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尝试通过对文化和跨文化意识进行探讨,结合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关于在外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三种途径,希望能对当前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文化;外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融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正注视着中国。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和商品市场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国家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强。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独立实施。近年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倍受外语界的关注。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外语教师应注重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尝试通过对文化和跨文化意识进行探讨,结合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的具体情况提出几点关于在外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建议,希望能对当前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带来一些启示。
2.文化和跨文化意识
2.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语言与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但由于“任何语言都是习得的行为方式的复杂体”(G.Reginald 1960:12),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却不能说文化就是语言。然而,人类的经验和行为主要是由语言符号的意义来体现。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里进行概括:一方面,语言系统本身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文化大系统的其他要素都必须由语言来传达。(林纪诚 2002:71-86)
2.2跨文化意识的涵义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尽管这个界定很简单,然而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却是复杂的,它涉及不同的观念、态度、心理和诠释。跨文化交际意识(简称为跨文化意识,下同)就是在跨文化交际过层中对于不同文化间的行为功能的形式、意义和分布的差异与冲突的意识程度,在现实交际中体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
3.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3.1 改变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促进文化导入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往往是外语教学的重心,而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的文化教学却受不到足够的重视。受到这一主要教学思想的影响,外语教师们一般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而不重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教学流于形式。
外语教学的重点不仅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学习,而是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等内容,达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的目的。因此,外语教师在外语课程中应利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有机会体现异域文化,以文化教学促进语言教学的开展,使教学内容更加有利于文化的导入,更加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加贴近真实的交际情景。且应在保证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挖掘和整合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贴近真实语言使用的交际情景,使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加强文化的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使学生形成对外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实现跨文化教学的目的。
3.2 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强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外语学习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学习,更应该是对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学习。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习俗和文化差異的了解,养成用外语思维进行思考的习惯。因此,在语言课程之外开始跨文化交际课程十分有必要,如“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课程”等课程。相对于在语言课程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做法,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是较为直接、较为系统的文化学习途径。从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路径来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隐性的跨文化交际学习路径,跨文化交际课程则是显性的跨文化交际学习途径。
相对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来说,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的显性跨文化教学途径的省时、高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些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的自成体系的文化知识材料非常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这种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为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框架(陈申,1999)然而,显性的跨文化教学也存在明显缺陷。首先,文化的内涵并非都是“显性”、可以言传的。显性的跨文化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异域文化形成简单的、粗线条的理解,形成的定型观念往往会影响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阻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其次,显性的跨文化教学方法往往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脱离开来,“文化常常被看做是语言所承载的信息,而不是语言本身的一个特征;文化意识的培养成了教学的一个独立的目标,与语言脱离开来。”(Kramsch,1993)
3.3 开展跨文化第二课堂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趣味性强。跨文化第二课堂活动是是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有效补充。开展跨文化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一种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外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的机会,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由此可见,开张跨文化第二课堂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有必要。在跨文化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应该是活动的主体,而外语教师更多地充当的是引导者与辅导者的角色。
5.结语
本文认为,外语的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更是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学习,提高外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是外语教师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外语教师作为外语学习者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应注重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外语学习者才能顺利地在跨文化交际实现成功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Geginald,S.1960.Cultur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New Brunswick,N.J.:Rutgers.
[2] Kramsch,C.1993.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林纪诚,2002,语言与文化综论 [A]。载顾嘉祖、陆昇(主编),《语言与文化》(第二版)[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71-86。
[5] 许国彬,2009,大学生跨文化学习能力与文化忧患意识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12):30-32。
【关键词】文化;外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融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也正注视着中国。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尤其是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和商品市场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不同民族、国家与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强。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独立实施。近年来,跨文化交际研究倍受外语界的关注。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外语教师应注重培养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尝试通过对文化和跨文化意识进行探讨,结合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的具体情况提出几点关于在外语教学中加强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建议,希望能对当前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带来一些启示。
2.文化和跨文化意识
2.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概述
语言与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但由于“任何语言都是习得的行为方式的复杂体”(G.Reginald 1960:12),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却不能说文化就是语言。然而,人类的经验和行为主要是由语言符号的意义来体现。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里进行概括:一方面,语言系统本身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文化大系统的其他要素都必须由语言来传达。(林纪诚 2002:71-86)
2.2跨文化意识的涵义
跨文化交际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尽管这个界定很简单,然而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过程却是复杂的,它涉及不同的观念、态度、心理和诠释。跨文化交际意识(简称为跨文化意识,下同)就是在跨文化交际过层中对于不同文化间的行为功能的形式、意义和分布的差异与冲突的意识程度,在现实交际中体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
3.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3.1 改变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促进文化导入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往往是外语教学的重心,而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的文化教学却受不到足够的重视。受到这一主要教学思想的影响,外语教师们一般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教学,而不重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跨文化教学流于形式。
外语教学的重点不仅是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学习,而是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接触异域文化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等内容,达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并重的目的。因此,外语教师在外语课程中应利用多种方式,使学生有机会体现异域文化,以文化教学促进语言教学的开展,使教学内容更加有利于文化的导入,更加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更加贴近真实的交际情景。且应在保证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基础上,挖掘和整合教材中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贴近真实语言使用的交际情景,使学生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加强文化的导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使学生形成对外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实现跨文化教学的目的。
3.2 开设跨文化交际相关课程,强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外语学习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学习,更应该是对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学习。外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习俗和文化差異的了解,养成用外语思维进行思考的习惯。因此,在语言课程之外开始跨文化交际课程十分有必要,如“英美概况”、“跨文化交际课程”等课程。相对于在语言课程中进行文化导入的做法,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是较为直接、较为系统的文化学习途径。从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路径来看,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隐性的跨文化交际学习路径,跨文化交际课程则是显性的跨文化交际学习途径。
相对在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来说,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的显性跨文化教学途径的省时、高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些相对独立于语言教学的自成体系的文化知识材料非常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这种知识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为学生自己进行文化探索提供一个基本的认识框架(陈申,1999)然而,显性的跨文化教学也存在明显缺陷。首先,文化的内涵并非都是“显性”、可以言传的。显性的跨文化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异域文化形成简单的、粗线条的理解,形成的定型观念往往会影响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阻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其次,显性的跨文化教学方法往往把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脱离开来,“文化常常被看做是语言所承载的信息,而不是语言本身的一个特征;文化意识的培养成了教学的一个独立的目标,与语言脱离开来。”(Kramsch,1993)
3.3 开展跨文化第二课堂活动,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趣味性强。跨文化第二课堂活动是是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有效补充。开展跨文化第二课堂活动的目的是为学生创设和提供一种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外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的机会,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由此可见,开张跨文化第二课堂活动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十分有必要。在跨文化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应该是活动的主体,而外语教师更多地充当的是引导者与辅导者的角色。
5.结语
本文认为,外语的学习不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学习,更是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学习,提高外语学习的跨文化意识是外语教师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外语教师作为外语学习者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应注重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外语学习者才能顺利地在跨文化交际实现成功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Geginald,S.1960.Cultur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New Brunswick,N.J.:Rutgers.
[2] Kramsch,C.1993.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 林纪诚,2002,语言与文化综论 [A]。载顾嘉祖、陆昇(主编),《语言与文化》(第二版)[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71-86。
[5] 许国彬,2009,大学生跨文化学习能力与文化忧患意识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1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