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对“语文”两个字作过精妙的解释:“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日常说话做事等交际活动离不开口语,同样也离不开书面语。话人人会说(只是说话的艺术水平有高低),文章却不见得人人会写。很多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苦思冥想就是感觉没东西写,也不知道怎样写,即使勉强写几句,往往也是“短小不精悍”、“貌合而神离”,总之就是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究其原因,主要在平时积累的素材少,写作运思不得法,日常训练不够等。我认为,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关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 学会观察生活,获取感性材料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美是生活。”真、善、美是生活的主旋律,善于观察、发现、捕捉,可以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春》;余秋雨的《都江堰》;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都是观察生活后而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学生的视角由书本、校园延伸到社会生活、延伸到校园之外,公园里游园的人们、寺院里顶礼膜拜的香客、护城河的水质污染、博览会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等都成了学生们关注的写作素材。生活不负有心人,学生再写文章的时候,不再抱怨没东西可写,内容也明显生动多了。
二、 把握时代脉搏,增大社会信息容量
校园宁静,书声琅琅,这是一幅和谐的校园美景图。学生们在精神的圣地、文化的乐土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人格和情操,幸福地生活,快乐地成长,但仅此还不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建古训早已不合时宜,当今时代,青年人的学习、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密不可分。他们的理想志向和抱负只有与时代主题契合才会变得更有意义,也才有实现的空间和可能。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广播、多看新闻、多订报刊,以求较全面地汲取有益的社会知识的营养。如班里同学订阅的《中国青年报》、《德育报》、《文摘报》、《作文报》、《语文报》等在班内同学中起到了很好的信息窗口的作用。同学们争相传阅、摘抄卡片,作读书、读报的笔记,积累了不少的典型素材。这样,同学们写起作文来就不再老气横秋,而是和时代脉搏联动,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 情景互交融,灵感发于心
大千世界是美丽的,四时轮回,风物变换,人情练达,总有一些独特的景、物、人、事让人感动,适时地抓住这些让人感动的瞬间,让心底的万千思绪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文字也是一件快事。比如,春天来了,我带领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回来后立即就布置《春来小南海》的即景式作文,在真情实感的前提下,同学们思维活跃,写起作文来驾轻就熟,如行云流水。冬日雪后的早晨,当远在乡下的父亲一大早就步履蹒跚地来到学校给儿女送来御寒的冬衣,那种慈爱的目光和仿佛完成任务般满足的表情,那远去的尤显恋恋不舍的背影也总能给人以刻骨铭心的感动,抓住情感瞬间爆发的心情积聚,让同学们立即写一篇朱自清式的《背影》作文,又怎能不出自真情实感,不让同学们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从而萌发强劲的学习动力和自觉真挚的感恩之心呢?
四、 学以致用,比葫芦画瓢
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说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创作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死搬硬套,因为创新才是艺术创作的灵魂。现行语文教材改革改版后,精录了不少传统意义上的名家名作和紧跟时代步伐的名家名篇。徜徉在语文课本中,一面是厚重的历史,一面是新鲜的空气。我们如同站在时空交界处左右前后回首,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忍不住驻足观看,流连忘返。如我们学习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文后,我鼓励班内有登山经历的同学也尝试写一篇类似的作文,同学们的写作功力虽不及那些大家,但也意趣横生,别有一番韵味。学习了李乐薇的《我空中的楼阁》后,同学们在体会作者恬淡自乐心情的同时,也提笔抒写自己理想中的梦幻王国,构筑起自己心目中的空中楼阁。这种学以致用,借鉴、模仿、创新、提高的作文训练模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促进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也提高了学生作文写作的积极性。
五、 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尝试口述式作文
作文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其实会说话就能写作文,即“我手写我口”。比如赵树理、汪曾祺等大家作品如话家常,娓娓道来,朴实无华,反更增亲切感,更能感动读者,有更强的艺术魅力。我尝试让同学们打好腹稿,在班内讲述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回忆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描绘一处秀美的风景,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它有多方面的好处,比如,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作文创作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教师讲评与学生自改、互改作文相结合
一篇作文的好坏,教师不要妄下结论,只给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较好,常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能观察到不同的风景,理解一篇作文,出发点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讲评作文之后,让大家相互传阅,发表自己对所阅作文的看法,交流意见,相互融通,取长补短,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别人的东西中总能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而且对同学的作文,大家本身就有一种较强烈的阅读兴趣,他们自身之间相互评析起来也会格外认真,收获的东西自然也就更多。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式自然也不只这几种,同行们不妨在作文教学中作更多的尝试。
(汝南县园林学校)
一、 学会观察生活,获取感性材料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美是生活。”真、善、美是生活的主旋律,善于观察、发现、捕捉,可以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夏衍经过两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半夜三点多钟起身,走十几里路,去观察包身工上班的情景,终于搜集到关于包身工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包身工》。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春》;余秋雨的《都江堰》;叶圣陶的《景泰蓝的制作》等都是观察生活后而写出的名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学生的视角由书本、校园延伸到社会生活、延伸到校园之外,公园里游园的人们、寺院里顶礼膜拜的香客、护城河的水质污染、博览会上琳琅满目的商品等都成了学生们关注的写作素材。生活不负有心人,学生再写文章的时候,不再抱怨没东西可写,内容也明显生动多了。
二、 把握时代脉搏,增大社会信息容量
校园宁静,书声琅琅,这是一幅和谐的校园美景图。学生们在精神的圣地、文化的乐土汲取知识的营养,陶冶人格和情操,幸福地生活,快乐地成长,但仅此还不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建古训早已不合时宜,当今时代,青年人的学习、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大方向密不可分。他们的理想志向和抱负只有与时代主题契合才会变得更有意义,也才有实现的空间和可能。故而我要求学生多听广播、多看新闻、多订报刊,以求较全面地汲取有益的社会知识的营养。如班里同学订阅的《中国青年报》、《德育报》、《文摘报》、《作文报》、《语文报》等在班内同学中起到了很好的信息窗口的作用。同学们争相传阅、摘抄卡片,作读书、读报的笔记,积累了不少的典型素材。这样,同学们写起作文来就不再老气横秋,而是和时代脉搏联动,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 情景互交融,灵感发于心
大千世界是美丽的,四时轮回,风物变换,人情练达,总有一些独特的景、物、人、事让人感动,适时地抓住这些让人感动的瞬间,让心底的万千思绪转化为生动活泼的文字也是一件快事。比如,春天来了,我带领同学们欣赏美丽的风景,回来后立即就布置《春来小南海》的即景式作文,在真情实感的前提下,同学们思维活跃,写起作文来驾轻就熟,如行云流水。冬日雪后的早晨,当远在乡下的父亲一大早就步履蹒跚地来到学校给儿女送来御寒的冬衣,那种慈爱的目光和仿佛完成任务般满足的表情,那远去的尤显恋恋不舍的背影也总能给人以刻骨铭心的感动,抓住情感瞬间爆发的心情积聚,让同学们立即写一篇朱自清式的《背影》作文,又怎能不出自真情实感,不让同学们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从而萌发强劲的学习动力和自觉真挚的感恩之心呢?
四、 学以致用,比葫芦画瓢
艺术大师齐白石先生说道:“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艺术创作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死搬硬套,因为创新才是艺术创作的灵魂。现行语文教材改革改版后,精录了不少传统意义上的名家名作和紧跟时代步伐的名家名篇。徜徉在语文课本中,一面是厚重的历史,一面是新鲜的空气。我们如同站在时空交界处左右前后回首,五彩缤纷的世界让我们忍不住驻足观看,流连忘返。如我们学习了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文后,我鼓励班内有登山经历的同学也尝试写一篇类似的作文,同学们的写作功力虽不及那些大家,但也意趣横生,别有一番韵味。学习了李乐薇的《我空中的楼阁》后,同学们在体会作者恬淡自乐心情的同时,也提笔抒写自己理想中的梦幻王国,构筑起自己心目中的空中楼阁。这种学以致用,借鉴、模仿、创新、提高的作文训练模式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促进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也提高了学生作文写作的积极性。
五、 提高学生口语能力,尝试口述式作文
作文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其实会说话就能写作文,即“我手写我口”。比如赵树理、汪曾祺等大家作品如话家常,娓娓道来,朴实无华,反更增亲切感,更能感动读者,有更强的艺术魅力。我尝试让同学们打好腹稿,在班内讲述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回忆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者,描绘一处秀美的风景,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它有多方面的好处,比如,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作文创作的兴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等,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教师讲评与学生自改、互改作文相结合
一篇作文的好坏,教师不要妄下结论,只给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较好,常言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能观察到不同的风景,理解一篇作文,出发点不同,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讲评作文之后,让大家相互传阅,发表自己对所阅作文的看法,交流意见,相互融通,取长补短,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别人的东西中总能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而且对同学的作文,大家本身就有一种较强烈的阅读兴趣,他们自身之间相互评析起来也会格外认真,收获的东西自然也就更多。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式自然也不只这几种,同行们不妨在作文教学中作更多的尝试。
(汝南县园林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