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要求,信息化教学要从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信息技术素养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转变。本文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观念改变和教学实践应用策略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与生活;信息素养;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互联网+”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信息技术则带来了更深刻的改变和影响。
信息技術应用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也迫在眉睫。目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是常态,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与使用中,普遍存在着仅仅传授信息技术技能而学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实践融合度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教学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此建议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做一些尝试和改变:
一、让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更加具体化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课堂上组织学生们进行互动、操作和作品分享,更需要让课程内容离学生贴近一些,让他们看得到、摸得着。比如学生们学习了电脑绘画,可以结合节日等各类主题进行创作,在课堂进行学生作品展示的基础上,可以将作品进行打印出实物保留,让作品回归到学生的身边。
同样在学习了办公软件后,可以打印自己的课程表、学习计划、一张手抄报,通过操作让学生更加具体地理解信息技术是解决生活中生活的,同时学生更有获得感。这样打印机就应该是计算机教室必备设备,而打印也就应当是课程成果环节的必要操作。
二、让信息技术课程助力学科学习的助手 。
我们不仅要利用技术,更要利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合作。学习了互联网知识,学生们懂得了如何查找资料,不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掌握这些技能,完成课堂中的小任务,更多地需要引导学生们解决生活中问题。如作为学习的工具拓展,解决课堂和生活中问题的探究,只有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转换成学生的需求,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们感觉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才能发现更多的方法和技巧,也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让信息技术课程助力实践活动的创新。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能更好地助力各项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如帮助学生们查找黑板报的文字资料、查找手抄报需要的图片资料,查找中队课需要的视频资料,记录班级学习和生活的方式。
如在一到六年级的学生生活中,引导学生们自己拍照、录视频,记录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在记录中掌握了信息的获取能力,在分类整理和保存资料中,学握了素材分类、文件存储的技巧。有了资料进而可以通过电子相册、视频制作等方式制作精美电子相册、视频等作品,在班会、节日庆典等活动中进行展示。一个个这样的小项目式学习会让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素养都得到长足提升。
四、积极跨学科创新,加深其他课程的融合
跨学科式、开放式的学习,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跨学科式、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在语数英等学科中的渗透,更能激发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老师,需要与各学科老师多沟通,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契机,挖掘和提供更多的跨学科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如Scratch创意编程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把思想道德教育、作文故事、科学实验等以交互的形式很好地展现出来,同时在色彩搭配、音乐配音等方面也得到了实践应用。把信息技术、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信息技术是现在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技能,从小就需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技能。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肩负重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同时还需要转变传统仅仅教学信息技术操作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创新,不断创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突破课堂的局限性,在课堂中和课外不断地渗透知识和参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小就学生信息化的思维方式,进而提升信息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的作用。
面对中小学生这群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信息技术老师只有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策略下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才能和学生们一起共同进步,共同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从而更好适应信息化时代。
作者单位:黄山市屯溪龙山实验小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与生活;信息素养;教学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互联网+”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信息技术则带来了更深刻的改变和影响。
信息技術应用能力的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也迫在眉睫。目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是常态,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际教学与使用中,普遍存在着仅仅传授信息技术技能而学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实践融合度不够等问题,不易于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教学内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此建议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做一些尝试和改变:
一、让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更加具体化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课堂上组织学生们进行互动、操作和作品分享,更需要让课程内容离学生贴近一些,让他们看得到、摸得着。比如学生们学习了电脑绘画,可以结合节日等各类主题进行创作,在课堂进行学生作品展示的基础上,可以将作品进行打印出实物保留,让作品回归到学生的身边。
同样在学习了办公软件后,可以打印自己的课程表、学习计划、一张手抄报,通过操作让学生更加具体地理解信息技术是解决生活中生活的,同时学生更有获得感。这样打印机就应该是计算机教室必备设备,而打印也就应当是课程成果环节的必要操作。
二、让信息技术课程助力学科学习的助手 。
我们不仅要利用技术,更要利用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合作。学习了互联网知识,学生们懂得了如何查找资料,不仅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掌握这些技能,完成课堂中的小任务,更多地需要引导学生们解决生活中问题。如作为学习的工具拓展,解决课堂和生活中问题的探究,只有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转换成学生的需求,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才能真正让学生们感觉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才能发现更多的方法和技巧,也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让信息技术课程助力实践活动的创新。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能更好地助力各项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如帮助学生们查找黑板报的文字资料、查找手抄报需要的图片资料,查找中队课需要的视频资料,记录班级学习和生活的方式。
如在一到六年级的学生生活中,引导学生们自己拍照、录视频,记录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在记录中掌握了信息的获取能力,在分类整理和保存资料中,学握了素材分类、文件存储的技巧。有了资料进而可以通过电子相册、视频制作等方式制作精美电子相册、视频等作品,在班会、节日庆典等活动中进行展示。一个个这样的小项目式学习会让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的综合素养都得到长足提升。
四、积极跨学科创新,加深其他课程的融合
跨学科式、开放式的学习,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跨学科式、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在语数英等学科中的渗透,更能激发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作为信息技术老师,需要与各学科老师多沟通,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契机,挖掘和提供更多的跨学科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如Scratch创意编程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把思想道德教育、作文故事、科学实验等以交互的形式很好地展现出来,同时在色彩搭配、音乐配音等方面也得到了实践应用。把信息技术、语文、数学、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信息技术是现在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技能,从小就需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问题的技能。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肩负重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同时还需要转变传统仅仅教学信息技术操作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多思考、多创新,不断创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要突破课堂的局限性,在课堂中和课外不断地渗透知识和参与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小就学生信息化的思维方式,进而提升信息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的作用。
面对中小学生这群数字化时代的“原住民”,信息技术老师只有在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策略下组织教学和实践活动,才能和学生们一起共同进步,共同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从而更好适应信息化时代。
作者单位:黄山市屯溪龙山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