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就明确指出了思想品德课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以及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一、德育的目标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
“知”就是学生对思品课内容的知识构建,新课程除了认知与导行外,更多强调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获得经验。“行”就是学生学以致用,以知践行,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品德,由课内向课外迁延,从思想品德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简言之:“知”就是做到“課堂小生活”,“行”就是做到“生活大课堂”,“知”以“行”为目标,“行”以“知”为基础,知行合一,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石。
如何做到“课堂小生活”,也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完成对思品课内容的知识构建,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研究的热点,许多方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究。
笔者在这十多年的思品教学实践中,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包括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只有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以“明理、激情、导行”为基本教学要求,“明理”就是明确道理,新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以确立处世安身的基础和行为的准则。“激情”就是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和美好追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性格、兴趣,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偏差,让学生有调控情绪的心理机制。“导行”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要积极引导学生展示生活实践,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
二、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思想品德课必须回归生活
要善于联系社会热点,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和永不枯竭的能力。教师要及时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教材,寻找出理论与实际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联系时政,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理论最终都要联系实际,教学最终也要回归生活,也就是要将思想品德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实现“生活大课堂”,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提供可能,这是由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仅仅完成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构建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有合理的见解,做一个独立、自信的人。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本身就来自生活,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显示其价值和魅力。让思想品德教学走向生活,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需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社会及自然的大课堂中学会观察,着手调查、获取广泛的信息,学好思想品德课。
学生还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与家长一起,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体验,去学习。在学到相关知识时,结合社会调查采访,联系收集到的调查结果,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写好结论。这样,学生学习会更为生动活泼,学得的知识又得到了检验和升华,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理想的追求。
思想品德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思想品德的内容,使思想品德成为鲜活的生活。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知易行难”,如何一扫多年来思想品德教育的疲敝与不振,如何真正迎来思想品德教育的春天,需要广大思想品德教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一、德育的目标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
“知”就是学生对思品课内容的知识构建,新课程除了认知与导行外,更多强调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情感的体验,获得经验。“行”就是学生学以致用,以知践行,积极参与,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品德,由课内向课外迁延,从思想品德小课堂走向社会生活的大课堂。简言之:“知”就是做到“課堂小生活”,“行”就是做到“生活大课堂”,“知”以“行”为目标,“行”以“知”为基础,知行合一,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石。
如何做到“课堂小生活”,也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完成对思品课内容的知识构建,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研究的热点,许多方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究。
笔者在这十多年的思品教学实践中,首先提高自身素质,包括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只有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以“明理、激情、导行”为基本教学要求,“明理”就是明确道理,新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学生做人处事的道理,以确立处世安身的基础和行为的准则。“激情”就是激发学生的良好情感和美好追求,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性格、兴趣,消除不良情绪和心理偏差,让学生有调控情绪的心理机制。“导行”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的行为,要积极引导学生展示生活实践,这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
二、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源于社会,思想品德课必须回归生活
要善于联系社会热点,适时地联系社会热点将教材激活,并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的理性知识转变成为鲜活的和永不枯竭的能力。教师要及时联系身边发生的事例,结合教材,寻找出理论与实际二者之间的切入点,教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联系时政,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理论最终都要联系实际,教学最终也要回归生活,也就是要将思想品德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实现“生活大课堂”,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提供可能,这是由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仅仅完成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构建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有合理的见解,做一个独立、自信的人。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本身就来自生活,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显示其价值和魅力。让思想品德教学走向生活,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需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参与各种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在社会及自然的大课堂中学会观察,着手调查、获取广泛的信息,学好思想品德课。
学生还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与家长一起,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去体验,去学习。在学到相关知识时,结合社会调查采访,联系收集到的调查结果,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写好结论。这样,学生学习会更为生动活泼,学得的知识又得到了检验和升华,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理想的追求。
思想品德教学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使生活成为思想品德的内容,使思想品德成为鲜活的生活。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知易行难”,如何一扫多年来思想品德教育的疲敝与不振,如何真正迎来思想品德教育的春天,需要广大思想品德教师集思广益,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