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堂是动态课堂。教师要用心倾听,捕捉亮点,善用错误、关注分歧,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机遇并转化为教学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洋溢精彩和富有创造。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2-0054-02
课堂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教师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机遇并转化为教学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精彩洋溢和富有创造。小学数学中,如何抓住契机捕捉“意外生成”资源,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机呢?
一、用心倾听,尊重学生发现
生成性课堂要求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敏锐地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置疑,尊重学生的发现,让课堂变得神采飞扬。一位老师在教学《找规律》时,最后出了这样一道题:1、2、4、( )、( )、( ),要求学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学生热烈讨论以后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位学生填出了第一个答案: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在依次增加,分别增加1、2、3、4、5……,老师微笑着点点头;一个学生说:“应该填8、16、32……因为规律是前一个数重复相加得下一个数。”老师满意地笑了,因为这正是他想要的答案。教师环视着全班同学,似乎没什么问题。下课铃响了,教师准备课堂小结。这时,又有一只小手怯生生地举起,又偷偷地放下。看来是平时表现很一般的学生,或许是班里的气氛感染了他,他也想说说他的见解?老师稍做犹豫后,没有急于下课,请他站了起来,孩子说:“我想填1、2、4……”,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同学害羞得埋下了头,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亲切地说:“你的想法不错,真了不起!大声地说出你的理由,好吗?”那位学生慢慢地起头说:“我觉得重复也可以是一种规律。”说得多好啊!简单重复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大概受这种想法的启发,学生的热情一下又高涨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2、2、4、3、2、4……,理由是把3个数看成一组,每组后两个数不断重复出现,而第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多“1”……原来让人感到“头疼”的意外,在老师和同学的耐心倾听与真诚等待中,竟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给课堂一个未曾预约的精彩。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在绽放,情感在撞击,视野在敞亮,这是比任何设定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当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预设相偏离时,教师不必忙着为自己的下一个环节奔忙,而应先来听听学生的分析,倾听他们的想法,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这才是新课程理所倡导的新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捕捉亮点,激活学生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样既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为学生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一位老师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讲“鸡兔共有20个头,5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一题时,按照教材上的方法引导学生列表尝试,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昕{4下面有人在小声嘀咕着:“这样做太麻烦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捕捉到不同声音的老师没有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机会,立即让这名学生说说他的见解。学生胸有成竹走上讲台讲解道:假如我们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在这种情况下,总脚数只剩下一半,是27,这时,鸡的脚数与鸡的头数是相等的,兔子的脚数是兔子的头数的2倍。所以,从27中减去总的头数20得7,就是兔子的头数。当然,20-7=13,鸡就是13只了。”“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孩子刚刚说完,课堂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老师便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的智慧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进发,于是“奇思妙想”不断涌现:有用画图法来尝试解决的,有假设笼里全是兔的……本节课,老师捕捉到了“价值不菲”的信息,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使本堂课教学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教师必须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三、妙用错误,点化学生困惑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增进情感的体验。面对学生的“差错”,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资源。一位老师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在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的解法后,让学生求这样的一个梯形的面积:上底8米,下底6米,高2米。此题的一般计算方法是:(8+6)×2+2=14(平方米)。老师在巡回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位平时学习不错的学生这样列式:8+6=14(平方米),显然他的列式错了,可是老师没有草率地责令他改正,而是让他板演,并让他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他羞怯地说:“我发现梯形的高是2米,可是计算面积时义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说,所有的同学都愣住了,觉得他说得有理。“那是不是所有的梯形都可以适用这样的方法呢?”老师提出了疑惑。这时,学生按捺不住立即展开了讨论,经过举证、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对呀,只有在梯形的高是2米的情况下,才能打破常规思路进行简便计算。”老师适时总结:“虽然他的结论不全面,但是老师还是很欣赏他遇到问题能独辟蹊径、敢于创新和表达真实想法的勇气,让我’们为他的勇气喝彩!”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展现其思维过程,而对这一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发展。
四、注意分歧,尊重学生体验
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老师可以巧妙地允许学生辩论,这样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正确引导价值观,还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这样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现实性和认知兴趣,才是教学艺术。张齐华老师在上“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发生了两种不同的争论。有的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他们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这时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反驳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只要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拼在右边就是轴对称图形了。听到学生的不同观点,张老师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想跟你握握手,握手不是意味着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因为你,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自主性的大力褒扬,更在真诚地呼唤课堂上有更多的声音。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动态建构着知识,变化着,生长着,不仅动态生成了知识,也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实现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态生成;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2-0054-02
课堂教学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过程,从生命力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在教学中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问题在于,当“意外的通道”出现的时候,教师是否能够敏锐地意识到,并且能否经由这“通道”引领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景”,使课堂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无心栽柳柳成荫”的精彩画面?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敏锐地捕捉即时生成的教学机遇并转化为教学资源,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课堂精彩洋溢和富有创造。小学数学中,如何抓住契机捕捉“意外生成”资源,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机呢?
一、用心倾听,尊重学生发现
生成性课堂要求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敏锐地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置疑,尊重学生的发现,让课堂变得神采飞扬。一位老师在教学《找规律》时,最后出了这样一道题:1、2、4、( )、( )、( ),要求学生在后面加上一些数,使这些数看起来比较有规律,学生热烈讨论以后纷纷举起了小手。一位学生填出了第一个答案:7、11、16,理由是前后两个数的差在依次增加,分别增加1、2、3、4、5……,老师微笑着点点头;一个学生说:“应该填8、16、32……因为规律是前一个数重复相加得下一个数。”老师满意地笑了,因为这正是他想要的答案。教师环视着全班同学,似乎没什么问题。下课铃响了,教师准备课堂小结。这时,又有一只小手怯生生地举起,又偷偷地放下。看来是平时表现很一般的学生,或许是班里的气氛感染了他,他也想说说他的见解?老师稍做犹豫后,没有急于下课,请他站了起来,孩子说:“我想填1、2、4……”,顿时,全班哄堂大笑,那位同学害羞得埋下了头,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亲切地说:“你的想法不错,真了不起!大声地说出你的理由,好吗?”那位学生慢慢地起头说:“我觉得重复也可以是一种规律。”说得多好啊!简单重复何尝不是一种规律,大概受这种想法的启发,学生的热情一下又高涨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另一种填法,2、2、4、3、2、4……,理由是把3个数看成一组,每组后两个数不断重复出现,而第一个数一个比一个多“1”……原来让人感到“头疼”的意外,在老师和同学的耐心倾听与真诚等待中,竟然带来了“意外的惊喜”,给课堂一个未曾预约的精彩。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在绽放,情感在撞击,视野在敞亮,这是比任何设定的知识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当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预设相偏离时,教师不必忙着为自己的下一个环节奔忙,而应先来听听学生的分析,倾听他们的想法,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和思考过程比答案本身更为重要。这才是新课程理所倡导的新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捕捉亮点,激活学生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这样既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为学生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一位老师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讲“鸡兔共有20个头,54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一题时,按照教材上的方法引导学生列表尝试,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昕{4下面有人在小声嘀咕着:“这样做太麻烦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捕捉到不同声音的老师没有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机会,立即让这名学生说说他的见解。学生胸有成竹走上讲台讲解道:假如我们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两只脚,每只鸡都斩掉一只脚,在这种情况下,总脚数只剩下一半,是27,这时,鸡的脚数与鸡的头数是相等的,兔子的脚数是兔子的头数的2倍。所以,从27中减去总的头数20得7,就是兔子的头数。当然,20-7=13,鸡就是13只了。”“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孩子刚刚说完,课堂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老师便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的智慧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进发,于是“奇思妙想”不断涌现:有用画图法来尝试解决的,有假设笼里全是兔的……本节课,老师捕捉到了“价值不菲”的信息,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使本堂课教学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教师必须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让星星之火燎原,让智慧闪耀光芒!
三、妙用错误,点化学生困惑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增进情感的体验。面对学生的“差错”,教师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资源。一位老师在“梯形的面积”教学中,在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的解法后,让学生求这样的一个梯形的面积:上底8米,下底6米,高2米。此题的一般计算方法是:(8+6)×2+2=14(平方米)。老师在巡回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位平时学习不错的学生这样列式:8+6=14(平方米),显然他的列式错了,可是老师没有草率地责令他改正,而是让他板演,并让他说说自己的思维过程。他羞怯地说:“我发现梯形的高是2米,可是计算面积时义要除以2,乘以2再除以2可以相互抵消,所以只要把梯形上底和下底加起来就行了。”听他这么说,所有的同学都愣住了,觉得他说得有理。“那是不是所有的梯形都可以适用这样的方法呢?”老师提出了疑惑。这时,学生按捺不住立即展开了讨论,经过举证、分析得出:“如果梯形的高不是2米就不能用这个方法了。”“对呀,只有在梯形的高是2米的情况下,才能打破常规思路进行简便计算。”老师适时总结:“虽然他的结论不全面,但是老师还是很欣赏他遇到问题能独辟蹊径、敢于创新和表达真实想法的勇气,让我’们为他的勇气喝彩!”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展现其思维过程,而对这一过程中发生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促进学生情感和智力发展。
四、注意分歧,尊重学生体验
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老师可以巧妙地允许学生辩论,这样既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正确引导价值观,还可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这样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现实性和认知兴趣,才是教学艺术。张齐华老师在上“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让学生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时发生了两种不同的争论。有的同学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他们对折后不能完全重合。这时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反驳说: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只要把左边的三角形剪下来拼在右边就是轴对称图形了。听到学生的不同观点,张老师说出了这样的话:“我想跟你握握手,握手不是意味着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因为你,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这样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自主性的大力褒扬,更在真诚地呼唤课堂上有更多的声音。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动态建构着知识,变化着,生长着,不仅动态生成了知识,也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充分地实现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