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通过体育教学渗透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结合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寓德于教已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塑造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它的功能不应当仅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发挥这些作用?笔者在十多年的体育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体育教学中寓德于教应坚持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奏效。因此,在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中,要特别强调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2.整体性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顾及到小部分,而忽视大部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一个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方向的问题。因此,学校必须开足、开齐体育课,教师必须全面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全体学生都能全身投入,全身受益,全部合格,受到较好的体育教育。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将德育所包涵的各项素质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使全体学生的德育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3.差异性原则。
因为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程度、身心素质存在着差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制定出不同的标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实现自身不同的目标。使每个学生依照自身条件得到他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
4.系统性原则。
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客观实际,制定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全盘考虑,统筹安排,将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每一节体育课教学当中。课与课之间要紧密联系,努力将知识性、趣味性、素质和德育教育熔为一体,使育人、育德与育体在体育教学计划的严格规范下有序进行。
二.体育教学中寓德于教应遵循的途径:
1.结合课堂常规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建立了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我们常做一些队列练习,在进行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家做动作时要时刻想着集体,按照口令做到步调一致,精神抖擞。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容貌、精神。”因为通过这一要求,不仅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使学生做到动作整齐一致,既达到了体育课的要求,也使学生有一个严而有度的良好的上课氛围。
2.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应很好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胜利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更要让学生回味胜利取得的不易,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等都需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3.结合组织教法渗透德育教育。
合理的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如在跳山羊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跳山羊的恐惧心理,从而增强自信心。
4.偶发事件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德育教学的目的。
5.以身作则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師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塑造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它的功能不应当仅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发挥这些作用?笔者在十多年的体育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体育教学中寓德于教应坚持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教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奏效。因此,在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中,要特别强调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2.整体性原则。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顾及到小部分,而忽视大部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这是一个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方向的问题。因此,学校必须开足、开齐体育课,教师必须全面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全体学生都能全身投入,全身受益,全部合格,受到较好的体育教育。同时还应特别注意将德育所包涵的各项素质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使全体学生的德育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3.差异性原则。
因为学生的思想认识、教育程度、身心素质存在着差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制定出不同的标准,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实现自身不同的目标。使每个学生依照自身条件得到他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
4.系统性原则。
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客观实际,制定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全盘考虑,统筹安排,将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每一节体育课教学当中。课与课之间要紧密联系,努力将知识性、趣味性、素质和德育教育熔为一体,使育人、育德与育体在体育教学计划的严格规范下有序进行。
二.体育教学中寓德于教应遵循的途径:
1.结合课堂常规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建立了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如在课的开始部分,我们常做一些队列练习,在进行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大家做动作时要时刻想着集体,按照口令做到步调一致,精神抖擞。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容貌、精神。”因为通过这一要求,不仅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使学生做到动作整齐一致,既达到了体育课的要求,也使学生有一个严而有度的良好的上课氛围。
2.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应很好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胜利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更要让学生回味胜利取得的不易,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等都需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3.结合组织教法渗透德育教育。
合理的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如在跳山羊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跳山羊的恐惧心理,从而增强自信心。
4.偶发事件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德育教学的目的。
5.以身作则渗透德育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師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达到进行德育教育的目的。
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