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朗读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朗读的任务及作用
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教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这就决定了课文的朗读具有教育性。朗读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是运用规范的有声语言,准确地传达出各种文体作品中蘊含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知识,从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具体体现如下。
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记忆能力。
二是有利于陶冶性情,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每篇文章、书籍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朗读可以还原这种美。优美的语言、声韵的和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净化心灵、优化气质,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朗读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形成一定的思考力,能更好的、高质量地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
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朗读中能着重读出各种优美、生动的词语、句子的用法,读出不同体裁作品的内容、层次结构,读出作品的不同写作特点和修辞效果,从中积累写作语言,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五是有利于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
三、朗读的要求、技巧
首先,深入阅读理解原作,正确把握原作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方法,是朗读的基础和前提,能引发感情共鸣。其次,在这基础上确定朗读的基调(这个基调既包括作品的基调和朗读的基调,它们相互作用)。再次,正确读清普通话的标注语音是朗读好各种文体的基本条件。最后,当地使用语气、适当运用音调、妥善处理重音等也是朗读基本要求和重要的技巧。
四、常见文体的朗读方法探讨
一是记叙文。对记叙文的朗读力求生活、自然、不娇柔造作,但同时也要注意绘声绘色,生动感人。节奏把握上要像小河流水自然流畅,不能大起大落。叙述部分要语调亲切、字音清楚。如在《黄继光》一文中,文章开头“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这段话中,可用平稳自然的叙述语气来读,速度稍慢些,声音可轻柔适中,其中“黄继光、四、夜晚、命令、597.9高地”等词语可以读得稍重些,以突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任务等。描写部分,要语言明快,展示个性,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放风筝》一文中,“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色的“小蜜蜂”,翘着两只绿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那鲜红色的“大金鱼”,尾巴一摆一摆的,好像在水里游。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闪着金光,仿佛在宇宙中飞行……”这段话除第一句外,其余都是描写,在朗读时不必夸大渲染,而应实实在在地把文中描写的景象用清晰朴实的声音、在自然的语气中显出赞美的意味,语速可以快些,“金黄色、绿色、鲜红色、精致”等可重读,用以强调风筝色彩艳丽、种类繁多;“来、去、摆、游”可读得轻柔些,以显示出风筝的动势。抒情部分,要感情饱满,态度明朗,既要反映出作者的爱憎,又要表达出自己浓郁的情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最后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其中“‘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在朗读时,呼唤的声音略懂颤音,悲痛欲绝,含泪叙述,能更准确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共鸣。
同时,还要整把握好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朗读时必须根据写法的不同读出变化,读出特色,同时又要与全文一脉相承。记叙文中的段落与层次则标明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朗读时要在段落间有明显的停顿、过渡,衔接要自然,不能令人感到突兀。记叙文中的叙述的人称常常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作品,在朗读时应做到带领听众身临其境,第三人称的作品,在朗读时应站在理性的高度让听众去体会、品评。
二是寓言。寓言常常具有劝喻或警醒的教育效果。在朗读时,要根据寓言形象的特点首先进行形体喻体的分类,然后围绕其特点,在朗读时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其人格化,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形象的个性。如《狐假虎威》中的狐狸,代表的是社会生活中依仗主子势力在别人面前作威作福的奴才形象。朗读时声音可高尖漂浮些,语气要自信、伸张,自始至终着重表现狐狸装模作样、故意虚张声势的特点,文中“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对老虎说:“你敢吃我?”一句,在朗读时,“骨碌、一转”要加强音势,中音轻吐,中间稍作停顿,以显示狐狸在想坏主意时的狡猾;“扯”要拖长音节,以强调狐狸故装神气的样子;“你敢吃我”要用恫吓和质问的语气来读;“敢”要加重音量,拖长音节;句尾可用升调,“我”字音量升高拖长,突显出狐狸神气活现的样子。成功的寓言作品还寄托着寓意即教训,在朗读寓言时除了要生动形象地表现故事之外,还应准确揭示寓言的寓意,这样才达到了朗读的目的。
三是诗词。诗词是抒情的艺术,作品中饱含诗人澎湃的激情,蕴含着缕缕情思。在朗读时要细心琢磨字词的含义,展开丰富的想象,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生动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感情。如《我的“自白”书》中,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想象陈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从而激起学生的革命热情,朗读时会自觉运用对敌人的鄙视和革命必胜的坚定语气,用沉重有力的语调,传达出革命诗人的战斗豪情。朗诵诗词时,还要根据诗词的特点读出韵律节奏,显现诗词的音乐美。
在教学中,老师还要通过高声朗读、范读(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由儿童仿读;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范读。)、齐读、伴读、轮读、领读(是由教师或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带领朗读的方式。)等各种朗读方式,帮助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总之,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重视感悟朗读指导,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从而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塑造学生的灵魂。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二、朗读的任务及作用
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教材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的,这就决定了课文的朗读具有教育性。朗读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是运用规范的有声语言,准确地传达出各种文体作品中蘊含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知识,从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具体体现如下。
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记忆能力。
二是有利于陶冶性情,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每篇文章、书籍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朗读可以还原这种美。优美的语言、声韵的和谐能潜移默化地陶冶人的情操、净化心灵、优化气质,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三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朗读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形成一定的思考力,能更好的、高质量地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
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朗读中能着重读出各种优美、生动的词语、句子的用法,读出不同体裁作品的内容、层次结构,读出作品的不同写作特点和修辞效果,从中积累写作语言,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五是有利于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
三、朗读的要求、技巧
首先,深入阅读理解原作,正确把握原作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方法,是朗读的基础和前提,能引发感情共鸣。其次,在这基础上确定朗读的基调(这个基调既包括作品的基调和朗读的基调,它们相互作用)。再次,正确读清普通话的标注语音是朗读好各种文体的基本条件。最后,当地使用语气、适当运用音调、妥善处理重音等也是朗读基本要求和重要的技巧。
四、常见文体的朗读方法探讨
一是记叙文。对记叙文的朗读力求生活、自然、不娇柔造作,但同时也要注意绘声绘色,生动感人。节奏把握上要像小河流水自然流畅,不能大起大落。叙述部分要语调亲切、字音清楚。如在《黄继光》一文中,文章开头“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持续战斗了四天四夜;第五天夜晚接到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这段话中,可用平稳自然的叙述语气来读,速度稍慢些,声音可轻柔适中,其中“黄继光、四、夜晚、命令、597.9高地”等词语可以读得稍重些,以突出文章的时间、地点、人物、任务等。描写部分,要语言明快,展示个性,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放风筝》一文中,“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色的“小蜜蜂”,翘着两只绿色的翅膀,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那鲜红色的“大金鱼”,尾巴一摆一摆的,好像在水里游。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闪着金光,仿佛在宇宙中飞行……”这段话除第一句外,其余都是描写,在朗读时不必夸大渲染,而应实实在在地把文中描写的景象用清晰朴实的声音、在自然的语气中显出赞美的意味,语速可以快些,“金黄色、绿色、鲜红色、精致”等可重读,用以强调风筝色彩艳丽、种类繁多;“来、去、摆、游”可读得轻柔些,以显示出风筝的动势。抒情部分,要感情饱满,态度明朗,既要反映出作者的爱憎,又要表达出自己浓郁的情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个伤员走出草地,自己啃鱼骨头,直到眼睛看不见了,还摸索着为伤员挖野菜,最后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其中“‘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眼睛慢慢地闭上了。”在朗读时,呼唤的声音略懂颤音,悲痛欲绝,含泪叙述,能更准确地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共鸣。
同时,还要整把握好记叙文的开头和结尾。朗读时必须根据写法的不同读出变化,读出特色,同时又要与全文一脉相承。记叙文中的段落与层次则标明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朗读时要在段落间有明显的停顿、过渡,衔接要自然,不能令人感到突兀。记叙文中的叙述的人称常常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第一人称的作品,在朗读时应做到带领听众身临其境,第三人称的作品,在朗读时应站在理性的高度让听众去体会、品评。
二是寓言。寓言常常具有劝喻或警醒的教育效果。在朗读时,要根据寓言形象的特点首先进行形体喻体的分类,然后围绕其特点,在朗读时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其人格化,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形象的个性。如《狐假虎威》中的狐狸,代表的是社会生活中依仗主子势力在别人面前作威作福的奴才形象。朗读时声音可高尖漂浮些,语气要自信、伸张,自始至终着重表现狐狸装模作样、故意虚张声势的特点,文中“狡猾的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扯着嗓子对老虎说:“你敢吃我?”一句,在朗读时,“骨碌、一转”要加强音势,中音轻吐,中间稍作停顿,以显示狐狸在想坏主意时的狡猾;“扯”要拖长音节,以强调狐狸故装神气的样子;“你敢吃我”要用恫吓和质问的语气来读;“敢”要加重音量,拖长音节;句尾可用升调,“我”字音量升高拖长,突显出狐狸神气活现的样子。成功的寓言作品还寄托着寓意即教训,在朗读寓言时除了要生动形象地表现故事之外,还应准确揭示寓言的寓意,这样才达到了朗读的目的。
三是诗词。诗词是抒情的艺术,作品中饱含诗人澎湃的激情,蕴含着缕缕情思。在朗读时要细心琢磨字词的含义,展开丰富的想象,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者融为一体,产生共鸣,生动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感情。如《我的“自白”书》中,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想象陈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从而激起学生的革命热情,朗读时会自觉运用对敌人的鄙视和革命必胜的坚定语气,用沉重有力的语调,传达出革命诗人的战斗豪情。朗诵诗词时,还要根据诗词的特点读出韵律节奏,显现诗词的音乐美。
在教学中,老师还要通过高声朗读、范读(一种是教师读给儿童听,由儿童仿读;一种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范读。)、齐读、伴读、轮读、领读(是由教师或朗读得特别好的学生,带领朗读的方式。)等各种朗读方式,帮助指导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总之,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重视感悟朗读指导,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从而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塑造学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