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少数民族“征战舞”区域性舞蹈现象解析

来源 :小说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关于古代战争文化的“征战舞”种类繁多,大多以作战前鼓舞士气、威慑敌人和瓦解敌人斗志的目的来进行,也有颂扬将士和祭拜祖先的祭祀活动。本文从西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出发,对三个西南地区典型的“征战舞”进行分析和研究,来说明“征战舞”的意义内涵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征战舞”;“卡斯达温”;“克西格拉”;特征;内涵
  1 “尚武、善战”的西南少数民族区域性文化习俗
  在人类历史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伴随着文明的萌芽,氏族矛盾的衍生,使得部落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发生掠夺性和血亲报复的战争。频繁的战争生活,造就了习武、模拟战争、庆祝胜利等反映战争的舞蹈。在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少数民族众多,杂居共处,民族历史成因枝蔓恒生、极其复杂,进而部分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在历史上爆发过多次反抗民族压迫和外来侵略的斗争。由于年年征战使得原始先民渐渐形成了不屈不饶的“尚武”精神。连连的战事与其说造就了一个个好战的民族,还不如说铸成了一个个怀着捍卫决心的善战民族。例如,我国四川北部地区的羌族,在汉代初期前就己经开始使用兵器了,如铁矛及弓箭之类的武器,羌族人民独具特色的石砌碉楼,也跟长期以来的战争因素分不开。
  2 西南少数民族“征战舞”表现形式与艺术特点
  “卡斯达温”,藏语意为“身穿盔甲的人”,也称为藏族出征歌舞,俗称“铠甲舞”。它是藏族民间祭祀的一种仪式性舞蹈,身穿千叶漆牛皮甲,展现原始人的粗犷和豪放,在四川省阿坝黑水县黑水和小黑水地区很受欢迎。古代藏族武士出征前,都会为战争的胜利而祷告,众乡亲为亲人的吉祥平安而祝福,这是“卡斯达温”这种民间祭祀歌舞衍生的主要原由。“卡斯达温”除了藏、羌舞蹈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弓腰、曲背、弯膝、碎步移动、抖铃等动作都有典型展现以表达粗犷、浑厚、神勇、尚武的民族舞蹈特点外,其鲜明的舞蹈节奏也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没有特殊的舞蹈技巧、华丽的舞姿和场面,但舞者的节奏似乎充满了狂野和自由的生命力。“卡斯达温”所展现的尚武精神充满着原始、古朴、勇敢以及对神灵的膜拜,它那庄雄浑厚的气势承载着一个古老的民族精神和礼俗文化。
  “克西格拉”也称“跳盔甲”。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的茂縣赤布苏、沙坝和凤仪等地。它是为战死者、民族英雄举行大葬仪式中的一种专由男子跳的舞蹈,但由于征战部落的逐渐消失,如今多用于村中德高望重的老年人的葬礼中。夜幕时分,古羌人燃起篝火,饮一口咂酒,“克西格拉”的序幕随之拉开,妇女们围着篝火边摇动身躯边轻轻吟唱歌曲,披挂牛皮铠甲、头戴插满稚鸡翎和牦牛尾鬃毛头盔的古羌武士们举刀、鸣枪,绕行数圈后,开始表演相互的对打、拼杀,来体现古代将士英勇奋战的“征战舞”。坚实的步伐声,铿锵的铠甲声和呼喊声,融汇成威武、森严、肃穆的场面,来达到驱邪镇魔和保护亡灵的目的。羌族自古以来,英勇善战,以为民族捐躯为荣,这就使“克西格拉”充满古代战争舞蹈的遗风。
  3 西南少数民族“征战舞”区域性文化特征
  中国西南地区有着复杂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地理格局,人杰地灵、朗山秀水,自古就是兵家常争之地,从而形成了其纯朴善良、坚强勇敢的民族精神和性格特征。这些特征渗透在舞蹈艺术之中,使西南各少数民族舞蹈充满了深邃的内涵,也成为了反映他们历史、生产、生活的教材。同时,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处崇山峻岭之中,交通闭塞,大山成为一个天然屏障把族人与外界的社会隔离开来,从而使西南少数民族包括“征战舞”在内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都得到了较好的保留,保存了其早期的原始风貌,因而也就具备了原始朴素的美。
  这种具有原始朴素美的“征战舞”,用于战士出征时,为人们提供支持和安慰,有效地帮助人们克服未知的恐惧心理,鼓舞士气,渲染同根同族的民族情感,是对于战争最好的准备之一,它有效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在其中起着积极的意义。
  4 结语
  传统是每一个文化类型存在的精华。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民间舞蹈,正是在继承自身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才使得自身获得发展,从而体现自身舞蹈文化的特殊性。“征战舞”源于自然崇拜、生命崇拜和祭祀舞蹈,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任何一种自然崇拜、生命崇拜和祭祀舞蹈,从基于狭隘血缘关系的山寨文化象征,逐步升华飞跃为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象征。“征战舞”是在战争的人文背景下,经过漫长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发展至今的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表演技巧高超并带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民间文化活动项目。它既是集舞蹈、音乐、文学、生活、民俗于一体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又是民族伟大的文化图腾。“征战舞”千百年来的代代传承,更多反映的是民族精神的代代传承,它与节日文化、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正是我们传承发展民间舞蹈文化的基本态度。
  参考文献:
  [1] 马薇,马维丽,著.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1
  [2] 纪兰慰,邱久荣,著.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11
  [3] 刘青弋,刘春,著.战神的舞踏.解放军出版社,2002.
  [4] 绚丽多彩的嘉绒藏族文化.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县旅游文化体育局、文化馆,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
  [5] 任乃强,著.羌族源流探索.重庆出版社,1984.
其他文献
摘 要:辞赋,我国文学史上的文体形式之一。“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是其重要特征。辞赋滥觞于战国,在汉朝兴盛,达到顶峰。辞赋最初主要是用于抒发个人心志的,发展到汉朝,却愈来愈成为成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因此,本文从辞赋的功能这一角度出发,重点分析汉魏辞赋在当时所起到的功用——讽谏颂美。本文主要分为两个部分进行分析:讽刺纳谏、颂美揄扬。  关键词:汉魏辞赋;功用;讽谏颂美  挚虞《文章流别论》曰:“赋者,
期刊
摘 要:盐课征收是每一个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辽盐作为全国盐区的重要一个分支,对于辽盐征榷的研究使得我们进一步了解东北三省盐政全貌,掌握清末民初这一历史转折时期辽盐征榷的沿革状况,对于东北盐政发展以及东北地方经济研究也会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辽盐;征榷;盐政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别的东西可以不用或者可以其他的东西代替,但盐是不成的,它同空气有同样的重要,所谓“不食盐则肿”。因此中国历
期刊
摘 要: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博学笃志,里仁为美;慎终如始,谦逊明辨;明德精学,笃行致强。这些处事之道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现千年文化积淀对当现代人鞭辟入里的深刻影响。我认为,具备为人处事能力是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基础,提高为人处事能力是长期培养的结果。为人处事之道与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如何从千年文化中学习为人处事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影响;
期刊
摘 要:文化研究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因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学研究所的研究而得名,也称“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代表人物以及相关理论的概述。以《乱世佳人》、《功夫熊猫》为例对其进行浅析。通过影视作品的呈现,反应出关于文化研究的分支内容。  关键词:文化研究;影视;女性主义;跨文化传播  1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发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因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学研究所的研究而得
期刊
摘 要:詩歌作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人类共同话语在东西方都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对衰老的感叹也是东西方诗歌都会表达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下,不同诗人对于这一主题却有着不同的创作理解。就如中国古代杰出诗人孟浩然和全美桂冠诗人柯林斯就分别以衰老为主题创作了《岁暮归南山》和《健忘》这两首截然不同的诗歌。本文以平行研究的方法,运用文类学知识对两首诗进行了形与质的解读,力图使读者感受中西
期刊
摘 要:农事诗是《诗经》内容的一大特色,它反映了周代的农业文化,是我们了解周代社会生活的的一面镜子。《诗经》农事诗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描写农神祭拜仪式,核心是祈求丰收。这种观念的表达我们在佤族的猎头祭谷习俗中还寻找得到踪迹。佤族的猎头祭谷习俗,其思维形式与农神祭拜密切相关,也在表达着对食物的期盼,对丰收的愿望。  关键词:《诗经》;农事诗;佤族;猎头习俗  1 农事诗的概念  “农事”一词的文字记
期刊
摘 要: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离不开以索绪尔、韩礼德、布龙菲尔德和乔姆斯基等语言学家对于语言学的深入剖析。对于语言学流派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者对于语言学的发展现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和方法论研究对于后来学者研究语言学有引导作用,引导学习者对于语言学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本文在简述现代语言学流派代表人物的基础上,也列出了相对应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希望能对后来的语言学习者
期刊
摘 要:鲁迅是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和创作至今还在影响着21世纪文学的发展,毕飞宇曾明确表示了对鲁迅的尊崇,鲁迅的文学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创作。通过对21世纪以来毕飞宇小说创作中的“文革”题材历史小说的探究,可具体把握鲁迅历史观对毕飞宇创作的影响,以及毕飞宇在历史叙述中对鲁迅启蒙话语的继承和发展。探求鲁迅对毕飞宇历史小说的影响,既拓宽了毕飞宇小说的研究领域,又利于召唤21世纪文学对鲁迅文学传统
期刊
摘 要:《宋诗纪事》及后继的《全宋诗》收录了作者为李芾的《浯溪读中兴颂》的诗作,经笔者考证,乃是清厉鹗依据当朝乾隆时期所能见到《乾隆清泉县志》中记载旧《永州府志》存李芾之诗,并从中辑录下来;实则此诗为元朝学者陈孚的《浯溪题元次山颂后》。最后从《洪武永州府志》辑出李芾仅存的一首诗,附录于后。  关键词:李芾;浯溪;《永州府志》  李芾(?—1276),字叔章,湖南衡阳人。南宋朝面临元军进攻的颓势背景
期刊
摘 要:本研究以梳理文言小说中女侠形象的发展脉络为基础,结合清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从行侠主题多样化、行侠手段丰富化、女性特征明显化和精神内涵伦理化四个方面总结女侠形象在清代出现的变化。  关键词:清代文言武侠小说;女侠形象;原因;新变  在清代,文言小说中塑造的女侠形象数量激增,-以女侠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篇目达到90篇以上,居历代之冠。从质量上看,清代文言武侠小说中也出现了诸如王士祯《池北偶谈·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