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师生情感、知识之间的互动交流。那么,教师要怎样组织教学才能使学生既乐于交流、又善于交流、终得益于交流呢?笔者以“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为例,谈谈教师如何才能娴熟的运用平视、仰视、俯视来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
一、平视——把学生当朋友,使学生乐于交流
在师生完成有序数对概念教学后,有一个小练习:如何表示红马的位置?(见图1)
■
生1:(3,6)。
生2:(2,5)。
生3:(7,5)
……
师:为什么一个红马会有不同的写法?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着。)
生4:题目没给出是第几行,第几列,所以不同。可以从左向右记为第1、2、3列,从下往上记为第1、2、3行。
师:大家说说,此时红马的位置如何表示?
生4:(5,2)
生5:(2,5)
师:为什么还不同呢?
生:是因为没说哪个写在前面。
平视学生,就是教师和学生商量着学,为什么一个红马会有不同的写法?怎么办?为什么还不同呢?这种商量的语气和问题,使学生乐于讨论,在讨论中自然的明白了要先确定行列号、规定次序,再写出数对。平视学生,也就是把自己当成学生,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让学生在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会相关数学规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了解知识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有其来龙和去脉的。
二、仰视——把学生当能者,使学生善于交流
显示:用方向和距离描述“杭州西湖”部分旅游线路。(见图二)
■
生:先测量第①段的方向和距离,再依次测量后面三段的方向和距离。
师:行!你还能想想办法,再快一些吗?
(学生思考着。)
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以分工合作,请大家策划策划。
学生分工:第一大组完成第①段,前一半同学测方向,后一半同学量距离,校对后确定一个数据。其他组也同样分工。
交流汇报:一女生收集整理完毕后声情并茂,情感丰富的描述:从苏堤春晓出发,沿北偏东45°方向,游玩1.702km到达平湖秋月……
仰视学生,就是相信学生能行。片断中,教师给学生一个机会:请你策划策划。学生就还教师一个惊喜:热烈的讨论交流、最佳的方案、井然有序的忙碌、声情并茂的描述。学生不再是应付教师布置的合作学习,而是主动的去寻求、去尝试。的确,有些活动不是学生不会,而是教师怕他们不会而没给机会。有些合作不是学生不会组织,而是教师没有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组织。
三、俯視——把学生当学生,使学生得益于交流
在茫茫海面上实施救援,B船收到A船的求救。
师:假如你是B船船长,你要把船头调到什么方向?假如你是A船船员,你所盼望的救援船只是从哪个方向开来?
生1:把B船头调到北偏东60°方向;救援船只是从南偏西60°方向开来的。
师:同一条方向线,为什么表示会不同呢?
生2:因为一个是站在B船上看,另一个是站在A船上看。
师:对,也就是基准不同。
俯视学生,不是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唯我独尊。而是要有一种开阔的大视野,要有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能见学生所未见,能在看似平常的问题中发现它的教学功效。片断中,教师就有效的挖掘出了航海这一问题情境的教学功效。
俯视学生,就是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向学生质疑:同一条方向线,为什么表示会不同呢?从而给学生以关键性的点拨、启发;俯视学生就是能及时捕捉住课堂生成的细节,为教学所用;就是能驾驭课堂,运筹帷幄,游刃有余。
四、教学反思
1.平视——师生有效交流的基础,教学的真实需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学需要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作充分的预设,但教师的预设只是一种猜测,而成人的思维很可能与学生真实的思维有偏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交流,需要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思维的障碍是在哪里。在课堂教学中,“变成小孩子”就是要教师平视学生,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索,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在案例中,教师以朋友的姿态和学生商量着学,学生们自由热烈地讨论,教师以朋友的姿态鼓励学生,学生慢慢的敢独立发言,为有效交流奠定了基础。
2.仰视——师生有效交流的核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教师的仰视正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艺术。在案例中,教师“放”时间让学生去策划、去表达,看似“浪费”时间,实是有它具大的“浪费”价值。它拉动了学生的“内需”,使学生启动的思维不因教师的干涉而嘎然而止,从而闪光、发亮,成为最美丽的花朵。
仰视学生,就是相信“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无法取代的个体,具有潜在的取得成就的能力,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
3.俯视——师生有效交流的补充,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
当学生从交流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尝试解决问题,当学生达到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境界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案例中,教师一句:咦,同一条方向线,为什么表示会不同呢?就把学生潜藏着的困难给追问出来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体现在多方面。教师既要善于给出各种小“梯子”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和途径,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去找“梯子”来解决眼前的困难,使学生学会善思;教师既要善于从问题中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各种变式训练,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把结论、条件“开放”,学会深思;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善于总结解题的方法、技能和思想,学会反思,又要指导学生善于质疑,学会创新;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学会演绎,又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既要指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又要指导学生欣赏数学的美与真。
平视、仰视、俯视这三者不同的心理视角各具优势,平视真实而亲切,仰视给人向上的力量,俯视具有深厚的力度。三者的结合能让课堂中的师生情感、知识交流更加有效,这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一、平视——把学生当朋友,使学生乐于交流
在师生完成有序数对概念教学后,有一个小练习:如何表示红马的位置?(见图1)
■
生1:(3,6)。
生2:(2,5)。
生3:(7,5)
……
师:为什么一个红马会有不同的写法?怎么办呢?
(学生讨论着。)
生4:题目没给出是第几行,第几列,所以不同。可以从左向右记为第1、2、3列,从下往上记为第1、2、3行。
师:大家说说,此时红马的位置如何表示?
生4:(5,2)
生5:(2,5)
师:为什么还不同呢?
生:是因为没说哪个写在前面。
平视学生,就是教师和学生商量着学,为什么一个红马会有不同的写法?怎么办?为什么还不同呢?这种商量的语气和问题,使学生乐于讨论,在讨论中自然的明白了要先确定行列号、规定次序,再写出数对。平视学生,也就是把自己当成学生,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让学生在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会相关数学规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了解知识不是横空出世的,而是有其来龙和去脉的。
二、仰视——把学生当能者,使学生善于交流
显示:用方向和距离描述“杭州西湖”部分旅游线路。(见图二)
■
生:先测量第①段的方向和距离,再依次测量后面三段的方向和距离。
师:行!你还能想想办法,再快一些吗?
(学生思考着。)
师: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以分工合作,请大家策划策划。
学生分工:第一大组完成第①段,前一半同学测方向,后一半同学量距离,校对后确定一个数据。其他组也同样分工。
交流汇报:一女生收集整理完毕后声情并茂,情感丰富的描述:从苏堤春晓出发,沿北偏东45°方向,游玩1.702km到达平湖秋月……
仰视学生,就是相信学生能行。片断中,教师给学生一个机会:请你策划策划。学生就还教师一个惊喜:热烈的讨论交流、最佳的方案、井然有序的忙碌、声情并茂的描述。学生不再是应付教师布置的合作学习,而是主动的去寻求、去尝试。的确,有些活动不是学生不会,而是教师怕他们不会而没给机会。有些合作不是学生不会组织,而是教师没有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去组织。
三、俯視——把学生当学生,使学生得益于交流
在茫茫海面上实施救援,B船收到A船的求救。
师:假如你是B船船长,你要把船头调到什么方向?假如你是A船船员,你所盼望的救援船只是从哪个方向开来?
生1:把B船头调到北偏东60°方向;救援船只是从南偏西60°方向开来的。
师:同一条方向线,为什么表示会不同呢?
生2:因为一个是站在B船上看,另一个是站在A船上看。
师:对,也就是基准不同。
俯视学生,不是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唯我独尊。而是要有一种开阔的大视野,要有一种深刻的洞察力,能见学生所未见,能在看似平常的问题中发现它的教学功效。片断中,教师就有效的挖掘出了航海这一问题情境的教学功效。
俯视学生,就是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向学生质疑:同一条方向线,为什么表示会不同呢?从而给学生以关键性的点拨、启发;俯视学生就是能及时捕捉住课堂生成的细节,为教学所用;就是能驾驭课堂,运筹帷幄,游刃有余。
四、教学反思
1.平视——师生有效交流的基础,教学的真实需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变成小孩,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学需要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作充分的预设,但教师的预设只是一种猜测,而成人的思维很可能与学生真实的思维有偏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交流,需要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思维的障碍是在哪里。在课堂教学中,“变成小孩子”就是要教师平视学生,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索,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在案例中,教师以朋友的姿态和学生商量着学,学生们自由热烈地讨论,教师以朋友的姿态鼓励学生,学生慢慢的敢独立发言,为有效交流奠定了基础。
2.仰视——师生有效交流的核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上教师的仰视正是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艺术。在案例中,教师“放”时间让学生去策划、去表达,看似“浪费”时间,实是有它具大的“浪费”价值。它拉动了学生的“内需”,使学生启动的思维不因教师的干涉而嘎然而止,从而闪光、发亮,成为最美丽的花朵。
仰视学生,就是相信“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无法取代的个体,具有潜在的取得成就的能力,正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
3.俯视——师生有效交流的补充,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
当学生从交流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尝试解决问题,当学生达到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的境界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案例中,教师一句:咦,同一条方向线,为什么表示会不同呢?就把学生潜藏着的困难给追问出来了。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指导体现在多方面。教师既要善于给出各种小“梯子”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和途径,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去找“梯子”来解决眼前的困难,使学生学会善思;教师既要善于从问题中挖掘“问题链”来开展各种变式训练,也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把结论、条件“开放”,学会深思;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善于总结解题的方法、技能和思想,学会反思,又要指导学生善于质疑,学会创新;教师既要指导学生学会演绎,又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既要指导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又要指导学生欣赏数学的美与真。
平视、仰视、俯视这三者不同的心理视角各具优势,平视真实而亲切,仰视给人向上的力量,俯视具有深厚的力度。三者的结合能让课堂中的师生情感、知识交流更加有效,这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