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03-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归纳出宁海登山健身步道在使用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为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宁海 健身步道 调查 分析
本文通过对宁海国家山登山健身步道实地考察与分析,并对发现的不足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为今后登山健身步道的维护和管理能够更好的运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为研究对象,对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现状及后期的维护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健身步道等与本研究相关的一些专著、期刊论文、年鉴等,了解和掌握目前健身步道的发展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夯实的理论基础。
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中国登山协会相关部门领导、登山健身步道设计领域知名专家就宁海登山健身步道中的建设和维护管理进行咨询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现状
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总规划500公里,西部4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与东部100公里步道进行串联,形成了覆盖全县的5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千里休闲步道)网络,标识清晰,节点醒目,主辅线分明,能够让广大户外爱好者清楚的了解整个行程的路线及周边的乡村、城镇、道路等设施的位置,这是目前我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最全面、最清晰的路线图。目前建设范围跨越宁海县7个乡镇(街道)和1个林场,总长度100多公里,路径上设计了休息站、露营区、接待站、报警点、垃圾处理系统等辅助设施,步道的修筑以保持山间天然路径原始现状为基础,大部分路段稍加清理、修整即可。根据沿途的自然风景和植被,建成具有健身功能的落叶步道、砂石步道、木栈道、砾石道等。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是中国第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登山健身步道,也是首次把传统的户外运动同旅游与全民健身有机结合在一起。登山健身步道建设中在环境保护、安全保障和标志系统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之举。例如,拥有内地首个完善的户外安全救援体系,还在国内第一次采用“太阳能救援杆”等先进设备,统一完善的路标、安全警示标系统都是国内第一次采用。该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将作为国家标准由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向全国推广。
(二)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功能
1.重点功能: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将其作为测试地和依据地,用于登山运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正、国家登山竞技标准的制定和修正;国家登山运动训练基地;国际登山联合会(UIAA)下属会员国专业队伍的竞赛和训练;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指导员资格培训基地,以及考核认证中心;必须预留足量空间作为中国及国际山地户外运动专业技能评比和考核中心;每年定期举办中国登山户外运动技能资质大赛等。
2.辅助功能:向民间登山运动组织及队伍提供训练和竞技场地;向登山健身爱好者提供最专业的练习和竞技场地;面向公众开放,倡导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三、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公共设施与总体建设是目前国内最好的,但也有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
(一)步道建设过程中的地域因素
我们了解到宁海地区气候多雨潮湿,特别是到了梅雨季节,水气丰富造就了缤纷的动植物生态,但雨后的步道土面往往显得湿滑甚至泥泞;步道湿滑固然是使用者的危险因子,泥泞的路面更容易迫使人们为了避开积水,往步道两旁踩踏,使步道愈来愈宽,不仅干扰步道外围生态,也增加步道维护难度,最后甚至因为路缘植被遭到破坏、无法巩固边坡,终而引发冲蚀坍塌的严重后果。
(二)关于通往步道连接处水泥路的使用
目前来说,对于一些路段,以规格化材料全面铺设是一种最为简单快捷的方法;但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尤其一些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学者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要求更高,这样就或多或少的会影响了步道工程的设计与施作,但不可否认,运用水泥混凝土搭配电动工具,仍然比大量使用人工,以传统方法砌石、手工具一尺一寸的修筑来得轻松便捷。然而根据走访发现:水泥步道并非一劳永逸,也并非降低成本,当水泥路面临轻微损坏时,维护和经费的发放就比较的困难了,并不像原来设想的那样节约成本,一劳永逸;反而后期不断累积小问题最终酿成灾害、引发一些冲突。
(三)维护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法规制度面,无论中央或地方政府都缺乏专属的条文能够援引规范。由于步道是一线型空间,与此空间产生关联的种种元素,诸如土地、水系、森林、动植物,或许各自找得到相关法律法规,但“登山步道”本身却无法可依,而步道所牵动的系统性问题,也使管理权责变得错综复杂。
四、建议
首先,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完善是需要多学科参与其中的,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完成;其次对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日常维护,需要培养专门的维护人员,以保证登山健身步道的可持续性,同时制订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进行管理。最后,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在管理上要实现建设与管理的都要重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施工,同时构建配套的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小彤,王芳尹,瑞易铮.“森林重庆”之重庆都市区游憩步道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发展与生态旅游.526-529.
[2] 王勇峰2014年两会提案:加快国家登山步道建设.http://www.huway.com/news/2014/0311/12976.html.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归纳出宁海登山健身步道在使用与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为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维护和管理,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宁海 健身步道 调查 分析
本文通过对宁海国家山登山健身步道实地考察与分析,并对发现的不足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为今后登山健身步道的维护和管理能够更好的运行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为研究对象,对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建设现状及后期的维护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健身步道等与本研究相关的一些专著、期刊论文、年鉴等,了解和掌握目前健身步道的发展现状,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夯实的理论基础。
2.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中国登山协会相关部门领导、登山健身步道设计领域知名专家就宁海登山健身步道中的建设和维护管理进行咨询访谈。
二、结果与分析
(一)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现状
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总规划500公里,西部4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与东部100公里步道进行串联,形成了覆盖全县的500公里登山健身步道(千里休闲步道)网络,标识清晰,节点醒目,主辅线分明,能够让广大户外爱好者清楚的了解整个行程的路线及周边的乡村、城镇、道路等设施的位置,这是目前我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最全面、最清晰的路线图。目前建设范围跨越宁海县7个乡镇(街道)和1个林场,总长度100多公里,路径上设计了休息站、露营区、接待站、报警点、垃圾处理系统等辅助设施,步道的修筑以保持山间天然路径原始现状为基础,大部分路段稍加清理、修整即可。根据沿途的自然风景和植被,建成具有健身功能的落叶步道、砂石步道、木栈道、砾石道等。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是中国第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登山健身步道,也是首次把传统的户外运动同旅游与全民健身有机结合在一起。登山健身步道建设中在环境保护、安全保障和标志系统等方面都有不少创新之举。例如,拥有内地首个完善的户外安全救援体系,还在国内第一次采用“太阳能救援杆”等先进设备,统一完善的路标、安全警示标系统都是国内第一次采用。该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将作为国家标准由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向全国推广。
(二)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功能
1.重点功能:国家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将其作为测试地和依据地,用于登山运动国家标准的制定和修正、国家登山竞技标准的制定和修正;国家登山运动训练基地;国际登山联合会(UIAA)下属会员国专业队伍的竞赛和训练;国际山地户外运动指导员资格培训基地,以及考核认证中心;必须预留足量空间作为中国及国际山地户外运动专业技能评比和考核中心;每年定期举办中国登山户外运动技能资质大赛等。
2.辅助功能:向民间登山运动组织及队伍提供训练和竞技场地;向登山健身爱好者提供最专业的练习和竞技场地;面向公众开放,倡导和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三、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宁海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公共设施与总体建设是目前国内最好的,但也有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
(一)步道建设过程中的地域因素
我们了解到宁海地区气候多雨潮湿,特别是到了梅雨季节,水气丰富造就了缤纷的动植物生态,但雨后的步道土面往往显得湿滑甚至泥泞;步道湿滑固然是使用者的危险因子,泥泞的路面更容易迫使人们为了避开积水,往步道两旁踩踏,使步道愈来愈宽,不仅干扰步道外围生态,也增加步道维护难度,最后甚至因为路缘植被遭到破坏、无法巩固边坡,终而引发冲蚀坍塌的严重后果。
(二)关于通往步道连接处水泥路的使用
目前来说,对于一些路段,以规格化材料全面铺设是一种最为简单快捷的方法;但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提高,尤其一些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学者对生态和环境的保护要求更高,这样就或多或少的会影响了步道工程的设计与施作,但不可否认,运用水泥混凝土搭配电动工具,仍然比大量使用人工,以传统方法砌石、手工具一尺一寸的修筑来得轻松便捷。然而根据走访发现:水泥步道并非一劳永逸,也并非降低成本,当水泥路面临轻微损坏时,维护和经费的发放就比较的困难了,并不像原来设想的那样节约成本,一劳永逸;反而后期不断累积小问题最终酿成灾害、引发一些冲突。
(三)维护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法规制度面,无论中央或地方政府都缺乏专属的条文能够援引规范。由于步道是一线型空间,与此空间产生关联的种种元素,诸如土地、水系、森林、动植物,或许各自找得到相关法律法规,但“登山步道”本身却无法可依,而步道所牵动的系统性问题,也使管理权责变得错综复杂。
四、建议
首先,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完善是需要多学科参与其中的,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需要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完成;其次对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的日常维护,需要培养专门的维护人员,以保证登山健身步道的可持续性,同时制订专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进行管理。最后,登山健身步道的建设在管理上要实现建设与管理的都要重视,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施工,同时构建配套的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小彤,王芳尹,瑞易铮.“森林重庆”之重庆都市区游憩步道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发展与生态旅游.526-529.
[2] 王勇峰2014年两会提案:加快国家登山步道建设.http://www.huway.com/news/2014/0311/12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