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实践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说理是指在回答问题时给出合理的依据,而并非只给出问题的答案。那么,小学数学“说理”则是教师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主思考研究,有理有据地回答问题。通过开展小学数学“说理”课堂,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度地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能够自主探究、自主思考问题,在思考与探究中学会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文章对构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进行研究。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说理”课堂;实践研究
  说理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说理是检验学生学习灵活性的重要标准,说理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说理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说理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等。为了构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师可以说理于情境之中,说理于辩论之中,说理于猜测验证之中,说理于实践活动之中,说理于知识延伸之中。
  一、 说理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说理是检验学生灵活性的标准
  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是比较少的,但是题目却有很多,有的题目可能围绕一个知识点产生,有的题目可能是由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知识点组合而成。因此,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要去理解这些题目所用到的知识,能够在做题的过程中说明产生答案的理由,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学会小学数学,掌握小学数学的知识,在遇到同类型的题目时,才能够快速地得到答案。事实上,现在部分小学生在做题时,重视答案,而忽略过程,当问到他们为什么会得到这个答案时,他们往往支支吾吾难以说明理由,有的可能是猜的,有的可能是靠记的题目而做出来的。但是這种机械式记忆的方法或者随机猜的方法缺乏灵活性,不能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没有普遍的适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小学生遇到没有见过的题目,也不能猜出答案时,则不能够正确地写出答案。因此,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给出解题的过程,说明得出这个答案的理由,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所以说理是检验学生学习灵活性的重要标准。
  (二)说理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小学的数学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思维能力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具有较强思维能力的人,在未来的人生发展中,在知识的学习中都会比那些思维能力差的人具有更大的优势。然而通过说理的方式进行小学数学教育,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小学生以说理的方式回答小学数学问题时,则要考虑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再讲什么,这样一个说理的过程,反映学生思维上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与此同时还能够促进学生思维逻辑的发展。例如,当学生回答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会首先说鸡有两只腿,兔有四只腿,然后再进行假设,兔有x只,鸡有y只,最后列方程式进行计算得出最终答案。虽然是很简单的一道应用题,但是这道应用题却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且在说理和思考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说理习惯和思维能力。
  (三)说理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手段
  大多数小学生是比较内向的,不善于表达,也不喜欢表达。每次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问有没有学生会做时,有很多学生会做这个题目,也知道这题目的答案和解题的过程,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并不会主动去回答教师的问题,这就导致课堂氛围比较的沉闷,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也不能很好地了解。这种情况会使学生越来越害怕说话,往小了说这样的现象会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自身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这将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背离,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通过开展小学数学“说理”课堂,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表达想法,改变他们内向的性格,与此同时,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但是在开展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时,教师需要注意教学方式。当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有的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述自己的理由,得到正确的答案,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表扬,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回答对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并没有能将问题回答正确,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不应当批评,因为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批评,可能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以后不敢去回答问题。教师应当对于他们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信心,以便他们以后在课堂上还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说理,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理有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低年级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应用题往往都是用图画的方式表示出来的,应用题中所涉及的量往往可以从图中数出来。但中高年级应用题则是以图文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题中所涉及的量则是以具体数字来表现的,无法从图中看出来具体的数量。小学课本的编写者以这样的方式编写课本,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但是想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则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中,增强观察能力。
  当小学数学的应用题是以图画或图文的方式展现出来时,教师就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引导学生说出图片和文字中的信息。在教师的带领下和多次的训练下,学生渐渐地能够在说的同时提高观察的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说理和观察两个方面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以便在以后做题时不漏掉任何一个信息,不因为粗心大意而做错题。
  二、 构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策略
  (一)说理于情境之中,促进深度学习
  可以创设的说理情景有很多,例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通过创设这些情境,首先,可以更好地引导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其次,还能够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加感兴趣,愿意主动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同时,推动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更好地开展。最后,通过创设情境还能够完美地将新的知识与旧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能够复习旧的知识,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和复习旧的知识的同时,产生新的感悟,对所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故事情境:小明和他的爸爸妈妈一起去医院体检,在体检的过程中测出小明身高为一米一,小明爸爸的身高为一米八二,小明妈妈的身高为一米六五。然后,教师可以问小朋友,小明爸爸妈妈的身高一共是多少厘米?如果以分米为单位,又是多少分米呢?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学会第三单元测量中米、分米之间的换算,还能够复习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面积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小明的妈妈今天要去买一块桌布,妈妈用尺量了一下桌子的长60厘米,宽90厘米,妈妈让小明算一算,需要买的桌布面积是多少?通过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就可以将所学过的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和要学习的第五单元面积的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夠学习新的知识,同时复习旧的知识,并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创设一个生活的情境或者故事情境来引出所要学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与此同时,设立一个情境还能够激发学生说理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地学习。
  (二)说理于辩论之中,促进深度学习
  通过设计辩论活动,让学生持有不同的观点,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说理的欲望,能够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综合能力以及自身的胆量。并且以这种在辩论中说理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还能够让学生在辩论中发展思维、理解知识,加强对知识的认识。这种方式还能够使那些在辩论中取得成功的学生获得成就感,在未来的学习中,他们也会更加努力,使那些在辩论中失败的同学,可以更好地总结失败的原因,吸取经验,加强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第三课统计与概率时,教师可以先问一问学生知道哪些统计图。这时有的学生会说:“我知道条形统计图。”有的学生会说:“我知道折线统计图。”还有的同学会说:“我还知道扇形统计图。”然后教师可以问一问学生:“你们觉得哪个统计图最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折形统计图好,有的学生认为扇形统计图好,有的学生会认为条形统计图好。那么教师就可以开展一个辩论活动,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说明理由,展开辩论。学生在这个辩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对自己所认为最好的统计图有更深的探究,还能够了解到其他统计图所具备的优势,对其他统计图的一些知识也能够有所了解。
  通过开展这样一个辩论活动,可以让学生愿意自主学习探索,加强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还能够在辩论说理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加强自己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自信心。
  (三)说理于验证之中,促进深度学习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采用猜想的方法是非常普遍的:先设定一个合理的猜想,然后根据猜想来展开思考和推理,最终得出结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可以设定一些合理的猜想,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寻求正确答案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在猜想中说理,表明自己为何会做此猜想。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时,有一道题目是坐过山车,每人12元,三人要多少钱?根据题目可以知道,应该列出12×3的公式,然后计算10×3=30,2×3=6,最后得出12×3=36的结果。那么12×4又等于多少呢?根据12×3的结果就可以猜测出12×4应当是四十几或五十几,理由是12×3就是三个12相加,12×4就是四个12相加,因此,12×4应当比12×3大十几。然后可以根据这个猜测的结果进行计算,所得12×4=48,符合猜测的结果,并且这样的猜测,还可以用于检验所得的答案是否正确。又例如,在学习面积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底为九厘米,高为五厘米的三角形,和一个底为十厘米,高为三厘米的三角形,让学生比一比哪个三角形的面积大?在计算两个三角形面积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测一下哪个三角形面积大?然后再去计算,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通过在猜想与验证中说理,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
  (四)说理于操作之中,促进深度学习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进行一些操作,通过这些操作可以展现自己的思维方式,还可以将抽象的题目具体化。由于小学生的理解力并没有那么强,所以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课堂的参与感,还有助于学生对于题目和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一年级小学数学下册摆一摆,想一想这一课时,有一个题目是给学生一个表格,表头上标有十位和个位,然后让学生用两个圆摆出不同的数,问学生能摆几种。像这样的题目,如果光让学生坐在那儿想,肯定是非常有难度的,即使学生能给出答案,也是不全面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也制作这样一个表格,制作两个圆,然后自己去摆一摆,看看能摆出多少个数字,并且说明自己所得到数字是怎样摆出来的。通过让学生实际的操作,可以让学生对于两个一所能表达的数字有更深的了解。
  通过这样实际操作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将一些复杂的题目简单化,还可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
  (五)说理于知识延伸之中,促进深度学习
  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将小学数学中的很多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便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所学的数学知识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让学生从“说理”课堂中认识到课堂上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知识,应当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课认识图形(二),学生们会学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当学生们学完这些图形之后,教师就可以问一问学生:“怎么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房子的侧面会是三角形呢?为什么我们玩的游戏滚铁环中的铁环是圆形呢?”这时学生们对于这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是为了好看,有的人认为他们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展开讨论,还可以让学生们去查阅一些资料,并且在学生进行讨论和查阅资料时,教师给予引导。同学们经过一番讨论,说出了以下理由:“房子侧面之所以是三角形,是因为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状,这样可以保证房子的稳定性,不易坍塌。”“我们玩的滚铁环游戏中的铁环之所以是圆形,是因为圆形相比于其他形状会更加容易滚动,并且在滚动的过程中不容易倒下去。”
  通过将所学的知识延伸到生活当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并且对数学知识有更深的学习。
  在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说理”课堂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开展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时,教师应当注意将所学的知识、说理能力的训练以及小学生的特征结合起来,制定一些有效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林锦钦.深度学习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实践与反思[J].天津教育,2021(17):61-62.
  [2]杨邦晶.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1(15):101-102.
  [3]黄丽玲.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初探:以“需要多少钱”教学为例[J].当代家庭教育,2021(13):81-82.
  作者简介:
  肖美蓉,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和星校区。
其他文献
摘 要:经典古诗文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大作用,是促使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系统中,经典古诗文的学习贯穿着整个小学语文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经典古诗文诵读是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古诗文内容的重要方法。文章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古诗文诵读,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经典古诗文;古诗文朗诵  一、 引言  新课改下,不断推行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草稿纸进行正确使用,以此对学生的良好数学学习习惯进行培养。草稿纸的作用在于可以将一些数学的计算、推理、猜测过程进行记录,学生不仅可以利用草稿纸辅助自身学习计算知识,也可以通过草稿纸寻找计算过程,以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关键词:计算能力;数学;小学;草稿纸  一、 引言  众所周知,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但良好的学习习惯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家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培养,因为他们处于教育的基础阶段,需要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尤其是十分注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想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就应该去探索更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所以说,文章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在小学阶段,数学是所有学科中
摘 要:经济全球化之下,英语教育也日渐重要。由于英语不是学生的母语,无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英语语言环境,学生英语知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英语的学习难以提起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导入的方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中,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导入法;教学实践  一、 前言  課程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有效的课堂导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在中、小学思政课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道德与法治课强调将理论教学深入实践层面,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直接经验。为增强学科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教师可将理论、活动、反思教学有效结合,以综合性教学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并由此提高自身的经验性认识。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性质,分析了现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向科学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小学教育中重要的语文教育更是影响着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这其中的阅读教学也尤为重要。实验研究表明,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积极性、提升阅读整体效果、缓解教师教学压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鉴于此,文章将简要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的优势,并从现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摘 要:在小学阶段,语文这门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来说十分的关键。因此,教师有必要根据如今的教育现状来进行语文课程的改进和完善,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渠道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还要将一些具有趣味性、生动性的内容补充进去,使学生能够逐渐感受学习语文的樂趣,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通过语文课堂,不断
摘 要:精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基本方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关注细节描述的同时,学生还应具备把握文章主体结构,准确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精读,必然意味着在阅读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教师应当应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使精读教学能够最高效地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阅读能力,尤其是精读能力,是语文这一科目的重中之重,更是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成绩的提升起着关键的作用。使用正确
摘 要:复习对于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复习不仅可以将学生所学过的知识点集中在一起,有效降低数学新课程的学习难度,而且还可以有效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有效的复习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的课程进行高效学习,以此来培养小学阶段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教学方法  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摘 要:阅读是人们感受外界的方式之一,小学生通过阅读能够丰富自身的知识、增强学习能力,也可以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小学生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要注意书籍的选择,教师要选择符合小学生社会认知的书籍,帮助小学生开阔视野。文章主要对课外阅读在小学中的重要意义以及教学策略进行分析。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言应用水平,从而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