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的文章总是思想内容和语言表达的完美结合。真挚比之于浮泛,深刻比之于粗浅,无论在情感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更能引起人的共鸣。王德先老师从对两篇考场作文的对比分析入手,娓娓道来,令人信服地再次告诉了我们这个为文的真理。
[例文1]
举手投足之间(甲)
你知道“君子”的含义、“高贵”的概念吗?
请原谅我这样直白地问你。你身上破旧的衣衫,我没有看见;你足下锃亮的鞋履,我不曾注意。我只想知道,昨天你施舍给乞儿的那一枚硬币是不是在下蹲后轻轻放入他的破碗;今天你鼓鼓的皮包中,有没有为楼下流浪的猫咪准备的一捧米粒。
我想知道,你站在这个喧闹而又寂寥的世间,是高贵地弯下腰,还是卑微地仰着头。
弯下腰,伸出手,这是一个多么谦卑恭顺的姿势,却又是一个高贵君子多么温暖的手势。
我和许多人、和你一样,被汶川一震震碎诸多奢华的念想。电视里反反复复地播放,志愿者们穿行于废墟间、帐篷间、病房间,弯下腰,伸出手,去拥抱孩子们泪痕纵横的小脸。
他们说弯下腰才能和孩子们对视,弯下腰才能明了他们的惊恐和悲哀。
因为弯下腰,你的心会很低很低。心甘情愿地弯腰,是因为心甘情愿地爱。你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爱很重很重,压得你的心坠落下去,从虚无的半空中坠落到尘埃里,开出洁白的花朵来,馨香流淌。
还有那一个伸手的姿势,配上温和淡定的微笑,给从噩梦中惊醒的孩子一个拥抱,给马路上的盲人一个搀扶,问问身边的人:“需要我的帮助吗?”
紧握双拳的时候,你的手中只有虚无,伸开手,你却握有一个世界。
呵,上善若水,水居下而利万物。水会倾泻入最卑下的角落,悄无声息地润泽万物,而你是否有一颗流水样柔软的心,润物细无声地去关照自然、关照他人和关照自身呢?
举手投足之间,从最细小的一举一动之中,折射出的却是你对世界和人生全部的态度。
你说你衣衫破旧,你说你鞋履锃亮,可是这破旧的衣衫,这锃亮的鞋履,都不是君子清洁的行头。“君子”是人性高贵者响亮的名号,你看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诠释着善良、慎独、修德的内涵,他们或许面容沧桑鬓发霜白,但衣襟间洁净的光辉却永远不会消褪。
举手投足之间,他们会常常做一个谦卑的弯腰者,将自己放置在人世间一个很低的位置去仰望幸福,珍惜现在,为所拥有的东西虔诚感恩:他们更会常常做出一个伸手的姿势,笑问这世界:是否需要帮助?
这世间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们哦,纵然那一举手、一投足间光辉如萤如豆,交融汇聚成光的海洋,也该有贯日白虹、骀荡春风吧。
[例文2]
举手投足之间(乙)
——唐朝的背影
举手,掌心向下;投足,脚踏实地。我就这样坐在角落里,看着那个朝代的背影,品味它举手投足问的魅力,学习它的王者风范。
那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唐朝。当它褪去华美的衣裳、歇了悦耳的琴音、停了光洁的酒杯,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它举手投足间的大气——那是我们民族的魂,是炎黄之后应铭入心间的气概。
当我们将大自然轰击得满目疮痰时,却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先知。唐人总是能与自然平等地对话,因而他们从自然中学到的东西永远是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庐山的瀑布拨动李白的才思,洞庭的波涛荡涤孟浩然的心门。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塞外的衰草,江南的花鸟……他们从来都不妄自尊大,而是心平气和地对待大自然,真诚地敬畏自然,赞美自然。举手投足之间,他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我们穿行于关闭的心门前,当我们终日陷于斗心的四壁而一无所成,当气候变暖而人与人之间的坚冰却在加厚。仰望唐朝,我听到那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招待朋友,“五花马,千金裘”也换美酒;有客来,便“隔篱呼取尽余杯”:送友出关,掩住离愁,朗然一笑……举手投足问。袒露的是一颗颗如在玉壶的“冰心”,没有矫揉造作,只有不尽的真情。唐人便是这样,肝胆相见。对待他人,唐人懂得尊重、信任与真诚,举手投足间,光芒万丈。
当我们汲汲奔走于日渐膨胀的欲望中时,当我们忽喜忽怒,患得患失,无病呻吟时。当心灵的蔓草掩盖了人的本性时,回望唐朝的背影,那一份从容淡定会立即弥满心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自高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自安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自进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自乐观……说不尽的人生起伏,犹如熄不灭的长城烽火,然而,唐人始终迈着雄健的脚步,在自己的精神乐园里徜徉。对待自己,他们懂得珍惜人生的美好,旷迭地看待一切,因而举手投足间,有一种气质使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安如山岳。
斑驳的树影掩不了那个朝代的背影。掌心向下,我愿交出真心;脚踏实地,我能越走越远。举手投足间,唐朝叫我们应有的风范。让浅薄、无知与狂妄隐退,我们将开创又一个盛世。
2008年高考湖北卷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上面选的两篇习作是今年高考两位湖北考生的考场作文。乍一看,可能以为这两篇文章都不错,可以作为范文。其实,差别巨大,包含有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下面以此为例,来谈谈提高作文水平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举手投足之间”怎么理解?通俗地说,“举手投足”就是“动动手,抬抬脚”,就是小事,就是微言。以此代指平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言行,甚至不经意的一个动作,甚至眉宇间的一缕笑意;“之间”就是“之时”“之处”,即事件发生的过程,情理产生的环境;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评卷时对审题的定位是:“举手投足”,一是言其小,也就是言行举止皆为小事,但应在小中见大;二是言其普通,也就是言行举止并非惊人之举,但应在平凡中展示不平凡;三是言其具体,即言行举止是具体的,但应在具体中见精神;“举手投足之间”,一是关涉到“对待”的问题,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从中体现出的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是关涉到“交往”的问题,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人、自己与自己如何交往,行为交往是表象,精神交往是本质,从中体现出的是两者或多者之间的关系。
甲文选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再熟悉不过的行为——“弯下腰”“伸出手”作为意象和载体,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作为“人”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而成为不断完善自我的高贵生命个体,是因为这个完善的过程必须经历一次次并不轰轰烈烈并不引人注目的“举手”,一次次带着爱意与歉意而并非只为自己的“投足”,跨越了遥远但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后,凝聚成的人性光辉——能给世界以爱!这一正确而高远的立意,是以认真解读作文材料,准确理解题意,确立明确的写作中心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有优秀的作文。
乙文却没能做到这一点。文中“举手投足”的 施动者不是“人”而是“唐朝”。说一个朝代“举手投足”,从语义上讲错误,从情理或逻辑上讲不通,是乱用;从语法上讲,是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虽然“举手投足之间”在结构形式上是一个偏正短语,但从语义层面考察,“举手投足”之前实际上是隐含着一个主语“某”的);作者把试题所给作文材料中的“你”统统都偷换成了“唐朝”,完全不接受语言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的制约。第三段讲到“心平气和地对待大自然”,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们将大自然轰击得满目疮痍”,是在说现代的人破坏大自然;唐代的王维写渭城朝雨、李白写庐山瀑布、孟浩然写洞庭波涛……是“心平气和地对待大自然”?是的,不能说诗人不热爱大自然,但这里是写诗,是用自然的景和物作为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思,这是目的。与今天说的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是两码事。这样偷换概念,表现了作者理解作文材料时的混乱思维,导致了文章中心的模糊。
要写出优秀的作文,就必须向甲文学习,做到准确理解题意,明确写作的中心。这是第一。
第二,作文要紧密联系实际,展现自己优秀的思维品质。联系实际就是要叙自己亲历过的事,自己熟悉的事;抒让自己动过心的情;议自己思索过的理,有明确是非区别的理。甲文从“破旧的衣衫”、“锃亮的鞋履”、汶川地震中“志愿者们穿行于废墟间、帐篷间、病房间,弯下腰,伸出手,去拥抱孩子们泪痕纵横的小脸”、“笑问这世界”等我们十分熟悉的事物、情形中去思考、回答:人性的高贵是完全可以从“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出来的。从而使读者获得共鸣,平凡如我辈者,只要自己愿意这样发出一言一行,也是可以做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的!
乙文理解题意时偷换概念,只得“将错就错”写下去,近乎所谓“万能作文写法”的敷衍了,今年在“善待自然”,换到去年是“善待母语”,换到前年就是“善待三……”,可以一直“善待”过去。至于作者在哪里,不知道!作者怎么做,不知道!作者经历了什么想什么,还是不知道!看不到作者的人生触须在纷繁复杂社会生活中的触摸,看不到作者成长中情感之河的涟漪,看不到作者思索认识的过程。一言以蔽之:空。这样的文章没办法让人看到作者优秀的思维品质。
第三,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以你的心路历程动人,以你的认识过程服人。文章不论是表达情,还是申说理,都姓不得“假”,只能姓“真”。真是“信”的基础,信是感人动人的前提,这是被古今中外无数的好文章反复印证了的作文“铁律”,我们要老实遵循。甲文在这一点上也有出色表现。作者用疑问句开头:“你知道‘君子’的含义、‘高贵’的概念吗?”中间多次用“我”“你”领起的句子,整体上构成了“我”与“你”对话的框架,“我”自始至终参与其中,讲“我”看到的,“我”听到的,“我”想到并认真思考过的。感情真切自然,充沛有力而又不乏婉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因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乙文呢,“我”在开头与结尾出场晃了一下,然后就把“举手投足之间”的事交给唐朝人去做了,让李白一干人等在一千多年前“自高贵”“自安然”“自进取”“自乐观”……引用,排比,热之闹之。但问到作者自己怎样思考“举手投足之间”的“人”的,却看不到有个性的认识。当然不是说不能用古人古事来为自己的文章服务,能贴切恰当地运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自然好。但文章的主体部分只是罗列自己“终隔一层”的材料,又加上与题意不吻合,就不仅没有给文章增色,反倒成装腔作势。
第四,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力求让文章有亮点闪现。一篇文章,或分析事理深刻,使人警醒而受教益,或写意传情巧妙,使人感到亲切而心存向往,总会是好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这个“好的形式”大致包括结构的安排、情理负载物的选择、各种修辞手法或者各种说理方法的运用等。你看甲文,用问句开头,不仅自然简洁地引出问题,而且一下就造出让人亲近和平等交流的氛围;结尾“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与开头的“君子”不独只是形式上的照应,强化了结构的完整,更重要的是有了中间主体部分的充分表达。让人得到强烈启示:“君子”、“高贵”都是可以这般成就在“举手投足之间”的!文中选择“弯下腰”“伸出手”这两个含有“恭谦”“主动给予”“热情接纳”等意味的动作,于说理而言,可是例证,于言情而论,可是意象,非常典型。至于对比、排比、反复、疑问、呼告、感叹等等,都是信手拈来,不事雕琢而自有文采,形成了突出的亮点。
如果不从对试题的理解——这次作文的要求、不从文章要“合为事”“合为时”而作——写作要遵循的规律来看,乙文也很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如比拟、对比、排比、引用等,作者懂得这些是可以打造出文章的亮点的,但由于内容的偏差,就成了这么一种境况:那个人穿的衣服很漂亮,但“人”却不是我要找的。
这四个问题,如能认真思考,在作文训练中“于我心有戚戚焉”,一定会写出优秀的作文。
[例文1]
举手投足之间(甲)
你知道“君子”的含义、“高贵”的概念吗?
请原谅我这样直白地问你。你身上破旧的衣衫,我没有看见;你足下锃亮的鞋履,我不曾注意。我只想知道,昨天你施舍给乞儿的那一枚硬币是不是在下蹲后轻轻放入他的破碗;今天你鼓鼓的皮包中,有没有为楼下流浪的猫咪准备的一捧米粒。
我想知道,你站在这个喧闹而又寂寥的世间,是高贵地弯下腰,还是卑微地仰着头。
弯下腰,伸出手,这是一个多么谦卑恭顺的姿势,却又是一个高贵君子多么温暖的手势。
我和许多人、和你一样,被汶川一震震碎诸多奢华的念想。电视里反反复复地播放,志愿者们穿行于废墟间、帐篷间、病房间,弯下腰,伸出手,去拥抱孩子们泪痕纵横的小脸。
他们说弯下腰才能和孩子们对视,弯下腰才能明了他们的惊恐和悲哀。
因为弯下腰,你的心会很低很低。心甘情愿地弯腰,是因为心甘情愿地爱。你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爱很重很重,压得你的心坠落下去,从虚无的半空中坠落到尘埃里,开出洁白的花朵来,馨香流淌。
还有那一个伸手的姿势,配上温和淡定的微笑,给从噩梦中惊醒的孩子一个拥抱,给马路上的盲人一个搀扶,问问身边的人:“需要我的帮助吗?”
紧握双拳的时候,你的手中只有虚无,伸开手,你却握有一个世界。
呵,上善若水,水居下而利万物。水会倾泻入最卑下的角落,悄无声息地润泽万物,而你是否有一颗流水样柔软的心,润物细无声地去关照自然、关照他人和关照自身呢?
举手投足之间,从最细小的一举一动之中,折射出的却是你对世界和人生全部的态度。
你说你衣衫破旧,你说你鞋履锃亮,可是这破旧的衣衫,这锃亮的鞋履,都不是君子清洁的行头。“君子”是人性高贵者响亮的名号,你看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诠释着善良、慎独、修德的内涵,他们或许面容沧桑鬓发霜白,但衣襟间洁净的光辉却永远不会消褪。
举手投足之间,他们会常常做一个谦卑的弯腰者,将自己放置在人世间一个很低的位置去仰望幸福,珍惜现在,为所拥有的东西虔诚感恩:他们更会常常做出一个伸手的姿势,笑问这世界:是否需要帮助?
这世间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们哦,纵然那一举手、一投足间光辉如萤如豆,交融汇聚成光的海洋,也该有贯日白虹、骀荡春风吧。
[例文2]
举手投足之间(乙)
——唐朝的背影
举手,掌心向下;投足,脚踏实地。我就这样坐在角落里,看着那个朝代的背影,品味它举手投足问的魅力,学习它的王者风范。
那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唐朝。当它褪去华美的衣裳、歇了悦耳的琴音、停了光洁的酒杯,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它举手投足间的大气——那是我们民族的魂,是炎黄之后应铭入心间的气概。
当我们将大自然轰击得满目疮痰时,却不得不佩服我们的先知。唐人总是能与自然平等地对话,因而他们从自然中学到的东西永远是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渭城的朝雨沾湿王维的衣裳,庐山的瀑布拨动李白的才思,洞庭的波涛荡涤孟浩然的心门。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塞外的衰草,江南的花鸟……他们从来都不妄自尊大,而是心平气和地对待大自然,真诚地敬畏自然,赞美自然。举手投足之间,他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我们穿行于关闭的心门前,当我们终日陷于斗心的四壁而一无所成,当气候变暖而人与人之间的坚冰却在加厚。仰望唐朝,我听到那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从遥远的地方传来。招待朋友,“五花马,千金裘”也换美酒;有客来,便“隔篱呼取尽余杯”:送友出关,掩住离愁,朗然一笑……举手投足问。袒露的是一颗颗如在玉壶的“冰心”,没有矫揉造作,只有不尽的真情。唐人便是这样,肝胆相见。对待他人,唐人懂得尊重、信任与真诚,举手投足间,光芒万丈。
当我们汲汲奔走于日渐膨胀的欲望中时,当我们忽喜忽怒,患得患失,无病呻吟时。当心灵的蔓草掩盖了人的本性时,回望唐朝的背影,那一份从容淡定会立即弥满心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李白自高贵;“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自安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自进取;“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自乐观……说不尽的人生起伏,犹如熄不灭的长城烽火,然而,唐人始终迈着雄健的脚步,在自己的精神乐园里徜徉。对待自己,他们懂得珍惜人生的美好,旷迭地看待一切,因而举手投足间,有一种气质使他们在历史长河中安如山岳。
斑驳的树影掩不了那个朝代的背影。掌心向下,我愿交出真心;脚踏实地,我能越走越远。举手投足间,唐朝叫我们应有的风范。让浅薄、无知与狂妄隐退,我们将开创又一个盛世。
2008年高考湖北卷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上面选的两篇习作是今年高考两位湖北考生的考场作文。乍一看,可能以为这两篇文章都不错,可以作为范文。其实,差别巨大,包含有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下面以此为例,来谈谈提高作文水平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举手投足之间”怎么理解?通俗地说,“举手投足”就是“动动手,抬抬脚”,就是小事,就是微言。以此代指平常生活中习见习闻的言行,甚至不经意的一个动作,甚至眉宇间的一缕笑意;“之间”就是“之时”“之处”,即事件发生的过程,情理产生的环境;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评卷时对审题的定位是:“举手投足”,一是言其小,也就是言行举止皆为小事,但应在小中见大;二是言其普通,也就是言行举止并非惊人之举,但应在平凡中展示不平凡;三是言其具体,即言行举止是具体的,但应在具体中见精神;“举手投足之间”,一是关涉到“对待”的问题,即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从中体现出的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二是关涉到“交往”的问题,即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人、自己与自己如何交往,行为交往是表象,精神交往是本质,从中体现出的是两者或多者之间的关系。
甲文选取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再熟悉不过的行为——“弯下腰”“伸出手”作为意象和载体,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作为“人”的意义:人之所以为人而成为不断完善自我的高贵生命个体,是因为这个完善的过程必须经历一次次并不轰轰烈烈并不引人注目的“举手”,一次次带着爱意与歉意而并非只为自己的“投足”,跨越了遥远但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后,凝聚成的人性光辉——能给世界以爱!这一正确而高远的立意,是以认真解读作文材料,准确理解题意,确立明确的写作中心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有优秀的作文。
乙文却没能做到这一点。文中“举手投足”的 施动者不是“人”而是“唐朝”。说一个朝代“举手投足”,从语义上讲错误,从情理或逻辑上讲不通,是乱用;从语法上讲,是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虽然“举手投足之间”在结构形式上是一个偏正短语,但从语义层面考察,“举手投足”之前实际上是隐含着一个主语“某”的);作者把试题所给作文材料中的“你”统统都偷换成了“唐朝”,完全不接受语言约定俗成的语言规则的制约。第三段讲到“心平气和地对待大自然”,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们将大自然轰击得满目疮痍”,是在说现代的人破坏大自然;唐代的王维写渭城朝雨、李白写庐山瀑布、孟浩然写洞庭波涛……是“心平气和地对待大自然”?是的,不能说诗人不热爱大自然,但这里是写诗,是用自然的景和物作为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思,这是目的。与今天说的爱护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是两码事。这样偷换概念,表现了作者理解作文材料时的混乱思维,导致了文章中心的模糊。
要写出优秀的作文,就必须向甲文学习,做到准确理解题意,明确写作的中心。这是第一。
第二,作文要紧密联系实际,展现自己优秀的思维品质。联系实际就是要叙自己亲历过的事,自己熟悉的事;抒让自己动过心的情;议自己思索过的理,有明确是非区别的理。甲文从“破旧的衣衫”、“锃亮的鞋履”、汶川地震中“志愿者们穿行于废墟间、帐篷间、病房间,弯下腰,伸出手,去拥抱孩子们泪痕纵横的小脸”、“笑问这世界”等我们十分熟悉的事物、情形中去思考、回答:人性的高贵是完全可以从“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出来的。从而使读者获得共鸣,平凡如我辈者,只要自己愿意这样发出一言一行,也是可以做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的!
乙文理解题意时偷换概念,只得“将错就错”写下去,近乎所谓“万能作文写法”的敷衍了,今年在“善待自然”,换到去年是“善待母语”,换到前年就是“善待三……”,可以一直“善待”过去。至于作者在哪里,不知道!作者怎么做,不知道!作者经历了什么想什么,还是不知道!看不到作者的人生触须在纷繁复杂社会生活中的触摸,看不到作者成长中情感之河的涟漪,看不到作者思索认识的过程。一言以蔽之:空。这样的文章没办法让人看到作者优秀的思维品质。
第三,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以你的心路历程动人,以你的认识过程服人。文章不论是表达情,还是申说理,都姓不得“假”,只能姓“真”。真是“信”的基础,信是感人动人的前提,这是被古今中外无数的好文章反复印证了的作文“铁律”,我们要老实遵循。甲文在这一点上也有出色表现。作者用疑问句开头:“你知道‘君子’的含义、‘高贵’的概念吗?”中间多次用“我”“你”领起的句子,整体上构成了“我”与“你”对话的框架,“我”自始至终参与其中,讲“我”看到的,“我”听到的,“我”想到并认真思考过的。感情真切自然,充沛有力而又不乏婉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因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乙文呢,“我”在开头与结尾出场晃了一下,然后就把“举手投足之间”的事交给唐朝人去做了,让李白一干人等在一千多年前“自高贵”“自安然”“自进取”“自乐观”……引用,排比,热之闹之。但问到作者自己怎样思考“举手投足之间”的“人”的,却看不到有个性的认识。当然不是说不能用古人古事来为自己的文章服务,能贴切恰当地运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自然好。但文章的主体部分只是罗列自己“终隔一层”的材料,又加上与题意不吻合,就不仅没有给文章增色,反倒成装腔作势。
第四,综合运用多种手法,力求让文章有亮点闪现。一篇文章,或分析事理深刻,使人警醒而受教益,或写意传情巧妙,使人感到亲切而心存向往,总会是好的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这个“好的形式”大致包括结构的安排、情理负载物的选择、各种修辞手法或者各种说理方法的运用等。你看甲文,用问句开头,不仅自然简洁地引出问题,而且一下就造出让人亲近和平等交流的氛围;结尾“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与开头的“君子”不独只是形式上的照应,强化了结构的完整,更重要的是有了中间主体部分的充分表达。让人得到强烈启示:“君子”、“高贵”都是可以这般成就在“举手投足之间”的!文中选择“弯下腰”“伸出手”这两个含有“恭谦”“主动给予”“热情接纳”等意味的动作,于说理而言,可是例证,于言情而论,可是意象,非常典型。至于对比、排比、反复、疑问、呼告、感叹等等,都是信手拈来,不事雕琢而自有文采,形成了突出的亮点。
如果不从对试题的理解——这次作文的要求、不从文章要“合为事”“合为时”而作——写作要遵循的规律来看,乙文也很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法,如比拟、对比、排比、引用等,作者懂得这些是可以打造出文章的亮点的,但由于内容的偏差,就成了这么一种境况:那个人穿的衣服很漂亮,但“人”却不是我要找的。
这四个问题,如能认真思考,在作文训练中“于我心有戚戚焉”,一定会写出优秀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