手法上明显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记叙为主,都获得了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寓褒贬于叙事中,批判了社会的黑暗,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艺术效果。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与前两者比较,则全篇运用抒情,诗人以奔放的激情让人对他五十多岁,壮志未酬,人已衰老的痛苦产生强烈的共鸣。将王冕的《墨梅》与杜甫的《春望》比较,两首诗都描写了景物,但《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而《春望》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抒发离情。两者艺术手法的不同正在于一首是托物言志,一首是写景抒情。
  在诗歌教学中选择和确定了比较的切入点,学生思维有了规定的范围,就不会漫无边际胡乱比较,教师在教学中就不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二、审异求同,通过比较归纳特点,发现规律
  每篇诗歌有各自的作者、题材、主题和艺术手法,教学时如果只停留在对诗歌个体的赏析上,不引导学生从众多的个体走向对更广阔更深刻的规律性的特点、方法的认识上,就难以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思维走向深入。因此,在比较中启发学生异中求同发现规律很重要。
  通过比较可以教学生发现诗歌“知识层面”的规律。在教学中让学生回忆比较自己学过的诗,可提醒他们发现诗有许多不同的体裁。诗、词、曲,从文学角度看,都是诗歌,像王维的《使至塞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格律严整,属于律诗;李白的《行路难》格律较宽,是古体诗;苏轼的《浣溪沙》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则分别属于词和曲。光是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类,可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石壕吏》就是叙事诗,《秋浦歌》则是抒情诗。
  通过比较还可以教学生掌握一些体会诗歌情感的方法。如通过意象把握意境,体会感情。陶渊明《饮酒》中的意象有“人境”、“菊”、“南山”、“山气”、“飞鸟”等,诗人选取“人境”这个意象是为了强调因为心远,虽然身处喧嚣,也犹如僻壤,表明诗人的心灵已经得到超脱和净化。写“菊”和“南山”,一方面是诗人以菊凌霜傲立的品格自况,另一方面突出在采菊之时并非有意看山,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了他的眼中的闲适心情。“鸟倦飞而知还”,飞鸟成群结伴归家的意象表达了作者想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通过这些意象,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形象描写传达出的气氛,营造出恬静、淡远的意境,以及诗人想归隐田园,回归大自然的怀抱,沉浸在大自然的美景中的感情。崔颢的《黄鹤楼》中“黄鹤”这个意象再三出现,写出了登黄鹤楼的人们的普遍感受——气概苍茫,感情丰沛;“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烟波江”的意象带出了由此引发的乡愁;诗的尾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使诗意归于开头苍茫渺然的境界。由比较可见,诗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诗人是借助语言文字找到生活中的客观物象,将其进行艺术处理转化为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诗中的意象与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所以体味意境,一定要抓住诗中的意象,以及它所营造的气氛,借此理解感受置身于此情此景中的人的情感。
  三、品味同异,在比较品评中促进思维,提高欣赏水平
  诗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诗句的解释、思想感情的领悟上,更要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运用比较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去鉴别、欣赏诗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比较可以使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实现学习方法的真正迁移,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了”。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此小令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的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烘托出旅人深沉的羁旅之思。教学时可与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进行比较,温诗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也是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佳句。通过比较,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这两首诗的相似之处,思考、理解了意象组合构成画面的艺术手法的特点和好处。
  比较反思的过程使学生对个体知识的思维走向更深刻更广阔的天地,学生不仅会满怀兴趣地研究诗歌,而且从作者、作品中获得收益。如在教学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将其和苏轼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以及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相比较,组织学生反复议论有关爱国主义情怀的问题,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为人要以“国”为重,要终身怀抱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明确了自己当前的目标和理想。
  总之,运用比较法进行古代诗歌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其他文献
随着规划及设计的转型,传统的物质空间规划正朝着以人为中心的规划转变,人对空间的使用逐步成为空间构建的焦点。本文正是以南京市新街口地区人群的空间使用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度
数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学教育及实践活动所获得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品质的总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当前数学教师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数学基础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石  在教学中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教学,积极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把知识放在知识结构的框架体系中进行教学.不仅要了解知识内容本身的意义,还要把它与其他知识内容联系起来去理解,使所学知识形成一个上下贯
非智力因素虽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也不能改变人的智力水平,但却决定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能否得到充分发挥。而导致学习两极分化的一个根本原因是非智力因素。由于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差异,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差距。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笔者在注意开发智力因素的同时,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兴趣、好奇心、求知欲,这三者
一、乡下中学化学实验室现状初中化学课通常是以化学实验为主。上课做化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概念,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能够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可以说,化学的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其重要的。而实验教学能否得以正常开展,得依赖于是否具备一个教学仪器配备较为齐全、药品充足、能完成实验教学工作的化学实验室。我
在中学体育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比较复杂的体育技能淡化,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练习,培养自学、自练和自律的能力,增强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是体育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根据多年在体育课中的工作实践经验,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提出如下几个观点:  一、制定好计划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