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心理委员是各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重要补充。但是,由于在心理委员的选拔程序、培训制度、培训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制约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发展。本文就如何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培训有效机制做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委员培训 有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21世纪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还必须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然而,有关方面统计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低于全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应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广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朋辈心理辅导的理念基础上,提出在高职院校学生班委会现有体制上增设心理委员一职的设想,并得到高职院校广泛的认同和响应。实践证明,心理委员的工作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有利于心理委员在助人自助中与同伴共同成长。因此,在高职院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
一、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培训现状
1、心理委员选拔不规范,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心理委员是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心理委员的产生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选拔程序。然而目前心理委员的产生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有的是凭一时兴趣和热情报名参加的,有的是由班级投票选举产生的,有的是由班级干部兼任的,有的是由班主任直接指任的,这样一来心理委员素质的良莠不齐,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心理委员培训制度不完善,缺乏管理的长效机制。
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心理委员培训有效机制,在心理委员的选拔任用、培训、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运行制度,导致高职院校存在心理委员素质不高、培训不规范,心理委员流失严重等问题,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
3、心理委员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培训方式单一。
各高职院校在心理委员培训中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计划、大纲、教材等等,一些专业教师往往采用讲座的培训方式,将所有心理学知识不加选择地传授给学生,而且,培训内容的选择脱离学生实际,很少涉及现实生活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培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而且对日常心理委员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培训流于形式。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培训的长效机制
(一)严格心理委员选拔机制
心理委员在同学朋辈中间开展心理互助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必须严肃认真,科学规范。因此,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应严格遵循“自愿报名,班级推荐,班主任考察,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师面试,培训考核”等程序,以此保证心理委员的高素质和未来培训的长效性。
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心的事情相同、面临共同的问题,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传达者的信息,从而导致正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同伴教育正是利用同伴之间的这种共性和相似性,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同伴更好地接受信息,对同伴施加影响。基于同伴教育理论,在选拔心理委员时,一定要挑选那些符合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热爱集体、关心同学,乐于助人,热心心理健康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合作等条件的大学生,鼓励他们自愿申请,经班级推荐,班主任考核之后,再报由院心理健康委员会进行筛选。
(二)建立心理委员档案管理机制
为了便于管理和全面把握心理委员的培训和成长经历,院心理健康委员会应该为每一位心理委员建立成长档案。
了解心理委员的家庭背景和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便于心理健康教师及时发现和预见心理委员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得到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了解心理委员所接受的心理健康培训及在同学朋辈中间开展助人自助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难题,从而有针对性对其进行方向、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与指导,帮助其在心理健康实践中不断成长。
(三)完善心理委员培训机制
心理委员的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为了更好的发挥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助人自助的实际效果,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委员入职前和在岗的培训。
1、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完整而系统的培训应包括工作职责、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内容。在职责认知方面,提高心理委员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并能够积极关注同学的心理变化,切实成为心理观察员、心理信息员以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策划和组织者,并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在专业知识方面,掌握心理学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和鉴别、常用心理测试工具的使用等。在工作技能方面,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心理拓展训练、朋辈互助技巧、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等团体辅导技术。此外,以案例分析会、心理沙龙等形式为心理委员搭建相互支持和互助的平台,使心理委员有机会倾述自身的烦恼、交流工作中的经验、接受心理健康教师的督导等等,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心理辅导能力的提高。
培训内容还应该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随心理委员所处的年级不同而有所变化。针对不同年级高职大学生出现的适应性问题、学习心理问题、恋爱问题、性心理问题、就业择业压力问题等,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有利于他们在同学朋辈间助人自助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2、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高职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愿意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他们对枯燥乏味的东西仍然厌倦和排斥。因此,对心理委员的培训还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讲座、拓展游戏、案例分析会、主题活动、心理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心理委员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四)完善心理委员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为了更好发挥心理委员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保证心理委员工作的实际效果,应建立和完善心理委员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建立入职考核准入制度。心理委员入职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只有经过工作职责、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入职。
建立心理委员在岗考核制度。将心理委员参加培训情况、助人自助效果、日常工作及活动开展情况等作为考评指标,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立体式多维度评估考核模式,对成绩突出的心理委员给予表彰。
建立心理委员激励机制。经过评价考核,对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心理委员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记入本人档案,在评优、奖学金评定、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于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负责任并经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心理委员资格并及时补充新生力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委员培训 有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21世纪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政治、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还必须要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然而,有关方面统计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低于全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应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广泛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朋辈心理辅导的理念基础上,提出在高职院校学生班委会现有体制上增设心理委员一职的设想,并得到高职院校广泛的认同和响应。实践证明,心理委员的工作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重要补充,有利于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有利于心理委员在助人自助中与同伴共同成长。因此,在高职院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
一、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培训现状
1、心理委员选拔不规范,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心理委员是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心理委员的产生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选拔程序。然而目前心理委员的产生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有的是凭一时兴趣和热情报名参加的,有的是由班级投票选举产生的,有的是由班级干部兼任的,有的是由班主任直接指任的,这样一来心理委员素质的良莠不齐,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心理委员培训制度不完善,缺乏管理的长效机制。
多数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心理委员培训有效机制,在心理委员的选拔任用、培训、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缺乏相应的运行制度,导致高职院校存在心理委员素质不高、培训不规范,心理委员流失严重等问题,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
3、心理委员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培训方式单一。
各高职院校在心理委员培训中由于缺少必要的培训计划、大纲、教材等等,一些专业教师往往采用讲座的培训方式,将所有心理学知识不加选择地传授给学生,而且,培训内容的选择脱离学生实际,很少涉及现实生活中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培训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而且对日常心理委员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指导,导致培训流于形式。
二、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培训的长效机制
(一)严格心理委员选拔机制
心理委员在同学朋辈中间开展心理互助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补充,必须严肃认真,科学规范。因此,心理委员的选拔工作应严格遵循“自愿报名,班级推荐,班主任考察,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师面试,培训考核”等程序,以此保证心理委员的高素质和未来培训的长效性。
根据行为科学的研究,如果信息的传达者和接受者经历相似并且关心的事情相同、面临共同的问题,接受者就更容易接受信息传达者的信息,从而导致正相关态度、信念和行为的改变。同伴教育正是利用同伴之间的这种共性和相似性,通过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使同伴更好地接受信息,对同伴施加影响。基于同伴教育理论,在选拔心理委员时,一定要挑选那些符合具有良好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热爱集体、关心同学,乐于助人,热心心理健康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善于合作等条件的大学生,鼓励他们自愿申请,经班级推荐,班主任考核之后,再报由院心理健康委员会进行筛选。
(二)建立心理委员档案管理机制
为了便于管理和全面把握心理委员的培训和成长经历,院心理健康委员会应该为每一位心理委员建立成长档案。
了解心理委员的家庭背景和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便于心理健康教师及时发现和预见心理委员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得到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了解心理委员所接受的心理健康培训及在同学朋辈中间开展助人自助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遇到的难题,从而有针对性对其进行方向、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与指导,帮助其在心理健康实践中不断成长。
(三)完善心理委员培训机制
心理委员的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为了更好的发挥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助人自助的实际效果,学院应该高度重视心理委员入职前和在岗的培训。
1、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完整而系统的培训应包括工作职责、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自我成长等方面的内容。在职责认知方面,提高心理委员对自身职责的认识,并能够积极关注同学的心理变化,切实成为心理观察员、心理信息员以及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策划和组织者,并在工作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在专业知识方面,掌握心理学及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和鉴别、常用心理测试工具的使用等。在工作技能方面,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心理拓展训练、朋辈互助技巧、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等团体辅导技术。此外,以案例分析会、心理沙龙等形式为心理委员搭建相互支持和互助的平台,使心理委员有机会倾述自身的烦恼、交流工作中的经验、接受心理健康教师的督导等等,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心理辅导能力的提高。
培训内容还应该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对心理委员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并且随心理委员所处的年级不同而有所变化。针对不同年级高职大学生出现的适应性问题、学习心理问题、恋爱问题、性心理问题、就业择业压力问题等,分阶段有针对性的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有利于他们在同学朋辈间助人自助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2、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高职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愿意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但是他们对枯燥乏味的东西仍然厌倦和排斥。因此,对心理委员的培训还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讲座、拓展游戏、案例分析会、主题活动、心理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调动心理委员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
(四)完善心理委员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为了更好发挥心理委员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保证心理委员工作的实际效果,应建立和完善心理委员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
建立入职考核准入制度。心理委员入职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只有经过工作职责、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入职。
建立心理委员在岗考核制度。将心理委员参加培训情况、助人自助效果、日常工作及活动开展情况等作为考评指标,采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效果评估与过程评估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立体式多维度评估考核模式,对成绩突出的心理委员给予表彰。
建立心理委员激励机制。经过评价考核,对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心理委员进行表彰,颁发荣誉证书,记入本人档案,在评优、奖学金评定、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对于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负责任并经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心理委员资格并及时补充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