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利亚的“主动学习原则”认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即学生在给定的条件下,尽量多的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东西。美国当代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极力倡导在学习中广泛使用“发现法”,他们的基本观点都是认为应当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启发和引导学生在主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下面就学生主动学习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学,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功夫下得再多,也是“师勤而功半”,只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学,才能“师逸而功倍”。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呼唤创新型学习。它要求摆脱旧的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参与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代换以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为特征的创新教学模式,这是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而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正是“主体理论”的灵魂与核心。但在目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运用轻创新的现象,课堂教学以讲授结论为主要模式。虽然许多教师对“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是认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一堂课从头到尾一讲到底,即使学生参与教学也是沿着教师铺设的轨道走向既定的目标,学生实际上并没有主动选择思维策略,表达自己对问题理解的机会。这种用教师教的活动掩盖学生学的活动,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被动的思维学习,机械的记忆。根本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产生畏惧与厌恶心理,视为畏途。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把每个学生视为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客体和发展中的人,采取启发、激励、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思考。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独立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认知事物的基本思维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教师应用心搜集诱发悬念的材料,巧妙地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索求解的愿望,诱发创造学习的动机。
(2)恰当地运用数学故事,用科学家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高尚品质去撞击学生求知的心灵火花,点燃学生求知的愿望。
(3)让学生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在争论中发现,在辩论中主动思维。
(4)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当“小老师”,并在角色中体会老师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既有兴趣,又能理解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则必然能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他们知道学习是自己生存和社会的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并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这样学生才真正懂得了学习的意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会有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科学的设置问题,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人类正是通过不断解决旧的数学问题和不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使数学理论不断发展,离开“问题”,数学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同样的道理,数学教育离开了“问题”,也就会失去动力。科学设置问题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根据教学目的和不同的课型,结合重、难点、关键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精心策划,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设置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有利于教学目标有序开展。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启发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学习内容,并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2)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设置问题应从生动有趣的具体问题入手,使学生容易产生思考和研究的兴趣,并且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和推理等活动,能得出正确结论。如果问题不生动,不具体,过难或过易,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预期效果。
(3)要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也曾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教师设置的问题一方面要体现逻辑思维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意识地设置思维障碍,创设思维情境,是设置问题常用的技巧。
(4)有利于揭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设置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在在认知过程中经历所学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浓缩过程。如果是数学概念,那么一般应给出素材,再引导学生抽象出其内涵,如果是定理和公式,应通过具体对象引导学生进行进行探索和研究,归纳出一般规律,再设法证明。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知识的产生和演绎过程,易于掌握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探索精神。
(5)有利于渗透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结合数学问题本身的特点总结出来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方法。因此也是学生科学的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此,设置问题要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亲自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功能和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高。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相信学生、大胆尝试,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参与活动的机会,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做到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搞活课堂,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意识搭设“平台”,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突破、乐于主动、勇于创新。
一、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而学,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功夫下得再多,也是“师勤而功半”,只有学生主动积极的学,才能“师逸而功倍”。时代呼唤教育的创新,呼唤创新型学习。它要求摆脱旧的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参与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而代换以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参与为特征的创新教学模式,这是完全符合现代教育理论的,而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正是“主体理论”的灵魂与核心。但在目前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重运用轻创新的现象,课堂教学以讲授结论为主要模式。虽然许多教师对“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是认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一堂课从头到尾一讲到底,即使学生参与教学也是沿着教师铺设的轨道走向既定的目标,学生实际上并没有主动选择思维策略,表达自己对问题理解的机会。这种用教师教的活动掩盖学生学的活动,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被动的思维学习,机械的记忆。根本谈不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必将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产生畏惧与厌恶心理,视为畏途。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把每个学生视为具有积极主动性的客体和发展中的人,采取启发、激励、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自觉学习,主动思考。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活动、独立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认知事物的基本思维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教师应用心搜集诱发悬念的材料,巧妙地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探索求解的愿望,诱发创造学习的动机。
(2)恰当地运用数学故事,用科学家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高尚品质去撞击学生求知的心灵火花,点燃学生求知的愿望。
(3)让学生对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在争论中发现,在辩论中主动思维。
(4)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当“小老师”,并在角色中体会老师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快乐。如果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既有兴趣,又能理解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则必然能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使他们知道学习是自己生存和社会的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并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这样学生才真正懂得了学习的意义,明确了学习目的,才会有主动学习的热情。
三、科学的设置问题,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人类正是通过不断解决旧的数学问题和不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使数学理论不断发展,离开“问题”,数学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同样的道理,数学教育离开了“问题”,也就会失去动力。科学设置问题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根据教学目的和不同的课型,结合重、难点、关键点以及学生的实际精心策划,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设置问题应遵循以下原则:
(1)在有利于教学目标有序开展。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启发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学习内容,并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2)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设置问题应从生动有趣的具体问题入手,使学生容易产生思考和研究的兴趣,并且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和推理等活动,能得出正确结论。如果问题不生动,不具体,过难或过易,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达不到预期效果。
(3)要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也曾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科学性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教师设置的问题一方面要体现逻辑思维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意识地设置思维障碍,创设思维情境,是设置问题常用的技巧。
(4)有利于揭示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设置的问题,应引导学生在在认知过程中经历所学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浓缩过程。如果是数学概念,那么一般应给出素材,再引导学生抽象出其内涵,如果是定理和公式,应通过具体对象引导学生进行进行探索和研究,归纳出一般规律,再设法证明。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知识的产生和演绎过程,易于掌握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和探索精神。
(5)有利于渗透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数学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人类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结合数学问题本身的特点总结出来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方法。因此也是学生科学的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因此,设置问题要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亲自领略数学思想方法的功能和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高。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相信学生、大胆尝试,多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参与活动的机会,激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做到用活教材,练活习题,搞活课堂,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的意识搭设“平台”,使学生敢于探究、善于突破、乐于主动、勇于创新。