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与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f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國制造2025”为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配套规划之一,《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不仅为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具体行动提供了坐标系,也描绘了路线图。在《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的整体框架下,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可从四个方面展开,即通过对接需求的专业布局推进高职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通过确立人文引领的核心素养实现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通过完善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推动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创新,以及通过制度自觉的生态治理促进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环境优化。
  关键词 中国制造2025;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9-0014-05
  “中国制造2025”的本质是通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智能升级和提质增效,促进我国工业转型,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和具体路线,并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1]。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工程院于2017年2月联合发布《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2](以下简称《指南》),为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制造业人才提供了科学的导向和指引。高等职业教育无疑是多层次多类型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5年,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6000个,在校生136万人。但是,要适应乃至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中国制造2025”,高职院校的制造业人才供给能力还亟待加强。
  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制造2025”倒逼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高职院校能否化被动为主动,发挥其在制造业人才培养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将事关“中国制造2025”之战略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本文将从供给结构改革、培养目标调整、培养过程创新和培养环境优化等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的行动路径。
  一、对接产业的专业布局:高职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
  制造业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是推动工业化发展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主阵地。目前,我国制造业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并存,只有从供给端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制造业尤其是基础制造业、先进制造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将会十分旺盛。“实现‘中国制造 2025’目标,需要创新和先进科技,但最缺的还是大量优秀的基础性制造技术人才。”[3]高职院校承担培养大量优秀基础性制造技术人才的使命,并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才日后成为大国工匠奠定坚实的教养基础。而且,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潜力还非常巨大,“中国制造业至少需要再发展30~40年,才能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才能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完成中国的劳动力转移。”[4]因此,为了对接制造业重点领域、绿色化制造、服务化制造的人才需求,高职院校亟需积极推动以专业布局调整为核心的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从而在源头上解决制造业人才市场上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一)制造业的重点领域急需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人才支撑
  《指南》提出了涵盖基础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和生物医药及高性能。根据《指南》的预测,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以及新材料领域的人才缺口各达到了950、909、450、400万人,航空航天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和农机装备等也会达到40万以上,这为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的精准化改革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专业设置上,高职院校应向装备制造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中对应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相关专业倾斜,尤其要关注电力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侧重在这些重点需求领域造就技艺精湛、敬业乐业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
  (二)绿色化制造对制造业人才市场提出了新需求
  “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绿色制造契合生态型工业的理念,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未来方向。总体上看,我国制造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相比,产品资源能源消耗偏高,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比较突出,迫切需要加快绿色化、生态化与可持续化发展。《指南》充分考虑了绿色发展所带来的人才需求,鼓励职业学校根据绿色制造发展需要积极开设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相关专业,与行业企业联合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开发课程教材,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推动制造业传统专业向低碳化、高效化和智能化发展。
  (三)服务型制造为制造业人才市场开辟了新空间
  制造业服务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制造业产品服务环节回归制造企业,推动制造业产业形态从产品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演变的过程”[5]。制造业服务化使制造业从以零部件生产、组装和产品出售为主向“制造 服务”“产品 服务”转型,从而延伸和提升制造业的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在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中,诸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行业的产品设计、系统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服务设计等重点领域将会加快发展,“互联网 ”的定制化设计、用户参与设计、网络协同设计、云设计等新的服务模式将会不断涌现,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组织方式将会持续创新。这些新业态和新领域的出现无疑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条件优势有选择性、有步骤地加大对服务型制造类专业的培育:一方面直接增设服务型制造类专业,另一方面改造已有的相关制造类专业和服务类专业,促进两类专业的整合重组。
  二、人文引领的核心素养: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   培养目标引导和制約培养过程,合理地调整培养目标旨在从根源上提升制造业人才的素养。“很多职业都依靠系统的命题知识来指导实践,这并不是历史或偶然因素所决定的,而是因为人们不能在没有或缺乏命题知识的情况下有效实践,更不用说不实践就能拥有专业技能。”[6]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制造业人才的基础能力,长期以来,“在职业教育的培养与培训过程中,大部分环节以掌握岗位技术或技能为目的”[7]。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优势。但是,仅仅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够的,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需求的驱动下,需要重新审视制造业领域技术技能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素质结构,确立人文引领的核心素养观,并以此作为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培育制造业人才的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质造、打造中国品牌、积淀工业文化、孕育工业文明的内在要求
  《指南》把大力培育工匠精神作为重点予以强调,倡导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业精神。工业精神究其实质乃是人文精神,是人在工业活动中生成并展现出来的信念、思想、情怀、价值观和精神面貌的总和。我国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相当突出,这与以工业精神为灵魂的工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紧密相关,“集中表现为创新不足、专注不深、诚信不够、实业精神弱化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8]。敬业、专业、耐心、专注、执着、坚持、创新等都是工匠精神的特质,没有工匠精神的引领,制造业的表面繁荣就犹如失去灵魂的卓越,是难以持续的。教育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那种视劳动为天职、视职业如生命的工匠精神“不可能单单凭借低工资或者高工资来唤醒,而只能是长期辛勤教育的产物”[9]。《指南》明确要求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目前,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还是高职院校的弱项,因为人文精神的教育与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侧重认识不同,其更多地要依靠学生的情感投入去认同、欣赏、感悟和体验,其形成,一方面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的言传身教,另一方面需要真实的制造业生产和服务情境来提供实践和行动的土壤。显然,这两方面的要求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二)提高制造业人才的创新能力是实现创新驱动制造业发展的根本举措
  “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是“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由此可见,创新对于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何等重要。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维度,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是我国制造业能否由大向强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制造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不断发掘人的可能性、实现人的可能性之教育,从这个角度讲,高职院校要尽力帮助学生把发展的可能性潜在地转化为创新的现实性。从具体方略上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要从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这一关键环节入手,不仅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注重考查学生在技术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三)提高制造业人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实现智能化制造的必要前提
  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制造2025”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为核心,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深化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的集成应用。……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跨界深度融合,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10]。智能制造就是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全面应用,最终实现关键工序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工作场所智能化以及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根据《指南》的建议,高职院校要大力培养制造业人才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维护等核心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操作使用能力和系统维护能力,并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内容,使学生驾驭信息技术。
  三、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创新
  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多组织协同,只有产业组织与教育机构的深度合作才能培养出既适应产业发展,又适应个体生涯发展的人。可是,就目前而言,企业仍然“缺乏校企联合和共同承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意识,也并没有将参与职业教育作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11]。鉴于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指南》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创新提供了明确且可行的思路。
  (一)激发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是基础
  如何有效地吸引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需要政府和学校的双重努力,其中政府的主导、协调作用非常重要。《指南》提出,政府要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明确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在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制下,各级地方政府应充分征求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研究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的细则和条例,用具体的政策优惠来支持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牵头制定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并开展质量认证工作。《指南》还提出政府要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制造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等。高职院校在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制造业人才培养方面也应有所作为,比如提高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咨询组织中制造业行业企业专家的比例,从学术地位、社会声望等方面给予这些专家相应的激励。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提供高水平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来配合企业走向世界,提高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二)发挥企业在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是核心
  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虽然贯穿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其最重要的环节还体现在实践教学上。实践教学是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之立足点。《指南》提出,企业要为学生实习、教师实践提供岗位,并与学校共同制定实习、实践方案,发挥科技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推行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实事求是地说,企业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不少企业都是被动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本质在于合法合规地逐利,人才培养作为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并非企业的本体职责,如果要让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主体作用,就必须契合企业的本质。“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和趋势表明,只有当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的底线增加很明显的价值时,企业社会责任才能够可持续发展。”[12]也就是说,只有让制造业人才培养增加企业的底线价值,即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与经济责任并行,才能从根本上发挥企业在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   (三)优化和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的关键
  作为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创新的重要载体,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有效模式。“截至 2014 年底,全国已累计成立了 1048 个职业教育集团,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涵盖了三大产业行业。”[13]但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并没有高效地运转起来,“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支持与保障政策还不够完善,集团化办学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14]。因此,一方面需要优化现有的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完善其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其活力;另一方面要鼓励更多有优势的制造业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去。《指南》鼓励制造业相关行业组织、具备能力和条件的重点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组建一批深度融合、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提高制造业相关学校、专业集团化办学覆盖率。《指南》提出的“深度融合”“特色鲜明”和“效益显著”应成为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和治理的基本原则,以产业链、岗位链和教学链的深度融合为目标的课程开发模式、教学模式、实习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制造业人才培养过程创新的可行路径。
  四、制度自觉的生态治理: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环境优化
  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来自学校内外部环境的诸多制约,落后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许多人为障碍,从而导致人才培养中的生态失衡。从根源上看,我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中存在的根本难题是“合适规范真空”和“合适制度缺失”[15]的危机,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就要转变制度范式,提升制度构建能力和制度执行能力,消除“制度短缺”“制度失效”以及由此生成的“制度危机”。本文使用的生态治理概念是取其引申义,是以构建良好生态、促进生态平衡为目的社会环境优化策略。制度自觉的生态治理是指以自觉的制度创新为手段,通过制度的力量消除内外部环境对高职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不良影响,从而使内外部环境更加符合高等職业教育规律、更加符合制造业人才成长规律,更有利于基础制造和先进制造领域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大量涌现。
  (一)完善以提升制造业人才培养师资水平为目的的人事制度
  教师是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第一资源,一流的教师方能培养出一流的学生。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为制造业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所谓高水平,是指高职院校从事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教师,包括校内任课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均须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尤其要具备较强的生产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宏观层面的制度安排上,各企业要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地方政府要合理合法核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编制,落实高职院校的人事自主权,让各学校能根据实际情况选聘人才、使用人才和评价人才。学校和企业可以合作建立并推行员工互聘制度,便于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学校专业课教师相互兼职。在微观层面的制度安排上,高职院校要进行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在评价指标上除了看重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之外,还应将工匠精神、生产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根据教师的岗位性质合理确立各项指标权重,促进不同岗位、不同职责教师的个性化发展。无论是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的制度安排,究其目的,都是要建立促使各类人才都能人尽其潜、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人事制度,为制造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师资保障。
  (二)探索以优化制造业人才资源配置为目的的管理制度
  市场在制造业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但市场的形成不是无序的,需要通过政府引导、行业指导和企业主导,建设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制造业人才资源市场。政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制造业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平台,加强各领域人才需求预测,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发布和预警机制。根据制造业中不同行业的特点,政府、行业和企业合作探索建立涵盖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术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各类人才在内的制造业人才库,为制造业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提供科学的大数据支撑。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完善基础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型制造业相关职业标准体系,并转化为专业标准体系和课程标准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通过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学校参与的方式清理对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晋升等方面的不合理政策限制和歧视,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制造业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促进制造业人才的纵向与横向流动。
  (三)建立以激发制造业人才创造活力为目的的评价体系
  人才评价既是对人才的认定,也是对人才的激励,好的评价体系应能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积极性,增强人才对职业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制造业人才评价体系包括制造业人才能力和贡献的评价制度以及以能力和贡献为依据的分配制度。通过行业主导、企业和政府参与的方式构建和完善符合制造业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制度;政府从宏观方面进一步完善效率和公平兼顾的按劳分配制度,为技术技能人才待遇的提高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企业则从微观层面完善劳动、知识、技术、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提高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参 考 文 献
  [1][10]苗圩. 全面实施“中国制造 2025”,着力振兴实体经济[N]. 学习时报,2017-03-01(01).
  [2]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Z]. 教职成[2016]9号,2017-03-13.
  [3]职校里如何走出大国工匠[N]. 人民日报,2017-2-25(04).
  [4]樊纲. 如何保持中国制造业增长势头[C]//朱克力. 供给侧改革引领“十三五”. 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281.   [5]徐振鑫,莫长炜,等. 制造业服务化:我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现实性选择[J]. 经济学家,2016(9):59-67.
  [6][德]克里斯托弗·温奇. 职业教育的技能积累[M]. 杨明光,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3.
  [7]邬宪伟. 选择的教育:职业教育的一个新视角[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5.
  [8]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Z]. 工信部联产业[2016]446号,2017-02-13.
  [9][德]马克斯·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56.
  [11]徐珍珍,刘晓.500 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调查[J].职教论坛,2015(13):55-59.
  [12][英]维恩·维瑟,德克·馬特恩等.企业社会责任手册[M]. 钟宏武,等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73.
  [13]沈建根,刘晓,沈铭钟. 中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发展研究报告[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46.
  [14]刘晓,石伟平.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治理:逻辑、理论与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2016(2):101-105.
  [15]严强. 国家治理与政策变迁: 迈向经验解释的中国政治学[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47.
  Abstract “Made in China 2025” provid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innovation of manufacturing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one of the supporting plans of “Made in China 2025” , the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Talents” not only provides coordinate system for training manufacturing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ut also depicts the roadmap.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Guidelines”, the innovation of manufacturing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be carried out in four aspects: upgrade the supply structure of manufacturing talents by docking with the specialized layout of demand; realize the adjustment of manufacturing talents training goal by establishing the core quality of humanistic guidance;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process by improv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promote the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by institution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Key words Made in China 2025;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ufacturing Talents”;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Author Deng Xiaohua, doctoral candidate of School of Education of Tianjin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Education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master tutor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50)
其他文献
说好了  骨折的左肩、右腿。和我说好了  骨折,比心折好得快  肿痛、麻木、伸不直的左手、右手。和我说好了  灵感来的时候,双手也会情不自禁  差一毫米就被啃掉的左耳。和我说好了  缝了10针,耳朵会更尖更细心一些  像床板一样平整的低枕。和我说好了  高枕是有忧的  像刀锋雪亮的进口颈椎钢片。和我说好了  要在脑袋里住一辈子,千万别胡思乱想  动了手术、戴着支架的颈椎。和我说好了  支架取后,每
摘 要 人口变动直接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从总量上看,吉林省人口数量持续减少;从结构上看,吉林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持续下降,老年人口占比持续增长;从各教育阶段适龄人口数量来看,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受众人口数量不会减少。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的重任,从吉林省人口预测结果可以预期吉林省高等职业教育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因此,需提前谋划高等职业院校的布局和规模,充分利用
在异乡  彼时,月光已经钻进老宅  拽着古槐枝条向上攀登  大地的骨头裸露出来  什么声音在摇晃,敲打着不安的灵魂  我慢慢推开紧闭的窗户  月光水流一样漫进来,淹没了我的裤角  我的颜色白了  从头到脚,从内到外  还有一些细小的风,带着轻微喘息  在异乡乘着月色赶路  月光把我旧时的伤疤拖到墙上  挂成一片片忽明忽暗的光斑  或忧伤,一只猫突然从窗口射出  像一块黑色石头,砸向镜面  三十年前
摘 要 职业教育教师政策文本中关于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论述反映了国家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运用扎根理论对1993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发现,职业教育教师政策文本中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主要集中于师德与专业理念、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基础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这六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指向“双师型”目标的职业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结构。为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教师专业
贝尔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e 1898-1956),德国著名诗人、戏剧家。出生于德国南部古城奥格斯堡市。布莱希特代表作有戏剧《三个铜钱歌剧》、《伽利略传》、《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等,被德国文学界视为二十世纪德国文学泰斗之一。其戏剧理论与创作对现代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布莱希特从小受到共产主义思想影响,创作艺术充满和平理念,对人世间的丑恶与不公竭尽讽刺挖苦。因此,1
摘 要 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办学主体高质量的行政管理水平。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办公室是整个学校的枢纽,其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的良性运转,但由于存在办公室工作人员配置数量偏少、人才配置水平偏低、学科背景缺乏、工作时间难统筹、职业培训缺失、上升通道受限等问题,导致高职院校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难以有效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要采取多种方式扭转二级学院办公室工作的低质量和内卷化问题,通
摘 要 名师培养是加强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名师工作室模式是推进中职名师培养的主要路径。通过对2016-2018年上海中职名师培育工作室建设情况的调查发现,工作室模式实现了管理模式、培训模式和学习模式的转型,各方对名师培育工作室模式认同度较高,促进作用明显,但同时还存在着培育平台和制度设计缺乏延续性、主持人带教经验不足、双方时间和精力难以保障等问题。为此,亟须加强顶层设计,在培养目標上要更加
简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对在教育领域中应用信息通讯技术(ICTs)的憧憬是“科技支撑教育构建兼容并包的知识社会——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UNESCO一直在致力于从两个角度推广ICTs的应用,一是技术支持角度,二是作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转型的一种路径(UNESCO,2011)。UNESCO-UNEVOC是UNESCO的一个专业中心,致力于通过全球所有会员国之间的联网化和
摘 要 对全国14所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抽样调查发现,60%以上样本高职院校教师存在中等程度的职业压力。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环境压力和科研压力较大,男性教师的学生行为压力大于女性教师,11~15年教龄教师的职业压力最大,国家骨干院校教师职业压力高于示范院校与普通院校。高职院校应兼顾严谨管理与和谐氛围营造,避免管理环境高压化;加强科研管理与服务,避免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加强关注11~15年教龄教师群体,缓解
1、关于《红楼梦》的民俗及阅读  2、关于历史回馈是须要打抱不平的  朱先生①:  你好!谢谢你的真诚和热心!  大函说所编《中华遗产》,准备做一期关于《红楼梦》与明末清初贵族日常生活关系的专辑,这是一好主意。也许可以让我们当下的人,通过《红楼梦》里那些至今活灵活现的场景,去感受明末清初文化碰撞、冲突到融合过程里的世相与风貌(远离了我们的世相与风貌,还是残存于当下依稀可见并还有些影响的世相与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