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教育教学是一个有难度的艺术教育,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初中、高中的要求不同,而使音乐教育呈现出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音乐的教育教学,就要求在内容上作多方面的拓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内容;拓展
音乐教育教学是一个有难度的艺术教育,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初中、高中的要求不同,而使音乐教育呈现出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音乐的教育教学,就要求在内容上作多方面的拓展。
1 简约拓展
就是要回归音乐本身,不能过多地作随意发挥,要化繁为简。《中国音乐教育》上有两篇文章《在反思中成长》和《教师,你如何面对今天的音乐课堂〉,两位作者分别介绍了小学五年级的欣赏课《渔舟唱晚》和高一的欣赏课《汉族民间音乐》。仔细拜读后发现,两人上课之初,都想直接切入主题,可是学生却无精打采,对民族音乐丝毫没有兴趣。(“老师,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讲点我们大家感兴趣的吧?”)于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流行歌曲导入的方法,让学生从流行歌曲中寻找民族音乐的影子,从而激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流行歌曲在这两节课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杰伦成了沟通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使者。对此,我提出质疑:五年级的学生从《东风破》中听二胡的声音,高一的学生也从《东风坡》中听二胡的声音,那《二泉映月》的价值何在呢?初中三年的音乐教学效果何在呢?教材上的每一部欣赏作品是否都能与流行歌曲挂上钩?挂不上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学生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的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的关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喜爱流行歌曲的基础上?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来说,民族音乐是源泉,所以,借助民族音乐来欣赏流行歌曲才是可以理解的。从传播学和符号学的确角度来说,文化即符号,音乐也是符号。能指是音响,所指是音乐的意境。外延是音乐的结构,内涵是音乐的思想及情感内容。而我们的资源整合,实际上进行的是编码工作。但是,音乐课绝不仅仅是传播。
2 综合拓展
这是对音乐综合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音乐环境的综合把握与拓展。不是所有的关于音乐的背景材料和综合知识都要拿到课堂上一一讲解,这样,音乐课就失去了音乐的本质特征,而成了其他学科的大杂烩。由于音乐课时量的限制,要想在欣赏课中通过其他学科的铺垫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种综合就一定不能盲目。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考虑形式上的科学性,更要考虑内容上的科学性,所选综合知识必须是经过筛选的、对理解音乐有帮助的内容。
有的教师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时,将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彝族的地理环境、服饰、风俗人情、饮食习惯等不厌其烦的一一介绍,这其中有一些对音乐的民族风格的形成有一定作用,有些是没有作用的,作为拓展学生的视野,是不必要占用课堂的宝贵时间的。有的教师甚至将《酒歌》的高亢明亮解释为高原环境所致,将《赞歌》的连绵悠长解释为草原环境所致。可是,《赞歌》中也有高亢嘹亮的长调引子,云南、贵州也是高原环境,又该如何解释他们的音乐风格呢?
3 难度拓展
难度拓展,就是对音乐难度进行把握、控制,拓展不一定就是提高难度,有可能是降低。因为不同的学生音乐基础、生活阅历、理解程度各不相同。音乐的美学范畴,教材的划分显然也不够科学。我尝试着分成这么几个版块:婉约美与柔和美;雄壮美与崇高美;欢乐美与喜剧美;忧郁美与悲剧美。雄壮到一定程度就是崇高;欢乐是人类乐观主义的正格表现,幽默、诙谐、讽刺则是一种负格表现;忧郁是个人的伤感,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全人类的伤感就升格为了悲剧。也可以对比着划分:婉约美与豪放美;欢乐美与忧郁美;喜剧美与悲剧美。当教材中的作品对于你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时候,我们所拓展的作品反而应该是降低难度,能为大多数学生听懂。比如作品《龙华祭》,主旋律不鲜明,完全像是一种情感的意识流,可听性不强。那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吕其明的另一首《红旗颂》,与《国歌》的旋律对比欣赏,来阐述崇高美这一概念。
4 教材拓展
拓展教材,就是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挖掘,进行教育发挥,进行艺术感染。事实证明,我们照本宣科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的,音乐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典作品层出不穷,教材难免挂一漏万。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不能适应同一个标准的教材,编著不同层次的教材又不现实。所以,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但是拓展要从教材出发,不能抛开教材。比如讲到《音乐的美》,优美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教材中选择的作品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我不赞成再从教材之外选择许多优美的作品来听,而更倾向于在这几首作品的基础行进行拓展。《牧歌》除了无伴奏合唱,还有独唱、小提琴独奏等不同演绎形式;《彩云追月》还有合唱、以新民歌形式出现的独唱等等,这些也都没有脱离优美的范畴,这样的拓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优美”这一主题的认识。
5 心灵拓展
现在的音乐课越来越脱离教育走向传播,音乐教师只是将网上的下载来放给学生看,计算机成了音乐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有时一节课上甚至看不到老师弹一下琴,唱一句歌。其实,学生只是在被动地看,被动地听,到底听懂了多少,老师并不了解。唱片公司、电台电视台、网络、各种音像杂志都是音乐的传播者,市场效益是他们的动机所在。而音乐教师在传播的同时,更肩负着引导的责任。我们可能在“赏”的方面做的比较多,而在“鉴”的方面引导的还不够。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信息量过大,我们很可能仅仅是个传播者,而不是教育者。
音乐到底带给人什么?一是听觉的愉悦,二是情感的满足,三是审美的体验。如果做个调查,我们的学生往往并不认为教材中的音乐是美的,也没有从中得到情感的满足,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三方都存在一定的责任。面对这样的教材,要让学生喜欢,确实是个很难的课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我们不妨把起点放低一些,先不要奢谈音乐对于理想的启迪、音乐对于人生的意义,通过一学期乃至一年的学习,我们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音乐是美的、能丰富他们的感情,我们的音乐教育就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责任编辑 杜和)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学;内容;拓展
音乐教育教学是一个有难度的艺术教育,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初中、高中的要求不同,而使音乐教育呈现出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问题。音乐的教育教学,就要求在内容上作多方面的拓展。
1 简约拓展
就是要回归音乐本身,不能过多地作随意发挥,要化繁为简。《中国音乐教育》上有两篇文章《在反思中成长》和《教师,你如何面对今天的音乐课堂〉,两位作者分别介绍了小学五年级的欣赏课《渔舟唱晚》和高一的欣赏课《汉族民间音乐》。仔细拜读后发现,两人上课之初,都想直接切入主题,可是学生却无精打采,对民族音乐丝毫没有兴趣。(“老师,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讲点我们大家感兴趣的吧?”)于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两位老师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流行歌曲导入的方法,让学生从流行歌曲中寻找民族音乐的影子,从而激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流行歌曲在这两节课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周杰伦成了沟通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使者。对此,我提出质疑:五年级的学生从《东风破》中听二胡的声音,高一的学生也从《东风坡》中听二胡的声音,那《二泉映月》的价值何在呢?初中三年的音乐教学效果何在呢?教材上的每一部欣赏作品是否都能与流行歌曲挂上钩?挂不上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学生对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的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的关于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的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是建立在喜爱流行歌曲的基础上?从音乐发展的角度来说,民族音乐是源泉,所以,借助民族音乐来欣赏流行歌曲才是可以理解的。从传播学和符号学的确角度来说,文化即符号,音乐也是符号。能指是音响,所指是音乐的意境。外延是音乐的结构,内涵是音乐的思想及情感内容。而我们的资源整合,实际上进行的是编码工作。但是,音乐课绝不仅仅是传播。
2 综合拓展
这是对音乐综合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音乐环境的综合把握与拓展。不是所有的关于音乐的背景材料和综合知识都要拿到课堂上一一讲解,这样,音乐课就失去了音乐的本质特征,而成了其他学科的大杂烩。由于音乐课时量的限制,要想在欣赏课中通过其他学科的铺垫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这种综合就一定不能盲目。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除了考虑形式上的科学性,更要考虑内容上的科学性,所选综合知识必须是经过筛选的、对理解音乐有帮助的内容。
有的教师在讲授《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时,将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彝族的地理环境、服饰、风俗人情、饮食习惯等不厌其烦的一一介绍,这其中有一些对音乐的民族风格的形成有一定作用,有些是没有作用的,作为拓展学生的视野,是不必要占用课堂的宝贵时间的。有的教师甚至将《酒歌》的高亢明亮解释为高原环境所致,将《赞歌》的连绵悠长解释为草原环境所致。可是,《赞歌》中也有高亢嘹亮的长调引子,云南、贵州也是高原环境,又该如何解释他们的音乐风格呢?
3 难度拓展
难度拓展,就是对音乐难度进行把握、控制,拓展不一定就是提高难度,有可能是降低。因为不同的学生音乐基础、生活阅历、理解程度各不相同。音乐的美学范畴,教材的划分显然也不够科学。我尝试着分成这么几个版块:婉约美与柔和美;雄壮美与崇高美;欢乐美与喜剧美;忧郁美与悲剧美。雄壮到一定程度就是崇高;欢乐是人类乐观主义的正格表现,幽默、诙谐、讽刺则是一种负格表现;忧郁是个人的伤感,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全人类的伤感就升格为了悲剧。也可以对比着划分:婉约美与豪放美;欢乐美与忧郁美;喜剧美与悲剧美。当教材中的作品对于你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的时候,我们所拓展的作品反而应该是降低难度,能为大多数学生听懂。比如作品《龙华祭》,主旋律不鲜明,完全像是一种情感的意识流,可听性不强。那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吕其明的另一首《红旗颂》,与《国歌》的旋律对比欣赏,来阐述崇高美这一概念。
4 教材拓展
拓展教材,就是要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挖掘,进行教育发挥,进行艺术感染。事实证明,我们照本宣科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的,音乐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典作品层出不穷,教材难免挂一漏万。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不能适应同一个标准的教材,编著不同层次的教材又不现实。所以,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但是拓展要从教材出发,不能抛开教材。比如讲到《音乐的美》,优美的音乐作品数不胜数,教材中选择的作品还是很有代表性的,我不赞成再从教材之外选择许多优美的作品来听,而更倾向于在这几首作品的基础行进行拓展。《牧歌》除了无伴奏合唱,还有独唱、小提琴独奏等不同演绎形式;《彩云追月》还有合唱、以新民歌形式出现的独唱等等,这些也都没有脱离优美的范畴,这样的拓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音乐的优美”这一主题的认识。
5 心灵拓展
现在的音乐课越来越脱离教育走向传播,音乐教师只是将网上的下载来放给学生看,计算机成了音乐教师的第一基本功,有时一节课上甚至看不到老师弹一下琴,唱一句歌。其实,学生只是在被动地看,被动地听,到底听懂了多少,老师并不了解。唱片公司、电台电视台、网络、各种音像杂志都是音乐的传播者,市场效益是他们的动机所在。而音乐教师在传播的同时,更肩负着引导的责任。我们可能在“赏”的方面做的比较多,而在“鉴”的方面引导的还不够。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信息量过大,我们很可能仅仅是个传播者,而不是教育者。
音乐到底带给人什么?一是听觉的愉悦,二是情感的满足,三是审美的体验。如果做个调查,我们的学生往往并不认为教材中的音乐是美的,也没有从中得到情感的满足,教材编写者、教师、学生三方都存在一定的责任。面对这样的教材,要让学生喜欢,确实是个很难的课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我们不妨把起点放低一些,先不要奢谈音乐对于理想的启迪、音乐对于人生的意义,通过一学期乃至一年的学习,我们的学生认为教材中的音乐是美的、能丰富他们的感情,我们的音乐教育就算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音乐教育除了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求,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责任编辑 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