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歌本身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增加对诗歌教学的重视是现实所趋、知识力量的引导造成的。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不断改进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和教学效率,让学生提高目前的诗歌赏析水平、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4-176
儿童较成年人而言更为天真、活泼,诗歌也正是他们喜爱的阅读材料和学习内容。从语文学习角度来说,诗歌较其他教材更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喜爱,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审美内涵亦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若想使诗歌能够产生作用,还需教师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价值。由此,下文以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分析为主,浅谈如何在课堂中以诗歌展开教学。
一、从朗读开始,了解诗歌
语文教学中,朗读被视为展开教学的第一步,无论何种体裁的材料都首先需要通过朗读来使学生了解内容,诗歌亦不例外。阅读诗歌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相关内容,更能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表达能力。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对诗歌阅读以外,还需引导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有感情地去学习。正如教材中常见的“熟读课文并背诵”这一要求一般,熟读是学习的基础。虽然诗歌无需背诵,但熟读、有感情地阅读始终是教学展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妙之处,从韵律美、意境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认知诗歌,对获取知识、提升审美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重视朗读,切合学生心理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朗读有效提升审美情趣,便于进一步的学习。
以四年级教材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为例,学生已经能够全部了解诗歌中的字,词的读音与词义,在阅读过程中并不存在认知方面的障碍,能够良好展开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诵读法引导学生学习,首先由学生自行朗读感受诗歌情感,随后通过师生对话、教学问答环节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内容,通过阅读理解实现情感方面的理解,能够有感情地展开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朗读展现出的感情方面给予学生一定引导,如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的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轻、重音,如何蕴含着感情地实现阅读。
二、从兴趣理解,喜爱诗歌
从兴趣理解引导学生喜爱诗歌是学习诗歌中的主要部分,也是容易出現问题的部分。一般来说,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独立思考并产生自己的想法,但教师常常遏制这种现象,直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正确的”方向对诗歌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含义。这种情况下,学生固然能够学到知识,但兴趣方面并未有所提升,在学习过程中亦无法被学习内容调动兴趣,学习效率较低,更容易出现遗忘的现象。由此,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还需教师充分利用已有条件与实际情况,从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兴趣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辅助教师展开教学工作。
以《山居秋暝》这首诗为例,在讲授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从儿童趣味明显的语言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外,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中以植物的快乐情绪作为主要内容,为了使学生也能感受到这种乐趣,教师可通过实物配合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展开,如向学生展现秋日景色的美好,引导学生想象等方式提升学习兴趣乐趣,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使学生了解秋雨、秋日景色的美丽。当学生兴趣被充分调动后,教师展开教学,并将主题融入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诗歌的意义,了解如何通过诗歌描写景色。在学生学习诗歌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有目的地学习,如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怎样发现身边的景色?”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兴趣带动学习,将单纯的兴趣转变为支撑学习开展的基础。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从实际展开学习,充分发挥兴趣的作用。
三、从讨论深入,领悟诗歌
诗歌具有一定抽象性,小学生处于学习初级阶段,接触的诗歌较少,充分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意象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此情况下必须重点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下朗读诗歌,并从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语文教育至关重要,但语文知识难度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产生抵触情绪。为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角度,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开展诗歌教学,为学生创建能够自由发展的平台,通过正确的引导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例如《观书有感》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诗歌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为学生设计感悟教学以及诵读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自主阅读,并在完成阅读后安排几位学生全面讲述阅读体会。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诗歌阅读了解诗歌中所要阐述的内容,并向学生提问如何理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此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具有生活化情景中体会读书、知识积累所带来的愉悦之感。如此,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了学生思维能力,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意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在学生领悟的过程中引导其展开想象,充分调动并引发学生想象力的延伸,为其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小学生本身活泼好动,思维丰富活跃,课堂中有限的知识能够借由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得以延伸,最终实现发散思维、提升领悟程度的效果。诗歌本身即为想象力的体现,而想象力又是诗歌创作的基础。以儿童诗歌来说,其多借助某类事物、人物的视角展开描述,教师恰好可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学习完毕后尝试创作诗歌,通过想象力、思维发散打好基础,应用语文知识遣词造句、创作诗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尝试成为“小诗人”“小作家”,又能在应用过程中熟练应用字、词,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提升文学素养。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诗歌皆为各类文学家不断提炼、总结出的,具有童趣色彩的佳作。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学生若能切实有效地实现应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素养,为学生带来审美情趣、审美体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言更是潜在的提升。如何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实现提升,还需师生共同努力。教师积极进取,学生乐于学习,通过师生和谐、高效有序的课堂氛围实现有效学习,寓教于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杨君梅.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讨[J].南北桥,2019(4):144-14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4-176
儿童较成年人而言更为天真、活泼,诗歌也正是他们喜爱的阅读材料和学习内容。从语文学习角度来说,诗歌较其他教材更能够引起小学生的喜爱,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审美内涵亦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若想使诗歌能够产生作用,还需教师以恰当的方式加以引导,才能使其真正发挥价值。由此,下文以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分析为主,浅谈如何在课堂中以诗歌展开教学。
一、从朗读开始,了解诗歌
语文教学中,朗读被视为展开教学的第一步,无论何种体裁的材料都首先需要通过朗读来使学生了解内容,诗歌亦不例外。阅读诗歌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相关内容,更能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口语能力、表达能力。教师在诗歌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对诗歌阅读以外,还需引导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有感情地去学习。正如教材中常见的“熟读课文并背诵”这一要求一般,熟读是学习的基础。虽然诗歌无需背诵,但熟读、有感情地阅读始终是教学展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之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会诗歌的美妙之处,从韵律美、意境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认知诗歌,对获取知识、提升审美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朗读诗歌的过程中重视朗读,切合学生心理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朗读有效提升审美情趣,便于进一步的学习。
以四年级教材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为例,学生已经能够全部了解诗歌中的字,词的读音与词义,在阅读过程中并不存在认知方面的障碍,能够良好展开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诵读法引导学生学习,首先由学生自行朗读感受诗歌情感,随后通过师生对话、教学问答环节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内容,通过阅读理解实现情感方面的理解,能够有感情地展开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朗读展现出的感情方面给予学生一定引导,如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的朗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朗读轻、重音,如何蕴含着感情地实现阅读。
二、从兴趣理解,喜爱诗歌
从兴趣理解引导学生喜爱诗歌是学习诗歌中的主要部分,也是容易出現问题的部分。一般来说,小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独立思考并产生自己的想法,但教师常常遏制这种现象,直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正确的”方向对诗歌进行解读,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含义。这种情况下,学生固然能够学到知识,但兴趣方面并未有所提升,在学习过程中亦无法被学习内容调动兴趣,学习效率较低,更容易出现遗忘的现象。由此,为了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诗歌教学过程中,还需教师充分利用已有条件与实际情况,从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兴趣作为学习的“引导者”,辅助教师展开教学工作。
以《山居秋暝》这首诗为例,在讲授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从儿童趣味明显的语言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外,教师还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中以植物的快乐情绪作为主要内容,为了使学生也能感受到这种乐趣,教师可通过实物配合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展开,如向学生展现秋日景色的美好,引导学生想象等方式提升学习兴趣乐趣,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使学生了解秋雨、秋日景色的美丽。当学生兴趣被充分调动后,教师展开教学,并将主题融入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诗歌的意义,了解如何通过诗歌描写景色。在学生学习诗歌的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带有目的地学习,如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怎样发现身边的景色?”等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兴趣带动学习,将单纯的兴趣转变为支撑学习开展的基础。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从实际展开学习,充分发挥兴趣的作用。
三、从讨论深入,领悟诗歌
诗歌具有一定抽象性,小学生处于学习初级阶段,接触的诗歌较少,充分掌握诗歌的意境和意象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在此情况下必须重点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下朗读诗歌,并从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语文教育至关重要,但语文知识难度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产生抵触情绪。为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角度,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开展诗歌教学,为学生创建能够自由发展的平台,通过正确的引导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展。例如《观书有感》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诗歌阅读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教师应根据学生成长的特点为学生设计感悟教学以及诵读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自主阅读,并在完成阅读后安排几位学生全面讲述阅读体会。然后,教师组织学生通过诗歌阅读了解诗歌中所要阐述的内容,并向学生提问如何理解“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此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在具有生活化情景中体会读书、知识积累所带来的愉悦之感。如此,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了学生思维能力,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意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在学生领悟的过程中引导其展开想象,充分调动并引发学生想象力的延伸,为其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小学生本身活泼好动,思维丰富活跃,课堂中有限的知识能够借由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得以延伸,最终实现发散思维、提升领悟程度的效果。诗歌本身即为想象力的体现,而想象力又是诗歌创作的基础。以儿童诗歌来说,其多借助某类事物、人物的视角展开描述,教师恰好可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学习完毕后尝试创作诗歌,通过想象力、思维发散打好基础,应用语文知识遣词造句、创作诗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尝试成为“小诗人”“小作家”,又能在应用过程中熟练应用字、词,不断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提升文学素养。
目前,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诗歌皆为各类文学家不断提炼、总结出的,具有童趣色彩的佳作。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学生若能切实有效地实现应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素养,为学生带来审美情趣、审美体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言更是潜在的提升。如何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实现提升,还需师生共同努力。教师积极进取,学生乐于学习,通过师生和谐、高效有序的课堂氛围实现有效学习,寓教于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杨君梅.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探讨[J].南北桥,2019(4):14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