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代”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w00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642)
  摘 要:随着“网生代”成为大学生的主流人群,传统思政课教学面临着教学主体方面的引导性与适应性困境、教育内容方面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困境、教学要求方面的规范性与生动性困境。“互联网+”条件下,“网生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改革,只有通过教学主体的提升、内容的优化、方法的创新,才能使“互联网+”条件下的思政课更好地适应“网生代”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变化。
  关键词:“互联网+”;“网生代”大学生;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221-03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重要问题。在这样一个多变的“互联网+”时代,随着“网生代”大学生的批量入学,高校思政课教育正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互联网+”条件下,爆炸的海量信息、多元化的价值观、多樣化的思潮,不断冲击着每一个人的大脑,“网生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探求符合他们特点的教育方式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挑战与任务。
  一、“互联网+”条件下的“网生代”大学生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互联网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和一百多年前的电力技术、两百多年前的蒸汽机技术一样,将对人类经济社会产生巨大、深远而广泛的影响[1]。
  “互联网+”将互联网的创新精神和先进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变革人们思想中的固化体系,鼓励多平台和跨界,体现了社会化生产和公共生活中的平等、开放和共享的精神。“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将深刻变革传统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包括医疗、交通、教育、培训在内的行业纷纷借力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技术,提升服务能力,通过海量信息资源和不断的服务创新来满足用户的精细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得如火如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创新如何跟上“互联网+”的浪潮,与时俱进、开疆拓土,更好地发挥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成为各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积极面对的共同问题和思考探索的重要课题。
  “网生代”特指1995年以后出生的一代,是中国成功接入国际互联网后出生的一代。网络是“网生代”了解世界、探索发现不可替代的方式和途经,“互联网+”是他们自带标签。“网生代”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共同生长的一代,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对网络的熟悉就如同水、空气、阳光一样自然,畅游网络是他们从小就习惯的生活方式,数字化生存伴随他们长大。
  “网生代”是不“被传播”的一代,他们主动在网上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接受有效信息的同时,他们自己也是互联网上积极分享的信息传播者[2]。他们出生在网络时代,表达习惯深受网络思维影响,喜欢分享、表达,获取信息更便捷、快速,学习方式也从被动受教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思维模式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行为方式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人生态度、行为准则都与以往的大学生大为不同,叛逆、讨厌被灌输是其主要特点。
  “网生代”大学生的独特时代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教师在思考“互联网+”条件下“网生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时,一定要努力从其时代特点出发,用互联网思维寻求“网生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着力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
  二、“互联网+”条件下“网生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
  美国尼葛洛庞帝在其《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信息社会,最大的鸿沟将横亘于两代人之间。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信息源时,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对教育者来说,更是如此。”[3]“互联网+”条件下价值观的多元化、思潮的多样化,伴随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而来的海量信息不断刷新每个人的认知,作为网络原住民的“网生代”与思政课任课教师之间巨大的信息鸿沟,必将给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思政课教学对象的变化,高校教师如不及时做出适当调整就会面临教学中教学主体方面的引导性与适应性困境、教育内容方面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困境、教学要求方面的规范性与生动性困境。
  1.教学主体方面的引导性与适应性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真正产生效果的前提条件是教学主体的引导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中,教学过程强调教学主体的引导性,也就是教师的“教”。在全新的“互联网+”条件下,“网生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对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你说我听”“你教我学”“你讲我信”的线性教学模式渐渐失效。教学主体方面的引导性在“互联网+”条件下遭遇了“网生代”大学生的适应性困境。
  “互联网+”条件下,思想政治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过去思想政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解教材、宣传党的理论和国家的最新政策法规,网络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更难,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而变成了思想的传播者。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逐渐变成了知识的引导者,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探索,授人以鱼变成了授人以渔。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思想政治教师首先要具备去伪存真的高效信息获取能力,其次还要懂得“网生代”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沟通方式。例如前段时间大火的“按时出勤,不要人间仙境来回穿梭,更不要四海八荒到处溜达”“上课要带着元神来,不能只来个仙体”,年轻的思想政治老师引用深受学生们喜爱的当红网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语言,可以迅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教育内容方面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困境
  “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面临主导性与多样性困境。“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在知识、信息占有方面的权威性越来越小,无所不知的百度、Google可以提供给学生比老师更全更细更新的知识。搜索引擎带来的便捷性知识获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师授课内容的相对有限性形成了鲜明对比。“网生代”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原住民更熟悉网络,往往可以轻松获取网络信息。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堂如果依然是以传统方式教学,面对信息量爆炸的“网生代”学生,我们的思想阵地只能步步收缩,甚至面对变化时捉襟见肘。
  “互联网+”教育彻底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实现了受教育途径的封闭走向开放,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你可以轻松享受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哈佛耶鲁、清华北大,名校课堂不再是稀缺资源。创造、共享、获取知识变得简单,学校-课堂-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学生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性与老师教学内容的单一性,使学生对教师的主导性认同越来越小。学生不认真听课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相关知识,甚至在某些方面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呈现几何级增长的网络时代,我们不可能要求任何一名教师对知识的占有面面俱到。而且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参加任何网络课程,与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交流,关注自己喜好的BBS、朋友圈、QQ主题群。“互联网+”条件下教育彻底地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在知识获取更简单、渠道更多样、来源更丰富的情况下,学生就更容易忽视来自于大学和思想政治教师刻板的教育引导,老师的教育内容方面的主导性无形中被削弱。过去的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往往以书本为主,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条件下,这种教学内容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西方多元化思维通过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思想政治课堂不能对网络思潮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引导,必然会使熟悉网络的“网生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产生质疑。所以,如何破解思政课教学内容方面的主导性和多样性困境,是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首要挑战。
  3.教学要求的规范性与生动性困境
  “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的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互联网时代,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载体是简单的一个教鞭、一支粉笔;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教学快速发展,投影仪+ppt成为普遍的教学载体;“互联网+”时代,移云数物技术的普及,教学载体日益多样化,微信、微博、微视频、慕课、微课、公开课,都成为课堂上常用的教育载体。
  鲜明的政治性、深刻的思想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本质特征。“互联网+”带来了教学方法的生动性的同时也产生了授课教师过多依赖技术手段、技术方法的现象。因此,思想政治课的课堂往往会丧失教学内容的深刻性。“媒体提供思考的素材,同时它们也在影响思考的过程。互联网所做的似乎就是把我们的专注和思考能力撕成碎片,抛到一边。”[4]新教学载体的出现,容易将知识严重碎片化,使学生对图片、视频产生依赖,越来越缺少对文字的阅读和思考。大学生的思考方式和学习习惯受到图像化趋势的严重影响。读图时代的知识获取极易形成对知识的學习浅尝辄止,关注表面现象,惰于思考,缺乏批判和反思精神。在图像为王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追求视觉优先的认知方式,本质就是追求简单化。而这种简单化渐渐侵蚀了大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专注能力和反思能力。如果“互联网+”条件下面对“网生代”大学生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变化,一味“求新求异”,甚至向“媚俗”妥协,不分场合运用网络语言,则会过犹不及,丧失德育工作的本质与出发点[5]。
  三、“互联网+”条件下针对“网生代”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
  “互联网+”条件下“网生代”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改革,通过思政课教学主体的提升、内容的优化、方法的创新,加强优质教学供给,能够有效减少无效供给,提高思政课供给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高思政课学习效果,使“互联网+”条件下的思政课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生代”大学生的需求变化。
  1.针对“网生代”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主体的提升
  “互联网+”条件下的思政课教学主体具有教师和学生双重特性。针对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是思政课教学的主导,对思政课教育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要适应“互联网+”条件下思政课教学的需要,就必须主动适应、调整和转换教师的主体地位,积极寻求教师的主体性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融合。“互联网+”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师们必须要充分利用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加速知识更新,关注理论热点,不断开拓研究领域。相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引导作用更为明显,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把“互联网+”条件下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敢于面对“网生代”大学生提出的时代困惑和现实疑问,授课以问题为导向,把当前热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的教材中、课堂上。大学生虽然正处于思想意识逐渐成熟的阶段,但还是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的,他们并不反感思想政治理论本身的政治色彩或意识形态特征,但却反感缺乏学术性的政治说教和道德说教[6]。只有主动调整和适应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激发教师潜能,才能让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适应“网生代”大学生的需求。
  充分调动“互联网+”条件下“网生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多方面利用“互联网+”条件下的新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加入到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来。学生主体性的激发需要以教师主体性的提升为出发点。老师们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通过网络,例如微信、微博等时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网生代”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主体的双重提升,是对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教学方法的反思,是提高课程有效性的关键。
  2.针对“网生代”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优化   美国学者阿兰·柯林斯(AlanCollins)和理查德·哈尔弗森(RchardHalverson)认为,信息技术时代教育的重心正在“从教学转移到学习,从说教转向创造性探究”[7]。在“互联网+”条件下,内容为王的价值取向日益凸显,面对熟悉网络的“网生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的内容必须要从多维视角出发,在内容形式上都进行大幅度的创新,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针对“网生代”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优化的实践,要求教师对新事物实时把握,深刻准确地关注国内外时事,并把掌握的新知识和思政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结合,通过精心准备、深入思考、活用案例,把时政热点和基础理论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够形成大学生喜爱和欢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新颖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必将把学生从网络吸引到课堂。
  3.针对“网生代”大学生的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是“互联网+”条件下的情景教学方法。应用VR技术的视觉再现功能,大数据可视化的集成功能,移动互联网的社交平台的交互功能,网络技术的虚拟功能让学生融入教学内容的情景当中,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
  二是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网络爆炸时代,思想政治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时时关注热点,针对热点问题设计课程。例如:以南海问题为切入点,设计课程,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材料,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热点紧密结合,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性。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学生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通过教师的深入讲解,充分解决学生对该问题理论上和思想上的疑问与困惑。
  三是立体多维教学方法。利用网絡平台,微信、微博、微视频、思想政治教育客户端变课堂教育为实时教育,让思想政治课由课堂走近学生的身边。以2016年新东方举办的“99网络学习节”为例,在短短9天的活动时间里,在新东方在线官网、酷学网、一直播、斗鱼等平台,共推出了近70场名师直播。全程9天的名师直播,在各平台的累计观看人次突破1 045万,单个名师最高观看人数超144万,受到学习者极大地追捧[8]。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多学习畅销网络课程的设置模式和学习方法,致力于打造一批网红思想政治课教师。
  四是归纳式讲授法。“网生代”大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大学生,他们出生在网络时代,受网络思维影响喜欢分享、表达,获取信息更便捷快速。在针对“网生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上,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应更开放,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起到掌控方向和引领的作用,变教师一人讲授的教师中心型思想政治课堂为学生百家争鸣教师归纳总结的互动型教学。
  面对新生代大学生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求变求新。“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摆在高校教师面前最大的机遇,思想政治教师必须做出改变,顺势而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仁不让地成为“互联网+”条件下的创新者。
  参考文献:
  [1]阿里巴巴研究院.“互联网+”重新定义信息化——关于“互联网+”的研究报告(上篇)[N].光明日报,2015-10-16(05).
  [2]沈虹.移动中的90后——90后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生活形态与价值观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
  [4][美]尼古拉斯·卡尔.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M].刘纯毅,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陈志勇.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化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0).
  [6]陈占安,刘晓哲.对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科研含量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6).
  [7]阿兰·柯林斯,理查德·哈尔弗森.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M].陈家刚,程佳铭,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9.
  [8]人民网.“名师+直播”模式获好评,在线教育重回名师化[EB/OL].[2016-09-14].http://edu.people.com.cn/xiaoyuan/
  BIG5/n1/2016/0914/c112230-28716781.html.
其他文献
(南京晓庄学院 党委宣传部,南京 211171)  摘 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愈发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展的专业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迅速。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除了教学活动中的优化,学生党建工作作为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直接服务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需要在转变育人观念、打造优秀党务工作队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凝聚优秀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
期刊
(1.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广州 511300;2.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广州 510800)  摘 要:欧游归国后的梁启超对中国传统文化崇尚有加。他认为欧洲之所以出现文明的烦恼,乃是因为科学主义盛行的同时人文精神的迷失,而在中国的文化遗产中,祖宗的精神可以拯救西方人物质生活的疲敝。但是,中国文化自不会完美,它是一种需要经过批判扬弃的文化。因此,他呼吁国人首先要解放思想,抛开成见,大胆地扬弃民族文
期刊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0044)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层次参差不齐,大多数停留在较浅的合作层次,合作也缺乏稳定的长效机制,导致合作质量不高。文章以与通信行业骨干企业中兴通讯校企合作成立电信学院为平台,通过研究深度合作的校企利益共同体的构建和运行机制,强化校企共同体在运行管理、资源协调、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面的关系,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学生管理设计,构建
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济南 250014)  摘 要:文章以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中认知过程维度为分类指标,选取2010-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题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认知分类并统计各认知能力水平结构分布和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试题比较侧重考查记忆、理解、应用等低阶认知能力,对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认知能力考查力度不足,因而提出建议如下:加强高阶认知能力
期刊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武汉 430205)  摘 要:应用技术型高校因自身的特点,在通识教育上存在着诸多问题。提高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效果,完善教学大纲的编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应用技术型高校完善通识课程教学大纲的路径如下:形成通识课程教学激励机制;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开发教学大纲编制审核系统。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通识教育;教学大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
期刊
(安徽科技学院 a.马克思主义学院;b.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摘 要: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探索课堂讨论、主题演讲、赏析经典影视作品和社会实践调研等参与式教学方法,得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教师的综合素质、科学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教学形式尤为关键。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
期刊
(南京大学 历史学院,南京 210023)  摘 要:湖北幼稚园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幼稚园。在此之前,中国儿童教育基本都是在家庭内部进行的。20世纪初,以湖北幼稚园的诞生为转折,中国近代幼教机构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中国儿童教育也逐渐学校化、机构化、社会化,幼教领域展现出新的面貌与风采。本文将以湖北幼稚园为个案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推动力量、筹办始末、教育模式、对后世的影响等诸多问题,从而归纳
期刊
(苏州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钱穆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从教小学到中学、大学,再到新亚书院的创办,他对教育所持有的理想以及对理想的实践是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首先对钱穆理想中的教育进行解读,进而介绍钱穆创办新亚书院的过程,以及新亚书院在现实发展中所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新亚书院的成功创办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研究以及高校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意义。  关
期刊
(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摘 要:在《逃避自由》一书中,弗洛姆分析了人类逃避自由的社会心理机制形成的原因之后,他又进一步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根据异化概念分析了这种逃避行为的具体社会原因。在《健全的社會》一书中,弗洛姆就现代社会人类的异化现象分析了现代人的精神状况是否健全,并详细阐述了满足人类健全精神的基本需要和建设健全社会的总体性构想。通过对弗洛姆《健全的社
期刊
(北方民族大学 文史学院,银川 750021)  摘 要:民族高等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人才模式上突出自身特色,同时也要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课程资源,以此缩短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积极开展通识类选修课程,并通过过程性评价来提升其内涵,这是彰显民族高等教育的水平与层次的重要方面。以北方民族大学通识类选修课程《阅读与写作》为例,探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