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沉重的德国电影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angw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电影以往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记的主要还是新德国电影四杰所做出的,电影带有浓厚的作者型气息,沉静、内省,更多文学性。作者以为与早期德国作为二战战败国这一特定历史原固有一定联系。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德国的统一,德国人在世界上赢得了新的尊重。出现在影像上,内容更趋多样,主要是敢于直面过去,大胆表现二战,书写柏林墙,以及更为国际化的商业电影的涌现。
  [关键词]德国四杰 二战 柏林墙
  
  “一个国家的电影总比其他艺术手段更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面貌”。这是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在其著名的电影史论著《从卡里加里博士到希特勒》中说的一句话。现在反观近几年,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的德国电影,感觉这句话说得颇有意味。
  提起德国电影.人们一般会很自然地想到1962年的《奥伯豪森宣言》。想到宣言“旧的电影消亡了,我们相信新的电影”时的年轻导演们的豪情。以及德国电影四杰。他们分别是新德国电影的四肢——施隆多夫;一意孤行的狂人和呓语者——赫尔措格;狂放中的温情与悲悯——法斯宾德永远的情感飘泊者——维姆·文德斯。
  “四杰”时代的德国电影,基本上呈现出德国人的固有气质,沉静、内敛、喜好哲思,这当然更主要与德国作为战败国有关。文德斯1978年曾这样告诉观众。我要记录这个消沉的国家:“在只不过数年以前还十分狂热的一群人,他们的绝望或懦弱”。1968年,出生于战后的孩子们在世界各地举行抗议活动,他们所抗议的,表面上是越战和国际资本主义的道德真空,但是实际上,或许是在抗议战后高度商业化世界的精神空虚。身为战败国民的德国年轻人,尤其强烈地感到空虚。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引祖国为容,毕竟不太久以前,德国的名字仍和“屠杀”相提并论。
  这种情感重负,尤为突出地表现在法斯宾德《爱比死更冷酷》、《当心神圣的妓女》和文德斯的《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德克萨斯州的巴黎》及其后来的《欲望之翼》等影像中。既然现存的不能给他们带来心灵的支撑,他们只好自己去寻找。找寻的过程充满了寂寞、紧张和质疑。
  耐人寻味的是,这四杰时期的电影,直面德国历史的并不多见。表现出来更多的是带有作者自省意识的作者型电影。这也多亏那段时期票房还不是拍片所首要考虑的,拍摄资金也相对容易由政府或者电视台支持。
  1989年柏林墙的推倒,继之1990年10月3日两德的统一。无疑是德国人的重大事件。统一后的德国人的精神面貌开始变得更为自信和坦然。当然这绝不仅仅是推倒一堵墙那么简单。1970年,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表示“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这样做的人下跪”。1995年6月,德国前总理科尔继勃兰特之后,双膝下跪在以色列的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道歉。施罗德说,“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从我们历史上最羞耻的一页中学到很多东西”。德国在战后用一系列行动赢得了世人的尊重。路透社曾发表评论说,“现在的德国已经与过去彻底划清了界限。今天,已经不再有多少欧洲人对德国曾经给自己造成的伤害耿耿于怀,倒是德国人自己牢记那段历史。不断反思并提高批判的层次”。
  这种变化在电影上的直接反应就是德国近几年相继推出的几部关干二战题材的影片,比如哈迪·马丁斯(HARDYMARTINS)2001年的《极地重生》,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德国军人基文斯在二次大战期间沦为战俘,被放逐到严寒的西伯利亚东部接受劳改二十五年,经过五年的非人生活后,他矢志逃离这人间地狱,孑然一身展开他那14000公里的极地逃亡。在三年多的逃亡日子里,他经历漫天风雪,征服祟山峻岭,走遍西伯利亚乌兹别克、白俄罗斯,蒙古等地,最终抵达伊朗,在亲人的帮助下,在圣诞夜返回德国与家人团聚玛格丽特·冯·佐妲2003年的《玫瑰围墙》,影片以女性视角,从今天的美国切入,既追忆了二战时期德国的残酷现实,又很巧妙的展示了三代女人关于爱情的思考;奥利弗·西斯贝格2004年的《帝国的毁灭》,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认为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
  美化之嫌肯定是难免的,这就像当初的现代主义小说,因为作品的主角虽是恶人。可是因为读者随着叙事的展开,一直伴着主角继续,恶人慢慢就会博得一丝同情,这是再自然不过了。尤其对于像《极地重生》这样的影片,你很难把纳粹军人的形象和基文斯联系起来,尤其他美丽的妻儿在不停地孤寂地等待,战俘们的被虐待,险恶的冰天雪地等等,面对求生的人.人的存在困境一面压倒了一切,人性自然成了最大的价值诉求。于是才会有在伊朗,是被纳粹虐待过的犹太人帮助了他的一幕。《玫瑰围墙》更是通过一纳粹时期有显赫地位和血统的雅利安女子丽娜对犹太男子的誓死不渝的爱情的呈现,特别是她为了营救丈夫在作为纳粹军官的哥哥的帮助下为一纳粹高官献出身体而感人至深。在这里纳粹的暴行和仍有良心的德国人并存,就连看守的纳粹军人也被表现得极富人情味。
  可以这样说,文德斯一辈们想忘却,因而也未加如何表现的沉重的过去,在世界日益国际化、一体化的今天,随着德国在国际上良好口碑的树立,德国人曾经的精神重负开始有所卸载,二战于是成了新锐导演们的重要资源。施隆多夫于是也终于可以面对了,于2004年推出《第九日》。
  二战题材之外,另一重要题材就是柏林墙。这期间最有影响的电影是沃尔夫冈·贝克2003年的《再见列宁》,影片讲述的是在丈夫逃往西德后。充满热情的东德共产党员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她的党和一对儿女,并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抚养教育他们。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德国已经是天翻地覆;柏林墙倒了,她所挚爱的民主德国也解体了。克里斯蒂娜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将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卧病在床的母亲。阿历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隐瞒德共下台。德国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还依旧矗立。于是就在他们那间小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一场民主德国繁荣昌盛的闹剧,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一番天地,但这方小世界里,历史似乎停滞了,或者说儿子藉着对母亲的爱而改写、创造着历史……应该说,这是一部 编剧机智巧妙而又感人至深的电影。通过一个儿子努力为母亲营造假象的视角来切入对柏林墙历史的记载。艾德加·莱茨执导的鸿篇巨制《故乡》,在2004年推出的《故乡3》的第一集也是通过一对奔忙于世界各地的音乐家情侣的故事,来记载德国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一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个题目引自故事开始部分,一位老人在柏林墙被推倒前兴奋地说出的话“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里面有前东德工人被廉价的雇到前西德这样的场景。但整体上的基调却是昂扬的,充满了融合后的碰撞及由碰撞带来的沟通和新鲜。
  上述的两个题材是近几年德国影坛较多涉及到的。同时,德国导演在别的领域方面的探索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
  最引世人关注的就是汤姆·泰克沃1998年的《罗拉快跑》,色彩、节奏、激情,构成了电影的全部,充满了后现代的一切元素。这让电玩时代的年轻人犹为喜欢。从这个意义说,这部电影其实没有太多德国的特征,它有点像好莱坞是属于世界的,这方面的评论一直经久不衰,所以这里不想多谈。塞巴斯蒂安·维格2005年的《火线战将》更具国际商业化的特性。当时中国媒体的评论很有意思,说《火线战将》是至今为止在欧洲投入最高、制作极为精良的一部电影。也是近年来欧洲商业片的佼佼者。此次引进中国也正好让中国观众大饱眼福。对德国电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不是只有好莱坞才能拍出商业巨片。
  在市场化的今天,这样类型的电影肯定还会有不少。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德国电影的骄傲。《火线战将》在票房上无疑是成功的,只是仍固执地以为德国传统中固有的东西不见了,一个国家能拍出好莱坞式的东西又能怎样呢?这只能说是好莱坞模式的胜利。
  从这个意义来说,我更喜欢这样的一部影片,也是本文最后要介绍的,汉斯·克里斯坦·施秘特2003年的《曙光乍泄》(LICHTER)。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德国和波兰边境的故事。两个国家,两个城镇,一条河流。河的两端正是两个世界的代表。一个丰饶富裕,一个贫穷无望。在这里,每个角色都表现了各自的命运。有些俄罗斯人想跨过边境偷渡到德国,一家公司想在此建立新的工厂。一个波兰出租车司机急需要钱给她的女儿买宗教仪式上要穿的白纱裙,等等。影片角色众多,却个个立体鲜明,庞杂却有序的叙事结构,接近新闻纪录片式贴身拍摄的影像质地,加上流畅剪接。只有两天左右的剧情。人物的悲情遭遇令人无法忘怀。影片中德国电影所固有的人文关怀彰显无虞。沉甸甸的生存的压力,以及金钱对世界的改变。在金钱面前,有些人还固守着以往的人性,并未为钱改变,比如酒馆的服务生,电影中因人物众多,所以关于他的画面短到连名字都没有交代,却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那就是对恶势力的不低头,对善的固守;出租车司机更是结构影片情节线的人物之一,他的卑微的身份,却执着于对承诺的信守。哪怕生命遇到危险之时也毫不动摇。影片最后的高潮,当他终于完成了使命,得到他所得的报酬,兴奋的去买了期待已久洁白的纱裙,赶往孩子的宗教仪式时,却见孩子已穿上妈妈用窗纱改做的纱裙。影片用了慢镜头.难以抑制的酸楚、凄凉、温暖之感一时涌上观众心头。金钱也改变了一些原本美好的东西,那大楼的设计师面对曾经深爱的如今做了翻译的女孩,只能眼睁睁看着她为投资的大老板献身。他无力改变这一切,他所改变的努力也是令人绝望的,女孩并未能为他的抗议所动容,反而来反讽他。
  《曙光乍泄》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以及巴伐利亚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这是对德国电影以往品质的肯定。深切的人世情怀,人性的拷问,爱情与谎言.金钱与伪善,良知与灵魂的出卖等等,在世界仍然存在诸多不和谐的今天,无疑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德国电影在历经了四杰时期的那种独特的德国精神和人文气质的著名的艺术电影之后的新时期,特别是柏林墙及德国的统~之后。德国导演似乎走出了历史的沉重。精神气质上也显得更为稳健。大胆的面对过去,表现过去,在题材、艺术风格多样性的探索追求方面,正日盛一日,相信他们会为世人带来更多更精彩的电影。
其他文献
[摘要] 电影《谍影重重》三部曲绝非仅仅是商业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后9?11时代美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和挑战,凸显了美国的民族创伤。  [关键词] 《谍影重重》 9?11 民族创伤 创伤理论 危机 救赎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25  后9?11时代的美国电影有的“再现”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如具有记录片风格的故事片《93号航
[摘要] 韩国恐怖片一贯以心理恐怖的制造来取得恐怖片爱好者的青睐。在“韩国最好看的恐怖片”《蔷花,红莲》这部影片中,导演金知云再次通过精致的细节艺术技巧,将伦理主题与感官刺激完美结合,贡献了一部文艺又唯美的韩国经典恐怖片。  [关键词] 《蔷花,红莲》 心理恐怖 气氛营造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31    金知云的《蔷花,红莲》
[摘要]美国3D动漫大片《功夫熊猫2》较之《功夫熊猫1》,对中国元素有了更为深广的运用,在思想和文化上实现了对第一部的超越,也得到了成功传播,对中国元素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更进一步的运用,使其更具中国味。不仅如此,在中西文化碰撞与对话中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和哲学思考,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精神一脉相承,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共鸣。从思想和文化的角度看,这部电影已经超越了《功夫熊猫1》,在中西文化的融合、跨文化传播方
[摘要] 贵州省福泉市历史悠久,地灵人杰,文化发达,是贵州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福泉是国务院命名的“全国文物先进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福泉山被中国传统文化专委会命名为“中国十大道教文化圣地”。即将出版的《福泉历史文化精粹》一书将福泉市从周朝末年且兰国邑至民国时期的平越县近三千年历史上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发生的重大事件及民族风情、人文和自然景观等汇集成册,现将其中重要篇章节录,以飨读者。   [关键
[摘要] 《立春》讲述了九十年代初偏远城镇一群逐梦人群的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影片通过聚焦于追梦人群的生存状况,剖析了逐梦人群的个性,探究了追梦人群对面对现实环境的妥协与抗争。  [关键词] 逐梦人群 理想与现实 冲突 人物刻画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1.025    故事概要  音乐学院女教师王彩玲是小城里的金嗓子,但她
电影批评是电影作为一门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诞生直接催生了电影批评,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着电影的命运。自1905年电影在中国诞生以来,中国的电影批评也是经历了起起落落的命运,20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是中国电影批评的两个黄金时期,电影创作的繁荣衍生了一批影评人,或为专业人士、或为普通群众,种类繁多的刊物刊载了各式评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经历了当代电影理论批评引入的短
[摘要]王家卫对时间的精细雕琢、对空间的痴迷刻画在香港电影商业创作与艺术表达中自成风格。当物理的时间无法从本质上加以固定的时候,王家卫所选择的办法就是将时间以某种形式固化,使时间的表达变成事件本身,因而时间就具有了被记忆的属性对于空间,王家卫更多投射着观念意味的表达,空间也与时间一样成为被凝视的对象。时间与空间概念已经成为王家卫影片传情达意的符码,透显出人物的精神状态与生存状态,成为香港阶段性的文
[摘要] 安徽数字电影《清溪河》是安徽省唯一一部参评今年金鸡百花电影节的电影,它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范:数字电影时代为挖掘和弘扬电影中的本土元素提供了无限机遇和可能。  [关键词] 数字电影 《清溪河》 安徽 本土 希望工程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22.007  影片《清溪河》讲述了以“希望工程”为背景,一位年轻女教师放弃城里的优越条件扎根安徽大别山革
[摘要] 《阳光灿烂的日子》展示了在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中青春的躁动和畸变,体现着对社会体制的叛逆,这种电影内容意义上的叛逆,到《太阳照常升起》异变成了对电影叙事结构的叛逆:倒果为因的叙事结构让《太阳照常升起》付出了叛逆的代价。《让子弹飞》展示了对影像叙事规律的基本认识和把握,民国作为一种乱世乱象的社会历史语境读解,对《让子弹飞》某些荒诞的叙事元素的植入以及影像风格的建构,提供了叙事语境的支持。 
[摘要] 2002年,一部被誉为“新世纪中国第一武侠巨制”的《英雄》横空出世,该片在票房上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奏响了中国商业大片的时代序曲。导演张艺谋以个体生命的视角,传达了对传统美学、民族文化的人文关切;以精致唯美的影像,诠释了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与美学意蕴;以迎合当下受众的审美诉求,彰显了不断探索与创新的艺术个性。可以说,《英雄》完成了一次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艺术转型,宣告了娱乐时代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