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学生党建工作转变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晓庄学院 党委宣传部,南京 211171)
  摘 要: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愈发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展的专业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发展迅速。高校的人才培养改革除了教学活动中的优化,学生党建工作作为服务学校中心工作、直接服务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需要在转变育人观念、打造优秀党务工作队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凝聚优秀校园文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156-03
  人才培养是高校极其重要的职能之一,高校正是因为能够为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才获得了自身独特的地位,所以人才培养一直是高校事业发展的重点所在。按学科大类招生,学生进入高校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般是一学期或者一学年),再经过二次选择归入专业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综合类高校实行教学改革的热潮中开始升温的,如今普通本科院校也加入到这项改革活动中。学生党建工作是为高校人才培养活动提供政治、组织、思想保障的重要部分,也是保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功的重要推动力量,所以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其创新不仅体现在教学改革与管理方面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改变,学生党建工作本着“服务学生为中心”工作的理念,也应在协同发展的基础上有相应的转变与创新。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活动中的作用
  大学生是高校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精力旺盛,充满激情和活力。由于受到社会思潮多元化、繁重的课业负担、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一部分在校大学生产生了焦虑、紧张、偏激、自卑等方面的消极情绪,特别是“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度重视。
  (一)凝聚智慧,形成合力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发挥的最突出作用表现为凝聚人心,从政治、组织、思想保证的角度形成全面、全员、全程的育人氛围。高校是一个各种思想、智慧汇集的学术场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正是要通过自身的工作发挥凝聚高校师生的合力,激发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多种载体和搭建平台,帮助大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实现身心健康成长。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容易深受各种价值观影响的多变时期。当前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突出,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现象使得帮助大学生在这个关键时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三)营造优秀校园文化
  每一所高校都蕴藏着自己深厚的历史和传承,这种积淀多年形成的宝贵隐形财富就是高校独特的优秀校园文化。高校学生党建活动的一个重要主旨内容就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达到既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又传承和营造优秀校园文化氛围的目标。
  (四)健全大学生人格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任。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该是一个人格健全、積极向上、吃苦耐劳的人,更要是具有持续发展空间和自我成长性的真正人才,所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为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成长提供保证。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呼唤学生党建工作的转变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传统的高校教学、学生管理工作有着诸多不同,比如取消了大学生一进入高校的专业分配、大学生一年级没有了与专业相关的学院、大一新生面临着进入高校以后的“二次奋斗”,因为一年级下学期或者二年级进入专业学习还需要再次排名,排名在前才有可能进入自己心仪的专业或者是热门的专业等,这就对学生党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对大一新生进行党员培养和教育转变
  大学生党员一般从大一开始培养,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开展初步的入党培养与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深化对党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把大一新生集中在一起的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改革模式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党员培养和教育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要把握好起步阶段的党员培养和大一新生面临着为选择自己满意的专业“二次奋斗”的基本平衡,把对大一新生的党员培养和教育贯穿到日常学习和活动中。二是大一学生是一个年级所有学生集中在一起学习生活,数量庞大,导致学生党建工作的覆盖面和直接联系、指导存在着现实困难,大学生加入党组织之前的培养、联系、指导因为一个年级人数众多容易被简化或淡化。三是少部分在中学阶段加入党组织的大一学生自身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发挥也因投入学业的时间多而受到影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既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发挥党建工作在政治保证、思想引领、作风建设方面作用的重要内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的班级、宿舍等载体因为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时常常运用大类通识课程集体上课,(分专业专门课程根据未来的专业方向上课)使得大学生班级集体概念淡化了,也影响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合作观念的培养;学生宿舍因为未来专业选择的差异和大一阶段成绩的差异存在着不确定性,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转变和现实挑战。
  (三)大学生群体的新特征呼唤学生党建工作的转变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仅是高校党组织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培养、教育、管理和监督的过程,在普通大学生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培养、管理工作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性张扬、思想活跃、自我意识突出、接受信息面广、价值取向多元化,本来就存在着管理角度的现实困难。实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改革带来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因为紧接着一或两年后选择专业的“二次竞争”压力,容易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与时间投注到学业活动中,从而忽视体验大学生活和参加各种活动,出现学生活动开展时参与度、积极性不高和配合度不够的现象。
  三、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改革背景下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策略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但从传统的分专业科类人才培养到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办学特色、争创一流的过程中如何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
  (一)转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观念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部分,面对高校内涵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应思想观念创新先行。这种观念更新首先包括面向“95后”大学生新特征,贴近他们的思想和现实,跨越针对传统的大学生着重管理育人思维,从关心、理解、信任、引导角度树立全面、全员、全程的育人理念。其次是适应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既立足大学生群体的整体育人理念,又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方面的主动性,形成群体教育和个体自我教育的合力。第三是面向新时期高校管理的实际需要,以学生为本,除了工作中的服务育人理念,更为重要的是树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职能的协同创新和发展。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转型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由多个群体共同承担的,这些不同群体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侧重点虽然各有差异,但面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转型势在必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队伍转型首先是党务工作人员的转型,尽管一直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和服务育人,但党务工作人员从传统上来说还是存在着侧重于管理的问题,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大学生群体的改变、高校党务工作的转变都是高校党务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所以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首当其冲。其次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转型。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最为熟悉的群体,也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直接实施人,面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辅导员在开展党建工作过程中要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学生的学业、专业课程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党建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合、党建工作与学风(作风)建设的融合中来,改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只是面向部分追求加入党组织的入党积极分子的状况。第三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转型。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的低年级大学生班级、宿舍、专业学院的不确定需要基层党组织在党员培养中(包括入党积极分子组织、党章学习小组等)创新机制和活化活动形式,从而吸纳和团结更多追求进步的大学生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增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和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性、先进性、示范性和吸引力。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模式改革正是为了培养更多更好的大学生,针对培养优秀大学生开展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重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所以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党建带团建,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团组织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等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大学生受益。坚持专业思想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在每一门课程中、体现在每一个学习活动中,使大学生时刻谨记德学兼优。坚持党风建设引领学风(作风)建设,发扬大学生党员、培养对象、入党积极分子的示范带头作用和榜样辐射作用,在高校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为大学生专业发展和个人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四)凝炼优秀校园文化
  高校是一个高度注重优秀组织文化传承的社会组织,而优秀的校园文化是高校人才培养中隐性但却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隐形财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只是党务工作,只有把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工作相融合才能真正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起到积极作用。首先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在大学生中运用多种形式、多个载体弘扬大学精神,这是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历史的沉淀、选择、凝聚所形成的能够体现高校独特的办学理念、个性气质、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和文化品位,并为学校师生员工所认同的一种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群体意识,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其次是建立完整的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要围绕优化大学生培养和发展的目标形成完备的保障机制,将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再次是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提供场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使大学生在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校园中陶冶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精神,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四、结语
  新时期高校追求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已经成为常态,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不仅要为这种新常态提供政治保证作用,还应当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点从灌输转变为点燃高校师生发展和追求卓越的火焰,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高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集中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改革,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正是要把握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关键点,坚持更新党建工作理念、优化党务队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载体、传承大学精神和塑造优秀校园文化,从而为实现高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奋斗。
  参考文献:
  [1]张绍荣.论高校党建工作与高素质大学生的培养[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陈睿羚.高校党建创新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学习月刊,2013(9).
  [3]卢丽君.高校党建工作要注重整体推进内涵提升:“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新论坛”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2(22).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国家“一带一路”和云南“西南桥头堡”战略的大背景下,云南临沧边境地区面向东南亚的先验区建设正在有序开展。大量外资企业的涌入,创造出巨大效益和商业机会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外资企业监管、引导、文化融合等方面的问题。以外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视角,从企业、行业及员工、政府及法律等方面入手,剖析在外资企业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进一步提升外资企业的政策性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
期刊
摘 要:基于协同理论,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差异性与同一性,将两者进行整合,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重点分析两者整合的有效途径,通过发挥系统各要素的功能,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  关键词:协同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7
期刊
摘 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逐步凸显。通过梳理现有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析现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面临的挑战,总结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症结,探讨意识形态视域下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主要路径。一是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二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方法;三是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四是构建合理有效的机制。  关键词:意识形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摘 要: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了“消灭私有制”的重要思想,自此“消灭私有制”成了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理论纲领以及奋斗目标。基于对《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时代背景的分析,着重探讨马克思强调“消除私有制”的原因,“消灭私有制”具体内涵的科学理解以及“消滅私有制”的根本举措。  关键词:消灭私有制;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A8
期刊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以湖南省龙山县补洲村为例,总结了精准扶贫工作所面临的困境,即精准识别缺乏多维标准、精准扶持难以达到贫困户受益最大化、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机制不健全。对此,应从改进精准识别标准,完善建档立卡机制;健全精准管理和目标考核机制;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探索贫困地区的受益机制三个方面加以完善,以保证精准扶贫工
期刊
(云南省文山州干部行政学院,云南 文州 663000)  摘 要:中国哲学思想中包含着许多丰富的领导思想,老子哲学是其间优异的组成部分,老子哲学思想就蕴含了许多丰富的领导思想。老子以“道”解说世界万物的演化,着重人与自然和谐、尊敬客观自然规律,认为事物阴阳相生相克、彼此控制、彼此平衡。老子哲学中领导思想的基础是以“道”为核心的“无为”,它的思想在这些基础上论述“道”的内涵,并构建了以“道”为中心的
期刊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长春 130012)  摘 要:建立有效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研究的重要课题。十八大后,我党对于权力制约和监督提出了更为严格也更加明确的要求。吉林省依靠依法“确权”、压实“责任”、编织铁笼、技术保障等方法努力做好权力制约和监督。未来,还需要在建立权力制约结构,加强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建立纪检监察、审计、司法机关的协调机制,做好党内权力监督工作等方面进
期刊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  摘 要:以人与自然这一绿色关系为切入点,便会发现人类社会存在非此即彼的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政治共同体便成了人类共同体与自然共同体的分离。有机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的发展共同体基础上主张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坚持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有机整体主义,旨在建构一个生态的世界秩序:即一个由万物相互联系的由共同
期刊
(南京晓庄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 210017)  摘 要:传统政治的主要内涵从统治者或者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从善、压迫、剥削、服从、权力的争斗、利益的聚合[1]等角度谈论政治。而现代政治主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石,是以协商为手段[2]、以法治为核心、以消除社会对人的“异化”为目的、以达到人民的满意为宗旨的活动过程。  关键词:现代政治;法治;异化;满意  中图分类号:D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1.华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州 510642;2.广西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宁 530004)  摘 要: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不可逆转的未来趋势。农村社区建设,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让农村服务与城市并行。南门村,历经600多年的岁月沉淀,拥有着几千人的南宋后裔宗族聚集地,在管理方式、村务公开、选举、社会治安、社会组织成立、教育以及开发旅游等方面进行社区建设,凭借着社区建设与村落改造的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