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周以来,深研《易经》者不计其数,而稍有大成者皆自成一体。历代贤哲有关《易经》的研究与著述,往往穷毕生之力,著作之富,亦属汗牛充栋洋洋大观。但对于《易经》一书,无论是哪位《易经》大家,乃至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之人,都没有给我们一个圆满的解答。故《周易》由筮书转而成为哲理书,其中不乏精粹之处,却也难免“杂交种”。《易传》的内容驳杂,既有远古占筮巫术的遗存,又有战国理性思潮中的不同学理;我们不得以纯一的儒家哲学经典视之。正因为《易传》这种理性掩盖着迷信、神学纠缠着哲理的本质特征,使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它为封建社会的民族文化开创了一个迷信与理性相杂糅的准神学传统。为了使读者能对此交融处有更清楚、更深入的了解,并以此引导人们深研《周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作此文。
一、哲学与巫术的杂糅
《易传》也称《易大传》,在十翼中,以《系辞》上下及《文言》为最重要。关于《易传》,学术界认为它以解释《周易古经》的形式,提出了宇宙人生的创造性见解,构成了一个宏阔的哲学体系。简而言之,其形式是占筮巫术,其内容是哲学。本文将通过对《易传》几个重要内容的辨析,说明本质上《易传》是哲学与巫术的杂糅。
占筮巫术和哲学理论是怎样糅合在一起的呢?下面我将从两方面来具体论述。
其一,天道、地道、人道
《周易大传》对《易》卦作了新的富有哲理意义的解释。以三画卦(八经卦)言之,下爻代表地道,中爻代表人道,上爻代表天道;这叫叫“兼三才”。以六画卦(六十四别卦)言之,初、二代表地道,三、四代表人道,五、上代表天道。天、地、人三才均以卦之两爻代表,故称“两之”。
《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引述《古经》的《大有》上九爻辞“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这里的天既指有人格的主宰神,又指《大有》六五爻位。《周易大传》在“神”的概念上既承袭着占筮神学观念,又赋予其新的含义,其目的在于“神道设教”,即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里的“神道设教”不是殷商西周乃至春秋时期的神学统治,而是经过了战国时期百家之学勃兴、流传,人的思想有了重大解放后的新的神学统治术。因此,《周易大传》中“神”的概念并不简单地承袭着传统的人格神的意义,而是增添了新的物质性内涵(如“精气为物”)和变化性内涵(如“阴阳不测之谓神”)。它虽不再是传统神学粗鄙地命令人按照神的意志行事,而是要“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以天道说明人事,甚至“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确实含有若干感性观察和理性认识的内容;但是,还是要按揲蓍的结果推测神意指导人事。在形式上,以人为的揲蓍取代了神,实质上,《周易大传》所肯定的“蓍之德”,同传统神学一样,仍然是“非人间的力量”。由此,我们说,“神道设教”其中也体现着《周易大传》理性认识和神学迷信相互杂糅的根本性质。
应该承认《周易大传》中多天地并称,天下连文,如《坤·文言》:“天玄而地黄”;《系辞》:“天尊地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周易大传》明确肯定鬼神的存在。在《周易大传》中“神”的概念有变化莫测和预知未来的两项重要内涵。二者均指《周易》的占筮巫术。在变爻中,可变之爻其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故《系辞》中说道:“爻是变动不居”的;“爻者,言乎变者也”;“道有变动故曰爻”。在《易传》的作者看来正因为爻的变化,才决定着《周易》这部筮书体现着世界的变化。
人们生活于复杂的现实矛盾之中,必然希望掌握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以预知未来,趋吉避凶,这就要预测。人们要预测的是现实的发展趋向,而不是什么抽象的、玄虚的,脱离于现实的空洞的发展、趋向。《系辞》所肯定的“神以知来”属于神学预测。四十九根蓍草的人为排列并不储存任何现实的信息,不能反映现实的已往或正在进行的运动,更不能反映现实运动的规律和趋向。这种预测不是中华民族理性的表现,只是原始蒙昧的反映或延续。
儒家对于人道的探讨与易学也有相通之处。儒家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有自然的阴阳为根据,所以三正、三顺、三纲是天经地义,永不可变易的,也是最简易的大道理而必须实行的。在三正、三纲、三顺中,最根本的却是君,而父与夫等都在君的附属下,都要服从于君,所以《易传》首先把君比做乾、天;而在动物中则为龙,在人类中则为大人。同时把臣、妻等比做坤、地。意思是在人间,无论臣、子、妻等一切都要绝对地忠于君。无论怎样谈天道,都是归结于人事,是为人事而谈天道,不是为天道而谈人事。谈天道只是手段,谈人事才是目的。《周易》巫术体系中的“神”也在考虑到人(贞问者)的具体情况,而不是全然无视人的一切,即所谓“因人而异”。
《周易大传》在天人关系上的进步是,有时把神学中人与神的关系落实到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提出了“天道”、“地道”、“人道”等概念,表达了许多有益的,甚至比较全面的见解。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值得珍视的数理化所在,但是,由于《周易大传》肯定了占筮巫术,在阐释《周易古经》的形成、性质和作用时,不能不陷于神学的泥淖之中。由此可见,《易传》在天人关系上与《周易古经》不同,它宣扬的主要不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天神崇拜,可以说,它在蝉蜕天神崇拜的同时,又制造了圣人崇拜。
其二,太极
关于“太极”之论甚多,而世人了解亦多,故本人不在此繁叙,略笔。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从哲学角度来讲,太极是原始的统一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一个具有本体意义的最高范畴。从太极分化产生出天地,即两仪,再不断分化,产生了四季,即四象,再产生了万物。就此理解,太极理论是一系列纯理性的哲学命题。从巫术角度来看,所谓太极即指五十根蓍草中不用之一。但关于“太极”含义之说甚多,胡渭在《易图明辨》中说:“所谓太极,一而已矣。命筮之初,奇偶未形,即是太极。”这是视“太衍之数五十”为太极。尽管对“太极”的解释在此处有所区别,但总倾向都以《周易》筮法加以解说。《周易》筮法和古代历法有密切关系。尚秉和解释说:“四象即四时。春少阳,夏老阳,秋少阴,冬老阴也。老阳老阴即九六,少阳少阴即七八。故四象定而八卦生。”这样,“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既表达了相生之序,又象征着相生之物。
这样看来,《系辞》中“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本是《周易》筮法中的固有术语,由它们组成一个象征系统。就筮法术语而言,它们自身有其筮术内容。就其象征系统而言,它们象征着天地万物的起源。而前者是本原意义,后者是象征意义。
二、《易传》中哲学与巫术杂糅之因
《易传》的文化思想是宇宙的大原则。《易传》的学问包括天地之道。宇宙里任何法则,人事物理,一切事一切理的原则,没有超过《易经》的范畴。从前古人讲易数八卦,不肯传人的秘诀,老实说那些传秘诀的人,自己对秘诀的道理都不清楚,只知道书上说的,书上为什么这样说,他就不知道了。《易经》的难识难懂是世所周知的,由于象数的失传,本来艰涩的词句,幽晦不明的含义,已经造成了后人学《易》极大的文字障碍,复加以后世治《易》者纷歧不一的说法,使《易》愈以难识难晓了。这是原因之一。
第二,就《周易》全书的内容看,没有逻辑的必然联系。《周易》哲学系统对人们的影响,不在《易经》,而在《易传》和易学。一部古老的占筮用的典籍,通过后来的解释,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部分,甚至从有神论演变为无神论的体系,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少有的。为了解开《易经》的“奥秘”,在易学史上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长期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这一派的体例解开了《周易》的“奥秘”。现代易学以现代的自然科学成果解释《周易》中的义理,如有的以《周易》为一部电子计算机,有的认为是一部天文学,有的又认为是一部医学理论,如此探讨《周易》的奥秘,《周易》则成了永远不解之谜。这一些都证明《周易》在内容上并没有逻辑的必然联系,这也是产生杂糅的原因之一。
《周易》占卜具有诬妄性和脆弱性,这是原因之一。《周易·蒙》卦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已经透露出这种预测的诬妄性和脆弱性。这段卦辞不外是说,利用《周易》占问吉凶,第一次占问,神告诉你;如果再三占问,就是亵渎神明,神就不告诉你了。我们知道,《周易》筮法是人为的巫术。只人占筮者主观要求,不嫌烦琐,即使占筮千次万次,总是有占问结果的。不过这些结果与初筮的结果不会相同罢了。预测多次便有多种前途,这样预测就毫无价值。如果说有价值,只是满足了人们的迷信心理。古人在揲蓍预测中发现了这个普遍的问题,又要维护揲蓍预测的“神的灵验”,只好说,“再三渎,渎则不告”,以掩饰其巫术的诬妄性质。
《周易》自身某些体系的不完善是原因之一。《易经》只是把重点放在太极体系即二进制体系上,因而有不足之处。老子有段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已初步体现出三维体系的思想,即后来产生的太玄体系思想。通过太极与太玄体系的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太极体系的不足。太极体系是建立在二进制基础之上,太玄体系则建立在三进制基础之上。二进制是简谐运动的数学表达,在第二个层次上,它仍将是简谐运动。三进制是物质运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数学表达,是辩证法运动的一种数学表达。二进制只有一个系列,即“2n”系列。三进制则有两个系列,除1·3n系列外,还有2·3n系列。三进制是二进制演化来的,二进制是最基本的进位制。由上可知,《周易》太极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其哲学与巫术杂糅的主要原因。
三、小结
世人说《易》,有所谓“义理之学”者,有所谓“象数之学”者。义理之学偏重人文,象数之学偏重心灵玄秘,是探赜索隐,寻求前识的学问。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不就是和《易经·系传》所说的“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的道理是一样的么?《易经》的一切作为都是在“明忧患之故,以前民用”为目的,可知后人执象数而弃义理,失去了古人作《易》的本旨,必将流入“其蔽也贼”的后果,扫象而得意,也明显地违背了《易经》“洁静精微”的精神。由此可见,《易传》在本质内容中所体现出来的哲学与巫术的杂糅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两种事物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而这个结合点则成为一种人们难以了解的“黑洞”,现代科学研究固然需要对自身研究对象进行探讨,但是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些“黑洞”,我相信加强对这些“黑洞”的了解和研究,一定会使现代科学发展的局面焕然一新。《周易》由一部占筮书《易经古经》转而成一部哲学与巫术杂糅的《易传》,其中固然有许多原因,却也有其发展必然性,望读者细查。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学院)
一、哲学与巫术的杂糅
《易传》也称《易大传》,在十翼中,以《系辞》上下及《文言》为最重要。关于《易传》,学术界认为它以解释《周易古经》的形式,提出了宇宙人生的创造性见解,构成了一个宏阔的哲学体系。简而言之,其形式是占筮巫术,其内容是哲学。本文将通过对《易传》几个重要内容的辨析,说明本质上《易传》是哲学与巫术的杂糅。
占筮巫术和哲学理论是怎样糅合在一起的呢?下面我将从两方面来具体论述。
其一,天道、地道、人道
《周易大传》对《易》卦作了新的富有哲理意义的解释。以三画卦(八经卦)言之,下爻代表地道,中爻代表人道,上爻代表天道;这叫叫“兼三才”。以六画卦(六十四别卦)言之,初、二代表地道,三、四代表人道,五、上代表天道。天、地、人三才均以卦之两爻代表,故称“两之”。
《象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引述《古经》的《大有》上九爻辞“自天祐之,吉,无不利”。这里的天既指有人格的主宰神,又指《大有》六五爻位。《周易大传》在“神”的概念上既承袭着占筮神学观念,又赋予其新的含义,其目的在于“神道设教”,即所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里的“神道设教”不是殷商西周乃至春秋时期的神学统治,而是经过了战国时期百家之学勃兴、流传,人的思想有了重大解放后的新的神学统治术。因此,《周易大传》中“神”的概念并不简单地承袭着传统的人格神的意义,而是增添了新的物质性内涵(如“精气为物”)和变化性内涵(如“阴阳不测之谓神”)。它虽不再是传统神学粗鄙地命令人按照神的意志行事,而是要“知幽明之故”,“知死生之说”,以天道说明人事,甚至“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确实含有若干感性观察和理性认识的内容;但是,还是要按揲蓍的结果推测神意指导人事。在形式上,以人为的揲蓍取代了神,实质上,《周易大传》所肯定的“蓍之德”,同传统神学一样,仍然是“非人间的力量”。由此,我们说,“神道设教”其中也体现着《周易大传》理性认识和神学迷信相互杂糅的根本性质。
应该承认《周易大传》中多天地并称,天下连文,如《坤·文言》:“天玄而地黄”;《系辞》:“天尊地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等。《周易大传》明确肯定鬼神的存在。在《周易大传》中“神”的概念有变化莫测和预知未来的两项重要内涵。二者均指《周易》的占筮巫术。在变爻中,可变之爻其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故《系辞》中说道:“爻是变动不居”的;“爻者,言乎变者也”;“道有变动故曰爻”。在《易传》的作者看来正因为爻的变化,才决定着《周易》这部筮书体现着世界的变化。
人们生活于复杂的现实矛盾之中,必然希望掌握现实生活的发展规律以预知未来,趋吉避凶,这就要预测。人们要预测的是现实的发展趋向,而不是什么抽象的、玄虚的,脱离于现实的空洞的发展、趋向。《系辞》所肯定的“神以知来”属于神学预测。四十九根蓍草的人为排列并不储存任何现实的信息,不能反映现实的已往或正在进行的运动,更不能反映现实运动的规律和趋向。这种预测不是中华民族理性的表现,只是原始蒙昧的反映或延续。
儒家对于人道的探讨与易学也有相通之处。儒家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都有自然的阴阳为根据,所以三正、三顺、三纲是天经地义,永不可变易的,也是最简易的大道理而必须实行的。在三正、三纲、三顺中,最根本的却是君,而父与夫等都在君的附属下,都要服从于君,所以《易传》首先把君比做乾、天;而在动物中则为龙,在人类中则为大人。同时把臣、妻等比做坤、地。意思是在人间,无论臣、子、妻等一切都要绝对地忠于君。无论怎样谈天道,都是归结于人事,是为人事而谈天道,不是为天道而谈人事。谈天道只是手段,谈人事才是目的。《周易》巫术体系中的“神”也在考虑到人(贞问者)的具体情况,而不是全然无视人的一切,即所谓“因人而异”。
《周易大传》在天人关系上的进步是,有时把神学中人与神的关系落实到现实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提出了“天道”、“地道”、“人道”等概念,表达了许多有益的,甚至比较全面的见解。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值得珍视的数理化所在,但是,由于《周易大传》肯定了占筮巫术,在阐释《周易古经》的形成、性质和作用时,不能不陷于神学的泥淖之中。由此可见,《易传》在天人关系上与《周易古经》不同,它宣扬的主要不是宗教唯心主义的天神崇拜,可以说,它在蝉蜕天神崇拜的同时,又制造了圣人崇拜。
其二,太极
关于“太极”之论甚多,而世人了解亦多,故本人不在此繁叙,略笔。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从哲学角度来讲,太极是原始的统一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是一个具有本体意义的最高范畴。从太极分化产生出天地,即两仪,再不断分化,产生了四季,即四象,再产生了万物。就此理解,太极理论是一系列纯理性的哲学命题。从巫术角度来看,所谓太极即指五十根蓍草中不用之一。但关于“太极”含义之说甚多,胡渭在《易图明辨》中说:“所谓太极,一而已矣。命筮之初,奇偶未形,即是太极。”这是视“太衍之数五十”为太极。尽管对“太极”的解释在此处有所区别,但总倾向都以《周易》筮法加以解说。《周易》筮法和古代历法有密切关系。尚秉和解释说:“四象即四时。春少阳,夏老阳,秋少阴,冬老阴也。老阳老阴即九六,少阳少阴即七八。故四象定而八卦生。”这样,“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既表达了相生之序,又象征着相生之物。
这样看来,《系辞》中“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本是《周易》筮法中的固有术语,由它们组成一个象征系统。就筮法术语而言,它们自身有其筮术内容。就其象征系统而言,它们象征着天地万物的起源。而前者是本原意义,后者是象征意义。
二、《易传》中哲学与巫术杂糅之因
《易传》的文化思想是宇宙的大原则。《易传》的学问包括天地之道。宇宙里任何法则,人事物理,一切事一切理的原则,没有超过《易经》的范畴。从前古人讲易数八卦,不肯传人的秘诀,老实说那些传秘诀的人,自己对秘诀的道理都不清楚,只知道书上说的,书上为什么这样说,他就不知道了。《易经》的难识难懂是世所周知的,由于象数的失传,本来艰涩的词句,幽晦不明的含义,已经造成了后人学《易》极大的文字障碍,复加以后世治《易》者纷歧不一的说法,使《易》愈以难识难晓了。这是原因之一。
第二,就《周易》全书的内容看,没有逻辑的必然联系。《周易》哲学系统对人们的影响,不在《易经》,而在《易传》和易学。一部古老的占筮用的典籍,通过后来的解释,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部分,甚至从有神论演变为无神论的体系,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少有的。为了解开《易经》的“奥秘”,在易学史上形成了许多流派,如象数学派、义理学派等,长期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这一派的体例解开了《周易》的“奥秘”。现代易学以现代的自然科学成果解释《周易》中的义理,如有的以《周易》为一部电子计算机,有的认为是一部天文学,有的又认为是一部医学理论,如此探讨《周易》的奥秘,《周易》则成了永远不解之谜。这一些都证明《周易》在内容上并没有逻辑的必然联系,这也是产生杂糅的原因之一。
《周易》占卜具有诬妄性和脆弱性,这是原因之一。《周易·蒙》卦辞:“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已经透露出这种预测的诬妄性和脆弱性。这段卦辞不外是说,利用《周易》占问吉凶,第一次占问,神告诉你;如果再三占问,就是亵渎神明,神就不告诉你了。我们知道,《周易》筮法是人为的巫术。只人占筮者主观要求,不嫌烦琐,即使占筮千次万次,总是有占问结果的。不过这些结果与初筮的结果不会相同罢了。预测多次便有多种前途,这样预测就毫无价值。如果说有价值,只是满足了人们的迷信心理。古人在揲蓍预测中发现了这个普遍的问题,又要维护揲蓍预测的“神的灵验”,只好说,“再三渎,渎则不告”,以掩饰其巫术的诬妄性质。
《周易》自身某些体系的不完善是原因之一。《易经》只是把重点放在太极体系即二进制体系上,因而有不足之处。老子有段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已初步体现出三维体系的思想,即后来产生的太玄体系思想。通过太极与太玄体系的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太极体系的不足。太极体系是建立在二进制基础之上,太玄体系则建立在三进制基础之上。二进制是简谐运动的数学表达,在第二个层次上,它仍将是简谐运动。三进制是物质运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数学表达,是辩证法运动的一种数学表达。二进制只有一个系列,即“2n”系列。三进制则有两个系列,除1·3n系列外,还有2·3n系列。三进制是二进制演化来的,二进制是最基本的进位制。由上可知,《周易》太极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其哲学与巫术杂糅的主要原因。
三、小结
世人说《易》,有所谓“义理之学”者,有所谓“象数之学”者。义理之学偏重人文,象数之学偏重心灵玄秘,是探赜索隐,寻求前识的学问。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不就是和《易经·系传》所说的“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的道理是一样的么?《易经》的一切作为都是在“明忧患之故,以前民用”为目的,可知后人执象数而弃义理,失去了古人作《易》的本旨,必将流入“其蔽也贼”的后果,扫象而得意,也明显地违背了《易经》“洁静精微”的精神。由此可见,《易传》在本质内容中所体现出来的哲学与巫术的杂糅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两种事物都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而这个结合点则成为一种人们难以了解的“黑洞”,现代科学研究固然需要对自身研究对象进行探讨,但是千万不要忽视了这些“黑洞”,我相信加强对这些“黑洞”的了解和研究,一定会使现代科学发展的局面焕然一新。《周易》由一部占筮书《易经古经》转而成一部哲学与巫术杂糅的《易传》,其中固然有许多原因,却也有其发展必然性,望读者细查。
(作者单位:江西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