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国内外教育教学研究领域逐渐提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深度,共同关注核心素养形成与发展对学生个体成长、国家与社会改革发展中人才结构优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倡导、注重对学生思想品格、能力素质、价值观与人生观塑造等方面的培养,这一教育理念逐渐成为当前国内外教育界普遍认可的教育管理方向。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指导下,各级学校的教学工作、育人教育迎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科学合理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小学美术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核心素养的理念出发,对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以促进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实践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根据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学科核心素质要求演化而来,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种“品格”和“能力”不是指单一的知识、技能,而旨在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在应对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综合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行动能力。目前,世界上多数组织和国家所认同的、具有跨学科核心素养性质的是“4C”,即合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创造(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creatical thinking)。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策略
(一)创设情景,培养美术图像识读的眼界
在学科知识结构日新月异,教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明显受限。取而代之的则是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才能够使学生充分开拓教学资源,拓展有效知识的获取途径。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拓宽学生的眼界,教师应该探索开放式的美术课堂。当然限于学生自制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尚且不足等特点,户外教学的实施更值得借鉴。如美术馆、校园内的景观环境等等图像识别性较强的安全地点和设备,以此来开阔学生眼界,对于后期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增强美术表现的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所蕴含的学习观或者是教学观,基本上体现出一种思路,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真实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倡导的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式的学习。核心素养所蕴含的学习观,改变的是人们原来碎片化的知识和孤立技能的习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导的生本位模式,重视学生个体性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章节的不同内容特性,以學生为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展开。
(三)丰富内容,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美术教育是一个注重感官体验的课程,核心是以美育人。常规的美术课堂主要是教师通过 PPT 或者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观看图片,但他们看得见、摸不着,缺少直观感受,难以达成一种具体的、全方位的认知,在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理解上,其也就缺少了动力与激情。美术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勇敢走出去,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术资源。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亲近民间美术作品,接触美术中具体的物化之美,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造型、表现形式,体会其文化内涵;请进来,邀请书画名家或者民艺大师走进课堂,带领学生体验美、感悟美。教师要将传统与现代、静态与动态结合,充分挖掘各种资源。
(四)贴近生活,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实际应用,才能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或工作中潜移默化地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素养。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如,笔者工作所在学校地处农村,其就地取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入本地区,汲取资源和材料。如水稻秸秆编制小动物,并尝试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及动手操作能力。
(五)评价反馈,形成正确的审美素养
核心素养的最终实现,需要在教学评价中体现。将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参考,可以使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更多地融入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美术作业时触类旁通。核心素养的养成情况成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参考,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完成学业时融入主观思想与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改变其以往过分关注确定性的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习惯。画得美、画得像不再是主要标准,如何体现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特点,敢于表现与众不同的创意,培养审美能力才是教学的首要目的。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的汲取最终还是要投身社会去实践。学生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往往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丰富学识、引导学生,实现真正的传道授业。归根结底,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要摆脱以往的“填鸭式”教学,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美术观察,2017(4).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刘二堡九年一贯制学校)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美术;实践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根据国际上普遍认可的学科核心素质要求演化而来,可以理解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种“品格”和“能力”不是指单一的知识、技能,而旨在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在应对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综合性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行动能力。目前,世界上多数组织和国家所认同的、具有跨学科核心素养性质的是“4C”,即合作(collaboration)、交往(communication)、创造(creativity)、批判性思维(creatical thinking)。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策略
(一)创设情景,培养美术图像识读的眼界
在学科知识结构日新月异,教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明显受限。取而代之的则是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才能够使学生充分开拓教学资源,拓展有效知识的获取途径。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拓宽学生的眼界,教师应该探索开放式的美术课堂。当然限于学生自制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尚且不足等特点,户外教学的实施更值得借鉴。如美术馆、校园内的景观环境等等图像识别性较强的安全地点和设备,以此来开阔学生眼界,对于后期的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探究,增强美术表现的创新能力
核心素养所蕴含的学习观或者是教学观,基本上体现出一种思路,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真实性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更倡导的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式的学习。核心素养所蕴含的学习观,改变的是人们原来碎片化的知识和孤立技能的习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引导的生本位模式,重视学生个体性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章节的不同内容特性,以學生为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展开。
(三)丰富内容,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美术教育是一个注重感官体验的课程,核心是以美育人。常规的美术课堂主要是教师通过 PPT 或者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观看图片,但他们看得见、摸不着,缺少直观感受,难以达成一种具体的、全方位的认知,在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理解上,其也就缺少了动力与激情。美术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勇敢走出去,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术资源。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亲近民间美术作品,接触美术中具体的物化之美,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造型、表现形式,体会其文化内涵;请进来,邀请书画名家或者民艺大师走进课堂,带领学生体验美、感悟美。教师要将传统与现代、静态与动态结合,充分挖掘各种资源。
(四)贴近生活,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是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实际应用,才能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或工作中潜移默化地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素养。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如,笔者工作所在学校地处农村,其就地取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深入本地区,汲取资源和材料。如水稻秸秆编制小动物,并尝试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及动手操作能力。
(五)评价反馈,形成正确的审美素养
核心素养的最终实现,需要在教学评价中体现。将核心素养的养成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参考,可以使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更多地融入思考,也可以让学生在完成美术作业时触类旁通。核心素养的养成情况成为评价学生的一个重要参考,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完成学业时融入主观思想与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改变其以往过分关注确定性的解题过程和标准答案的习惯。画得美、画得像不再是主要标准,如何体现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特点,敢于表现与众不同的创意,培养审美能力才是教学的首要目的。
社会在不断发展,知识的汲取最终还是要投身社会去实践。学生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往往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丰富学识、引导学生,实现真正的传道授业。归根结底,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要摆脱以往的“填鸭式”教学,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参考文献:
[1]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美术观察,2017(4).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刘二堡九年一贯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