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主要目标任务: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特征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是保障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选择。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关键词:新时代 课程思政 路径研究
《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主要目标任务: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求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加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建设一批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实践基地。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特征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是保障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阐释
(一)新时代的内涵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宣示,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为我们党制定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供了根本依据,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理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为现实根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深刻认识这一重大判断的科学性,对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以坚定自信的姿态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从历史维度来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从历史主体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时代主题和发展潮流来看,要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最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2014年之后出现的概念,源于上海市相关高校的探索,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2019年11月10日,第九届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上,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研究院成立。课程思政研究院的成立宗旨是研究交流提升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质量,研究院的工作思路是依托各个研究中心分布分类,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工作,形成成果、形成輻射,从而助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二、关于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
课程思政要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课程思政正是要立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扎根于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因此,课程思政要聚焦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改变课程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原有路向,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之中,就像盐溶于水一样,无形无色却又无处不在,填补专业课程教学在教书育人环节上的空白,打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从而使全面协同育人落实到细微之处。
(二)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核心,以明确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为主题,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多维立体的教学体系和协同发力的育人团队,推进“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建设,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载体。使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挖掘和运用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等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上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目标上要明确每门课程甚至每一专题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不同层次的目标,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联系多层次的实际,包括理论实际、现实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对象上要注重了解青年群体的共性、当代中职学校学生的个性,以使教学更符合学生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提高教师讲授质量的同时,还注重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及自我学习等创新;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不但注重最终的考核,还注重过程的考核,不拘泥于考核的形式,更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
(三) 挖掘课程内容的德育元素
专业思政的关键在于深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和德育元素,把“专业课程”作为价值与科学连接的“精神中介”,把立德树人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从《国学》、《职业能力指导》、《工匠精神》等系列课程中挖掘探索出来的德育精神包括:一是中国精神的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鼓舞和推动学生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发挥创造活力,激发使命担当,践行报国之志。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从《汽车维修》、《机械制造》、《电工电子》等课程中注重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强专业荣誉感。此外还需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严谨求实精神的培育等。挖掘用好各门课程内容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的战略工程,需要同向发力、协同用力、群策群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冯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4-6-10.
本文系周口市教育体育局2020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匠精神素养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范式探索”(项目批准号:zj2020036)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新时代 课程思政 路径研究
《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主要目标任务: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要求健全德技并修的育人机制。加强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重点建设一批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实践基地。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职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特征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是保障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选择。
一、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阐释
(一)新时代的内涵
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宣示,概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为我们党制定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提供了根本依据,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以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为理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和深层次、根本性变革为现实根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深刻认识这一重大判断的科学性,对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以坚定自信的姿态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从历史维度来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从历史主体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时代主题和发展潮流来看,要把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习近平时代观是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最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2014年之后出现的概念,源于上海市相关高校的探索,指依托、借助于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或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2019年11月10日,第九届全国职业院校“文化育人”高端论坛上,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研究院成立。课程思政研究院的成立宗旨是研究交流提升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的质量,研究院的工作思路是依托各个研究中心分布分类,以项目为载体推进工作,形成成果、形成輻射,从而助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
二、关于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
课程思政要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各类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课程思政正是要立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扎根于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因此,课程思政要聚焦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改变课程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原有路向,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之中,就像盐溶于水一样,无形无色却又无处不在,填补专业课程教学在教书育人环节上的空白,打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从而使全面协同育人落实到细微之处。
(二)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坚定的政治方向为核心,以明确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为主题,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识教育课多维立体的教学体系和协同发力的育人团队,推进“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建设,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载体。使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滋养。挖掘和运用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促进包括通识课、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评价等与教学相关的问题上构建多维立体的教学体系。
在教学目标上要明确每门课程甚至每一专题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不同层次的目标,以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联系多层次的实际,包括理论实际、现实实际、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对象上要注重了解青年群体的共性、当代中职学校学生的个性,以使教学更符合学生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注重提高教师讲授质量的同时,还注重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及自我学习等创新;在教学效果评价上不但注重最终的考核,还注重过程的考核,不拘泥于考核的形式,更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
(三) 挖掘课程内容的德育元素
专业思政的关键在于深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和德育元素,把“专业课程”作为价值与科学连接的“精神中介”,把立德树人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从《国学》、《职业能力指导》、《工匠精神》等系列课程中挖掘探索出来的德育精神包括:一是中国精神的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鼓舞和推动学生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要鼓励更多的学生弘扬中国精神,发挥创造活力,激发使命担当,践行报国之志。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三是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从《汽车维修》、《机械制造》、《电工电子》等课程中注重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增强专业荣誉感。此外还需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严谨求实精神的培育等。挖掘用好各门课程内容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基础性的战略工程,需要同向发力、协同用力、群策群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冯刚.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2014-6-10.
本文系周口市教育体育局2020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工匠精神素养下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教学范式探索”(项目批准号:zj202003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