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门说状元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l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状元,人们可能会立即想到“八府巡按”、礼部尚书、钦差大臣,手持尚方宝剑,可以先斩后奏的“出京二天子”……其实,这不过是戏曲演义、民间传说的“假语村言”而已。就以清朝为例,中状元后所授的官职是“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比“芝麻官”略高一点。中了状元也不一定就能招驸马。状元也不一定就是“天下第一”有学问的人。因为古代(特别是明、清)科举考试主要科目有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内容主要出自《四书》、《五经》。考生一定要按照八股文的死板格式操作,不允许自由发挥,所作文章形式僵化,内容空泛,脱离社会实际,故而选拔出来的“魁首”也多是些思想枯僵,因循守旧之辈。历史上在文学、科学、治国安邦等方面有成就的状元并不多。更有甚者,科举考试弊端重重,有不少是凭皇帝或皇太后一时好恶,任意圈点,儿戏之中牵连着考生的命运,所以,“走运”和“倒霉”的状元就屡见不鲜了。下面就来摆一摆这五花八门的状元龙门阵。
  
  “布衣状元”
  
  南宋时期,浙江永嘉县文士朱梅渠,字储谋,天资聪颖,才华过人,28岁时进京赴试,文章出众堪为榜首。主考官王某决定擢其为第一名,为慎重起见,又将试卷携回府中连夜细审,不料因年老健忘,竟将之遗忘在枕下。
  待到放榜日,朱梅渠见榜上无名,大惑不解,立即拜谒主考,要求查卷。此时王某才想起考卷遗忘未报,十分歉疚,只好劝他下届再考,定能独占鳌头。朱梅渠自恨才高命舛,愤归乡里,躬耕田园,清贫自守。后来有一年,鞑靼国来朝,进献圆木一根,形状怪异,两端均等粗细,声言中原有人识得此木何处为顶何处为根,便甘心臣服,否则即欲兴兵犯境。满朝文武无人能识,皇帝十分焦急。此时,新科状元王十朋奏明自己的业师朱梅渠博古通今,定能识别。皇帝命其急回永嘉请教。朱梅渠笑答:“《太极历判》有云:‘轻清为天,重浊为地’。可将此木平置水中,浮者为顶,沉者为根。”王十朋回奏,试之果然,外邦使臣诚服而退。宋高宗大喜,查明朱梅渠经历,惊叹之,意欲征其入朝为官,朱梅渠婉言辞谢。高宗钦封他为“布衣状元”,欲赐给“天下第一”金匾,王十朋回奏:“誉之过高,非恩师所愿。”高宗又改题“溪山第一”。此匾至今树立在永嘉花坦村村头,以示对这位布衣状元的永久纪念。
  
  “口彩状元”
  
  清代道光年间,安徽天长县有一位才子戴兰芬,聪慧多才,生性幽默,能言善辩。弱冠之年进京赴考,途经济南。某夜,忽想起家乡有“讨口彩”风俗,即于夜半子时外出,遇人就问祸福之事,讨人“吉言”,以测命运。当下约同窗二人往河下去“讨口彩”。时至三更,万簌俱寂,正行间,忽见河边一渔船灯火荧荧,舱内一娇俏渔娘正在灯下刺绣。三人齐喊:“小娘子,有句话请教一下。”女子一看三人嬉皮笑脸,夜半三更恐不怀好意,也不理睬。戴兰芬拾起一石头向船边掷去,只听“嘭”一声,水花溅了满舱。女子大怒,出言不逊。戴兰芬乘机抢问道:“请问今科状元出在何处?”渔娘脱口骂道:“出你娘的肚子里!”他一听,哈哈大笑,拉起二人就往回跑,边跑边笑,乐不可支。二人不解,说他“犯贱”。戴兰芬说:“我乃独生子,今科状元出我母腹中,舍我其谁耶!”二人也大笑而归。
  待到考完放榜,戴兰芬却只中了第九名,大出所料。按当时制度,主考官会同阅卷大臣共同商定将成绩最好的十份考卷缄封,上呈御览,由皇上面试,钦点状元。当金殿面试到戴兰芬时,皇帝问他姓名籍贯,他脱口而出:“小民天长第九,戴、戴兰芬。”由于一时紧张,连说两个“戴”字。这一答,无形中给了道光皇帝一个“碰头彩”,喜得眉开眼笑,连说:“好!好!好一个‘天长地久,代代兰芬’,如此捷才,当为榜首。”当即御笔亲点了状元。从此,这个“口彩状元”的美好故事就在天长一带传扬开来了。
  
  “指标状元”
  
  清代皇帝对每一位科考中的状元,都要查问祖籍世系,对各省各地录取的名额要实行“统筹兼顾”,以达到“均衡、公平”。乾隆二十六年(1761)考生赵翼名列第一。皇帝御览时,见赵氏乃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沉吟片刻说:“江苏、浙江考的状元不少了,西部各省却是空白呢。”他竟然为了“安定团结”,把这个状元“指标”批给陕西省。于是,陕西考生王杰被点了状元,而赵翼换成了第三名探花,无可奈何,只叹自己“生不逢吉地”矣。
  
  “白卷状元”
  
  “文革”期间高考交白卷的笑话,至今记忆犹新,岂不知古代也有这一景。不同的是,前者胸无点墨,不得不“白”,而后者满腹经纶,故意“白”之耳。
  据《清朝野史大观》卷十记载,江南名士马士琪赴省试,试题是“渊渊其渊”,他虽然饱读四书五经,但对这个怪题却无从下笔,握管沉思,直到交卷时仍无一字。情急之下,心一横写“诗”一首:
  渊渊其渊实难题,闷煞江南马士琪。
  一本白卷交还你,状元归去马如飞。
  这次省考自然是名落孙山,但这首打油诗却名扬四方。直到民国年间,学者陈琰评论说,当时马土琪胸中早有成文,只是由于他总想拔头名,慎之又慎,不敢下笔,才闹此笑话。在此后的历届考试中,他连科夺冠:终于中了状元,但人总忘不了前事,仍称他为“白卷状元”。
  
  “美名状元”
  
  中状元居然与姓名有关,这种荒唐事,在科举时代不断发生。
  南宋理宗宝祜四年(1256),江西吉水人文天祥,21岁赴试,文章锦绣,特别对于治国安邦的策论见解超凡,主考官将其列为第五名。皇帝御览时,一见籍贯是“吉水”,名“天祥”,字“宋瑞”,大悦,说:“天降祥瑞,赐我大宋治国安邦之栋梁。”主考官忙拍马屁,指着文天祥的策论卷说:“是卷古谊若龟镜,忠奸如铁石,臣敢为得士贺。”理宗皇帝信手提朱笔点了他个状元。
  明太祖朱元璋乞丐出身,称帝后为了显示尊贵,特爱清洁,凡器物必令反复洗涤,稍有不洁即重责下人。某次科考,在“御览”考卷时,见有“殷拂,字去尘”的人,非常高兴,说:“既拂矣,又去尘,观其名必洁士也。”一高兴,点了状元。又“亟遣议亲”,招了这个“干净”的驸马。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考试,主考定第一名是吴晴,谐音“无情”。嘉靖帝不悦,意欲另选,抬头见殿前旗帜被风吹卷,被他看成“雷”字形状,以为是“上天示意”,就要点姓雷的为状元,可遍翻考卷无姓雷的,只找到一个叫“秦鸣雷”的,被他点了状元。实属荒唐至极。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考试,恰逢慈禧69 岁寿辰庆典,此时光绪帝已被囚禁,一切由慈禧独断。在点状元时,听到喊“王国钧”,她老脸一拉,眉头一皱说:“好难听!”因为谐音是“亡国君”,吓得主考大臣慌忙将此卷收起,又往下喊,直到第十名,是山东潍县人王寿彭。她两眼一亮,连声叫好,因为她想到“王”者“寿比彭祖”,大吉大利,立即点为状元。
  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考试,是慈禧为庆祝自己70岁寿辰特加的“恩科”,也是中国科举历史上最后一科。状元本来取的是广东人朱汝珍,慈禧一看,立即引起了“条件反射”,心想,姓朱与明朝皇帝是本家,广东人,与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文这些“叛逆”是同乡;这个“珍”字与珍妃同字,处处叫她恶心,立即扔在一边。又看到一个河北肃宁人刘春霖,大悦,对主考官说:“连年干旱,还是‘肃静安宁’为上。”立即点为状元。这也是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可惜生逢末世,未能做官,只被派过一次去云南差使。清亡后,寓居北京西城,卖字为生,自称“第一人中最后人”。现故宫清宫档案中尚保留该科的金榜,写着“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刘春霖”。
  
  “借光状元”
  
  据张伯驹《春游社琐谈》所记,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科考,广西人张建勋30多岁进京赴试,在保和殿殿试时,直到黄昏仍未完卷。眼看时辰已到,监考的王大臣8人都要立即“掣卷”。当时领班的是贝子奕谟,乃惠亲王之子,他走近一看,只剩策尾最后两行未写完,又看他的卷面工整,看他焦急不安的神情,已过“而立”的年龄,“知为边省寒士”,很表同情,就把自己吸水烟用的纸捻燃着,以微弱的光亮照明让他继续写,一直燃尽两根纸捻,终于让他写完交了卷。发榜时,果然中了状元,他十分感激贝子奕谟的救助。后来人们都说他是纸捻照亮的“借光状元”。
  
  四状元会祭
  
  清光绪年间,发生过一次“四状元会祭”的盛事。旧时代富豪及权势之家,在办理丧事时,有“题主”风俗,即在一个木牌位上写逝者“某官某人之神主”字样,其中“主”字上面一点不写,要请当时名人用朱笔将这一点补上,称为“点主”或“题主”,点主的领军人物叫“鸿题”,再选地位稍低的二人为副,叫“襄题”。最理想的“鸿题”应当是当过主考的翰林,因为他曾朱笔点过“红榜”,吉利。若能请到状元点主,那是极大的荣耀。光绪某年,闽浙总督张之万(张之洞的族兄)母亲去世,大办丧仪。之万是海内文宗,道光丁未科状元,其族弟张之洞也是状元出身,门第显赫,自然要请大名士点主,于是请动了光绪帝师翁同稣为“鸿题”,洪均(同治状元)、陆润痒(同治状元)为“襄题”,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三状元题主,四状元祭奠”空前盛事,极尽荣耀。
  另外,民国年间,犹太富商哈同在上海去世。他的“慈淑夫人”罗迦陵也附庸风雅,按照中国风俗,以一万银圆请末代状元刘春霖,各五千银圆请榜眼夏寿田、探花郑三元在静安寺路“爱俪园”为哈同“题主”,也算风光一时了。
其他文献
1945年,重庆有人用几个画家、作家姓名巧编成一联,别有情趣。联日:“齐白石,傅抱石,老石少石,两石画坛同突兀;许地山,欧阳山,前山后山,双山文苑互峥嵘。”齐白石是现代著名书画家、篆刻家;傅抱石是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许地山、欧阳山均为现代小说家。上联贯串一个“石”字,作者把人物名中共有的“石”字抽出,还汉字原意解为“石头”,再用突兀来形容石,以赞两人在书画上的突出贡献。下联贯串一个“山”字,把山
期刊
乞丐算得上是人类历史最悠久的一个“职业”了。不管是穷国,还是富国,都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乞丐的身影。他们行乞的手段各有不同,但都过着流浪的生活。如何救助管理城市流浪汉,减少流浪乞讨的现象,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环球时报》驻外记者做了个社会调查,发现很多国家都在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人性化管理和多渠道的社会救助。对于那些“职业乞丐”,特别是裹胁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用流浪乞讨方式牟利的犯罪行为,各国
期刊
龙思海从不按常理出牌,包括接受采访。  第一次通话,她丢给记者3个问题:“你会唱《辣妹子》吗,你能三个月不说话吗,你会蹲着身子观察世界吗?”  说完,她便匆忙挂断了电话。  第二次通话,她告诉记者这3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个问题。《辣妹子》是我女儿囡囡最喜欢听的一首歌。  “第二个问题。一个13岁的女孩到城里打工不久,被雇主强奸了,在其后的侦查、起诉、审判过程中,女孩一次又一次地接受询问,一次又
期刊
入秋后,天气渐凉,正是冬瓜生长的旺季,同时也是收获最多的季节,冬瓜亦称东瓜、白瓜、枕瓜。  冬瓜个体硕大。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清淡爽口,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每百克冬瓜肉内含蛋白质0.4克,钙19毫克,磷12毫克,铁0.3毫克,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较高,每百克含16毫克,为西红柿的1.2倍。说它能减肥,主要是含有丙醇二酸,对于防止人体发胖,增进体形健美具有重要意义。《食疗本草》中说:“欲得体瘦轻健者,
期刊
视车如命的司机忍痛卖掉了自己心爱的卡车,五十岁的男人丢掉了一辈子坚守的事业,难道他的晚年就在这种无所寄托的生活中度过吗?  一大早,冯姚急急忙忙搭上从临潼开往西安的班车,一出站,就叫了一辆出租车,赶往自己曾经在广播中听到的那个地方,他抱着一丝希望,一个可以让他重新握上驾驶盘的希望。  在车上,冯姚想起了自己这几十年的辛酸历程,想起了卖车的无奈选择。作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出来的人,冯姚不但勤奋,而且很
期刊
郑全铎,陕西澄城人,著名军旅画家,1954年生。1972年入伍,现文职军人。长期的军旅生涯和对绘画艺术的执着探索,从而形成了“自然、浑厚、恣意、张扬”的独特风格。2003年在西安举办个人画展,2004年出版个人画集《绘报》,几年来,有多篇文章和绘画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引起艺术界专业人士和媒体的关注,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评价其画:“有别样激情,大气张扬,绝不平庸”。陕西国画院副院长邢庆仁先生称其画:“
期刊
90%时间先想失败    李嘉诚在1950年开始创业,57年来,他从未遇过一年亏损;历经两次石油危机、文化大革命、亚洲金融风暴,他的企业却能横跨55个国家,走向日不落。由“塑料花大王”李嘉诚走向“地产大王”李嘉诚,未来更可能变成“石油巨擎”李嘉诚,每跨入新产业,他虽不一定是产业的先行者,却总能先驰得点。  12月,台湾《商业周刊》邀请李嘉诚担任客座总编辑,谈成功四讲。  谈风险,他花了90%的时间
期刊
1949年10月,中共在大陆建政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与国民党领袖蒋介石这两位对中国现代史有重大影响力的人物就再也没有见面。但这并不等于说两人之间再没有任何接触。而是以“特殊方式”进行“对话”——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国共两党曾秘密接触。美国中情局(CIA)不久前的解密文件也证实了这段史实。    新加坡记者担任国共“密使”    毛泽东与蒋介石虽然“隔海相望”,但两人都不希望出现“
期刊
中国的“嫦娥”不想与谁竞赛,她只想实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奔月梦,她是提升全球华人凝聚力和自豪感的催化剂,是中华民族智力与实力的展现。  探访月球,已然成为当下人类最大的“时尚”:日本的“月亮女神”已经上路。印度人准备“靠近”月球,美国计划重塑“阿波罗”的辉煌,俄罗斯、欧盟也在行动……在“探月热”全球涌动之时,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就要出发了!中华文明中的“嫦娥奔月”传说,就要变为现实。13亿中
期刊
生我者,我生者,为了生存和繁衍,同类同种的一个临时聚合体,或可称之为家。在人,有固定居所,家之成员间有伦理和道德上的约束。旧时又有家法,对上必须养老送终,对下必须哺育和教养。劳动有分工,饮食有先后。又有亲情做粘合剂,团聚则欢乐,裂解则痛苦。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家里温馨又安全,家庭成员间倘能和睦相处,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所谓家和万事兴嘛!家是一个完整的结核体,所以被称为人类社会的细胞。  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