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提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继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做到精心预设,巧妙设计精彩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节,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海洋。下面谈谈本人结合新课堂理念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曾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因此,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继而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考虑利用短暂的时间有效的导入,瞬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1.结合情境图,以数学故事吸引学生。
数学故事,是把语言文字和数学學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从中得到许多数学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变得更轻松。巧设悬疑,触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以问题来设疑,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以达到吸引学生眼球的目的。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师问:“昨天我们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今天我们来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许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不一起学了或先学习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来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怎样的?”故设疑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3”必有玄机,引发思考。然后出示几个数让学生试试能否一眼就看出能否被3整除。老师是怎么一眼就能看出的?……学生思维积极,猜想、观察、交流和探索等活动自然展开。学贵在疑,有疑方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巧设游戏导入,在玩中走进课堂。
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在游戏中打开了思路,为学习本课知识既做了充足的情感准备,又做好了知识的铺垫。
二、活用教材,探究新知,快乐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数学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要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数学问题发现的乐趣,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新知环节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
1.贴近生活,快乐掌握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为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本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充分体现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情境图的设计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一不体现数学的生活化。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好,灵活运用教材,在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如,在教学《乘法结合律》一课时,我发现学生解决书中情境得出的算式是(3×5)×4=3×(5×4),当时理解了算理,但得出字母公式(a×b)×c=a×(b×c)时,有的学生记不住公式。我就想办法找了三名同学到前面依次介绍a同学、b同学、c同学。我让a同学和b同学在一起做游戏,用一个呼啦圈把他们圈住,问:“同学们,这个呼啦圈相当于字母公式里的什么?”学生答:“是括号。”“谁在括号里?”“a和b”。然后我让c同学找b同学玩,又把呼啦圈套上,问同学:“这时括号在哪?”学生答:“在b同学和c同学身上。”“三个人的位置发生变化了吗?”“没有。”“什么变化了?”“括号的位置变化了。”经过这一环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再如,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我把书中的情境图的同学名称换成了班级同学的名称,而且是按照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图,出示在课件上的,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学习兴趣瞬间高涨,积极性特别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这样的做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2.动中感悟,玩中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如:二年级下册《认识角》一课,在研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动手做一个活动角,然后合作研究通过活动角的张口大小与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动手研究中很快的获得真知。再如: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时,由于提前预设学生在量角这一环节会出现量角器与角的摆放出现错误,所以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我把一根绳子用图钉固定在教师用的量角器的中心点上,让学生试着摆一个60º度的角。学生兴趣浓厚,踊跃参与,把绳子的两个边拉直,一条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条边与60º对齐。这样连续出不同度数的角,让学生摆角,学生能很明显的看出量角时需要把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对齐,避免了知识掌握错误,轻松突破难点。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感情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曾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因此,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继而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要考虑利用短暂的时间有效的导入,瞬间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态进入学习状态。
1.结合情境图,以数学故事吸引学生。
数学故事,是把语言文字和数学學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从中得到许多数学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变得更轻松。巧设悬疑,触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以问题来设疑,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以达到吸引学生眼球的目的。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师问:“昨天我们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今天我们来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也许有的同学会问‘为什么不一起学了或先学习能被2、3整除的数的特征呢?’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大家来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怎样的?”故设疑惑,让学生初步感受这“3”必有玄机,引发思考。然后出示几个数让学生试试能否一眼就看出能否被3整除。老师是怎么一眼就能看出的?……学生思维积极,猜想、观察、交流和探索等活动自然展开。学贵在疑,有疑方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巧设游戏导入,在玩中走进课堂。
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孩子开发智力的第一有效方法”。爱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将游戏有机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利用游戏的无意注意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化难为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在游戏中打开了思路,为学习本课知识既做了充足的情感准备,又做好了知识的铺垫。
二、活用教材,探究新知,快乐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数学概念的形成、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要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数学问题发现的乐趣,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新知环节设计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导活动”,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
1.贴近生活,快乐掌握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为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力求本着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思想,找准每一节内容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诱发学生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反思等数学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充分体现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情境图的设计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无一不体现数学的生活化。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好,灵活运用教材,在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掌握新知识,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如,在教学《乘法结合律》一课时,我发现学生解决书中情境得出的算式是(3×5)×4=3×(5×4),当时理解了算理,但得出字母公式(a×b)×c=a×(b×c)时,有的学生记不住公式。我就想办法找了三名同学到前面依次介绍a同学、b同学、c同学。我让a同学和b同学在一起做游戏,用一个呼啦圈把他们圈住,问:“同学们,这个呼啦圈相当于字母公式里的什么?”学生答:“是括号。”“谁在括号里?”“a和b”。然后我让c同学找b同学玩,又把呼啦圈套上,问同学:“这时括号在哪?”学生答:“在b同学和c同学身上。”“三个人的位置发生变化了吗?”“没有。”“什么变化了?”“括号的位置变化了。”经过这一环节,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再如,四年级上册《确定位置》一课,我把书中的情境图的同学名称换成了班级同学的名称,而且是按照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图,出示在课件上的,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学习兴趣瞬间高涨,积极性特别高,学习效率明显提高。这样的做法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
2.动中感悟,玩中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如:二年级下册《认识角》一课,在研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动手做一个活动角,然后合作研究通过活动角的张口大小与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动手研究中很快的获得真知。再如: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一课时,由于提前预设学生在量角这一环节会出现量角器与角的摆放出现错误,所以我设计了如下环节:我把一根绳子用图钉固定在教师用的量角器的中心点上,让学生试着摆一个60º度的角。学生兴趣浓厚,踊跃参与,把绳子的两个边拉直,一条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条边与60º对齐。这样连续出不同度数的角,让学生摆角,学生能很明显的看出量角时需要把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对齐,避免了知识掌握错误,轻松突破难点。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感情的投入,只有激发起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