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自然研学活动实现文化德育的思考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kang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五周年的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在教育部最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德育工作指南》中,也将文化自信列为总体德育目标之一,需要我们广大德育工作者重视。那么,如何树立文化自信呢?我们首先要明白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所以说要想树立文化自信就必须先了解我们的文化。番禺区组织开展的文化德育活动,以期直接通过德育活动加强学生对文化的认识,进而达成加强文化自信的德育目标。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校通过实践创新,其中之一是选择自然研学这种方式开展文化德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以自然研学实现文化德育的理论设计
  1.自然环境的德育价值
  选择自然研学的形式进行文化德育,是因为自然环境本来就是一种德育资源,需要得到充分的应用。而自然环境所包含的德育价值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热爱祖国是德育的基本要求,而热爱祖国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大好河山并非只是祖国的疆域、主权和民族进展的载体,还是祖国的自然风光,是社区和乡村的山脚河畔。正是这片土地养育了我们,凝结出了我们的文化,这是文化的根基,是需要学生了解和感受到的。第二,自然风光、山河林木除了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感之外,其本身的美感也能够唤起学生对于自然美的认识。虽然这可能与美育功能有所重叠,但是这种对于自然美的认识,也可以被引导为对于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是德育的目标之一。第三,自然风光、环境在激发学生对于大自然热爱的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知识,例如对于植物、动物或者地理知识的热爱。这份热爱一方面是有助于学生对于这些学科的探究学习,提升在智育领域的动力,另一方面是有助于学生寻找自己的方向。虽然学生年纪尚小,但是树立人生的方向也是德育的目标之一。最后,自然风光中的某些形象在社会文化中会被拟人化或比喻为某种社会品质。例如,随处逢生的小草意味着生命的坚强;个体渺小但是团体伟大的蚂蚁意味着团结;破茧而出的蝴蝶意味着新生等等。通过让学生去到自然之中,近距离地观察这些自然景象,可以将意欲呈现给学生的社会道德品质以直接经验的模式展示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这种道德品质的认识。
  因此,我们认为自然风光、自然环境本身就是珍贵的德育资源,如果我们把德育仅仅局限为接触社会行为典范或者革命历史遗迹,那么很可能造成德育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不能实现德育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我校利用地域优势(紧邻滴水岩森林公园),选择组织自然研学营的形式进行德育活动,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自然,走近山川,去感受自然的美好,感受自然风光的美感,也能够起到德育的效果,能够更好实现文化德育的目标。
  2.参与实践的德育价值
  在教育心理学中,将品德的心理结构分为了三个层次: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我们认为只有深入到了道德行为这个层次的德育才是彻底的德育课程,因为德性的本质是德行,没有实践活动对于道德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组织了自然研学营这种德育活动是让学生亲身实践的德育活动。活动课程是一种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与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这种德育活动课程和通过言传身教或者参观学习展开的德育不仅仅在形式上不同,其所蕴含的价值和效果也是不同的。
  第一,可以把对学生的培养从认识转化为实在的社会行为。对于学生的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成长,而成长的含义就是让学生能够完成社会化,因为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但是,将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并不只是要求我们把社会经验间接地以知识的形式告知学生,让他们记住就算是完成了,这还要求学生需要进行实际的活动体验感悟。判断是否完成了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需要观察个体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正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才能够判断其符合一定的社会规范,具有在社会中实践的能力,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同时,仅仅是靠说教和记忆,作为个体的学生对于社会化要求也只是处于较浅的层次。因此,我们选择了自然研学这种需要学生亲身躬行的方式展开文化德育就是为了获得这种德育效果。这种活动,它通过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做事又要求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结果是他们学到了东西。这就是我们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二,在自然中实践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道德培养的动机得到增强。和说教、展示、参观等形式相比,在自然中的研学更能够吸引学生。这是和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是有关的。根据科学数据表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保持并不强,较佳者往往只能保持25分钟左右。如果让学生长时间地接受讲解或者进行参观,其实际接受的内容可能并不多,德育的效果可能也并不好。而在自然研学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可以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兴趣点,使得其更长时间的注意力保持到我们设计的德育活动之上,从而实现德育活动效果的最大化。这是其他形式的德育所不能够实现的。
  第三,采用自然研学营的方式进行文化德育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德育活动的建构之中,也就是德育成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然之中的魅力是无穷的,可以引起学生注意的点也是无尽的。虽然我们对于活动的主题有所规定,对于活动的目标有所设计,但是学生在自然之中能够得到的感悟却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因此,通过自然研学营方式进行的实践并不是一个有“剧本”的德育表演课,而是可以塑造成为一次真正的、由学生参与和建构的德育活动。
  二、以自然研学实现文化德育的实践效果
  1.深入自然的德育效果
  在学生结束自然研学营活动并返校之后,我们组织了“最炫自然风”班级文化墙设计等活动,展示了他们参加本次文化德育活动的成果。其中,比较明显的是“自然文化墻”的展示。学生通过自主装扮文化墙向我们展示的德育效果有:   第一,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学生通过对于自然美的感悟,将其对于自然美的认识反映到了自己的艺术设计当中。我们认为这代表着我们的自然研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们的艺术创造力和表达自我的能力,形成了一定的自我个性。由学生自由发挥展示德育效果保障了本次德育活动是一次“无剧本表演”,是在真实地观察学生的德育成果。
  第二,学生从自然当中获得了一些人生的感悟。在活动结束之后,学生用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形象为自己的班级命名,以此作为一种班级精神、班级形象的代表和符号,例如“蚂蚁班”——体现以小见大的内涵;“蝴蝶班”——体现蝶变,破茧的艰辛和而后获得新生的精神……学生能够有这样的行为,充分证明其已经充分地认识到和感悟到了这些动植物本身生长和生存的特性,并且对这种特性进行了社会化的认识,赋予了社会化的意义,引申出了社会化的含义。学生从认识上已经习得这些品质,并且在价值上认可了这些品质,在接下来的社会活动中就可能会转化社会实践。同时,通过对于班级形象和班级符号的塑造,也为学生塑造了一种班级文化的氛围。这种氛围和形象可以在学生结束了自然研学德育之后,继续间接地从自然环境中汲取德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这项活动不仅仅是德育效果的一种表现,还是一种德育资源的再生产和重构,这能够使得本次德育活动得到延续并长期地发挥效果。
  2.参与实践的德育效果
  第一,实践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自然是有着无穷无尽的魅力的,我们很难规定自然只能教给学生什么或者学生只能在自然中学习到什么。因此,通过自然研学而获得的自然知识不是被规定出来的产物,而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探索而得到的感悟和直接经验。不论其水平高低甚至是不论其认识正确与否,这种自然探索都将成为学生热爱思考的习惯,因此这种探索可能在智育层面没能够给予学生多大量的知识,但是探索本身却可以是一种德育的成果。这是自然发展学生个性的前提,是其蕴含的独特德育價值。
  第二,自然研学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自然研学不是简单的踏青郊游,学生是带着一定目标任务去参加的。而这些任务不可能由学生独自完成,学生一定需要在活动中寻找帮助和团队合作。团队合作可以分为团队创建、团队活动、团队展示和团队总结等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情感。在这四个阶段之中,同学之间彼此建立新的联系,彼此分工合作,形成新的凝结,有效地培养了合作能力。而尤其是在团队展示和总结的阶段,同学们共同建构班级文化,共同梳理在本次活动之中所得获得的道德认识,实际上就是在使用小组讨论的方法澄清了道德认识。
  当然,自然研学的活动还促进了家庭关系,在活动中家长们自觉参与培训、学习,充当活动导师,与孩子们建立一种伙伴关系,自然研学活动又是一个亲子活动,促进了和谐家庭建设。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院校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第三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赵祥麟、王承绪等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其他文献
本报综合消息 “乡村要振兴,振兴乡村,教育是关键,而振兴乡村教育离不开一支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这就需要政府把真金白银投入到基础教育,切实提高教师的物质和政治待遇,让教师成为伟大的职业,让基础教育事业成为优秀青年的向往。”1月26日举行的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分组讨论上,省政协委员、深圳中学校长朱华伟发言时依然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乡村教育和基础教育。  今年是朱华伟担任省政协委员的第二年。过去一年,他
【摘要】在初中阶段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在学习中态度端正、主動积极。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新颖的、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有效渗透德育教育。对此,本文首先简单分析德育活动多样性与创新性的积极意义,然后探讨有效开展教育的手段,希望可以给教育工作者一些参考帮助。  【关键词】初中德育;多样性;创新性  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初中阶段,
【摘要】文章通过具体事例分享了作者在班主任工作中以诚心、爱心、耐心去对待学生,从而收获成功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班主任;学生;诚心;爱心;耐心  作为一名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挂在嘴边的一句空話,而应该是一个具体的教育过程,让他们在师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下面,笔者分享班主任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一、诚心感化学生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工
【摘要】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要想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应当积极探索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开展博爱教育,努力提升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取得更好成效。本文对博爱教育对小学生音乐学习的促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简要分析博爱教育积极作用的基础上,重点就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博爱教育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旨在为促进小学生有效学习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
2020年是翁源县教育系统实施教研组建设之课堂建设年。12月4日,由翁源县总工会、翁源县教育局共同主办的“2020年翁源县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决赛)”在翁源县实验小学隆重举行。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郑永久、副主席邱考芳、维权部部长黎文;县教育局局长何振新、副局长许秉华以及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本次活动。县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郑永久为比赛致开幕词。  本次比赛经过了学校初赛、片区复赛,评选出了语文、数
【摘要】本文从潮汕地区农村高中存在“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改作文”的现象谈起,从学校与教材、教师与教研两个层面分析了目前农村作文教学水平偏低的原因,并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  【关键词】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突破对策  大部分在农村高中的语文教师常有这样的经历,每次在课堂上布置写作时,总有一些学生在嘀咕着:“啊,又要写作文!”另一边,面对着学生的作文,教师也是叫苦连天。这样就形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甚至成人也常常被故事吸引。故事的魅力究竟在哪里?故事是什么?故事就是人们对善或恶、重要的或者非重要的、安全的或者危险的事情的一种解释方式。故事也许没有遵循科学道理,也许没使用学术专业语言,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探究真理之前,讲述故事通常是人们相互交流、提出问题的一种做法。一个动听的故事,会让我们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听故事就像看见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溪水缓缓地流进人们的心田,
【摘要】“问题式指导”是适用于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指导方法之一,它能以开放的姿态,给幼儿提供一定的线索,推动幼儿主动思考、自主探究,进而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本文概括了中班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设置问题式指导的情境、指导问题的类型,并以“瓶子小玩具”活动为例,阐述了实施问题式指导的步骤。  【关键词】中班科学;情境;类型;问题式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
【摘要】语境教学在小学教学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英语语境教学在英语的教学活动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有目的的提高、加强课堂效率和学生英语综合实践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语境;英语教学;实践能力  小学英语教学中,语境也是重要的英语教学活动之一,能跟听、说、写是相辅相成,能激发孩子学习英语兴趣的有效性。创设语境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在英语实际课堂运用更加丰富的知识,培
今天早上,我早早地起床了,换好衣服后,站在还没有大亮的天空下,心想:前几天的旅程都那么开心,真期待今天的旅程。于是,我便很快地踏进了今天的新加坡之旅。  咱們来到了新加坡非常有名的“小印度”,“小印度”是新加坡的印度族群聚集地,就仿佛是一个印度的缩影,所以被称为是“小印度”。在小印度里面,我们闻到了香气飘飘的香料,看到一些人在帮游客画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纹身,这些纹身是用毛笔画出来而不是刺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